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卢文弨清 1717 — 1795
维基
卢文弨(1717年—1796年)字召弓一字檠斋号矶渔晚号弓父,“抱经”是其堂号,世称抱经先生浙江杭州人(先世居于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市管辖,后徙于仁和,今杭州)。
清朝中期著名学者、校刊学家、考据学家、目录学家、教育家。
父亲卢存心,恩贡生乾隆元年,荐举博学宏词,不遇。
工诗,著有《白云诗集》七卷,别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母亲冯景女。
乾隆戊午,参加顺天乡试。
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及第,高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入直南书房,历仕侍读学士湖南学政,后因母亲年老病多,辞官回乡,致力于学问。
曾主讲浙江江苏的大小书院长达二十余年。
乾隆乙卯,逝世于常州龙城书院,享寿79岁。
卢文弨戴震段玉裁友善,潜心汉字,以校勘古籍称名于世。
刘玉麟清 1736 — 1797
人物简介
刘玉麟(1736~1797)刘传馨侄,字又徐号春浦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贡,以直隶州判广西郁林州判,历署巡检,有惠政。
百色苗乱,随营治军书,日夜不息,以积劳卒于军,恩加按察司经历
民思其德,留葬广西
他先与刘兆彭乔方立、汤应隆七位宝应诗人于敦素园吟诵,号称“敦素园七子”,七子皆能诗,或浑厚淋漓,或骨重神寒,各臻其妙,合刻有《敦素园七子诗钞》七卷,收录刘玉麟《深竹闲园集》一卷。
刘玉麟还著有《尔雅补注》《甓斋遗书》《粤西金石录》,受到段玉裁刘岳云等人推崇。
汪龙清 1742 — 18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2—1823 【介绍】: 安徽歙县人字叔辰一字蛰泉
乾隆五十一年举人,拣选知县
治《毛诗》数十年,有《毛诗异义》、《毛诗申成》。
又治《说文》,与段玉裁商讨,互有收获。
生平不预外事。
曾主讲徽州紫阳书院。
江沅清 1767 — 18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67—1838 【介绍】: 江苏元和人字子兰号铁君
江声孙。
贡生
平生最精《说文》,为段玉裁弟子,对段氏《说文解字注》多所商榷。
有《说文音均表》、《说文释例》。
龚丽正清 1767 — 18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67—1841 【介绍】: 浙江仁和人字闇斋
段玉裁之婿。
嘉庆元年进士
官至江南苏兵备道
道光七年,引疾归。
主讲杭州紫阳书院。
能传玉裁之学。
有《国语韦昭注疏》。
沈维鐈清 1768 — 1839
维基
沈维鐈(1778年—1849年)字子彝一字鼎南号梦酴又号小湖浙江嘉兴县人进士出身
沈维鐈沈曾植之祖父,沈叔埏之侄。
幼时家贫,受知于叔父的经训堂,曾于鸳湖书院山长段玉裁门下受业。
嘉庆七年(1802年)中式壬戌科二甲进士
庶吉士散馆翰林院编修
历任司业洗马,参纂《全唐文》、《西巡盛典》、《大清一统志》等。
累迁侍读学士
道光帝即位,参修《仁宗实录》,道光二年(1822年)福建乡试,留任学政
道光八年(1828年)历官顺天道光十二年(1832年)安徽学政,以“绝苞苴,禁请托”闻名,林则徐陈庆镛出自门下。
工部侍郎
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耳疾离任。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南归,曾主杭州敷文书院、松江敬书院讲席,人称“小湖先生”。
曾国藩是他的学生
林则徐广东禁烟时,沈维鐈以耳疾免工部左侍郎职,留京养病,林则徐告诉座师说:“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
林则徐禁烟被罢官,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充军伊犁沈维鐈一直为林则徐斡旋,最后破格复职。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卒,曾国藩沈维鐈撰行状。
通经学、音韵、训诂学、爱藏书,“排签插架,坐拥百城”,并以汪士钟书“种树如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对联,挂于室内。
有《补读书斋遗稿》十卷。
段驯
段驯字淑斋金坛人
知县玉裁女,仁和苏松太道龚丽正室,自珍母。
有《绿华吟榭诗草》。
钱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海宁人字广伯号幔亭一号绿窗
不应科举,以教读为业。
生平服膺张履祥之学。
又通音韵文字,校书数十种。
同时学者段玉裁卢文弨均推重之。
有《小学盦遗稿》等。
卒年不满四十。
龚自璋
杭州诗三辑
自璋段淑斋夫人,为若膺先生之女,能诗,有《绿华吟榭诗草》一册手写,书法娟秀。
胡世琦清 1775 — 18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75—1829 【介绍】: 安徽泾县人字玮臣号玉樵
嘉庆十九年进士
山东费县知县
姚鼐洪亮吉段玉裁等相往来。
治经重文字、训诂。
有《立经堂集》。
王筠清 1784 — 18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84—1854 【介绍】: 山东安丘人字贯山号菉友
道光元年举人,官山西宁乡知县
博涉经史,尤长于《说文》。
有《说文句读》,折衷桂馥段玉裁诸家之说,删繁举要,学者称为善本
又有《说文系传校录》、《毛诗重言》、《小正正义》、《禹贡正字》、《四书说略》等。
陈奂清 1785 — 18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85—1863 【介绍】: 江苏长洲人字倬云号硕甫一号师竹晚号南园老人
诸生
先后从学于江沅段玉裁,与高邮王念孙父子相切磋。
精通经学,尤长于《毛诗》。
家居授徒。
潜心著述,所撰《诗毛氏传疏》为清代诗经》学的重要成果,另有《三百堂文集》等。
龚自珍清 1792 — 18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2—1841 【介绍】: 浙江仁和人字璱人号定庵更名巩祚
龚丽正子。
道光九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官礼部主事
寻告归。
博学负才气。
早年从学于外祖父段玉裁
以后究心经世之学,并接受经今文学派观点。
于经通《公羊春秋》,于史长西北舆地,批判清朝专制统治造成“万马齐喑”局面,鼓吹振衰起敝,进行改革,为晚清思想界先驱者。
晚年颇受佛教天台宗影响。
诗文均自成一家,以奇才名天下。
有《定庵集》。
词学图录
龚自珍(1792-1841) 字璱人一名易简字伯定更名巩祚号定庵又号羽陵山民
仁和(今杭州)人。
清道光九年(1829)进士
内阁中书,迁礼部主事
告归。
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
少从外祖父段玉裁学。
后又入刘逢禄之门治公羊学。
又精史学、佛学。
魏源并称"龚魏",为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
有《定庵诗集》、《定庵文集》、《定庵词》。
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胡从简晚清 1844 — 1895
维基
胡从简(1844年—1895年)字敬亭四川省成都府新津县人清代著名经师大家,著名礼学大师进士
新津胡氏祖籍安徽绩溪,后迁江西庐陵
综合吴克让的《新津县乡土志》及新津胡氏族谱载,新津胡氏一世祖为宋末元初胡受,从湖北麻城迁入川西。
四世祖为胡通海,元末进士四川昌州知州,后定居永川九龙滩。
昌州大足荣昌永川等地。
五世祖为胡复初,元末庠生,不仕后充任荣县东川书院教授
六世祖为明初刑部侍郎兵部左侍郎胡子昭,与方孝孺同日殉难。
明朝传至胡应这一代始迁新津
清初胡氏另一脉相传到十六代胡大斌
又一支传到二十一代胡文魁
这两支也迁到新津
清初至清末,胡氏又相传约十代。
胡从简1844年出生于新津
由于明末清初四川的连续兵灾,当时胡家已经式微。
胡从简人穷志不穷,“编屦得钱为活。
年十九,始读书,刻苦自励。
吴克让新津县乡土志》说, “胡从简亦岳公再传子弟,邃于古义。
” 这里所说的岳公即岳逢阳,字丹崖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1832)进士
岳逢阳是清代新津县四位进士中的第二位。
岳逢阳家在新津县安西镇月花村,是岳飞第二十三世嫡孙。
后来胡从简考上锦江书院邑庠生(秀才)。
1874年胡从简肄业锦江书院,时年三十。
1875年四川学政张之洞建立尊经书院,在全蜀学生三万人中选拔百名入学,录取率0.003。
张之洞晚清四大名臣和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计划通过尊经书院,以“一人学战,教成十人。
万人学战,教成三军”的方式为蜀中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
” 为给尊经书院选拔高才生,张之洞在蜀中主持考试,题为周礼社制考。
试毕,胡从简张之洞选拔为第一,入选为尊经书院上舍生,即今天的高年级研究生。
据记载,胡从简“融贯礼经,《周礼》、《大小戴记》并注疏皆成诵。
”当时参加考试的学生中,有与胡从简同时第一批考入尊经书院的杨锐宋育仁廖平等人。
他们虽比胡从简小五到十岁上下,但即使在学术上他们人人皆非等闲之辈。
胡从简能在考试中从这批人中脱颖而出,可见其学力之深厚。
1879年王闿运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来到成都,担任尊经书院山长校长)。
王闿运学问深厚,尤注重通经致用。
他担任尊经书院山长期间,重振了著名的“蜀学”,使蜀学派一跃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的顶峰,因而在晚清及近代学术思想史上名垂千古。
钱基博曾指出“疑古非圣,五十年来,学风之变,其机发自湘之王闿运;由湘而蜀,由蜀而粤(康有为梁启超),而皖(胡适陈独秀); 其所由来者渐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足见王闿运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地位。
王闿运来到尊经书院后立即考试学生,题目是“玄端,冠端所用。
学生们答题大多依据乾嘉学派大师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等流行著作。
唯独胡从简“取证经记,曲折旁通,”立即受到王闿运的器重,提拔为斋长
古代的学院分院斋两级管理,相当于现在的校院两级。
国子监的传统,斋长在日常教学管理甚至是寝室管理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斋长既起着维持正常秩序的作用, 也发挥着课后协助教官监督学生言行的作用。
斋长有权对违规的学生进行惩处。
清末薛福成庸庵笔记》说,在王闿运指导下,胡从简治《》,戴光治《》,廖平治《公羊》、《榖梁》、《春秋》,刘子雄、岳森通诸经,“皆有师法,”成为蜀学派在清代学术史上的杰出代表。
廖平的学说也为后来的变法奠定了学术基础。
杨锐宋育仁则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政治领袖人物。
胡从简终成清代学大师
清史资料《清代学大师列传》特别将胡从简传附于王闿运传之后,显然是视他为王闿运之得意门生。
1892年胡从简考取进士
梁启超的说法来算,清代的一个童生历经逐次科举考试,最后取得进士功名的几率小于万分之一。
社会和朝廷对进士都很重视。
按朝廷惯例,胡从简被授予知县即用。
七品知县,年俸45到60两白银,禄米45斛(一斛等于五斗或50 升或约为现在200斤),养廉银1200两白银。
相比之下,一户农家一年的收入均才40两白银。
胡从简被授予知县,也就是说,凭正常合法收入,他一年的经济收入可以是一般人的十几倍。
对于曾在青年时期经历过贫困的胡从简来说,做官无疑是改善家庭物质生活的机会。
清史资料《清代学大师列传·胡从简传》,《清代学人列传·胡从简传》记载胡从简弃官不做,“乞病归,家居治学,竟不复出。
胡从简治学极为刻苦,“恒以夜分就灯下纂录,五十而瞽。
”“所著书有《礼经考》,《礼经释例》,《周礼句读》,《大戴礼记笺》,《读礼管窥》,累六百余万言,蔚若继曲台之后。
” 只可惜这些著作今天恐怕已经毁损。
查遍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除《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以外,有关尊经书院的档案和资料现在全部不知所终,其中包括胡从简的巨著。
就连尊经书院各位进士的朱卷也都在文献中没有了踪影,只有宋育仁的还在。
鉴于尊经书院与戊戍变法的密切关系,这个现象与戊戍变法失败直接有关。
西汉学者后苍开创《》学以后,两千年以降,研究《》学的大家为数众多,其中还包括朱熹等人。
由于上古历史文献流传下来的很少,文义考据及其艰难,历代学者在《》学研究领域中的成果多为论文,专著较少,而胡从简的礼学却有五部专著,六百余万言之巨。
通盘比较《清代学人列传》对各位入传学者的学术地位评价,“蔚若继曲台之后”之语的确是极高赞誉。
其意为,胡从简是继西汉经学大家后苍著《后氏曲台记》,开创《》学以后,两千年来成就最是蔚为大观的《学大师
清代学大师列传》和《清代学人列传》王闿运传一文中还指出,胡从简“蔚为经师,咸守家法,较之诂经、学海所造就者殆有过无不及焉。
” 这句评语也是对胡从简的很高评价。
清代是历史文献研究考证学的黄金时代和顶峰。
清代这方面的大家有许多。
光是乾隆到嘉庆年间形成的乾嘉学派就有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等等。
乾嘉学派奠基人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毛奇龄等人。
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著述丰富。
整个清代考据学学海中有造就者光是出现在《清代学大师列传》一书中的著名学者就有370余人
胡从简能得到“有过无不及”的盖棺定论,绝对是极大的荣誉。
胡从简无嗣,收侄儿胡念祖为子,传其学。
胡念祖在学术上得胡从简真传,在尊经书院就读时也是廪生,后又任书院东斋斋长
现存于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尊经书局出版物《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中刊有胡从简胡念祖他们两人的论文共15篇。
其中胡从简七篇,胡念祖八篇。
三部珍贵典籍是尊经书院留传下来的现存唯一学术书籍。
不幸中的万幸,这15篇论文就成了今人了解胡氏礼学的窥豹之管。
1895年胡从简逝世,享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