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龙湛霖晚清 1837 — 19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7—1905 【介绍】: 湖南攸县人字芝生
同治元年进士
编修
光绪间历充江西江苏学政,在赣聘皮锡瑞主讲经训书院;在苏行格致新法,购置译籍仪器,使南菁书院声誉日著。
官至内阁学士刑部右侍郎
因病乞归。
虽病废久卧,仍移书中外,力保粤汉铁路主权。
廖平清末至民国 1852 — 1932
维基
廖平(1852年—1932年)初名登廷字旭陔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后改名廖平字季平
晚号六译
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
清末至民国时期学者、思想家。
廖平一生治经学,融合古今中外多种学说,形成一套独特的经学理论体系,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廖平出身于贫困之家,父亲曾为地主放牧,后靠卖茶水为生。
廖平早年学习宋学和八股文,昼夜苦读,成年后,仍勤学不倦。
同治十年(1873年),补县学生(秀才),三年后参加科试,受到四川学政张之洞奖掖,以学识拔之,入尊经书院,自经解与经学历史省思经今古学。
光绪五年(1879年),师从王闿运治今文经学,常就王闿运请业,每至深夜,尤重《春秋》,光绪七年(1881年),注《谷梁春秋》。
光绪十一年(1885年)著《何氏公羊春秋续十论》,次年又著《何氏公羊春秋再续十论》。
光绪十二年(1886年),刊印《古学考》(本名《辟刘篇》)与《知圣篇》,康有为的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皆受其影响,廖平多次指责康抄袭自己,康始终讳言莫深,不予表态。
梁启超承认其师受廖平影响为“不可诬”。
皮锡瑞也指出:“康学出于廖”。
张之洞甚至认为康有为廖平的嫡传弟子。
钱穆以为康有为剽窃廖平的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写道:“盖长素《伪经考》一书,亦非自创,而特剽窃之于川人廖平
”甚至说“康门学说,尚是廖季平范围”。
但也有学者指出两人是同时发明,没有抄袭问题。
光绪十五年(1889年)廖平赴京应礼部春闱,中贡士
次年补殿试,名列二甲,赐进士出身
朝考三等,授知县
以高堂亲老,不欲远出,改为龙安府儒学教授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成都创办《蜀学报》。
宣统三年(1911年)担任《铁路月刊》主笔。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赴成都洽谈出版事业,至乐山时,忽发大病,其子廖成励将之抬回,半途卒于河坎场。
章太炎撰写《清故龙安府教授廖君志铭》。
廖平之女廖幼平编有《廖季平年谱》。
桂念祖清末民国初 1869 — 1915
人物简介
1869-1915.3.5一名赤字伯华江西德化人
同治八年(1869)生,与夏敬观同师皮锡瑞,经词章,根柢深厚。
光绪丁酉(1897)上副举。
甲午(1894)受刺激,戊戌(1898)从康、梁变政,主沪萃报馆。
梁启超湖南,举念祖代时务学堂讲席
未行而难作,念祖匿于乡,旋趣金陵,依杨文会学佛。
嗣后留学日本十余年,以民国四年(1915)三月五日客死。
临终,自撰挽联云:“无限惭惶,试回思囊日壮心,只余一恸。
有何建白
惟收拾此番残局,准备重来。
”(参考《忍古楼词话》及欧阳渐撰:《桂伯华行述》。)
夏敬观清末至现当代 1875 — 1953
词学图录
夏敬观(1875-1953) 字剑丞,一作鉴丞又字盥人缄斋晚号吷庵别署玄修牛邻叟
江西新建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从经学大师皮锡瑞学习,曾入张之洞幕府,办两江师范学堂,任江苏提学使,兼复旦公学第三任校长,和中国公学监督
光绪三十五年(1909)辞官,1916年任涵芬楼撰述,1919年浙江省教育厅长,1924年辞职闲居上海,著书作画以终。
江西诗派名家,专学孟郊梅尧臣,词则出入欧晏,朱孝臧称可与文廷式相颉颃。
有《忍古楼诗集》、《吷庵词》、《忍古楼词话》、《词调溯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