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沈曾植清末民国初 1851 — 1922
海日楼诗·跋
先师沈乙盦先生曾植,为清同、光朝第一大师章太炎康长素孙仲容刘左庵王静庵先生,未之或先也。
其学术之广袤,略见于《学思文粹》王蘧常先生所著《嘉兴沈乙盦先生学案小识》及王静庵先生沈乙盦尚书七十寿言》。
以予浅学,不足以窥先生宫墙,兹不具论。
耳食所闻,康长素初入,意气飙发,目无馀子。
因介得晤先生
长素不能京语,乃以笔谈。
首问先生:「在今之世,尚得为孔子释迦、基督、穆罕默德否?
先生以片语折之,方爽然自失。
又闻俄国哲学家克塞林伯爵东来访道,自矢心如白纸,不存纤毫成见。
至沪,因介得见先生,反复问难,卒之衷心倾服,以为得未曾有。
又闻杨仁山先生治唯识法相学,亦得先生启示,而欧阳竟无师作《杨仁山先生传》,竟无一语涉及先生,具见先生学泽沾被之广,有非后学所能尽知者。
亦如先生精研我国律学,而今日谈清季研律学者但知溯源于沈家本尚书也。
先生之学,海涵地负,近世罕匹,诗词藉以抒情,固其馀事耳。
先生所著《曼陀罗寱词》,朱彊村丈已为之刊行。
诗则以卷帙稍多,未付剞劂。
先生于诗本不多作,诗柬唱酬,实由于客武昌帅幕时以应陈石遗先生之倡议,其颠末具详于《石遗室诗话》与石遗先生《海日楼诗》二序中。
先生学问奥衍,精通汉、梵诸学,先生视为常识者,他人咸诧为生僻。
其诗本清真,但以捃拾佛典颇多,遂为浅学所訾病。
第其精粹及合于石遗室所标举之平易准则者,已为石遗先生选入《近代诗钞》及《石遗室诗录》至二百首,则已足供后人窥仰矣。
散原丈跋,知流寓沪渎后收拾散佚,录存近作,经哲嗣慈护重辑成四卷本。
予此本则据临川李證刚先生翌灼所钞录者编次而成。
石遗先生序二,知慈护重辑本录诗九百馀首,證刚手录本则显不及此数。
予虽忝列门墙,然除髫年应童子试时得数瞻风采外,先生迅即赴皖学使任,予又出国治草木之学,久不得奉手请教益。
戊午执教南雍,始获间至沪寓拜谒,亦未得读全稿。
證刚手录本次序颇多讹舛,證刚没后,予从其哲嗣假来,编次成今六卷本。
他年如有学人参照慈护重辑稿,并网罗石遗先生所录存及其他佚稿,俾成全璧,梓以行世,亦盛世尚文之要政也。
印度大诗哲泰戈尔,其国人备致敬仰,近方为之举行诞生一百五十周年纪念。
而我国大哲如吾师,时人多不能举其姓名,第以书法尚为人所宝重。
浮世遭遇之不同有如此者,悲夫!
庚子立夏,门下士胡先骕敬跋。
杨钟羲清末至民国 1865 — 1940
维基
杨钟羲(1865年—1940年)原名钟广字子勤梓琴子晴芷晴芷晴芷庼慏盦号留垞梓励又号雪桥雪樵晚号圣遗居士南湖鲜民
内务府汉军正黄旗人(属内务府正黄旗汉姓满洲旗人),籍奉天辽阳襄平)。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进士江宁府知府
家族世居辽阳,原隶内务府满洲正黄旗乾隆间改为内务府汉军正黄旗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顺天乡试举人十五年己丑(1889)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六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保送知府,分发浙江,但未实授,改派外任时冠姓杨。
二十七年湖北巡抚端方幕府三十一年湖北襄阳府知府
三十二年两江总督端方幕府,补授淮安府知府三十四年江宁府知府
出任光绪二十年(1894)顺天乡试同考官二十一年(1895)会试同考官
谥文敬
因父亲在湖北武昌府任职,钟羲出生于省寓祝家园,年轻时跟从黄冈童嗣兴(字步阶)先生以及未来的岳父、内务府正白旗汉军、时任黄冈县知县李恒琛学习(时黄州府知府镶白旗汉军安氏英启),又师湘中名士邹振麟(字雁峰),并与琛之子宝谦、从子宝巽(又李孺)同中光绪十一年乙酉顺天乡试举人琛另一子宝丰中该乡试副榜)。
中举之后21岁时(c.1886年),受业于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状元翁同龢,尤受翁赏识(载《翁同龢日记》,v.4,2006);又师从镶蓝旗宗室福锟正蓝旗宗室麟书、内务府镶黄旗满洲完颜嵩申等。
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法租界,不问世事(先避居法租界升平里,后移寓茄勒路之顺元里,又迁打铁浜之馨德里)。
1912年,遭母忧。
刘承干的《嘉业堂丛书》校阅。
钟羲楼居终岁,伏案整辑,往往彻夜不睡。
微倦则于胡床假寐,少醒则灯尚荧然,与晨曦相映,十余年如一日。
尤珍惜物品,凡属片纸寸缣,无不手自捡存。
灯下常为其哲嗣讲掌故,或为长孙课文选。
……盖辛亥之变,钟羲脱身出险,藏书被掠”(载郑逸梅《艺林旧事》)。
1923年由沪回京。
宣统十五年(1923年)三月初一日,与景方昶王国维温肃三人均著南书房行走十二月初三日均著在紫禁城内骑马。
1928年北京开设雪桥讲舍,著述课徒(学生包括两位日本学者仓石武四郎、吉川幸次郎,载《启功学录》)。
1933年应邀赴日本访书。
1927年为逝去的学者王国维作《诰授奉政大夫赏食五品俸南书房行走特谥忠悫王公墓志铭》。
1939年与画家徐操(字燕孙)合作人物、书法扇面图(扇骨阴刻溥心畬书画)。
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探花商衍鎏(字藻亭)合作行书扇面。
与溥心畬盛昱的《行书祝寿序》手卷作跋(由瑞洵弟子铃木吉武收藏)。
李宣龚的《硕果亭诗》作序。
为自己的高祖、乾隆朝兵部侍郎虔礼宝刻《椿荫堂诗文存稿》。
为内务府正白旗汉军进士姚氏斌桐刻《还初堂诗钞》。
进士宗室盛昱刻《郁华阁遗集》、《意园文略》。
正黄旗满洲进士瑞洵的《散木居奏稿》写作者传。
镶白旗宗室盛昱杨钟羲在交往中以表兄弟相称,大概因为盛昱的本生祖母或曾祖父肃恭亲王永锡之侧福晋均姓杨,但与杨钟羲家族是否有姻戚关系有待查证。
杨钟羲雪桥诗话: 附自订年谱》,“伯羲少时往来予家先伯祖,常携以游十刹海。
予赠伯羲诗云:‘桩荫堂开侍帝晨,裕陵雨露四时
百年门巷留诗卷,中表交亲得伟人’。
伯羲和诗(《次韵答杨子勤表弟》)有‘看荷门巷嬉游地,古柏祠堂下拜时’之句”。
钟羲的诗句“桩荫堂开侍帝晨”,当指其高祖虔礼宝的诗集《椿荫堂诗文存稿》与乾隆帝的室名“椿荫堂”有关。
盛昱在其《次韵答杨子勤表弟》诗注中说,“君家油漆作,舅祖煺公常携余游十刹海”,表明两家在祖父母辈已有密切往来,且透露杨钟羲家族府址在今北京地安门内大街西侧的油漆作胡同(明代时叫做油漆作)。
盛昱在其词作《梦横塘子勤表弟乞外》写道:“燕子巢痕,世家王谢,模黏门巷非故。
乔木阴阴,只胜我、午桥庄住。
失喜君来,相将几载,又悲君去。
念垂髫年纪,嬉戏君家,略省识、门前树”(载盛昱郁华阁词》;两江总督端方字“午桥”,“午桥庄”意指杨钟羲端方幕府)。
室名“俨山簃”。
光绪二十四年进士袁励准为其作篆书“俨山誃” 横披。
曹元弼清末至现当代 1867 — 1953
词学图录
曹元弼(1867-1953) 字谷孙又字师郑一字懿斋号叔彦晚号复礼老人又号新罗仙吏,室名复礼堂。
清初其祖先自安徽歙县迁至江苏吴县
1881年以童试第四名进入学宫受教,元和苏州训导唐毓和阅卷倾佩,以女妻之。
1885年江阴南菁书院肄业,从黄以周问学。
时海内才俊云集南菁书院,先生尤与张锡恭唐文治交往甚笃。
同年夺得拔贡生第一名。
1897年张之洞转任两湖总督,延聘主讲两湖书院,在书院先生梁鼎芬共辑《经学文钞》,相与论学者,有马贞陈宗颖胡元仪陈庆年王仁俊杨守敬宣、蒯光典姚晋圻等。
1908年江苏巡抚陈启泰荐举并以其所著《礼经校释》呈御览,赏翰林院编修,同年江苏奏设存古学堂,延请为经学总教有《孝经学》七卷、《礼经学》七卷、《礼经校释》二十二卷、《周易郑氏注笺释》十六卷、《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四十卷、《复礼堂文集》十卷、《复礼堂述学诗》十五卷。
1911年辞去存古学堂总教,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江苏存古学堂停办,长叹曰:"天乎!
与子偕隐,矢死靡他。
"自此闭户绝世殚心著述,所往来者仅叶昌炽邹福保张锡恭朱祖谋王季烈、刘锦藻、刘承干数子耳。
其后袁世凯设礼制馆,以书币来聘,不从。
平生专精三礼,奄贯五经,门下高足亦有成就,如经学家沈文倬、献学家王欣夫、诗词名家钱仲联、古文字学家唐书法家王蘧常史学家吴其昌、经学家毕寿颐等。
有《孝经学》七卷、《礼经学》七卷、《礼经校释》二十二卷、《周易郑氏注笺释》十六卷、《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四十卷、《复礼集》十卷、《复礼堂述学诗》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