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近现代
曹元忠清末民国初 1865 — 1923
笺经室遗诗·跋
世丈曹君直先生既没之八年,叔彦吾师以丛稿一束命大隆校理编次。
大隆心折先生久矣,得读遗书,如亲謦欬。
而草稿丛残,几不可爬梳,往往一篇分见数纸,一文涂改至五六次,悉心辨仞,如读没字之碑,如集千腋之裘。
从事经年,写成二百篇以报于师,卒卒未能付刊。
丁丑兵燹,故家藏书大半流散,偶于冷摊得先生手稿一册,即驰书吾师问之,则先生孙凤年幸将清本保藏未失,更搜得残篇断简,补遗数十篇,因汰其阙讹及酬应之作,并诗稿存焉。
念世事之不可知,乃谋诸先生故人冒鹤亭叶揆初高欣木刘翰怡诸公,集赀付印。
荏苒三年,始克观成,盖距始事亦将十年矣。
大隆于先生之学研索既久,得窥大略,敢扬摧陈之:一曰经术,恪守高密郑氏家法,不稍出入。
于《》之《泰誓》有考、释、有述、有辨,多发前人所未发;于《春秋》则辟素王改制之异说;于《》则依据古礼,裁定新制;于丧服尤专精,别刊《礼议》二卷外,存文又若干篇,皆有关于世道人心者。
一曰考订,于《邓析》、《司马法》有音义,《蒙鞑备录》有校注,旁及金石、目录、书画、歌曲,莫不原原本本,殚见洽闻。
一曰校勘,多见宋、元旧椠,凡内阁大库之秘藏,海内收藏家之珍籍,咸得目睹而手校之。
一书必穷其源委,究其异同,所作题跋,蔚为大观。
一曰辑佚,自小学、地志、医方、诗词,皆博采群籍,绳贯丝联,千百年不传之秘,重复旧观。
其精密详审,阳湖孙氏、兴化任氏之匹也。
一曰历算,谓服虔注《左传》用三统历,亦以殷历参校;谓班固《汉书•律历志》有推日食法,而补《畴人传》,虽仅存残稿,尤见博通淹贯。
一曰医方,潜心于张仲景王叔和诸家外,能博参古书,通以今法,活人无算。
于《素女经》、《治奇疾方》有集本,《刘涓子鬼遗方》有校补,而论病之书,医经之跋,识断明通,尤为独绝。
一曰音律,于唐、五代、宋、金、元词之仅存者,一一考其宫调旁谱,而于叙《彊村丛书》、跋《舒艺室白石词校语》二文,特发其凡。
一曰词章,古文则尔雅淳厚,俪体则矞皇典丽,而诗词皆自名家,上嗣谷音》、汐社之遗,不失温柔敦厚之旨。
综此八者,其渊博无涯涘,当与潜研堂、问字堂絜其短长,特钱氏、孙氏生乾嘉承平时,不若先生之际天骇地踔之会也。
先生之书,于维持礼教独具苦心,而故国之思,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朱彊村尝谓先生子政稚圭之经术,叠山所南之怀抱,可以概其生平矣。
所著《礼议》等若干种,先后刊行。
他若《邓析子音义》、《素女经集本》、《刘涓子鬼遗方校补》稿均佚。
即此诗文二十卷,亦不过存十之六七而已。
高才硕学,耆德劭闻,卓然通儒,奚必多乎哉!
岁在重光大荒落寎月,原籍秀水邑后学王大隆谨跋于学礼斋。
(录入:胡不醒)
施梅樵清末至民国 1870 — 1949
全台诗
施梅樵(1870~1949)字天鹤,早岁号雪哥,壮年改为蜕奴,晚号可白捲涛阁主人又号笠云山人、笠云草堂主人
彰化鹿港人
父亲施家珍岁贡生,曾任福建福宁教谕
施梅樵性豪迈,重气节,天资甚高,读书过目成诵。
光绪十九年(1893),以案首入泮。
日本治台后,绝意仕途,日惟以诗酒自娱。
与同乡洪弃生许剑渔及苑里文人蔡启运共倡「鹿苑吟社」,又曾加入「鹿江诗会」,并担任「大冶吟社」顾问,积极从事诗教。
中岁以后,流离转徙,到处设帐授徒,以期延续斯文于不坠。
生平风流自赏,晚年生活困顿,牢骚抑郁,悉发为诗。
〖参考施让甫施公梅樵家传〉,《鹿江集》,彰化瑞明印书局,1957年;林翠凤《施梅樵及其汉诗研究》,中山大学中文所博士论文,2009年
洪弃生认为施梅樵诗:「传诸他日,将在郑所南之间,拟于本朝,岂居赵瓯北之下。
施士洁谓其诗:「雄秀精深,各臻其妙。
」〖以上两则见施梅樵《捲涛阁诗草》序,台中:著者自印本,1921年
陈衍则以为梅樵:「才大心细,元气充溢,集中佳作,多入神化。
」〖参考施梅樵鹿江集》,序。
〗大正十年(1921)门人杨尔材、袁饮湘、李樱航与其侄施石甫施让甫共同刊印编校《捲涛阁诗草》。
民国四十六年(1957)施让甫再辑《鹿江集》出版。
施梅樵另有〈玉井诗话〉、《白沙诗集》、《捲涛阁尺牍》、《见闻一斑》、《读书劄记》〖参考施梅樵鹿江集》,序;王国璠《台湾乡土文物浅说》,台北北区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1982年
〗,除部份〈玉井诗话〉可见于《鲲洋文艺社报》外,其馀皆未见刊。
民国九十年(2001)六月,高志彬将《捲涛阁诗草》、《鹿江集》重印,编入《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三辑,题为《梅樵诗集》,由龙文出版社出版。
兹以《捲涛阁诗草》、《鹿江集》为底本,参考鹿港文教基金会所藏《施梅樵诗草》、《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文艺丛志》、《鲲洋文艺社报》、《孔教报》、《台湾诗学》、《诗文之友》、《詹作舟全集》等报刊诗集编校增补。
杨永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