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吴子光清 1819 — 1883
全台诗
吴子光(1819~1883)原名儒字士兴,后因业师宋心珠(名其光)之贶,改今名,号芸阁别署云壑,晚年自号铁梅老人铁梅道人
原籍广东嘉应州,生于清嘉庆廿四年(1819),卒于光绪十九年(1883),年六十五。
青少年时在家乡熟读家经典,博览诸子百家著作及稗官野史,然屡试不进,遂于道光十七年(1837)渡台,后寄籍台湾淡水,以课馆为业,暇则以诗文自遣。
长于诗,尤长骈体。
同治四年(1865)中举,受知于台湾道徐宗干,充幕僚多年。
同治七年(1868)淡水知府陈培桂聘,参与《淡水厅》之修撰。
光绪四年(1878)应聘主讲文英书院。
是年,彰化望族三角仔庄吕氏新葺筱云山庄,聘子光设教其中,宾主殊相得。
从其游者除吕氏兄弟外,尚有:傅子亦丘逢甲谢颂臣子光之侄吴师廉等。
大抵而言,晚清本土才学之士,尽萃于斯。
筱云轩藏书数万卷,无所不备,吴子光曾为之作藏书记
逝后,吕家礼葬之,并恤其家,越年,复出资刻其书。
王松台阳诗话》称其诗「专学晚唐」,「杰句名篇,美不胜录。
」从〈小草拾遗序〉可知其少时好赋,原存有古律赋百馀篇;中年后,以近体诗为主要创作对象,亦存有二百多首,惜多所亡失。
芸阁博学多才,然一生遭际不佳,「欲伸其文章报国之志而不可得」 。
于是,以东坡自况,名其文集为《一肚皮集》。
共十八卷,于光绪元年(1875)刊刻行世,附诗作《小草拾遗》一卷。
又著《三长赘笔》十六卷、《经馀杂录》十二卷。
则诸史绪论、书后题跋、古今词语、词林典实之类。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尝辑其有关台湾史迹稿为《台湾纪事》,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三十六种。
民国六十八年(1979)中华民国史迹研究中心得其稿本,辑印为《吴子光全书》,民国九十年(2001)又由龙文出版社重印出版。
今以《一肚皮集》所附《小草拾遗》为底本编校。
沙馥晚清 1831 — 19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1—1906 【介绍】: 江苏长洲人字山春
仙根弟子。
画人物花鸟有名于时。
唐景崧晚清 1841 — 190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唐景崧 永清 1895年五月—1895年五月
全台诗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请缨客广西灌阳人
同治四年(1665)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授吏部主事
光绪八年(1882)越南,力劝刘永福黑旗军加入抗法行列。
光绪十年(1884)率「景字军」迎战法军有功,官升二品。
光绪十一年(1885)十月出任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
唐氏雅好文学,曾修葺台南道署旧有斐亭,创「斐亭吟社」,时邀僚属、诗友饮酒赋诗。
台人士之能诗者,悉礼致之,扢雅扬风,于斯为盛,一时台士竞为诗作。
又礼聘台南进士施士洁担任海东书院山长,挑选台士之秀异者如丘逢甲许南英汪春源等入海东书院就读,对当地文风之鼓倡,颇具影响力。
光绪十七年(1891)台湾布政使,驻省会台北
公馀复屡邀文士百数十人集于官署,为诗酒之会,尤以竞作诗钟为能。
适因安溪林鹤年办理釐船捐等局务来台,赠以数十盆牡丹,故取名为「牡丹吟社」。
社员吟咏诗稿,景崧悉加收录,遂有《诗畸》之辑录。
此外,唐氏又好诗谜,台南台北两地任职时皆致力推展之,编有《谜拾》一书,对台湾谜学之发展影响颇大。
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出任台湾巡抚次年(1895)割台议起,唐氏致电清廷,预言台民将有大乱,建议急请英俄为同盟以保台,并请辞巡抚职。
马关条约签订,全台哗然,唐氏复电告清廷,自云遭台人「劫留」,不得已暂允驻台,与当地绅民发布公告,宣示保台决心。
五月二十五日全台绅民倡建「台湾民主国」,共推唐氏为总统
六月五日,日军逼近台北城,唐氏搭德船从沪尾遁逃,内渡厦门,后归桂林
光绪二十三年(1897)支持康有为桂林的维新运动,光绪二十五年(1899)桂林「体用堂」中文总教习
晚年耽爱戏剧改革,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桂戏」之奠基者。
著有《请缨日》、《寄閒吟馆诗存》、《看棋亭杂剧》。
唐氏在台之作可见者不多,以下据《诗畸》所收录之唐氏诗作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连横台湾诗乘》、《台北文物》六卷四期所刊赖鹤洲〈斐亭吟会‧牡丹诗社〉进行编校。
许俊雅、施懿琳合撰)
魏照洲清末民国初 1848 — 1919
全台诗
魏照洲(1848~1919)原名炳彰字光辉又字照洲号淡然,官章德彰,以字行。
云林西螺堡(今云林西螺镇)人。
自幼聪颖敏捷,师事刘廷锡监生、曾维孝廉
未弱冠而读毕经书,兼治史。
后因父逝母病,悲医药之未济,乃转学为医,埋首于歧黄医术之研究,穷其理者有百馀部。
由于脉精术妙,官绅名士受其治瘉痼疾难症者甚多,赐诗赠匾,遂有「魏半仙」之雅号。
光绪甲午年(1894),以监生蒙李部堂面奏,准以巡检司选用,旋蒙上谕授赣州府吉江口巡检司,适逢日军侵台,遂不赴任。
台湾民主国团练使丘逢甲亲约协力抗日,乃倾大半家资响应之,并购枪枝弹药以助本地义勇。
抗日失败后,不与政事。
仍寄为医,活人济世无数。
热心赈灾济贫,义诊送药。
著有《指若刀圭》一卷、《淡然医案》三卷 。
魏照洲所作,几乎全为医案诗。
淡然医案》自序云:「录所经之症有见效者,用立医案。
适医事稍宽,启囊检阅,有数千帙。
除琐杂轻症外,选其危险亡在数日,抑或死里逃生,同道共喻者,亦有一百零八名。
」以医案为诗,乃台湾传统诗坛首见之特例,亦医学史上稀有之珍籍。
今据魏嘉亨整理《淡然诗文集》刊本校录 。
吕汝玉清末民国初 1851 — 1925
全台诗
吕汝玉(1851~1925)名文衡,官章赓虞号缦卿璞山舜邻,以字行。
神冈三角仔吕炳南长子。
光绪七年(1881)提督学政张梦元举为博士弟子员,入庠邑为生员。
家豪富,购书两万馀卷,筑筱云轩藏之。
师事吴子光
与其弟吕汝修吕汝诚合称「海东三凤」。
光绪十五年(1889)与士绅吴鸾旂等人倡建「宏文书院」。
乙未割台后,先明义表诚,明治廿九年(1896)协助日方镇抚台湾反抗势力有功,于明治卅年(1897)四月授绅章,卅一年获特叙勋六等。
卅八年(1905)任台中厅参事,大正元年(1912)初辞职。
优游閒居,以诗书自娱 。
著有《璞山诗卷》(光绪年间印行,今不可见)、《海东三凤集》(合著)、《竹溪唱和集》(合著)。
其中《海东三凤集》,据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称,系吕氏三兄弟合著,光绪十五年(1889)北京刊行,由许南英丘逢甲作序,吕汝诚之子吕伯先担任校刻,计四卷,惜今已不可见。
民国七十年(1981)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得到一批吕氏兄弟残稿,是否即《海东三凤集》,难以判定,后仍以《海东三凤集》名义梓行。
该书所收录者共有四个部分:《海东三凤集》、《餐霞子遗稿》、《竹溪唱和集》、《草庐居文稿》。
其中《海东三凤集》多为试帖诗,作者虽系吕氏兄弟,但逾半数的诗作未署名。
书中所收诗多有重复,排版偶见错简,应非光绪十五年之梓行本
竹溪唱和集》则为光绪七年(1881)吕氏兄弟和丘逢甲傅于天等人同游台南时的唱和之作。
兹以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出版的《海东三凤集》、《竹溪唱和集》为底本,参照馆森鸿、尾崎秀真《鸟松阁唱和集》、鹰取田一郎《寿星集》、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编校。
谢道隆清末民国初 1852 — 1915
全台诗
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人称「谢四」。
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卜居于田心仔庄(今台中县丰原市),以务农为业。
至其父谢树棠习岐黄之术,以医药活人。
谢氏为丘逢甲表兄,早年从苗栗文人谢锡朋受书,后入广东寓台文人吴子光门下,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
光绪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1890)在自宅设「养閒轩」,傅锡祺张丽俊于此时受业门下。
光绪二十年(1894)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学海轩」。
张书炳、张德林张晓峰,皆为其弟子。
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隐于医。
曾与林痴仙林资修连雅堂文士交游唱和,酒酣耳热之馀,往往痛陈时事。
明治卅九年(1906)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俗称「睦督科」);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称为「小东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携名妓,为文酒之会。
如是数年,竟抑郁以终。
谢氏著有《小东山诗存》,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谢秋涛刊印;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
后又有友人题谢氏咏生圹之诗,集为《科山生圹诗集》,录有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之诗作 。
兹以谢文昌刊印的《小东山诗存》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王松台阳诗话》、连横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及王建《台中诗乘》等编校。
全台诗
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因此友人称之为「谢四」。
光绪年间秀才
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卜居于田心仔庄(今台中县丰原市),以务农为业;至其父谢树棠始习岐黄之术,以医药活人。
谢氏为丘逢甲表兄,早年从苗栗谢锡朋受书,后入吴子光门下,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
光绪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1890)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学海轩」。
傅锡祺张书柄张德林皆为其弟子。
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
隐于医,与林痴仙林资修连横等人过往甚密。
酒酣耳热之馀,往往痛陈时事。
晚年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称为「小东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携名妓,为文酒之会。
如是数年,遂抑郁而终。
谢氏著有《小东山诗存》,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谢秋涛刊印;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
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
后来又有题谢氏咏生圹之诗,集为《科山生圹诗集》,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均有诗收录其中〖参考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新竹社教馆,1958年。〗。
以下所收诗作,据谢文昌刊印的《小东山诗存》,及其后所附《科山生圹诗集》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吕汝修晚清 1855 — 1889
全台诗
吕汝修(1855~1889),官章赓年,号宜寿又号餐霞子,以字行。
神冈三角仔吕炳南次子。
光绪元年(1875)生员,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
家豪富,购书两万馀卷,筑筱云轩藏之。
师事吴子光
与其兄吕汝玉、其弟吕汝成合称「海东三凤」。
著有《餐霞子遗稿》、《海东三凤集》(合著)、《竹溪唱和集》(合著)。
其中《海东三凤集》,据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称,系吕氏三兄弟合著,光绪十五年(1889)北京刊行,由许南英丘逢甲作序,吕汝诚之子吕伯先担任校刻,计四卷,惜今已不可见。
民国七十年(1981)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得到一批吕氏兄弟残稿,是否即《海东三凤集》,难以判定,后仍以《海东三凤集》名义梓行。
该书所收录者共有四个部分:《海东三凤集》、《餐霞子遗稿》、《竹溪唱和集》、《草庐居文稿》。
其中《海东三凤集》多为试帖诗,作者虽系吕氏兄弟,但逾半数的诗作未署名。
书中所收诗多有重复,排版偶见错简,应非光绪十五年之梓行本
竹溪唱和集》则为光绪七年(1881)吕氏兄弟和丘逢甲傅于天等人同游台南时的唱和之作。
兹以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出版的《海东三凤集》、《竹溪唱和集》、《餐霞子遗稿》为底本,参照馆森鸿、尾崎秀真《鸟松阁唱和集》、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高火顺《卅韵诗钞》编校。
施士洁清末民国初 1855年12月19日 — 1922
全台诗
施士洁(1855~1922)字沄舫号芸况又号哲园晚号耐公
台湾县治(今台南市)人,为进士施琼芳之次子。
未冠补博士弟子员,县、府、院三试均名列第一。
光绪二年(1876)中举,次年(1877)捷成进士,授内阁中书
生性放诞,不喜仕进。
返台后曾先后任教彰化白沙书院台南崇文、道学、海东书院。
丘逢甲许南英三位并称为清季三大诗人。
当时台湾兵备道唐景崧因仰慕其才,曾再三敦请施士洁参与政事,两人因此成为文字交。
唐景崧台湾巡抚,又招其入幕,以咨询政务并切磋文艺
乙未割台,施氏携眷内渡,寓居于福建省晋江西岑,时往来于厦门福州间。
和林尔嘉、郑毓臣台湾内渡文士,流连诗酒,为当地诗社「菽庄吟社」之祭酒
1911年出任同安马巷厅长,1917年入闽修志局,既而寄居厦门
1922年五月病逝于鼓浪屿
施士洁台湾史上极富文名的进士王松台阳诗话》、连横台湾诗乘》都给他极高的评价。
其古体诗雄深雅健似苏、欧,近体则取法范、陆,得其沉郁深婉之旨。
著作有有《日记》一册、《乡谈声律启蒙》一册、《?园吟草》四册、《后苏龛诗钞》十一册、《后苏龛词草》一册。
后三种皆端楷誊写,近人黄典权认为应是施士洁仔细校定的手稿。
施士洁遗稿原藏于黄典权处,因蠹蚀过甚,故龙文出版社重印时,乃据「台湾文献丛刊」排印本影印,兹据台湾文献丛刊本为底本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维基
施士洁(1853年—1922年),又名施士浩光绪二年丙子恩科登科录》上海图书馆藏本作施士洁;南京图书馆藏本作施士浩
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十一光绪二年五月十二日引见新科进士名单亦作施士浩
原名应嘉字沄舫号芸况又号哲园福建台湾人,与其父施琼芳清代台湾仅有的父子进士
父亲施琼芳,为道光廿五年(1845年)乙巳恩科进士
长兄施应浚,乳名增川,学名士沅,号瞿仙,邑廪生。
咸丰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由于生辰与宋代文人苏东坡相同,常以东坡自比,所以将诗集名称命名为「后苏龛」。
家住台南赤嵌楼畔石兰山馆,一说位于今台南市中西区民族路6巷,一说位于今台南市中西区赤嵌街15巷。
施士洁同治十年(1871年)17岁时被知县白鸾卿选拔为童生试第一名,后考试屡失意,奋发振作后,同治13年举茂才,县、府、院三试均第一,号称「小三元」。
光绪元年(1875年)参加乙亥恩科乡试,中试举人
光绪二年进京参加丙子恩科春试,中赐同进士出身三甲二名,任内阁中书
先后任职彰化白沙书院台南文书院山长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道唐景崧之聘,主讲海东书院,门生许南英汪春源均中进士丘逢甲郑鹏云文名显著。
光绪十七年唐景崧幕僚
1895年乙未割台后西渡回泉州晋江县西岑故里,曾任职厦门商政局,负责贡燕业务,宣统三年(1911年)出任同安县马巷厅厅长,民国六年(1917年)福州「闽省修志局」,民国十一年(1922年)鼓浪屿去世。
施士洁曾先后加入文学社团,在台期间参加崇正社、斐亭吟社、牡丹吟社。
西渡后参加菽庄吟社。
蔡见先晚清 1855 — 1911
全台诗
蔡见先(1855~1911)字振丰又字启运号应时运时,以字行。
新竹县人
其先原籍福建同安,累世武职。
蔡氏博学能文,喜兵书,好交游,时与诸名士诗文唱酬。
光绪十二年(1886)将「社」、「社」改组为「竹吟社」,并担任社长。
光绪十七年(1891)取中秀才二十年(1894)迁居苗栗苑里
乙未割台之际,曾襄助表兄丘逢甲举兵抗日。
明治三十年(1897),与鹿港文人洪弃生许剑渔等共创「鹿苑吟社」。
同年三月,应苗栗支厅长横堀氏之聘,担任事务嘱托,并授佩绅章。
十月,又应苑里事务署长浅井氏之邀,编修苑里志》,旋任苗栗办务署参事
明治三十九年(1906),与林痴仙林幼春等人创立「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
明治四十年(1907),任苑里区长。
四十三年(1910),「奇峰吟社」因新竹县知事樱井勉离去,改由蔡启运担任社长。
明治四十四年(1911)四月病逝,年五十七。
蔡氏生平好击钵吟,其子蔡汝修编《台海击钵吟集》,收录其击钵吟作百馀首。
所著《养馀轩诗钞》,今已佚。
〖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杂报」栏,诗人作古,1911年4月25日,第三版;《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杂著」栏,蔡启运先生事略,1911年5月2日,第一版;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督府1916年4月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页710至711。
〗 今蔡氏诗作据《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吟稿》、郑鹏云编《师友风义录》、《莱园第三周年诗会稿》、蔡汝修编《台海击钵吟集》、《栎社第一集‧启运诗草》、曾笑云编《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等资料辑录编校。
(江宝钗撰)
许南英清末 1855 — 1917
全台诗
许南英(1855~1917)字子蕴号蕴白允白自号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
台湾府人
早年成立「闻 学舍」,以教书为业,曾应广储东里林家之聘为塾师,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第,钦点主事,签分兵部车驾司加员外郎衔
后返台南,管理「圣庙乐局」事务,并参与垦土化番之职。
光绪二十年(1894)唐景崧聘,协修台湾通志》。
乙未(1895)之役,任台南「筹防局」统领,募集兵勇抗日,后知事无可为,乃将私蓄尽数散给部下后离台内渡。
初抵厦门,转向汕头、鮀浦等地,后为生计赴南洋,不顺遂,返国后入都供吏部,自请开去兵部职务,降换广东知县
其后又分任广东乡试阅卷分校佛山税关总办、徐闻阳春三水等地知县福建龙溪知事民国五年(1916)在林尔嘉(叔臧)的介绍下,到苏门答腊棉张鸿南撰写传略,后因痢疾病逝于寓所。
许南英台南时曾参与崇正社、浪吟诗社,与施士洁汪春源丘逢甲陈望曾等人唱和往来;乙未后,曾于明治四十五年(1912)、大正五年(1916),两度来台。
期间与南社、瀛社、社、社、栎社等诸多诗友往返。
民国二年(1913)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建成,林尔嘉广邀诗文同好组「菽庄吟社」,许南英亦常参与盛会。
现存《窥园留草》包括「窥园诗」、「窥园词」。
诗集按时间排列,甲申以前(光绪十年,1884)之少作亦收录。
兹以1933年北京和济印书馆之原刊本为底本,参照1962年台银本编校。
陈浚芝晚清 1855 — 1901
维基
陈浚芝(1855年—1901年)字瑞阶号纫石台湾淡水厅竹堑城西门石坊人。
赐同进士出身
清光绪年间,举孝廉,授知县,因清理田赋及奏办全台团练有政绩,擢五品衔候补同知,诰授奉政大夫
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郑孝胥榜中举人,曾与布政使唐景崧举人林鹤年倡设“台阳吟社”,著有《吟草》。
曾入新竹社,吟社及台北牡丹诗社为社友,又曾掌教新竹明志书院及台北明道书院1894年笫五次赴礼部考试(会试),中为贡士,甲午战争爆发,未及应殿试而返台。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起,遂协办台湾防务。
次年,《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让台湾
浚芝台湾名士邱逢甲等联名奏请增加赔款以易台湾,勿割地资敌。
书上,不报。
浚芝唐景崧成立台湾民主国,领导军民抗日,并请召台南刘永福将军北上,部署抗敌机宜。
唐景崧软弱无能,且不听黑旗将军刘永福意见,闻日本占领军悬赏六十万银两欲购其首级,大惊失色,不听军民挽留,立即辞卸总统职位,假扮商人,乘轮内逃。
台北失陷后,台南亦告失守。
陈浚芝见局势已无可挽回,义愤填膺,纵横泪下,耻为异族之奴,愤然携眷离台内渡,归籍福建安溪,掌教考亭、崇文两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经岭病逝。
俞明震清末民国初 1860 — 1918
维基
俞明震(1860年—1918年11月22日)字恪士号觚庵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隶籍顺天府宛平县
晚清政治人物,知名于政界、诗界、教育界。
俞明震出身于山阴俞氏,至其曾祖俞世琦始寄籍顺天宛平
其父俞文葆,曾任湖南兴宁东安知县,故乔居湖南善化县(今属长沙市长沙县)
俞明震少年能诗。
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庚寅恩科三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授刑部主事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奉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调,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接替顾肇熙,担任台湾布政使
之后仅数日,清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俞明震唐景崧邱逢甲等组织台湾守军抗日乙未战争),成立台湾民主国,并出任内务大臣(「台湾承宣布政总理内务衙门」督办),不久因兵败,匆促离台,内渡厦门
戊戌变法期间,俞明震积极支持康、,并参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当地推行的新政
变法失败后,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转任江西赣宁道
宣统二年(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
三年(1911年),代理布政使
民国初年,任平政院肃政厅肃政史。
不久,辞归故里。
晚年寓居上海杭州等地,民国七年(1918年)卒。
有《觚庵诗存》四卷。
俞明震学生成才者甚众,如国学大师王伯沆、章士钊、作家鲁迅等。
吕汝诚清末民国初 1860 — 1929
全台诗
吕汝诚(1860~1929)名松年字汝诚又字鹤巢赓馥号锡圭
神冈三角仔吕炳南三子。
光绪年间廪生。
家豪富,购书两万馀卷,筑筱云轩藏之。
师事吴子光
与其兄吕汝玉吕汝修合称「海东三凤」。
乙未割台后,于明治二十八年(1895)担任葫芦墩保甲局,明治三十年(1897)授绅章,并任三角仔区区长,在职五年。
作品收录在《海东三凤集》(合著)、《竹溪唱和集》(合著)。
其中《海东三凤集》,据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称,系吕氏三兄弟合著,光绪十五年(1889)北京刊行,由许南英丘逢甲作序,吕汝诚之子吕伯先担任校刻,计四卷,惜今已不可见。
民国七十年(1981)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得到一批吕氏兄弟残稿,是否即《海东三凤集》,难以判定,后仍以《海东三凤集》名义梓行。
该书所收录者共有四个部分:《海东三凤集》、《餐霞子遗稿》、《竹溪唱和集》、《草庐居文稿》。
其中《海东三凤集》多为试帖诗,作者虽系吕氏兄弟,但逾半数的诗作未署名。
书中所收诗多有重复,排版偶见错简,应非光绪十五年之梓行本
竹溪唱和集》则为光绪七年(1881)吕氏兄弟和丘逢甲傅于天等人同游台南时的唱和之作。
以下作品辑录自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出版的《海东三凤集》、《竹溪唱和集》,以及馆森鸿、尾崎秀真合编的《鸟松阁唱和集》。
陈日翔清末民国初 1860 — 1913
全台诗
陈日翔 (1860~1913)字藻耀号梧冈凤山县鼓山(今高雄市)人,为当地豪富陈福谦长子。
幼时尝至晋江就读,后返乡应童子试,入邑庠为县学附生。
光绪四年(1878)施士洁汪春源陈望曾丘逢甲许南英等人,于竹溪寺设「崇正社」,为台南诗社之滥觞。
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次年任职内阁中书,旋因改葬祖茔辞官返台。
光绪十八年(1892)台湾倡修通志,与举人卢德祥、恩贡生周熙清、儒学教官王春华等人共同纂修凤山县采访册》,由卢氏总其成,光绪二十年(1894)书成,约三十万言。
乙未(1895)割台,陈日翔将家产委交诸弟,孑然内渡,寓居厦门鼓浪屿
后奉朝命为清廷驻菲律宾总领事,一年后又升任驻南美秘鲁公使,辞不赴任。
1903年担任鼓浪屿会议公所首任议长。
1904年与林辂存集资十二万银元创办「华宝制瓷公司」,乃厦门第一家侨办工厂。
后返台修墓,日人待之以礼。
宣统年间,授广东布政司,上任前辛亥革命爆发,陈日翔之政治生涯至此终止。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北向痛哭,遗命以清制衣冠殉。
大正二年(1913)五月二十一日卒,年五十四。
〖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4年许成章高雄市志。
艺文篇》,高雄高雄市文献委员会,1968年1月
〗 (欧纯纯撰)
傅于天
全台诗
傅于天(?
~?
),字子亦号览青咸丰光绪初叶人士。
彰化东势角(今台中东势镇)人,一作朴仔口庄(今丰原市朴子里)人,又作翁仔社人。
为邑生员,二十六岁卒。
曾构草堂于东势峰下、大甲溪边,额曰「肖岩」,躬率子弟耕读于其间。
吕汝玉〈追怀诤友傅子亦〉诗云:「傅子揽青亦自奇,甲溪筑室水之湄。
性情果毅难容世,风度孤高弗入时。
眼似金刚常怒目,心如菩萨不低眉。
珊珊傲骨谁能近,悦服延陵芸阁师。
」可见其人品高学邃,性情果毅,一身傲骨。
独与三角仔庄筱云山庄吕汝玉汝修汝成昆仲交游,相与唱和,亦与丘龙章、逢甲父子交笃。
同门中辈分较高,丘逢甲庄诗草》屡屡称之为「揽青叔」。
光绪初吴子光讲学于文英书院,馆于吕家筱云轩,子亦与吕氏兄弟、丘逢甲等受业焉。
与吕氏兄弟、丘逢甲曾同游台南,唱和之作集为《竹溪唱和集》。
郑鹏云清末民国初 1862 — 1915
全台诗
郑鹏云(1862~1915)字毓丞,一作毓臣毓宸育臣号乌虖子北园后人鹭江市隐稻香村人鲲海逸民
原籍福建永春同治四年(1865)因其父郑祥和淡水厅儒学训导,遂卜居于竹堑
曾师事潜园名儒林奕图,光绪九年(1883)取进新竹县附学生,受知于台湾巡抚提督学政唐景崧
后与丘逢甲汪春源、叶郑兰等,入海东书院,从台南进士施士洁学。
乙未(1895)割台,避乱内渡。
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返台,授佩绅章,十一月担任新竹厅嘱托,十二月东渡日本旅游。
后往厦门,经营阜源钱庄。
1901年北京肃亲王,上书条陈兴革意见,未果。
明治四十二年(1909)返台参加诗社活动,与台地文士多所唱和。
大正元年(1912)西渡厦门,转至福州主事瀛侨会馆」,1915年病殁于榕城(今福建福州)
郑鹏云新竹吟社」重要成员,亦屡受邀为「栎社」上宾,可惜无个人诗集传世。
明治三十年(1897)曾逢辰合纂新竹县志》,对保存文献颇具贡献。
曾编撰《师友风义录》,网罗闽台一百馀位诗家,五百七十馀首作品,分成内、外、附篇,为晚清闽台诗坛之重要资料,明治三十六年(1903)上海日本绛雪斋书局出版。
阮圣谟认为此书:「内编与附编多乡贤之作,吟闽台时事,咏闾里佳话;外编则感时兴作及东游纪实,均存府志别集未收之罕见史料。
」王国璠则推崇云:「藉吉光片羽之珍,存知己一言之契。
」同年又与王人骥、郑以庠等合编《送米溪先生诗文》,收录乙未割台后西渡厦门台籍士人之诗作。
〖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
〗今郑氏作品据《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阳诗话》、《台海击钵吟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广台湾诗乘》、《台湾诗钞》、《台湾诗录拾遗》等编校辑录。
杨永智撰)
洪繻清末民国初 1866 — 1928
全台诗
洪繻(1866~1928)本名攀桂,学名一枝,字月樵
台湾沦日后,取《汉书‧终军传》「弃繻生」之说,改名繻字弃生
彰化鹿港人,原籍福建南安,其先大父至忠公流寓台湾鹿港,遂家焉。
少习举业,光绪十七年(1891)以案首入泮。
十九年(1893)乡试不中。
乙未(1895)割台之役,与丘逢甲、许肇清等同倡抗战,任中路筹饷局委员。
台湾民主国瓦解后,绝意仕进,潜心于诗古文辞。
由于身居弃地,洪繻采取「不妥协、不合作」的应世态度,以遗民终其身。
他坚不剪辫,拒著洋服,拒说日语,不许二子受日本教育,诗文皆以干支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内容多系三台掌故,自清末政治措施,以迄割台前后战守之迹,日人横暴之状,民生疾苦之深,一一垂诸篇章,兼具经世作用与史料价值。
光岳洪繻诗,先学唐诗,以求诗格高古;继而上窥汉、魏,再学于元、明,以臻高雅古朴之境。
端甫谓其「感愤时事诗中,评时论古诸作,皆能独具只眼以自抒其伟抱。
」杨云萍则推许洪氏为台湾近代学人中,博闻笃学,抱朴守贞,俨然有古大师之风的第一人。
〖参考胥端甫编辑《洪弃生先生遗书》;杨云萍《台湾史上的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5月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程玉凰《嶙峋志节一书生:洪弃生及其作品考述》,台北:国史馆,1997年5月
洪繻著作包含诗歌、骈文、文、试帖时文四类文体,皆冠以「寄鹤斋」之名,有《诗集》、《八州诗草》、《试帖诗集》、《词集》、《诗话》、《骈文稿》、《古文集》、《函札》、《制义文集》、《八州游记》、《瀛海偕亡记》、《中西战纪》、《中东战纪》、《时事三字经》,约百馀卷,一百八十馀万字。
遗稿经哲嗣洪炎辑为《洪弃生先生遗书》〖胥端甫编辑,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又依据原抄本,重加整编标点,排印为《洪弃生先生全集》〖林文龙点校,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
〗。
今以成文出版社《洪弃生先生遗书》所收《寄鹤斋诗集》为底本〖底本收录诗集分述如下:(1)《谑蹻集》七卷,约为1885至1895年之作。
(2)《披晞集》七卷,约为1895至1905年之作。
(3)《枯烂集》九卷,约为1905至1915年之作。
(4)《壮悔馀集》,为香奁诗,为1897年之作。
(5)《八州诗草》五卷,为1922至1923年游历中国之作。
(6)《诗集补遗》,补录前面诗集所漏收诗作。
(7)《试帖诗》,为1885至1898年科举考试习作。
〗,对校洪繻孙女小如所藏抄本〖编者按:小如所藏抄本含《谑蹻》七卷,《披晞》六卷(缺卷五),《枯烂》九卷。
现收藏于国立台湾文学馆。
〗、洪繻自编出版的《寄鹤斋诗矕》〖《寄鹤斋诗矕》,南投南投活印社,1917年
此书洪繻自编自印,作为旅游大陆交谊用书,也是氏第一部见世的著作。
〗,并参考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洪弃生先生全集》,以及《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台湾诗荟》等所载之诗作,辑录编校。
(吴福助撰)
张丽俊清末至民国 1868 — 1941
全台诗
张丽俊(1868~1941)字升三号南村晚号水竹居主人台中葫芦墩(今台中丰原市)人。
少受学于廖华浸、张经赓、郑国琛、魏文华先生,二十三岁于田心子(今丰原)养閒轩拜谢颂臣为师。
割台之际,丘逢甲募诚信十营义军,谢道隆北上协助,张丽俊留置于养閒轩代谢氏处理文书并课其子侄。
日治后担任庄长、保正、保甲联合会会长、土地整理及林野调查委员、丰原街协议会员、水利会评议员、农会理事及葫芦墩兴产信用组合理事、丰原慈济宫修缮会总理等职。
生平乐善好施,举凡修庙、造桥、铺路,无不捐赀参与。
明治卅九年(1907)入盟栎社为社员,著有《升三诗草》,未梓,部份选入《栎社第一集》。
遗有《赤山下湾树德堂张氏家谱》(1908年写本)、《水竹居主人日记》,共廿八册,始于1906年止于1937年,今已全部由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出版。
〖参考施懿琳等《台中县文学发展史‧田野调查报告书》,丰原:台中县立文化中心,1993年
〗今张氏诗歌取自《水竹居主人日记》所收录张丽俊之作,并参考《鸟松阁唱和集》、《台湾文艺丛志》、《栎社第一集。
升三诗草》、《台湾诗荟》、《栎社课卷》、《栎社十周年大会击钵吟》、《南瀛佛教》、《林氏家传》、《诗报》等报刊诗集增补编校。
(施懿琳撰)
汪春源清末民国初 1869 — 1923
全台诗
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号少义晚号柳塘台湾府(今台南市安平区)人。
早年肄业引心书院,曾受业于名儒黄子及李占五与施士洁
光绪八年(1882)应童子试,知县祁徵祥拔置第二。
光绪十一年(1885),与丘逢甲郑鹏云、叶郑兰等因台湾道唐景崧赏识,拔擢入海东书院就读。
台南「崇正社」与「斐亭吟社」社员,与许南英施士洁陈望曾林鹤年等时相唱和。
光绪十五年(1888)中举。
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燕京联名上书朝廷,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等台湾举人亦在其列。
割台后,举家内渡,寄籍福建龙溪
光绪二十九年(1903)取中进士,签分江西,担任乡试阅卷官
光绪三十年(1904)大庾岭处理税务,同年十月署理宜春知县,后又任建昌(1905)、安义(1907)及安仁(1911)等县知县,宦绩卓著。
宣统三年(1911)去官归于漳州龙溪设帐授学。
民国二年(1913)施士洁许南英加入板桥士绅林尔嘉、林景仁厦门鼓浪屿所创之「菽庄吟社」,被尊为社中三老。
民国十二年(1923)逝于龙溪
景仁以「海外再无前进士,社中群惜古先生」悼之。
生平著有《柳塘诗文集》,惜今不传〖参考汪舟〈「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记我的曾祖父汪春源先生〉,《不能遗忘的名单:台湾抗日英雄榜》,海峡学术出版社,2001年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汪毅夫台湾内渡文人与清末民初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以台湾进士许南英丘逢甲汪春源为例〉,《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
〗兹据《菽庄相关诗文集》、《林小眉三草》、《师友风义录》、《台湾日日新报》、《台湾诗醇》、《台海诗珠》等报刊合集所录作品编校。
(黄文车撰)
温丹铭清末至现当代 1869 — 1954
简介
温丹铭(1869—1954年)名廷敬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白罗村人,长居汕头
光绪十五年(1889)广东学政樊恭熙赏识,录为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
其时学子多攻读帖括之学,而他独致力经史互证,无意科名显世
旋进潮州韩山书院,从院长仲和游,为学益进。
1902年,与丘逢甲等创办岭东同文学堂,开粤东办新学先声。
后被聘为惠潮嘉师范学校校长、国立广东高等师范教授等。
曾主《岭东日报》、《公言日报》笔政。
上世纪30年代初,任广东通志馆总纂兼主任、中山大学硕士委员会委员。
40年代中后期,任潮州修志馆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