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近现代
黄质清末至现当代 1865 — 1955
词学图录
黄宾虹(1865-1955) 原名懋质,因生于农历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讳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质字朴存
别号予向宾虹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
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
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
后受维新思想影响,与谭嗣同交往,弃官参加反清活动,发起成立进步组织"黄社",被通缉, 1907年逃亡上海
后任编辑、记者,并在昌明艺专、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授
1937年北平,任北平艺专教授
1948年,居西湖栖霞岭
历任国立艺专、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央美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华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华东行政委员会在他90寿辰时颁发荣誉奖,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
所作山水浑厚华滋,晚年尤精墨法。
每于浓墨、焦墨中施以重彩,斑澜古艳。
书法篆籀,富金石气。
诗文亦清隽疏朗,喜藏秦秫、汉印、心领神会,铸刻尤工。
山水画创作有理论,著述宏丰,发表、编纂百余万字。
有《古画微》、《虹庐画谈》、《画学通论》、《画法要旨》、《宾虹诗秒》、《黄山游记》等。
人物简介
黄质(1865 -1955) ,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
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
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珊,陈崇光等学花鸟。
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林朝崧晚清 1875 — 1915
全台诗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
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
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月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上海返台定居。
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
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
随著1906年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
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
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
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
同化会由于台湾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
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
诗风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
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
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
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
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
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
(廖振富撰)
本书(一册一八二面一○九、二○○字)分五卷、附「诗馀」一卷,林朝崧撰。
朝崧一名俊堂字痴仙自号无闷道人台湾(今台中)人。
年二十一,值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割台之变。
后遂避乱桐城,转徙申江;遍历名山大川。
既返故山雾隐,肆力于诗。
光绪二十八年时,倡设栎社,更集诸同好互为唱酬,以宣泄抑郁无聊之气;尝以「无闷」署其堂,又以堂名题其诗集,意在斯乎!
作者于民国四年捐馆;越十七年,诸社友为之选辑「诗存」付梓。
计卷一自乙未庚子、卷二自辛丑乙巳、卷三自丙午庚戌,卷四自庚戌至王子、卷五自甲寅乙卯,「诗馀」则未标年分。
光绪辛卯(十七年)锡祺获识林君痴仙于童子试场。
时君年十七,早有能诗名。
以君夙慧,继以力学,其于词林中出一头地,早为当时能诗诸先辈所深期许。
  沧桑变后,避乱桐城,转徙申江,遍历名山大川,益以助长其雄壮澎湃之诗思。
既返故山雾隐,遂益肆力于诗。
壬寅(二十八年)春,以无聊之极,思倡设栎社,集诸同好互为唱酬,旁且诱掖奖劝,不遗馀力。
我台诗学如斯其盛,即归功于君之提倡,殆非过言。
自是之后,所感愈多,所为诗因之而夥。
年四十一,而无闷草堂诗集积稿已若干卷。
  捐馆以来,十有七年于兹矣。
我社创立首功者之謦欬,无从复接;所可接者,祗此数卷之遗音。
乃时至今日,未为之传,为社友者,何以自慰?
为后死者,又何以能辞其责?
客年春,君之从弟林君献堂敦嘱锡祺陪同社陈君怀澄陈君联玉同事选辑,克期梓行。
忆君在日,一诗之出,人争传诵,今则诗犹是也,似无须强为去取。
然于适兴之作或击钵之吟,则亦有以毋录为议者,因以勉从割爱。
选辑既定,谨以数语,弁其卷端。
至其诗词之工雅与其寄托之遥深,读者自知,不必赘也。
  栎社创立三十年辛未首春傅锡祺鹤亭序。
曷言乎诗?
情郁而不能无宣,意感而不能无作是已。
曷言乎诗人?
思必深,视必锐,立辞必诚是已。
劳人思妇之所为,有不期工而自工者,虽诗人蔑以加也。
至若言人人所欲言而又不能言,见人人所习见而又若无所见,则诗人之过人远矣。
  从兄痴仙先生幼即耽诗,为诸生,不日课举子业而课诗。
沧桑之后,诗酒两嗜,无日不饮,无饮不醉,而亦不醉无诗。
所著无闷草堂诗集,含思宛转,托兴绵渺,务为雅俗共赏之音。
  回忆三十年前,兄尝以击钵吟号召,遂令此风靡于全岛。
有疑难之者,兄慨然曰:『吾故知雕虫小技,去诗尚远,特藉是为读书识字之楔子耳』。
嗟乎!
兄非独擅为击钵吟已也;且今之无闷草堂集中,亦体兄之意,不录击钵吟。
然而吾必述是寥寥数语者,以为非此则不足以知其人而读其诗也。
  兄下世十七年,挚友鹤亭槐庭、豁轩、太岳日以遗集付梓为念。
顾以南强善病,一再因循。
去年秋褉,复有以为言者,鹤、二公力用选校自任,君子成人之美意良可感。
而吾痴仙之苦心,亦将乘吾土文艺复兴之机共见于当世;所关至大,吾又恶可无言?
  一九三一,从弟献堂序于雾峰。
吾岛自斯庵以来而有诗;吾邑诗人,至丘丈仙根大著
岛系中绝,诸老播迁,当莺喑燕哑之交,有作唳鹤哀猿之逸响者,则叔父痴仙先生是已。
尝试论之:先生之诗,当其转徙桐城歇浦间,胜赏既多,时有『小谢清新、太白俊发』之语。
及其归隐故林,虽豪气未除,而机心已茁,则颇杂以『玉溪恢诡、昌谷诘曲』之风。
三十以外,忧患饱尝,乃折而学陶、学杜、学韩、学,正如周处自游侠少年、射虎斩蛟,一变至道耳。
  初,吾辈常见先生于妓筵欢饮中,身不离席,口不绝谈。
次韵和丘仙老所寄「秋感」八律,惊叹无已。
迨及中岁,则又见其一字未安,苦吟移晷。
及今思之,非先生之才有时屈,盖先生之益以善用其才,独奈何其不永年也!
  修,先生之犹子也,私淑久而情谊深。
先生五岁,今兹五十有二,距先生之卒十七年矣。
岁月蹉跎,于无闷草堂遗文,曾不能有涓滴之助。
往岁盍簪之会,从叔灌园始议剞劂,同社赞之;鹤亭槐庭、豁轩三君子,又力任选校之勤。
坐观厥成,此实修所深感而重愧者焉。
  抑修尤有不能已于言者,以为斯集之出,上不必思齐于古人,下不必求知于后世;乃所愿则并世才人,有能谅其抱不得已之苦衷而又于无可如何之境遇者,时取一卷置诸醇酒妇人之侧,荐以铜琶铁板之声,则痴仙之为人,固可旦夕遇之也。
天乎痛哉!
  辛未(民国二十年)六月,兄子资修谨序。
鲤鱼城中春骀荡,微吟侧帽独来往;刺桐花下马蹄骄,少年意气干云上。
撞破家居不足悲,早知误国是纤儿;工愁燕子惊新垒,忍死鹪鹩恋故枝。
萍花吹梦沈消息,贱子关河走觅食;分作天涯海角人,怨鹤凄猿苦相忆。
感时笔砚尽教焚,谈瀛客至动讯君;诗史世争推子美,罪言人解说司勋
旧梦刹尘都了了,底事景头弗掉?
野史亭荒话赤乌,遗民集在歌朱鸟。
无泪可挥惟说诗,不堪著手属枯棋;分明叱雪惊霜地,惆怅残山腃水时。
漫道仙人在岛上,楼台眼底皆无恙;我来天外访安期,落花已把金棺葬。
笋束遗编付阿咸,臣家痴叔本非凡;勋名一任销铜柱,箸述居然出铁函。
白头嗟我垂垂老,金拣沙披时见宝;开卷纷纷堕笔花,登堂落落思文藻。
隐雾人归山亦空,峰头望月天濛濛;每依南斗频瞻北,不信西流偏向东。
江山悠悠草鸡死,藤牌未必无男子;剑南家祭莫伤心,他日谷音留信史。
义熙甲子悲悁悁,人生不幸以诗传;下君浊酒五千卷,迟我扁舟三十年。
  民国二十年辛未三月泉州苏大山荪浦
黄欣清末至民国 1885 — 1947
简介
台南市人
字茂笙,后改为南鸣,号固园老人
世居台南府城,少从胡南溟习汉诗。
大正三年(1914)明治大学专门部正科毕业。
返台后经营农场鱼塭,后转投资工商业。
与弟黄溪荃将宅第辟为日式庭园,称为「固园」,为台南文人雅士聚会之所。
黄欣对地方文化颇为关注,于昭和二年(1927)创「共励会」,为民众及华侨夜间授课,又组织「共励会演剧部」,尝试写作新剧,巡回公演,以启迪民智。
昭和三年(1928)原拟创设台阳中学,后因总督府阻止未果。
四年(1929)全台联吟大会于台南召开,由黄氏任筹备委员长。
昭和十一年(1936)继赵钟麒之后任「南社」社长,在当时汉诗坛扮演重要的角色。
曾撰〈稻江建醮〉,劝惩世人去除迷信。
曾先后担任台南市西区区长、台南州协议会会员、总督府评议会会员等职,为台南府城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士绅。
吴丈蜀现当代 1919 — 2006
词学图录
吴丈蜀(1919年2月24日—2006年5月15日) 字恂子,笔名荀芷
四川泸州人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报》社长。
有《吴丈蜀书法集》、《词学概说》、《回春诗词集》等。
人物简介
吴丈蜀字恂子别署荀芷四川泸州人1919年生。
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大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侧重于古典诗词格律研究。
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诗词学会会长,《书法报》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93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月公开声明退出书法界,引起世界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