人物库 近现代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期间曾参加强学会。光绪21年(1895),弃吏部主事官职,往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变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清亡后以遗老自居,1937年卢沟桥事变,绝食五日而死。其诗宗尚黄庭坚,风格清奇拗涩,是近代同光体赣派的领袖,梁启超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有《散原精舍诗》、《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
词学图录
陈三立(1858-1937) 字伯严,一字敬原,义宁州(今修水县)人。晚清维新名臣陈宝箴长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近代同光体重要代表人物。年少博学,不拘世俗,因深恶"八股文",应乡试不遵八股文体,初选遭弃,后被主考官陈宝琛发现,大加赞赏,从落第卷中抽出选拔为举人。光绪十二年赴京会试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官职。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欢迎,邀至杭州,泰戈尔特地到净慈寺拜晤陈三立。1937年芦沟桥事变,曾言"我决不逃难。"平津继陷,日军欲招致三立,不应,侦探日伺其门,三立怒,呼佣持帚驱逐,自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1948年迁葬杭州牌坊山。为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自成"生奥衍"一派。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其比。"有《散原精舍诗》及《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别集》,又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子衡恪为著名画家,寅恪为著名史学家。
维基
夏曾佑(1863年—1924年),字穗卿,号碎佛,笔名别士,浙江杭州人。清末民初学者。夏鸾翔之子。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夏曾佑中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授礼部主事。后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来往密切,并参加了维新派的活动。1895年,居于上海,发表评论于《时务报》。1895年底,到天津,和严复等人创办《国闻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奉派赴安徽祁门县任知县,后因母亲去世,转而在家居丧。其间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史,著《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改称《中国古代史》,根据历史进化将中国历史分为三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学史中的“第一部有名的新式通史”。1905年,清朝为实行预备立宪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夏曾佑任随员。考察完毕归国后,历任泗州知州、两江总督署文案。辛亥革命后,1912年5月至1915年7月曾任北京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后改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1924年,夏曾佑逝世。
词学图录
黄宾虹(1865-1955) 原名懋质,因生于农历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讳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质,字朴存。别号予向、宾虹、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受维新思想影响,与谭嗣同交往,弃官参加反清活动,发起成立进步组织"黄社",被通缉, 1907年逃亡上海。后任编辑、记者,并在昌明艺专、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授。 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到杭,居西湖栖霞岭。历任国立艺专、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央美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华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华东行政委员会在他90寿辰时颁发荣誉奖,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所作山水浑厚华滋,晚年尤精墨法。每于浓墨、焦墨中施以重彩,斑澜古艳。书法篆籀,富金石气。诗文亦清隽疏朗,喜藏秦秫、汉印、心领神会,铸刻尤工。山水画创作有理论,著述宏丰,发表、编纂百余万字。有《古画微》、《虹庐画谈》、《画学通论》、《画法要旨》、《宾虹诗秒》、《黄山游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