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张锡爵清 1694 — 17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4—1775 【介绍】: 江苏嘉定人,寄居吴江字担伯号中岩
诗摹王士祯
有《吾友于斋诗钞》。
张锡爵字担伯一字中岩嘉定人
贡生
有《吾友于斋诗钞》。
朱仕玠清 1712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建建宁人字璧丰号筠园
朱仕琇兄。
乾隆十八年贡生
德化教谕,后升内黄知县,未上任而卒。
有《筠园诗稿》、《琉球漫志》、《龙山漫录》等。
朱仕玠字碧峰号筠园建宁人
乾隆辛酉拔贡,官凤山教谕
有《溪音集》。
全台诗
朱仕玠(1712~?
),字璧丰又字璧峰号筠园福建建宁县人
清乾隆癸酉(1753)贡生
通经史百家之书,与其弟仕琇各以诗、古文见长,在京城颇负声名,惜屡试不第。
壮时曾渡黄河,游太学,历吴、楚、越、宋、齐、鲁等地。
乾隆二十八年(1763)德化教谕调任凤山县教谕
是年六月莅任,次年夏,因丁母忧回籍,授徒里中。
后擢知内黄县事,未任职而卒。
著有《琉球漫志》、《筠园诗稿》三卷、《和陶》三卷、《溪音》十卷、《音别》四卷、《龙山漫录》二十卷等作品。
  《琉球漫志》乃朱氏任职凤山县署时所著。
举凡山川、风土、草木、鸟兽、虫鱼乃至国家建制、方言土语……与内地不同者,皆详加记录,编为六类:〈泛海纪程〉、〈东海纪胜〉、〈瀛涯渔唱〉、〈海东剩语〉、〈海东月令〉、〈下淡水寄语〉,凡十卷。
内容以描写山川景物、奇花异实为主,也有借景抒情,或状述台地生活实况之作。
寄怀幽远,造句新颖,颇宜于讴咏。
沈德潜曾推许其诗能得选诗神理,黄叔琳也认为「王士祯没后,不见此调久矣!」。
以下作品乃以乾隆三十年(1765)刊印,1957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重刊的《琉球漫志》为主,并参考薛志亮续修台湾县》、王瑛曾《重修凤山县》等方志所收朱氏作品为辅编校之。
(施懿琳撰)
周长庚晚清 1847 — 1892
周长庚字莘仲侯官人
同治壬戌举人,官彰化教谕
有《周教谕遗诗》。
全台诗
周长庚(1847~1892)字辛仲,亦作莘仲又字味禅福建侯官人
清同治元年(1862)举人,选建阳教谕
光绪十年(1884)调署彰化县学,十三年台湾已建省(事在十一年),乃得实授。
爱士弥至,士有为人中伤者,必以争诸长官,无所惮。
喜宾接士大夫,讲经济词章之学,人称「周老师」,南北二部,咸俱知名。
翌年彰民施九缎等以清丈不公,率众围城,称顺天会主,抢盐馆,毁电线,提督朱焕明阵亡,势张甚。
周长庚与邑诸生吴景韩缒城出诣党众,晓谕利害,乃得缓师,适林朝栋援兵至,围遂解。
邑令李嘉棠欲诛胁从者二十四庄,周长庚极力调护,幸得保全。
缘是为蜚语所中,祸且不测,乃弃官内渡,变姓入都,两与会试不中。
十八年(1892),贫困以终。
周长庚因施案为民请命,得罪当道,弃官潜逃,以致落拓终身,彰化人士为此颂德不衰,念念不忘,数度鸠金助其会试,死后助其子娶妇,创下台湾史上罕有的特例,其经过吴德功《施案纪略》附录〈周莘仲广文遭难记〉记述详赡,宜参看。
又林文龙光绪年间彰化儒学教谕周长庚事迹考〉,考辨生平事迹详明,亦宜参看。
  周长庚少熟《五经》及《吕东莱博议》,受业其祖父挚友谢章铤枚如)之门。
曾与林纾等招邀福州府文士十九人,结为「福州支社」,合刊《支社诗拾》〖福州,墨巢丛刊,1936年
〗行世。
周长庚诗集今所传系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本(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由「榕城蒋绍荃镌字」、「男心怙校刊」,唯据书前林纾引文,可知实由李宗典秀才出资,举人江伯训校字。
该诗集板口及首页首行作「周莘仲广文遗诗」,封面则由陈宝琛题署「周教谕遗诗」。
全书仅二十九页,其中「引」一页,「传」(题作〈台湾省志彰化名宦传〉)二页,目录四页,正文二十二页,每页双面十八行。
林纾〈引〉评论曰:「古体发源眉山苏轼),伏采潜发,永以神趣,在时彦中,可为卓出。
近体极仿义山李商隐)及国初(清初)宋荔裳宋琬)、王阮亭王士祯)诸老,丽句深采,不伤刻镂,所谓独造之匠耳。
集中作在台湾时纪行揽胜为多,皆足补志乘之缺。
」全书合计五十七题,其中在台所作十八题,系依写作先后顺序排列。
今将在台诗作挑出依原序排列,其馀诗作依原序附后作为「附录」。
另补录蜕萒老人《大屯山房谭荟》所录〈彰邑移东皆山也,携杖探之,归而赋此,即简穆之阁学〉一首,及《支社诗拾》二十三首。
(吴福助撰)
刘体仁明末清初 1612 — 16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2—1677 【介绍】: 明末清初颍川卫人字公㦷
顺治十二年进士
王士禛汪琬同榜齐名。
历官吏刑部郎中
有才名,精赏鉴。
苏门孙奇逢,愿为弟子。
晚年闭门有出尘之想。
善画山水。
有《七颂堂集》。
刘体仁字公㦷颍川卫人
顺治乙未进士历官吏部郎中
有《七颂堂集》。
词学图录
刘体仁(1624-?
字公勇
颍川(今许昌)人。
顺治进士,官吏部郎中
曾从孙奇逢问学,与王士禛汪琬善。
工诗善画,精鉴别。
家常畜画师代为捉刀,人故每索画辄柬之勿烦真作,并戏比其画为兔毛褐,盖真不如假。
有《七颂堂识小录》、《七颂堂集》、《蒲庵集》。
清诗别裁集
字公㦷河南颍川卫人
顺治乙未进士,官吏部考功郎
著有《蒲庵集》。
公㦷诗出以生新,每近于涩,嗜好应在东野王渔洋屡称之。
池北偶谈》载公㦷友某素喜琴,没数年,公㦷一日挟姬过其墓,停车酹酒,使姬各操一曲。
其风致如此。
维基
刘体仁(1617年—1676年)字公㦷号蒲庵直隶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人。
清代诗人。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十月初四日出生,少时聪颖,五岁时于其父刘廷传膝上授《大学》、《中庸》,“一览成诵”。
十一岁时,其父于颍州对抗李自成军,城破被杀。
体仁青年时“往来兵间,为诸大帅策画”。
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与王士祯汪琬同榜,授刑部主事康熙六年刑部员外郎,继迁吏部稽勋清史司郎中,人称“刘考功”。
体仁“慷慨任侠,义气自许”,“致身华要,交游满天下”,罢归后从孙奇逢问学。
顾炎武黄梨洲等有往来。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游历至钟离时,以急症骤逝,享年六十岁。
著有《七颂堂诗集》10卷、《七颂堂文集》2卷、《识小录》1卷。
主要活动
  • 1655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傅扆明末清初 1614 — 16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4—1684 【介绍】: 明末清初山东新城人字兰生一字彤臣号丽农
顺治十二年进士
初授河间府推官,官至监察御史
十七年出按江西,闻九江兵缺饷将变,兼程赶到,喻以大义,并给两月饷,事乃定。
次年,乞养亲而归。
康熙间,举鸿博,罢归。
工诗文,亦善作词曲。
有《清槻堂四种》、《增订尧山堂外纪》、《姓谱增补》等。
傅扆(1614-1684)字兰生一字彤臣号丽农
山东新城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由河间府推官,官至江西巡抚
博雅能诗,作词曲亦跌宕有致,著有《春闺集唐百首》《渍槻堂近诗》《燕南日征稿》《荷花诗》等。
傅扆字兰生一字彤臣号丽农山东新城人
顺治乙未进士,由推官历官御史
有《瀛海》、《燕居》、《柏台》、《于役》、《南游》、《家居》、《美芹》诸集。
维基
傅扆(1604年—1674年)字兰生一字彤臣号丽农山东新城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清世祖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授河间府推官,官至监察御史
平定九江兵变。
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罢归。
能诗文,与王士祯友善,常互相切磋。
卒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
著有《读书涉笔》二卷,《砚田漫笔》四卷,《续笔》二卷,《姓谱增补》十卷等。
主要活动
  • 康熙年间,宏词科
  • 1655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伊秉绶清 1754 — 18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54—1815 【介绍】: 福建宁化人字组似号墨卿
伊朝栋子。
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改刑部主事
嘉庆初,出任广东惠州知府,铲除掳人勒赎的土匪。
后调江苏扬州知府
勘灾必逐户亲阅手记。
历署河库道、盐运使
以父丧离职,遂不再出。
工诗古文,究心理学,尤精书法
有《留春草堂诗》、《坊表录》、《修齐正论》。
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宁化人
乾隆己酉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扬州知府
有《留春草堂诗草》。
词学图录
伊秉绶(1754-1815) 号墨卿默庵
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
大学士朱圭纪晓岚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刘墉为师习书。
乾隆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
嘉庆四年(1799)出任广东惠州知府,后为扬州知府
以廉吏善政著。
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泣泪送别,后扬州人建"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
善书画篆刻,工诗文。
维基
伊秉绶(1754年—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
福建汀州宁化县人
清朝中叶政治人物、书法家
伊秉绶乾隆十九年(1754年)出生于宁化城关。
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士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秉绶补生员,四十四年秋中举人,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初授刑部额外主事,擢拔为浙江司员外郎,历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
嘉庆四年(1799年)出任广东惠州府知府,因故谪戍军台,后升为扬州府知府
嘉庆二十年(1815年),病故于扬州,供奉于“三贤祠”内。
主要活动
  • 1789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施闰章明末清初 1618 — 16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8—1683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宣城人字尚白号愚山蠖斋
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
所至有治绩。
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
有《馀堂文集》、《试院冰渊》、《青原志略补辑》、《矩斋杂记》、《蠖斋诗话》。
施闰章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宣城人
顺治己丑进士历官江西分守湖西道布政司参议
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侍讲,迁侍读
有《愚山先生学余集》。
词学图录
施闰章(1619-1683) 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蠖斋矩斋
安徽宣城人
工诗,主持东南坛坫数十年,时称"宣城体"。
祖父皆理学家。
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江西布政司参议,分守湖西道,有政绩。
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
二十二年(1683)转侍读
王士祯康熙诗人,以与宋琬合称"南施北宋"。
古文学欧阳修苏轼
以辨析理学及论史之作最精。
有《馀堂文集》28卷,《诗集》50卷,《别集》4卷,《遗集》6卷。
清诗别裁集
字尚白江南宣城人
顺治己丑进士,官江西参议
康熙己未,召试博学宏辞,官翰林院侍讲
著有《愚山诗集》。
○南施北宋,故应抗行,今就两家论之,宋以雄健磊落胜,施以温柔敦厚胜,又各自擅场。
王渔洋云:“门人洪昉思问诗法于愚山愚山曰:‘子师言诗如华严楼阁,弹指即现,又如五城十二楼,缥缈俱在天际。
余则譬作室者,瓴甓木石,一一俱就平地筑起。
’洪曰:‘此禅宗顿、渐义也。
’”今观两家诗,此论确不可易。
维基
施闰章(1618年—1683年)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又号蠖斋晚号矩斋
江南宣城县(今属安徽省)人。
中国清代官员、诗人。
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十八岁,考中秀才
早年游学于复社名士沈寿民周镐门下。
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官山东学政江西布政司参议、分守湖西道
康熙六年(1667),归里。
康熙十八年,召博学宏词,仅列二等第四名,充《明史纂修官
康熙二十二年,任翰林院侍读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
施闰章宋琬齐名,号“南施北宋”,又与严沆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其诗风“温柔敦厚,一唱三叹,有风人之旨”。
张裕钊在《国朝三家诗钞》中,将郑珍施闰章、姚鼐并列为清代三代诗人。
蒲松龄在著作《聊斋志异》卷十《胭脂》一文中大加赞扬作他考官的施闰章
主要活动
  • 1649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 1679年,宏词科,第二等
孙枝蔚明末清初 1620 — 168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0—1687 【介绍】: 明末清初陕西三原人字豹人
世为巨商。
明末散家财起兵,与李自成军对抗。
兵败,只身走扬州读书,刻意为诗。
康熙十八年举鸿博,自陈衰老,不应试,授内阁中书衔
有《溉堂集》。
孙枝蔚字豹人三原人
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内阁中书
有《溉堂集》。
词学图录
孙枝蔚(1620-1687) 字豹人号溉堂
陕西三原人
世为大贾。
李自成入关,散家财求壮士起义,为所败,只身走江都,肆力于诗古文。
王士祯扬州赠以诗,称为奇人,又特访之,与订莫逆交。
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科,因年老不能应试,特旨偕邱钟仁等七人授内阁中书
不忘故乡,因颜所居曰"溉堂",以寓西归之思。
工诗词,多激壮之音。
有《溉堂前集》九卷,《溉堂续集》六卷,《溉堂后集》六卷,《溉堂诗余》二卷。
清诗别裁集
字豹人陕西三原人
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辞,以年老授官正字回籍。
著有《溉堂集》。
溉堂诗辞气近粗,然自有真意,称其人品之高。
近有秦人,胸无典籍,好为大言,至云作诗先洗去李、杜俗调。
庸妄如此,而人群然信之,云远胜豹人,不可解也。
溉堂诗附记于此。
夏人佺清初 1622 — ?
维基
夏人佺(1622年12月5日—?
),字敬孚南直隶寿州人,清初政治人物。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应天乡试第60名举人
清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会试第274名,殿试三甲217名,兵部观政,任山东夏津县知县,充乡试同考官,选拔新城王士祯
河南道监察御史
主要活动
  • 1649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丁炜清 1627 — 16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建晋江人字瞻汝一字雁水
顺治间诸生漳平教谕,累官湖广按察使
宋琬王士禛朱彝尊皆赞赏其诗。
有《问山诗文集》、《紫云词》等。
丁炜字雁水晋江人
诸生,由训导历官湖广按察使
有《问山诗集》。
词学图录
丁炜(1627-1696) 字瞻汝,又作澹汝号雁水
泉州晋江陈埭人
回族。
应试授漳平县教谕,嗣改鲁山县,后升直隶献县知县员外郎兵部郎中,出任赣南分巡道
辟园种花,名曰"甓园",招集四方名士吟咏其中。
于成龙赏之。
后升湖广按察使
刻意为诗,力追唐、宋名家。
王士祯论诗,以丁炜宋荦、王叉旦等为"金台十子"。
为词兼豪放、婉约,自称"肆力谱图,上下唐、宋、元、明,所作出入于辛、苏、、姜、史、高、吴诸名家。
"有《问山诗集》10卷、《问山文集》8卷、《紫云词》1卷、《涉江集》1卷。
清诗别裁集
字雁水福建德化人
按察使
朱彝尊清 1629年8月21日 — 1709年10月13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9—1709 【介绍】: 浙江秀水人字锡鬯号竹垞,晚别号小长芦钓鱼师、金风亭长
少时痛心明亡,志在恢复。
旋客游四方,声名渐广,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科,授检讨,与修《明史》,对体例多所建议。
学问兼工诗、文、词、经学考据。
诗与王士禛齐名,词与陈维崧称朱陈。
有《曝书亭》、《经义考》、《日下旧闻》、《明诗综》、《词综》。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人
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检讨
有《曝书亭》。
词学图录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
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
汉族,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清诗别裁集
字锡鬯浙江秀水人
太傅讳国祚曾孙。
康熙己未,以布衣召试博学鸿辞,官翰林院检讨
著有《曝书亭》。
竹垞先生生平好古,自经史子集及金石碑版,下至竹木虫鱼诸类,无不一一考索。
纂述如《经义考》、《日下旧闻》、《诗综》、《词综》其最著者,又尝集唐诗为填词,名《蕃锦》,疑出鬼工,几于人力不与。
顾宁人先生不肯多让人,亦以博雅称许之。
○初官翰林时,召入南书房,有用上官大夫术谮之者,旋落职,然竹垞初不以官位重也。
○集中诗不分唐、宋界限,故各体具备,然予所录者,仍以唐体为归。
朱彝尊(1629—1709) 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
字锡鬯号竹垞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号金风亭长
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博学鸿词科,除翰林院检讨,后入直南书房
博通经史,参加纂修明史》。
工诗古文词,长于考据,开创“浙西词派”,与陈维崧并称“朱陈”,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诗宗(“南朱北王”);精于金石,热衷购藏古籍,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著述甚丰,所辑《词综》是中国词学方面的重要选本。
曾作《闻鹤楼成赋寄楚中一二知己》,表达了对黄鹤楼“壮观百年今在眼”的喜悦。
主要活动
  • 1679年,宏词科
吴之振清 1640 — 17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0—1717 【介绍】: 浙江石门人字孟举号橙斋又号黄叶村农
康熙时贡生,官内阁中书
旋归隐。
吕留良合选《宋诗钞》,又有《黄叶村庄诗集》。
吴之振字孟举号橙斋又号黄叶村农浙江石门人
中书科中书
有《黄叶村庄集》。
词学图录
吴之振(1640-1717) 字孟举号橙子别号竹洲居士,晚年又号黄叶老人黄叶村农石门(今桐乡)洲泉镇人
顺治九年13岁应童子试,与吕留良定交,试后又与黄宗羲兄弟交往。
贡生,以赀为内阁中书,不赴任。
性淡泊。
康熙二年吕留良吴自牧合编《宋诗钞》,收录宋诗成集者84家,凡94卷。
又选施国章、宋琬王士祯王士禄陈廷敬沈荃程可则曹尔堪8人诗为《八家诗》刊刻行世。
十二年北京访求宋人遗集,与复社诗人冒襄长洲尤侗汪琬锡山严绳孙工部尚书汤斌等订文字交。
南归时,冒襄等为之饯行,吴之振于席间赋《种菜诗》以言志,众人和之,后汇编成《种菜诗倡和集》。
筑别墅于石门城西,因爱苏子瞻名句"家在江南黄叶村",便命名为黄叶村庄。
生平锐意于诗,兼工书画。
撰有《黄叶村庄诗集》及后集、续集、《德音堂琴谱》等。
清诗别裁集
字孟举浙江石门人
宋代诗,前此无选本。
孟举刻《宋诗钞》,共百数十家。
己所成诗,亦俱近宋人。
黄叶村庄诗·序
黄叶村庄,吾友孟举学古著书之所也。
苏子瞻诗「家在江南黄叶村」,孟举好之而名其所居之庄者也。
天下何地无村?
何村无木叶?
木叶至秋则摇落变衰。
黄叶者,村之所有而序之必信者也。
夫境会何常?
就其地而言之,逸者以为可挂瓢植杖,骚人以为可登临望远,豪者以为是秋冬射猎之场,农人以为是祭韭献羔之处,上之则省敛观稼、陈诗采风,下之则渔师牧竖、取材集网,无不可者。
王维以为可图画,屈平以为可行吟,境一而触境之人、之心不一。
孟举于此,不能不慨焉而兴感也,觉天地之浩邈,古今之寥廓,无一非其百感交集之所得于心、形于腕。
于以为诗,而系之黄叶村庄,意有在也。
孟举于古人之诗无所不窥,而时之论孟举之诗者必曰学宋。
予谓古人之诗,可似而不可学,何也?
学则为步趋,似则为吻合。
学古人之诗,彼自古人之诗,与我何涉
似古人之诗,则古人之诗亦似我,我乃自得。
故学西子之矉则丑,似西子之矉则美也。
孟举诗之似宋也,非似其意与辞,盖能得其因而似其善变也。
今夫天地之有风雨阴晴寒暑,皆气候之自然,无一不为功于世,然各因时为用而不相仍。
使仍于一,则恒风恒雨、恒阴恒晴、恒寒恒暑,其为病大矣。
诗自三百篇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惟不相仍,能因时而善变,如风雨阴晴寒暑,故日新而不病。
今人见诗之能变而新者,则举之而归之学宋,皆锢于相仍之恒而不知因者也。
孟举之诗,新而不伤,奇而不颇,叙述类史迁之文,言情类宋玉之赋,五古似梅圣俞,出入于黄山谷,七律似苏子瞻,七绝似元遗山,语必刻削,调必凿空,此其概也。
不知者谓为似宋,孟举不辞;知者谓为不独似宋,孟举亦甚惬。
孟举之能因而善变,岂世之蹈袭肤浮者比哉?
世之尊汉魏及唐者,必以予言为抑孟举;世之尚宋者,必以予言为扬孟举。
悠悠之论,非但不知孟举,实不知诗。
然则读孟举诗,得其系之黄叶村庄之义,则思过半矣。
横山叶燮序。
寻畅楼诗稿·序
孟举之诗,神骨清逸而有光艳,著语惊人。
读者每目瞤而心荡,如观阎立本李伯时画天神仙官,旌导剑佩骖驾之饰,震慑为非世有,然不敢有所嗜愿,为非其类也。
凡为诗文者,其初必卓荦崖异,继而腾趠绚烂,数变而不可捉搦,久之刊落,愈老愈精,自然而成。
孟举方当卓荦崖异与腾趠绚烂之间,固宜其惊人如此,所谓小称意则人小怪,大称意则人大怪。
孟举正须问其称意何如昔人耳。
人知我而惊,不知我亦惊,直不可以此介意也。
桓谭侯芭不足以知杨雄而待韩愈知之;李翱皇甫湜不足以知韩愈而待欧阳修知之。
李白杜甫之诗,则又近时之韩愈知之,宋人因而师承焉,今人又未之知也。
然则惟作者而后能知作者,自古为然。
而作者之出也,或骈肩而生,或数百年、一二千年而生。
吾同时无其人,则必待之数百年、一二千年有黄口后生焉,足以竭吾之长而攻吾之短,此真吾之所戁畏而托命者也。
目前纷纷广座长麈、拈黑道,如土蠓野马,其不足与于斯文也明矣。
而今人舐笔蘸墨,方以此曹之喜憎为是非趋背。
得其誉,便可骂阮籍为老兵,诃杜甫为村子;一为贬毁,则志惑气索,如丧家失父,不可自立于门户。
谚所谓「以盲引盲,相将入坑」,殊可剧叹也。
归有光王世贞为「妄庸巨子」,世贞曰:「妄则有之,庸则未也。
有光曰:「未有妄而不庸者。
」归之文至今可传,以其意中能无此巨子也。
今天下之巨子,其出世贞下又不知几何。
使吾之所为为其所称叹,则必为前与后之作者所哕詈矣;为其所诧异,则必为前与后之作者所疑而抉摘矣;为其所屏弃不复置目,然后必为前与后之作者所笑视莫逆矣。
孟举虽不为所喜,而犹为所惊怪。
其于作者,尚未知何如也。
孟举进方锐,将数变而不可捉搦以底于成,则其惊怪益甚,其为屏弃不复置目,终所必至,顾在孟举能卒不以此曹介意否耳。
陆务观曰:「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余读此句,辄自咎讼平生言距阳明而熟于用处,不事检束,正坐阳明无忌惮之病;为诗恨伪盛唐而未离声律,两骑夹带,犹为所牵挽。
思欲坐进古人,所待于后甚远。
不汲汲有求于今世者,心知其甚难,然不敢不与孟举同厉之也。
南阳村晚村氏序。
(此老友晚村序余癸丑以前作也。
晚村墓有宿草,余年齿亦衰颓,学业日益荒落。
重阅此序,念老友勉励之语,不觉泪渍于纸也。
康熙甲戌冬日居士书。)
黄叶村庄续稿·序
黄叶村庄续稿一卷,予叔父橙斋先生丁丑后六年间所作诗也。
前集八卷,皆先生所手定。
丙子季冬卧闼,遭绛云之烬,先生跳身烈焰中,支体溃灼,仅而获全。
自时厥后,先生见弥超,学弥劭,世事不复罩眼。
常拟筑别业读书归老,颜之曰「补衲庵」。
虽不果就,而平居坐卧一小阁,蒲团棐几,一炉一编,优游其中,未尝轻出也。
四方车马造谒与交游过从问字者,辄戒门以绝。
即诗文一道,平昔所深知笃好者,亦嫌于炫露,几欲焚弃笔砚。
然海内诗筒词版往来徵索者无虚日,先生不欲过绝人情,亦时时牵率应之。
忆尝侍侧,见案间侧理填委,客坐厅事相促迫,先生率尔捉笔疾书,不移时,悉发遣去。
初疑仓卒应付、不经意之作,已而回环吟咀,各有意理,而辞句之工、格律之细,又无论已。
此不独挟兔园册、剽贼獭祭以誇多斗捷者无从望其项背,即作家宗匠刻意雕锼,亦有攀跻不上者矣。
然每不自爱惜收拾,甫脱稿,旋弃去。
频年所作,都流散于门人亲友间。
其甚者或落长须赤脚之手,以为窗糊药裹。
予每见,辄掇取之。
积之既久,颇亦盈帙,盖半抄于友人箧衍所贮,半搜之敝楮渝墨之馀,而其散亡遗佚、无从蒐辑者,已不知其几矣,良可惜也。
岁暮无事,料简巾箱,因尽出而汇集之。
客见而憙曰:「海内仰望先生近作久矣,而恨不得见也。
盍付之梓,以慰其饥渴乎?
」予曰:「此非先生意也。
今世操觚之家,所谓未有长卿一句,辄灾木费纸,投贽干时,驰逐荣利之场,集止津要之地,附末光而分馀润。
先生方惄焉伤之,故年来匿影村庄,深悔姓名落于人间。
即偶然酬应之作,亦如浮云太虚,过而不留。
窥其心,且不欲以词章末技与学士大夫、骚人墨客斗新奇、较工拙以争长于词场吟社之间,况镂版流播,迹同衒鬻,不几与钓名营进者同类而共道乎?
知非先生意也。
」客曰:「虽然,欧阳子不云乎:聚多者终必散。
苟不及今为可久计,异日者保无湮没沦落之患乎?
纂辑家集,无使陨坠者,子弟之责也。
曷不刻之塾门,垂示子姓,并使乡邦晚进有所矜式考问,以庶几于大雅之克继,所得孰多乎?
」予感其言,因谋之武冈、瑞草两弟,亦各出所藏,并甲戌元旦乙亥春正雨雪、喜晴、公宴四诗合之,得古今诗二百二十馀首,相与排缵编次,釐之为若干卷,固请于先生而授梓焉。
读是编者,当求其义蕴之弘、寄托之远与夫沉浸含咀之深,斯得之矣。
若徒于抽黄对白、章絺句绘间赏之,非今日编纂之意也。
刻既成,因记其缘起于此。
景淳谨识。
黄叶村庄诗后集·序
黄叶村庄诗,其初集先生所自订也,续集则令子武冈瑞草及其小阮弈亭所搜缉编次也。
自时厥后,又垂八九年,先生年弥高,学弥邵,诗亦益精诣融脱,如少陵之老去律细、东坡之海外文章,昔人所谓「精能之至」者也。
先生之诗率然漫成,或口占,或授简,初不置册本。
又书法妙天下,片纸脱稿,旋为人攫去,或藏弆,或博易,遂并诗失之。
先生既不自省录,而余数年来鹿鹿,时奔走长安道上,瑞草亦有负笈成均之役,武冈复迁居外舍,遂不及尽收录,所存者仅十之二三耳。
今年首夏,余公车罢归,即仝瑞草昆季校辑,促付诸剞劂氏。
第皆从零星收拾,故都无年次先后。
先生笃于故旧老友,晚年往来诗版,时复把玩,寓落月屋梁之意,而后学及子弟片语之佳,亦汲引奖借,故集中仿右丞拾遗例,附入一二倡和篇什,亦先生意也。
嗟乎!
先生之诗,沾丐海内久矣。
世徒赏其工妙而不究其由来,正如读昌黎集,但见其章妥句适,而所谓「茹古涵今,不可窥校」者,则未之睹也。
余馆橙斋,与先生朝夕者十馀年。
每见先生诗,大都成于对客谈笑、酒阑游衍之馀,初若不经意,然他人旬锻月鍊、苦思力索而未至者,先生以自然得之;从来苦捷敏者负蛟螭蝼螾之讥,费推敲者蒙刻楮雕肝之诮,先生独两兼之。
此正非可卒乍袭取,盖才分既卓,学识绝高,而功力更复深至,乃克臻此境界。
余尝谓先生非徒以诗鸣者也,特其胸中蕴负之奇偶寓于诗而一发之耳。
读是集者,涉其津而溯其源,知其诗之所由来,无徒炫耀于絺章绣句而从事于本原,庶不负作者之苦心矣。
余非敢序先生集也,因与先生周旋久习,知先生学问本末,因为指示其端要,愿与世之读先生诗者共勉之而已。
康熙壬辰岁端午前三日,后学徐焕识。
重刊黄叶村庄诗集·跋
先六世祖孟举先生自编《黄叶村庄诗》八卷。
又《续集》一卷、《后集》一卷,则五世祖武冈公及五世叔祖瑞草公所辑,板藏家塾,阅二百年。
庚申之变,付之一炬。
康寿兄弟避乱沪上,购得印本,欲谋重刊,而力有未暇。
阅数年,服官于吴,稍有俸入,复构祠宇,乃以此本付梓人。
又《黄叶村庄图册》及国初巨公题种菜诗原本经同邑蔡砚香广文刻石者,亦以重资购得。
复得渔洋钝翁诸老送行诗墨迹,并附于末。
先生学行箸海内,无俟论述。
独是数百年手泽,兵火荡析之馀,岿然尚存,若有神物护持。
俾得再刊,以饷后学,则诚小子之所深幸也。
工既竣,谨书缘起于卷尾。
光绪四年正月,六世孙康寿谨志。
吴雯清 1644 — 17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4—1704 【介绍】: 山西蒲州人字天章号莲洋
诗得王士祯揄扬,声名大噪。
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未中。
有《莲洋集》。
蒲州辽阳人
诸生
康熙己未博学鸿词
有《莲洋集》。
清诗别裁集
字天章山西蒲州人
博学鸿辞不遇。
著有《莲洋集》。
征君诗清挺生新,赵秋谷宫赞谓“千顷之陂,不可清浊,天姿国色,粗服乱头亦佳”,恰称其诗之分量。
征君诗名因新城尚书揄扬而重,然新城之诗牢笼众有,熔铸群言,而征君不使才,不逞博,不尚声华,不求娟好,固各行其是者。
新城赏之,不啻口出,意所合者在神理意味,而不在轨辙之同途者耶?
吴雯(1644—1704)字天章号莲洋又号玉溪生
山西蒲州人康熙十八年(1379)博学鸿词,不第,游食南北,足迹几遍古天下,其诗清新自然,王士禛誉为仙人。
著有《莲洋集》。
天章太原人有莲洋
主要活动
  • 1679年,宏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