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近现代
唐文治清末至现当代 1865 — 1954
人物简介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人民国元年(1912 年) 定居无锡
交通大学第十一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工学先驱、国学大师
父亲唐若钦为清贡生,以课徒教书为业。
唐文治自幼从父攻读经书,14 岁读完五经。
16 岁入州学,从师太仓理学家王紫翔,潜心研读性理之学及古文辞。
18 岁中举。
21 岁进江阴南菁书院,受业于东南经学大师黄元同王先谦的门下,从事训诂之学。
创办了无锡国学专科学校。
1954年4月在上海病逝,年90岁。
著作有《茹经堂文集》、《十三经提纲》、《国文经纬贯通大义》、《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等。
程颂万清末 1865 — 1932
美人长寿盦词集·自序
吾湘先士鲜言词学,近岁葵园祭酒始聚刻六家词,惟湘雨翁致力专壹。
湘绮翁文诗通八代消息,为词辄工,非所尚也。
友人易中实菽由,昆才雄轶,与王梦湘陈伯韬数子并工于词。
予则专诣于诗,诗所不能达,乃为词以喻其旨。
甲午以后,东南才俊摈弃文辞,竞言新学,余方游宦牵率吏事,不复填词。
岁己亥提调自强血糖,况君夔笙适来分校
夔笙旧家湘野,尤邃于词,因为余撰录旧词得三百六十阕,复谋别撰若个阕,并己作与中实子合为六家。
呜呼,运会陆沉,词流羁苦,其忠爱绵恻掩抑零乱之语,极其至者,盖尝躐诗一等,直接离骚,容若梁汾之徒藐已。
慨自宋衰,迄乎昭代,得竹垞、迦陵、茗柯三君子出,而词学大昌
然朱病其碎,陈病其粗,张病其泥。
后生刻画艰于志学,则又入于昔之邹董,今之郭姚,而病其佻,莫能以重笔涩笔相挽救。
昔先君子与同里曾先生传均竺好为词,酷嗜稼轩、美成,而极之于白云、白石,其于昭代词家蹊径,毋乏涉焉。
颂万夙承庭学,艺能无似,凡兹撰录,聊遣有涯。
夔笙乃谓消息清真,不囿于南北两宋流派,因概论吾湘作者及昭代词家得失之故,著之简端。
质诸夔笙,知余词不足为诸君殿也。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夏五月中浣宁乡程颂万自序于武昌莺坊苍寓邸。
美人长寿盦词集·词话
张雨珊祖同)《湘雨楼词话》曰:程君子大填词,清丽绵婉,渊源家学,用笔尤尚中锋。
其望江南诸作,较迦陵为过之。
盖以清婉擅长,彼固非词家本色也。
其《长亭怨慢》词云:凝伫。
镇孤篷日暝,断雁空江愁暮。
瘦来眉月,莫瘦了、初三眉妩。
怕此后、惨绿衣衫,梦不到、昏黄庭宇。
伴冷焰残灯,门外病鸦啼树。
又云:当初见惯,只道是、寻常歌舞。
念别来、叶叶春衣,已灭了、香尘非故。
二词凄清,故自不减白石。
丙戌六月
谭仲修)《复堂日记》曰:宁乡程子大,在长沙联湘社唱酬,如二易何王,英英侠少,而吾友江夏郑湛侯,以风尘吏虱其间,刻行湘社集。
子大《蛮语集》填词婉密,所为诗才匆不匮,趋向亦正。
辛卯五月
王幼霞鹏运题词曰:曩夔笙京师四印斋,唱酬无虚日。
夔笙于词不轻作,恒以一字之工、一声之合,痛自刻绳,而因以绳余。
余性懒漫,顾乐甚不为疲也。
夔笙武昌,与子大以词相切磨。
子大词清丽绵至,取径白石、梦窗、清真,而直入温韦,得吾夔笙伺尚专诣以附益之,宜乎相得益彰矣。
子大邮示《十发盦词》定本,因识数言简端,益念吾夔笙不置。
庚子三月
易中实顺鼎题词曰:昔迦陵陈先生早岁未尝专力为词,至乃裒然大集,精采横溢,与纳兰、长芦相鼎足。
由其读书多,故能金碧楼台,弹指涌见。
子大之于词亦然。
迦陵出之以恣肆,子大出之以秾挚,为少异耳。
若夫尺度吻合,则更出迦陵一头地。
昔人有言,词中求词,不如词外求词。
子大闳识孤袍,用能别吾湘词派而定一尊。
比闻子大况君夔笙谋精选己作,合以陈君伯韬王君梦湘,并下征鄙词洎家弟菽由之作,为湘中后六子词,与葵园祭酒所刻前六家并行。
余词于四君无能为役,分镳清真、平睨方回,愧且幸矣。
庚子五月
刘宗向清末至现当代 1879年11月20日 — 1951年8月27日
简介
刘宗向(1879.11.20-1951.8.27)字寅先别号盅园,晚年又号补过生,长沙宁乡县人
1898年应试被黜;1904年明德中学旁听,同年应岁试取第一,考入京师大学堂;1908年毕业,得官内阁中书,旋调学部,并任山西大学史地教授
1911年回湘,决心从事教育工作,不久被推为长郡中学校董,并在湖南高等学堂、中路师范等校教授西洋史,并兼任教育会主办的杂志《湖南教育》编辑;1913年,与黎锦熙、杨怀中陈天倪等创办宏文书社,编印中学国文课本,此后兼任《通俗日报》主笔;同年,吴雁舟任湖南高等师范校长,聘先生主持教务,一年后接替校长之职;1920年,该校停办,入湖南大学中文系授课;1921年,与人创办私立含光女子中学,担任董事长兼教国文,继之又办附属小学1936年湖南成立文献委员会,准备编省志,由黎锦熙主持其事,聘先生为委员,负责人物志工作;1937年,辞去湖大课务,将含光女中迁往湘乡1944年迁往安化;稍后,受聘兼任民国学教授讲授元曲,与张天翼、张舜徽诸先生共事;抗战胜利后,将含光女中迁返长沙;解放后,又主持购买谷仓葵园旧宅为永久校舍,不久,因受聘为省文史馆馆员,辞去校务,出游京沪一带稍事休息。
1951年,返湘不久,竟以中风不起。
主修《宁乡县志》、《岳麓志•形胜篇》,著有《青云集》《文天祥》《刘木屏传》京剧本,以及《毛诗学讲义》《国学提要》《国学鏖金《国史述要》《历朝世系表》《五刑考》《艺文粗述》《志例丛话》《传经堂随笔》《补过轩文钞》等,惜多散失。
能为蝇头小楷,尤工小篆。
先娶宁乡郭氏,有贤称;后娶傅氏,长于文学,亦以教学为生,后先生十年而殁。
元吉,任教明德中学。
傅熊湘清末民国初 1882 — 1930
人物简介
1882-1930.12名敷字文渠一字君剑号钝安,又别署钝根后省为屯艮。
湖南醴陵北乡山人
幼随父就读。
继入渌江书院、岳麓书院,师事长沙王先谦、同邑德襄。
后留学日本弘文学院。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与宁调元陈家鼎仇式匡等在上海创办《洞庭波》杂志,与胡适、丁洪海等编辑《兢业旬报》,鼓吹推翻帝制。
后与柳亚子诸人结“南社”,常与宁调元郑淑容陈豪生、黄梦邃诗文唱和。
萍、浏、醴起义失败后回醴陵,先后在渌江中学、萍乡中学、正本女校、长沙明德学堂任教五年。
宣统二年(1910)苏州张默君编辑江苏《大汉报》。
次年返湘,主编《长沙日报》。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政权,傅常在报刊著文反袁。
民国2年(1913),袁党汤芗铭督湘时被通缉,幸友人刘镜心掩护脱险归醴,重在王仙教学,并著有《环中集》。
5年,袁败汤遁,程潜督师
傅出主《长沙日报》,因抨击北洋军阀,报馆被毁。
7年,醴城遭北兵劫掠一空,傅赴上请赈,与湘绅聂其杰、彭兆璜、袁家普等创设湖南善后协会,为《湖南日报》、《天问周刊》撰稿,并参予编写《醴陵兵燹纪略》,声讨张敬尧祸湘罪行。
9年,张被逐出湖南,傅回醴陵,在县城创办醴泉小学,主编《醴陵旬报》、《通俗报》。
后历任湖南省参议员、省长秘书湖南通俗教育馆馆长、中山图书馆馆长、第三十五军参议沅江县县长、安微省民政厅秘书、省棉税局局长等职。
13年任醴陵模范窑业工场总经理,参与倡修渌江石拱桥,被推为主修。
19年12月病逝,葬于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