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6—1692
【介绍】:
明末清初江西瑞金人,字延会,号六逸。康熙岁贡。授兴安县训导,辞不就官。有《影居文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山东莱阳人,字公端,号方山。康熙三十年进士。官浦城知县。有《取此居文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西宜黄人,字敬非,号敬斋。康熙八年举人。雍正初举贤良方正,不赴。有《读孝经》、《纵钓居文集》。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行洪,字云锡,姓尹氏,公安人也。生有瑞徵,儿时珍重过于掌珠,性独悱悯,见宰家畜,号泣趋避,人疑其怯。八载失怙,随母作苦。明季兵燹四起,母子离散,为寇所获。乙酉,随至当阳,潜身遁去,隐匿佛寺,得师颖秀,遂从剃落。未几,栖于熊口精舍,更肄经说。庚寅冬,诣普护禅林听遍云讲授《法华》,复从受戒,数年尽得其传,便跻讲座,尝于寿圣、法云敷演弘旨,辩如涌泉,其从如水。偶憩枝江昙华寺,夜闻钟声有省,说偈曰:“何人一击定更钟,破我疑团千万重。彻底掀翻都罄尽,从今永不落顽空。”已而设讲于公安慧庆松滋龙华,舟车碌碌颇不暇给。忽自忖曰:“既为佛子,当究佛乘,何得高坐自恣,徒逞雄辩耶?”庚子冬,散众云游,谒常熟新塔浮石,讯问之馀,机缘相契,授以书记,随侍九载,夙夜罔懈,偕至吴江遁村报恩寺。一日入室,浮云:“马祖一喝,因甚百丈耳聋三日?”曰:“不许夜行刚把火,投明始到走盘珠。”浮云:“是何意旨?”曰:“杲日当空新宇宙,山河大地一时明。”又问:“世尊不说、迦叶不闻是何境界?”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浮曰:“老僧所问汝还闻否?”曰:“若将耳听终难会,眼裹闻声便是奇。”浮为首肯,授以衣拂。丙午浮寂,寻归楚省,颖秀于荆州云华。丁未,延主千华山昆卢寺,癸丑,受荆城祇园请。无何,三藩告变。甲寅冬,避于玉安山,有长者熊玉亭刱建六合丛林,三县翕然合词礼聘。丁巳,大贝勒遣官持谕,卫护备至,贝勒尝读洪卷子有“不可眼裹无筋”之语而疑之。后遇于常德,举以相难,洪笑谢曰:“难逃圣鉴。”遂相视莫逆。丁卯春,游南岳,道出新店,龙周两居士留之度夏,乃开筑竺云精舍。戊辰夏,龙湾人士请居三鸦。庚午六月,转草市西来寺,寻还三鸦。康熙三十年辛未正月三日示疾,留偈而别,壬申十月迎骨归,塔枝江六合寺旁。洪七坐道场,有《语录》十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7—1801
【介绍】:
清江苏阳湖人,字洋溟,一字阳明。诸生。少治古文,喜先秦及《史记》。行文善叙事。主讲武昌勺庭书院。尝为《阳湖县志》纂嘉庆改元以来兵事,未竟而卒。有《味蓼居文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60—1842
【介绍】:
清江苏吴江人,字海琛,一字梅村。诸生。道光元年举孝廉方正。博学嗜古。善画山水,宗娄东派。工隶书。有《吾妻镜补》、《金石集录续》、《松陵文献》、《听莺居文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64—1827
【介绍】:
清浙江海盐人,字子修,号思亭。诸生。官布政使司经历。精于鉴别古今字画金石。足迹半天下。工诗古文,为诗信笔挥洒,绝无陈腐气息,陆续刊刻有《湖山吟啸集》、《思亭近稿》、《居易居小草》、《吉祥居存稿》。另有《青霞馆论画诗》、《续疑年录》、《曝书亭诗集笺注》、《纪元甲子表》及《居易居文集》。刻有所集清人六百余家尺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湖北江陵人,字汝时,号正所。学宗姚江学派。有《荆树居文略》。
维基
杨殿邦(1777年—1859年),字翰屏,号叠云,安徽泗州人,进士出身。杨殿邦早年曾任芜湖县学教谕,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先后任山西道监察御史、给事中、贵州按察使、贵州布政使、贵州巡抚(署)、山西布政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仓场侍郎等职,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任漕运总督,在沿海抗击入侵有功,咸丰年间在扬州一带阻击太平军,咸丰九年(1859年)卒于军中,恤赠太仆寺卿。其人天资聪慧,善书画,工诗词古文,精武术骑射。著有《菜香小圃诗集》、《心太平居文集》等。
全台诗
吕汝玉(1851~1925),名文衡,官章赓虞 ,号缦卿、璞山、舜邻,以字行。神冈三角仔吕炳南长子。光绪七年(1881)被提督学政张梦元举为博士弟子员,入庠邑为生员。家豪富,购书两万馀卷,筑筱云轩藏之。师事吴子光。与其弟吕汝修、吕汝诚合称「海东三凤」。光绪十五年(1889)与士绅吴鸾旂等人倡建「宏文书院」。乙未割台后,先明义表诚,明治廿九年(1896)协助日方镇抚台湾反抗势力有功,于明治卅年(1897)四月授绅章,卅一年获特叙勋六等。卅八年(1905)任台中厅参事,大正元年(1912)初辞职。优游閒居,以诗书自娱 。著有《璞山诗卷》(光绪年间印行,今不可见)、《海东三凤集》(合著)、《竹溪唱和集》(合著)。其中《海东三凤集》,据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称,系吕氏三兄弟合著,光绪十五年(1889)于北京刊行,由许南英、丘逢甲作序,吕汝诚之子吕伯先担任校刻,计四卷,惜今已不可见。民国七十年(1981)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得到一批吕氏兄弟残稿,是否即《海东三凤集》,难以判定,后仍以《海东三凤集》名义梓行。该书所收录者共有四个部分:《海东三凤集》、《餐霞子遗稿》、《竹溪唱和集》、《草庐居文稿》。其中《海东三凤集》多为试帖诗,作者虽系吕氏兄弟,但逾半数的诗作未署名。书中所收诗多有重复,排版偶见错简,应非光绪十五年之梓行本。《竹溪唱和集》则为光绪七年(1881)吕氏兄弟和丘逢甲、傅于天等人同游台南时的唱和之作。兹以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出版的《海东三凤集》、《竹溪唱和集》为底本,参照馆森鸿、尾崎秀真《鸟松阁唱和集》、鹰取田一郎《寿星集》、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编校。
全台诗
吕汝修(1855~1889),官章赓年,号宜寿,又号餐霞子,以字行。神冈三角仔吕炳南次子。光绪元年(1875)生员,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家豪富,购书两万馀卷,筑筱云轩藏之。师事吴子光。与其兄吕汝玉、其弟吕汝成合称「海东三凤」。 著有《餐霞子遗稿》、《海东三凤集》(合著)、《竹溪唱和集》(合著)。其中《海东三凤集》,据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称,系吕氏三兄弟合著,光绪十五年(1889)于北京刊行,由许南英、丘逢甲作序,吕汝诚之子吕伯先担任校刻,计四卷,惜今已不可见。民国七十年(1981)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得到一批吕氏兄弟残稿,是否即《海东三凤集》,难以判定,后仍以《海东三凤集》名义梓行。该书所收录者共有四个部分:《海东三凤集》、《餐霞子遗稿》、《竹溪唱和集》、《草庐居文稿》。其中《海东三凤集》多为试帖诗,作者虽系吕氏兄弟,但逾半数的诗作未署名。书中所收诗多有重复,排版偶见错简,应非光绪十五年之梓行本。《竹溪唱和集》则为光绪七年(1881)吕氏兄弟和丘逢甲、傅于天等人同游台南时的唱和之作。兹以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出版的《海东三凤集》、《竹溪唱和集》、《餐霞子遗稿》为底本,参照馆森鸿、尾崎秀真《鸟松阁唱和集》、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高火顺《卅韵诗钞》编校。
全台诗
吕汝诚(1860~1929),名松年,字汝诚,又字鹤巢、赓馥,号锡圭。神冈三角仔吕炳南三子。光绪年间廪生。家豪富,购书两万馀卷,筑筱云轩藏之。师事吴子光。与其兄吕汝玉、吕汝修合称「海东三凤」。乙未割台后,于明治二十八年(1895)担任葫芦墩保甲局,明治三十年(1897)授绅章,并任三角仔区区长,在职五年。 作品收录在《海东三凤集》(合著)、《竹溪唱和集》(合著)。其中《海东三凤集》,据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称,系吕氏三兄弟合著,光绪十五年(1889)于北京刊行,由许南英、丘逢甲作序,吕汝诚之子吕伯先担任校刻,计四卷,惜今已不可见。民国七十年(1981)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得到一批吕氏兄弟残稿,是否即《海东三凤集》,难以判定,后仍以《海东三凤集》名义梓行。该书所收录者共有四个部分:《海东三凤集》、《餐霞子遗稿》、《竹溪唱和集》、《草庐居文稿》。其中《海东三凤集》多为试帖诗,作者虽系吕氏兄弟,但逾半数的诗作未署名。书中所收诗多有重复,排版偶见错简,应非光绪十五年之梓行本。《竹溪唱和集》则为光绪七年(1881)吕氏兄弟和丘逢甲、傅于天等人同游台南时的唱和之作。以下作品辑录自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出版的《海东三凤集》、《竹溪唱和集》,以及馆森鸿、尾崎秀真合编的《鸟松阁唱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