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许禧身,字仲萱,仁和人。祐身妹,贵阳直隶总督陈夔龙继室。有《亭秋馆诗词钞》。
亭秋馆词钞·叶序
在昔玉台新咏,标体格于徐陵;金缕研词,播讴吟于唐代。厥后清照之工托兴,淑真之善言情。靡不艺苑蜚声,文人却步。然而乖中和之乐职,何与正宗;留绮语为香奁,终惭大雅。求其发乎性情之正,止乎礼义之闲。戛乎难矣,可多得哉。尚书筱石陈公德配亭秋夫人以浙水之名媛,嫔颍川之华胄。昌徵凤卜,曲谱双声;宠贲鸾纶,封崇一品。人咸谓居富贵之地,必工为欢愉之言矣。顾取偕园词钞读之,乃竟枨触多端,郁伊善感者,何哉。盖夫人礼宗淑范,女士清才。祥虽钟于阀阅之门,遇备历乎轗轲之境。病风椿树,稚岁早凋;向日萱花,中途遽陨。就诸父诸兄之鞠养,问尔顾尔复以何堪。加以劫历红羊,危城几遭身殉(夫人从尚书公官京兆尹时,与于庚子拳匪之难。);使来青鸟,弱息竟赋仙游(集中多悼女公子之作。)。玦在身而腰佩不离,珠如意而掌珍倏碎。埽愁无帚,记曲有箱。疑夫人之触绪兴怀,回肠荡气。假锦机以织出,丝缚红蟫;烧银烛以填成,泪凝绛蜡也已。虽然,阎浮世界,幻等空花;积累根因,穫同种树。夫人三车烂然,一鉴渊澄。何妨付诸达观,藉自修其正觉。而况持躬省约,供顿胥捐;济物恢台,亲疏罔閒。将勤施于人者既厚,即获报于天者必优。仙衔罔极之恩,或竟尔重翔彩燕;神感至诚之德,安知不再降绂麟。是绰板焉用其敲残,唾壶奚须乎击缺耶。所愿叩宫弹徵,谐韶頀之音;刻羽引商,成清平之调。丝竹黜其哀滥,笙管流其铿锵。以雅以南,可歌可颂。此日取七条弦以静奏,群钦拍合朱丝;他年偕一品集以俱传,定卜芬扬彤史。是为序。慈溪子川叶庆增谨题。
亭秋馆词钞·陈序
仲萱主人亭秋馆诗钞六卷,余既序而刊之矣。主人吟诗之暇,尤好填词。每当花朝月夕,酒阑茶罢,兴之所至,一寄于倚声。积久得偕园词钞若干首。偕园者,客岁卜宅杭州横河里桥,小有园林,名之曰偕。为他日乞身偕隐地也。余素不喜词,又赋性直率,吟亦不工,旋作亦旋置。主人则以莲藕玲珑之质,运芭蕉展转之心。于其乡先辈厉太鸿、赵秋舲诸君子得其近似。犹忆庚子辛丑閒,京畿烽火,逼处危城,偶值事变之棘,余急切穷于因应,主人神閒气静,临乱不惊,时出一阕,索余唱和,余颇讶主人别调独弹,而又未尝不佩其心怀之浩落也。兹编辑成,附以长女昌纹幼时联语并遗诗数首,以志不忘。适同年友冯梦华中丞访余武昌,承代为审订,幕中诸宾从亦有诗文以张之。爰付手民,如绘心曲。后日西湖归隐,渔歌樵答,不知人閒有苍狗浮云事,则以此编为偕归之券可也。己酉重阳后十日,筱石陈夔龙序。
巢经巢诗钞后集·引(高本)
先生四十以前之诗八卷,咸丰壬子已自刻于子午山。壬子以后迄先生之殁,十三年中共为诗二册,依月编年,未分卷目,皆先生所手录者。昔年余曾及见之。后闻先生哲嗣知同言,因某公携往军中,遗失其一,闻者深为太息。或谓先生之诗,精光亮釆,俱在盛年,四十以后精力衰减,似韩、杜晚年之作,枯秃不丰。人生学力,与年进退,虽古昔贤哲所不能逃也。然吾观先生晚岁之诗,质而不俚,淡而弥真,有老杜晚年景界。若听其散失,使后之读先生诗者,以不得见全豹为恨,岂不至可惜哉?汝谦藏之于心,历有年所。淹留于外,无由获先生之稿以广流传,常引以为疚。庚寅岁,久客京师,乃于同年友陈君筱石座上见先生后集钞本。匆匆一阅,未及钞录以去。癸巳春,余从使日本,乃乞筱石钞副邮寄,谋锓诸梓。而前后年岁颠倒淆乱而不可读。乃谨案先生所历年岁,重为编订,釐为四卷。钞录未就,而家叔父莼斋观察书适至,云资州牧高君怡楼,方刻先生文集,乐并诗之未刻者刻之。汝谦深义高君之能阐扬先哲也,因亟录稿以寄,并序其原起如此。表侄黎汝谦。
巢经巢遗诗·跋(陈本)
壬子十月,予至成都,从遵义赵幼渔怡得巢经先生诗五十一首,皆刊行集本所无。案先生《巢经巢诗》,先刻于家,出自手定,而先生子伯更书以授梓者也。光绪中,贵筑高氏复刊后集四卷本。自黎受生汝谦、幼渔为予言,同治初,先生既没,同郡唐鄂生中丞炯方治兵于重安江,寓书伯更,觅先生晚年遗稿,伯更遂以手稿本付之。嗣中丞托某氏仍还伯更,某行至瓮安,舍于逆旅,失之,遂不可踪迹。久之,贵阳陈筱石制府忽得一传钞本,受生因从录副,上其叔父川东道莼斋先生,耸恿高氏刻之,而属幼渔弟悔予任校勘。时幼渔方走京师,迨还蜀,而已刊成。见其中编次颇乱,最晚岁诗亦绝少,乃知制府所得本虽出于原稿,已为人窜易次第,且有脱逸矣。赵氏兄弟固同为先生外孙,而悔予齿少,不若幼渔之犹及侍先生,悉闻外家事,并曾见原本,而能證流传本之讹阙也。此数十首,壬戌至甲子先生捐馆岁之作。幼渔于原本既失后,在望山堂字簏中得其手写零篇,缀录记当日均在集中者。由是观之,所佚殆不止此。受生官广东,又合乡人醵金刻先生诗。其后集,亦但就高本重雕。予在粤,屡摹以应访求,今获是编,他日更将播诸海内,故记幼渔所述如此。十一月溯有二日己未,独山莫棠旅邸谨书,时夜漏三下。
巢经巢遗诗·后记(金陵卢氏饮虹簃本)
遵义郑子尹先生诗,望山堂原刊而外,有高培谷资州本、陈夔龙重刊本并行望世。壬子,莫棠得先生遗诗于蜀,皆高、陈所未刊刻者,梓行之。庚午,余客成都,于双流刘君鉴泉所获见光绪甲辰唐炯云南矿务署本,都四卷,世无流传,知者绝鲜。其第三卷末及第四卷,皆三家刻本所无,盖先生晚岁所为诗也。因请鉴泉假以东归,兹镌为一卷,颜曰《巢经巢遗诗》,以贻同好。壬申五月,卢前中州记。
维基
俞樾(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末翰林,朴学大师。俞樾四岁时从德清随父母迁居娘家临平姚氏,至三十二岁做官,寓居临平三十年,年轻时曾尝试补遗《临平记》,游览临平山水。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二甲第19名赐进士出身。当时曾国藩是阅卷官,俞樾试帖诗的头一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得到曾国藩的大加赏识,认为咏落花而无衰瑟之意。曾经担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咸丰五年(1855年)任河南学政。次年因为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从此不再出仕。晚年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其弟子有王仁俊、章炳麟、吴昌硕等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俞樾得友人资助买下苏州一块废地,如曲尺形,他亲自设计,利用弯曲的地形凿池叠石,栽花种竹,建屋30馀楹,取《老子》“曲则全”句意,俞樾将其命名为“曲园”,自号曲园居士。园内有“春在堂”,为俞樾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除了苏州的曲园之外,俞樾在杭州西湖边孤山的西泠印社旁还建有书楼“俞楼”,在家乡浙江德清县南埭村建有一座“四仙桥”。俞樾在近代日本很受推崇,甚至与李鸿章、曾国藩相提并论。孙俞陛云光绪二十四年中探花,《清史稿》编撰者之一,文学也有很高造诣。曾孙俞平伯,现代学者,红学家。族人俞恒润、俞恒泽、俞奎垣皆进士。光绪32年(1906年)秋末,俞樾在受当时江苏巡抚陈夔龙所托书写并雕刻《枫桥夜泊》诗碑,现位于南京总统府煦园东长廊南端小亭,及苏州寒山寺。
维基
贻谷(1856年—1926年),亦贻谷,原名吉昌,字蔼人或霭人,乌雅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末政治人物。贻谷乃清末重臣荣禄门下,积极谋划应对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己亥建储。贻谷亦作媒人,参与慈禧指婚荣禄之女,即溥仪生母。光绪二十六年,授兵部左侍郎加一级、从一品荣禄大夫。同年,八国联军入京,追随慈禧太后、光绪帝至西安。光绪二十八年,授钦差大臣,特加理藩院尚书衔,督办蒙旗垦务。二十九年,接替孝和睿皇后弟和世泰之曾孙一等承恩侯信恪,任绥远将军,兼钦命督办蒙旗垦务大臣、理藩院尚书衔。直、晋、秦、陇、长城、河套,凡数千里,皆归贻谷节制,统筹全局,权倾北疆,封疆大吏。贻谷积极建立垦务局、新式学堂、公司、军队、医院等。光绪三十年,累升至正一品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光绪三十四年,一品大员贻谷受诬革职,案拖延三年不决。宣统三年,诏判遣戍川边,因辛亥革命,北返改易州安置。民国初,旧僚怀其功德,上书总统徐世昌平反,北洋政府予以嘉奖。民国十五年,逊帝溥仪闻其去世,特颁上谕悼念,入吉林先哲祠(即北京地安门原额勒登保褒忠祠基础上重建)。贻谷,满洲镶黄旗,原名吉昌,乌雅氏,原籍吉林伊通州。少年时便才华横溢,族人皆称赞。光绪元年举人,中举后在兵部任职,因办理海军洋务事宜出力较多,升任员外郎。光绪十八年中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功臣馆纂修编修、文渊阁校理、日讲起居注官、少詹事,累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兼新设军务处提调。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幸,贻谷追至宣化,流涕入对,随扈西安。授兵部左侍郎,屡召询时政,直言无隐,上皆嘉纳。八国联军要求清廷惩处,名单原列有贻谷及其兄盛京副都统晋昌,荣禄求孝钦删去贻谷名。贻谷兄晋昌抗俄有功,孝钦欲保全之,但因俄人坚持惩处,最后名义上革职遣戍,实则秘密将其发往成都由总督锡良安置,并将其子钟颖升职。翌年,贻谷扈驾还京,充国史馆副总裁、镶蓝旗蒙古副都统。受命为首任督办蒙旗垦务大臣。督垦直、晋、秦、陇、长城、河套等地。开垦蒙边最早始于山西巡抚张之洞,但遭遇诸多王公大臣反对而放弃。此次清廷下决心开垦蒙旗土地,特赐贻谷理藩部尚书衔,以节制秦、晋、陇沿边各厅州县。光绪二十九年,再授绥远城将军兼理藩部尚书衔、钦差垦务大臣,正一品,事权始归一,权倾北疆。绥远将军一职殊荣本在总督巡抚之上,加钦差大臣和尚书衔亦可节制山西等地巡抚。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光绪三十年,太后恩赏贻谷祖母御笔匾额、紫檀三镶玉如意、大卷江绸袍褂料等物。光绪三十二年,恩赏蓝色、驼色、绛色、石青江绸四端,制成一品之衣,赐比三公之服。三十三年,慈禧太后万寿再恩赏绸缎,谢恩子侄补授郎中。光绪三十年至三十四年,六次恩赏御笔福寿书法。贻谷在任钦差垦务大臣七年间,开垦农田,大兴水利,设立垦务局、东路公司,修通长济、永济两渠,疏浚塔布河、五加河等河道。垦放十多万顷,东西二千馀里。创设陆军,置枪炮器械,筑营垒,兴警察,立武备陆军学校及中小蒙学校数十所,创立工艺局、妇女工厂。送学生出国留学,或往北洋学堂肄业,为近代开垦边疆第一人。因积极开垦,得罪大多蒙古王公贵族,但造福于百姓。定亲王溥煦次女郡主嫁给蒙古多罗贝勒札那嘎尔迪之子拉苏伦多尔济,则始终支持贻谷开垦。光绪三十四年,绥远将军任上,贻谷欲参革下属归化城副都统文哲珲侵吞库款,反遭文哲珲先行上奏诬陷其婪赃,孝钦大怒。大学士军机大臣鹿传霖借机自请严审贻谷。《荣禄存劄》及清人所著《贻案始末记》可确定鹿传霖、鹿传霖亲戚张曾扬、樊增祥三人与贻谷有宿怨(鹿、张两人分别是张之洞姐夫和侄孙)。《荣禄存劄》中,贻谷的盟弟岑春煊,曾写信给荣禄,担心贻谷推荐的开垦蒙旗官员,会受到仁和相国王文韶、定兴尚书鹿传霖阻扰,所以向荣禄求助。光绪三十三年,张曾扬任山西巡抚时,受正一品钦差大臣绥远将军贻谷节制,张不服,遂托病辞官。另外,清人著《贻案始末记》详细记载樊增祥、贻谷、陈夔龙三人皆曾投靠荣禄门下,因贻谷受宠,樊增祥受冷落而生怨,陈夔龙为两人调停无果。不久贻案发,鹿、张、樊三人配合定罪贻谷,奏其贪赃两百多万两、巧立公司、败坏边局、蒙民怨恨、擅杀台吉丹丕尔诸罪。鹿传霖参奏贻谷的罪行远超出当初文哲辉诬陷贻谷的罪状。孝钦盛怒,褫职,逮京问罪。贻谷家族和皇室庆亲王奕劻、监国载沣及荣禄家族关系深厚。贻谷姑父为京剧富连成创始人牛子厚。北京广德楼戏园曾为贻谷房产,为慈禧唱戏的王瑶卿、俞菊笙、果湘林(郭祥林、果香菱)、杨小楼、田际云皆出入其家,积极为其疏通上层关系。如,鹿传霖审理此案时,庆亲王为帮助贻谷,奏添贻谷姻亲绍英跟随鹿传霖办理。贻谷家人运作,通过梨园伶人果湘林、田际云和法部尚书廷杰家人李范氏(画师李菊侪之母)联络上,贻谷子侄又和军机大臣那桐女儿女婿联络上。廷杰乃那桐亲家,那桐女儿哭求为贻说请。那桐指使御史瑞贤为贻化险为夷。其实,那桐本来与贻谷关系就好。贻谷案发前,《那桐日记》中就记载他与贻蔼人乃友人,数次相聚。法部尚书廷杰以该案證据不足,没查得贻谷所奏贪款两百万两,只有四万两,发回重审。贻谷子钟崙(钟志谨)为翻案,亦经吉林将军希元之子世哲生(亦世枢,庆亲王奕劻女婿世梁的亲堂兄,清末世袭侯爵,民国北京著名票友,喜戏曲,曾拜杨小楼为师),将广德楼转赠予伶人果湘林、俞菊笙。俞菊笙弟子杨小楼乃慈禧、溥仪生母最青睐之伶人。贻谷家人不断运作,在北京等地散发冤案传单,分发给各地总督,并与报社人士如王国维等联络登报申冤,有贻谷被押时和王国维通信存世。贻谷家人最后反将鹿传霖手下办理贻谷案的王宪章扳倒处死,押解王宪章赴刑的正是贻谷之子钟崙,钟崙痛呼为其父报仇。满臣贻谷一方和汉相鹿传霖、张之洞一方相持不下。军机大臣中,汉人仅居其二,其中鹿传霖因贻谷案、王宪章案而郁郁有退志,已告病假;张之洞亦因病请假。案件拖延三年,成为清末一大悬案。贻谷案不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单独全宗,而且在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贻案及垦务档案也是镇馆之宝。最后,军机大臣鹿传霖病逝,此案才得以了结。监国载沣欲保全贻谷,便由原来的死罪诏改谴戍新疆,再减轻改戍川边,最后改易州安置。宣统三年,贻谷遣戍四川前,在保定宴请百官,晚生谭延闿为其送行,行至湖北,因武昌起事,贻谷友直隶总督陈夔龙奏请停止前行,北返,改易州安置,投靠在易州有田产的前大学士徐桐第八子。贻谷居易州白羊村,效忠前清,十多年务农,拒绝出山为官。国变后,尝自叹曰:昔姜埰谴戍宣城卫,自号‘宣城老兵’。民国初,晋边官绅怀恋其功劳美德,旧僚岑春煊上书为其平反。民国十年,总统徐世昌派绥远都统马福祥查明贻谷被冤,其垦荒治绥有功无过,宜褒扬彰公道,由内务部褒扬。贻谷为近代开垦边疆第一人,他积极开垦蒙古土地、建立新式学堂、军队、公司、医院等。北洋政府予以褒奖,总统徐世昌向贻谷颁发了一块“耆英望重”金字匾额。1926年,宣统帝溥仪早已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在天津闻贻谷去世,贻谷乃其父母曾经媒人,溥仪颁布上谕一道,深悼之。“谕旨一道:宣统十八年六月十一日,奉上谕驻津办事处代奏,遣戍大员病故,恳恩赐恤一摺,前绥远城将军贻谷,由翰林起家,荐擢卿贰,宣力有年,克勤厥职,前在将军任内,办理垦务,因案遣戍,安置易州,世变迭经,艰贞弥励,兹闻溘逝,悼惜良深,所有任内一切处分,著加恩悉予开复,用示笃念旧臣之至意,钦此!” 遂葬易州白羊村。 贻谷兄晋昌曾经的部下徐鼐霖在北京建吉林先哲祠,为其题名记:“清封正一品建威将军、绥远将军、蔼人公讳贻谷入吉林先哲祠”。冯其利在《京郊清墓探寻》里有将军贻谷墓介绍。
维基
罗长裿(1865年—1911年),字退斋,号申田,湖南湘乡人。罗长裿6岁丧父,10岁丧母。18岁,他中秀才,后任教于蒋氏长春族学馆。22岁他中举人。29岁时他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1898年8月19日,他条陈《呈请代奏应诏陈言疏》,荣禄奏称他“才具操守,均有可信”。后他捐升道员,发江苏任职,任江南候补道,常为两江总督刘坤一谋划。1901年至1904年,他先后主持江苏仕进馆,江苏法政学堂,江南将弁学堂及江南陆师学堂。1907年,江苏巡抚陈夔龙调他任江苏参谋处督办,主持新军的训练。其间他著有《江苏参谋处兵学》一书。1907年底,他辞职请调四川。到达四川成都后,他任四川陆军小学堂总办。当时赵尔丰督川边军事,罗长裿参与其幕府。1908年,他被赵尔丰任命统领川边巡防新军五营,同时赵尔丰任命钟颖统领川边混成协。在任上,他主张对藏人以抚绥为主。1909年,清政府电令川军2000人调防西藏,英属印度政府唆使西藏三大领主叛乱。他因主张抚绥而遭到下属和赵尔丰的不满。1909年10月,新军后营管带程凤翔率兵入藏东,罗长裿令其撤回,却被程抗命,罗遂赶紧报告赵尔丰。不久,程凤翔所部遭到藏东民众抗击而败归。赵尔丰未处分程凤翔,并严斥罗长裿怯懦,罗长裿遂称病告假,并请辞。此后他赋闲。1910年1月24日,驻藏大臣联豫上奏荐他为西藏督练公署兵备处总办,赴拉萨帮办军政要务。1910年2月,川军在江孜击败由十三世达赖喇嘛所派军队的最后抵抗,进入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则逃往印度大吉岭。联豫未听从罗长裿的劝告,而是请旨革去达赖名号。英国借口“保护商埠”而从印度出兵进驻印藏边境的印塘,并且进入了江孜、亚东等地。1910年7月至8月,罗长裿经联豫向清朝外务部推荐,负责和英印当局交涉,于7月12日查勘江孜、亚东两埠情形,并会晤英国驻江孜商务员韦亚,7月20日到达靖西会晤英国驻亚东商务委员麦仲儒,8月12日抵达大吉岭,后与英属印度副总督裴凯、驻锡金政务官贝尔、大吉岭知事福赖特斯等英方官员会谈。通过他的交涉,英印当局答应撤回进入亚东、江孜商埠的军队,并声明“达赖之事,恪守中立”。9月9日,他在大吉岭山后的巴伦布会见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劝告达赖喇嘛返回西藏,但未成功。他回国覆命后,清政府命九世班禅管理西藏政务,英国则撤退了军队,西藏局势渐趋稳定。1910年月12月,清政府根据联豫建议,添设前藏参赞(即驻藏左参赞),“禀承驻藏大臣,筹划前藏一切要政”;添设后藏参赞(即驻藏右参赞),“禀承驻藏大臣,监督三埠商务”。1911年3月,罗长裿经联豫推荐,被任命为驻藏左参赞。1910年6月21日,联豫上奏改设治事厅和议事厅,以罗长裿兼任秘书员。 宣统三年(1911年),他被驻藏大臣联豫派往藏东讨伐波密土王,节制诸将。但他与刚刚兵败波密的协统钟颖不和,并将钟颖饮酒赌钱不问军务等事禀告联豫。联豫据奏,将钟颖撤职,并以罗长裿取代。7月,罗长裿和谢国梁在彝贡会师,此后波密土王白马策旺被杀,波密之乱平定。罗长裿因功加二品衔。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英属印度总督明多的支持下,达赖喇嘛派出亲信达桑丹东潜回西藏,策动部分贵族组织民军,进攻驻拉萨、日喀则、江孜的川军。另一方面,钟颖趁罗长裿当时正驻扎波密的春多行辕时,策动驻拉萨的川军兵变,史称拉萨兵变。罗长裿闻讯后,本想率军赴拉萨制止兵变。但钟颖联络驻波密管带陈渠珍。陈渠珍遂于11月26日指使本营后队正目赵本立及刘均福、周国荃、罗玉斌等人率队围攻春多行辕,劫持了罗长裿。他们挟持罗长裿走到工布南山道上时,罗长裿获得机会逃脱,遂跳崖自尽,但未死,被迫继续被挟持前进。后来他们到了德摩喇嘛寺。11月29日,赵本立等勒杀罗长裿,尸体被焚毁,罗长裿时年47岁。其妾携幼子逃到一个藏族乞丐家躲藏而得以幸免,后不知所终。 罗长裿被杀后,其骨灰被所部炮队长周逊送归其家乡湘乡安葬。1914年10月,罗长裿之子罗春驭(罗辀重)要求政府审理罗长裿被害案。1915年3月19日,袁世凯政府对罗长裿被害案进行初审,钟颖不承认自己为主谋,钟颖的家属还编印了《弥天冤案录》进行申诉。后来联豫出庭对质,并出示了钟颖作为主谋的证据。经过三次庭审鞫实后,袁世凯签发《大总统申令》称:此后,钟颖被执行死刑,而罗长裿入祀忠烈祠。《清史稿》也将罗长裿收入忠义传。
简介
胡嗣瑗(1869年—1949年),字晴初,别字琴初,又字愔仲,别号自玉,贵州贵阳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精通史学,擅长诗词、书法。点翰林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总办,又曾充当直隶总督陈夔龙的幕僚。辛亥革命前后任江苏金陵道尹、江苏将军府咨议厅长。民国初年因文名被直隶都督冯国璋聘为督军公署秘书长,继而随冯赴江苏都督任,颇受青睐。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出任内阁左丞。后胡嗣瑗随溥仪到东北任职终老。
维基
胡嗣瑗(1869年8月21日—1949年)字晴初,亦字琴初,又字愔仲,别号自玉。贵州省贵阳府开州人。清朝、中华民国、满洲国政治人物。胡嗣瑗的先祖来自广东顺德。胡嗣瑗生于清朝同治八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胡嗣瑗中进士,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此后为候补道,任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总办,并曾任直隶总督陈夔龙的幕僚。中华民国初年,冯国璋任直隶都督时,胡嗣瑗任都督公署秘书长。此后,冯国璋转任江苏都督,他继续在冯国璋手下任职。民国四年(1915年),他任江苏金陵道道尹。冯国璋任江苏将军时,他曾任将军府咨议厅厅长,作为首席幕僚代行政务。民国六年(1917年),参加张勋复辟,任内阁阁丞。后来,被冯国璋免职,此后在杭州西湖建立了五峰草堂开始隐居。民国十一年(1922年)11月25日,溥仪传旨赏胡嗣瑗在紫禁城内骑马。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8日,溥仪于天津张园成立了行在办事处,郑孝胥和胡嗣瑗负责管理总务处。胡嗣瑗还出任清室驻天津办事处顾问,负责行在的日常事务。后来胡嗣瑗随溥仪从天津潜赴中国东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初,溥仪在板垣征四郎的压力下同意任满洲国执政。溥仪希望陈宝琛任执政府府中令,但没有成功。当时胡嗣瑗和宝熙均想获得该职,宝熙最终获得执政府府中令一职。胡嗣瑗则获任执政府秘书处长。两年后,满洲国实行帝制,执政府改为宫内府,胡嗣瑗和宝熙又都想获得宫内府大臣一职。不久二人都未能如愿,而是皆被任命为参议府参议。 胡嗣瑗擅长书画。1946年,徐操、王雪涛等人合作书画扇面,内钤胡嗣瑗的印。1949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