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近现代
张一麟清末至民国 1867 — 1943
人物简介
1867-1943.10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
江苏吴县人
十二岁应童子试,即为秀才
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
甲午中日海战, 清军惨败,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倡言变法图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各地也纷纷成立学会,张一麟等在苏州倡设苏学会。
光绪二十九年张一麟录取经济特科, 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
宣统即位,袁世凯被放逐回籍,张也解职回乡。
民国初年,复入袁幕,任总统府秘书
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下设六 局,张一麟被任命为机要局局长
1915年调任教育总长。
1916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
1921年,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 事,闲居苏州
在此期间,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改良农业,兴办教育;与吴荫培等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乡里文化遗迹;参与 《吴县志》总纂;倡议开辟体育场、图书馆、阅报室、植物园、蚕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教育设施。
“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麟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 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
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多方奔走,设法营 救。
“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收容难民,并与李根源着手组织“老子军”,号召全国,凡六十岁以上者,前来从军,与侵华日军决一死 战,各地耆老闻风响应,轰动全国。
由于种种原因,“老子军”没有组成,但这爱国行动,对于鼓舞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从此无人不知苏州有个 张仲老,而“老子军”之名,也不胫而走,妇幼皆知。
淞沪之战,抗战军士多有死伤,张一麟李根源一起,将抗日烈士遗骸收葬于苏州善人桥,并披麻戴孝,恭送 入殡。
苏州沦陷后,张一麟扮僧易服匿居于城西穹窿山穹窿禅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处,安置伤兵,组织抗日。
人力劝后,才最后撤离,由上海取道香港,转 赴武汉
被聘为国民参政参政员,后又随参政会移住重庆
1943年10月,因病逝世于重庆
潘伯鹰清末至现当代 1882 — 1967
词学图录
潘伯鹰(1882-1967) 原名式字伯鹰,后以字行,别署孤云号凫公有发翁等。
安徽怀宁人
习经史,16岁应县试名列榜首。
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
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
后潜心考据、义理之学,研究古代哲学、佛学、文学等。
抗战兴,应竺可桢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
1939年夏,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主讲
抗战胜利后回杭。
1953年浙江文史馆馆长。
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精诗词,书法多山林气,篆刻篆刻崇尚汉印。
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
有《太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朱子读书法》、《老子道德经注》、《蠲戏斋佛学论著》、《马一浮篆刻》、《蠲戏斋诗集》等。
谢无量清末至现当代 1884 — 1964
人物简介
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
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
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
著有《佛学大纲》、《伦理学精义》、《老子哲学》 、《王充哲学》、《朱子学派》、《诗学指南》、《诗经研究》、《中国古田制考》》、《再论李义山》、《纪念关汉卿——革命的戏剧家》、《诗经研究与注释》等;出版的书法集有《谢无量自写诗卷》、《谢无量书法》上下册,诗集有《青城杂咏》。
周采泉现当代 1911 — 1998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一九一一——一九九八)名湜,以字行,浙江鄞县人
任职杭州大学图书馆,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官员。
省《文史博议》、《老子斋诗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