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全台诗
王忠孝(1593~1666),字长孺,号愧两,福建惠安人。明崇祯元年 (1628)进士,担任户部主事,由于个性耿介,任官尽职,不徇私包庇,因而得罪宦官邓希诏,先后两次遭构陷,入狱长达廿八月。后虽有多次平反机会,但均未能复职。崇祯十七(顺治元年‧1644)年甲申之变后,他曾投入福王幕下,为反清复明奔走数年。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1663)十月,清师攻下厦门、金门两岛。忠孝知事无可为,乃应郑成功之邀,与好友辜朝荐于永历十八年(康熙三年‧1664)三月东渡澎湖,四月移居台湾。忠孝留台期间,颇受郑氏父子礼遇,与宁靖王、沈光文、徐孚远诸遗老时相过从,于旅台之第四年病逝台湾,享年七十四岁。王忠孝生平诗作无多,据《惠安王忠孝公全集》一书,自卷九迄卷十一,所载诗作不过九十五题,约百馀首。王忠孝诗的内容,主要以反映明清鼎革之际的时代动乱为主,可纳入明代遗民文学的传统来观察。 目前可见王忠孝作品,最齐全者为台湾省文献会于1994年排印出版的《惠安王忠孝公全集》。根据书前〈点校说明〉,该书乃据王忠孝后裔所辑之未刊本,原有十二卷,而台湾省文献会之刊印本,仅保存传志类中的〈王忠孝传〉、〈王氏谱氏〉二文为附卷,故今刊印本,共分十一卷,另有附卷一卷。另外,江苏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王忠孝公集》(福建丛书第二辑之八),由福建师大教授方宝川根据上述抄本重新整理,并以福建师大抄本为底本刊印。以下所录即以方宝川编校的《王忠孝公集》为底本,参考台湾省文献会出版之《惠安王忠孝公全集》。 (廖振富撰)
若腾字闲之,一字海运,号牧洲;福建同安金门岛贤聚人。明崇祯丙子(九年)举人,庚辰(十三年)进士;御试召对称旨,授兵部主事,旋升本部郎中兼总京卫武学。
后外迁浙江布政使司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兵备道;在任遗爱于民,士民建祠以奉,有「卢菩萨」之称。福王立,召为佥都御史;唐王立,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温、处、宁、台,后加兵部尚书。清军南下,若腾守平阳,力战中矢,遇水师救出。闻闽变,痛愤赴水,为同官拯起。寻潜入滃州,辗转入闽海,偕王忠孝、诸葛倬、沈宸荃、曾樱、许吉燝、辜朝荐、徐孚远、郭贞一、纪许国、沈光文等居浯洲屿,自号「留庵」。永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西历一六六四年),与沈佺期、许吉燝东渡,寓澎湖。病亟,值崇祯当年殉难之日,一恸而绝,享年六十有六;遗命题其墓曰「自许先生」。
若腾风情豪迈,当时士大夫俱幸愿一识。晚年一意著述,上自天文地理,下逮虫鱼花草,无不宏通博雅。遗著达十数种,惟多已佚。「岛噫诗」之幸存,实为珍贵;尚望读者勿以等閒之作视之!书后,今加「留庵文选」若干篇,皆关当年史事(陈汉光)。
维基
王玉藻,字质夫,直隶江都县人。明末官员。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进士,授浙江慈溪县知县。少詹事项煜因曾向李自成投降,而被慈溪人所不容,被当地人投水溺毙,王玉藻及冯元飙均为其门生,项煜在慈溪遇害时,王玉藻却置之不问,有人质疑其不顾师生情谊,王玉藻却回道:「吾岂能为向雄之待钟会哉!夫君臣之与师友,果孰重?」听到的人无不对其肃然起敬。南京城破,鲁王监国,王玉藻与沈宸荃起兵响应,晋御史,仍行使知县职权。又招募义勇,自请防守钱塘江。于是以兵科都给事中往军前效力。时驻兵江上者,有方国安、王之仁、孙嘉绩、熊汝霖、章正宸、郑道谦、钱肃乐、沈光文、陈潜夫、黄宗羲,均各自为战,无人敢先进军,且不分发王玉藻部军饷。王玉藻只得还朝。王玉藻身居谏垣,履行职责,上疏论事,言辞激烈,致使诸臣不悦。王玉藻于是力求罢职,经太常寺卿庄元辰竭力挽留,方继续供职。浙东陷落后,王玉藻未能赶上鲁王逃离,投水池自尽,水干未死。于是逃往剡溪,以野草为食,每日临水作诗,仰天起舞,慷慨悲歌。最终归隐北湖,誓不剃发易服,作绝命词而离世。遗命不冠收殓。《清史稿·遗逸》有传。
全台诗
季麒光(?~?),字昭圣,号蓉洲,江苏无锡人。清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榜姓郑,一云赵,其后复姓季。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由内阁中书出知梅县。康熙二十三年(1684)八月再由闽清县移知诸罗县事。时县治初设,人未向学;季氏至,首课儒童,拔尤者而礼之,亲为辨难。士被其容光者,如坐春风。在任踰年,以文献未修,久而荒落,乃撰志稿,总其山川、风物、户口、土田、阨塞,未及终篇,康熙二十四年(1685)以忧去,高拱乾因其稿而编修《台湾县志》。《诸罗县志》:「季文才富艳,首创郡志稿,以发全台之聋聩,奖掖士类。言者方于常观察之风,伟矣!」曾经加入沈光文「东吟社」,偕之唱和。 季麒光著有《台湾郡志稿》六卷、《蓉洲文稿》四卷、《蓉洲诗稿》七卷、《台湾杂记》、《山川考略》、《海外集》、《华阳怀古》、《三国史论》各一卷。《诸罗县志》评其作:「博涉群书,为诗文清丽整赡。」〖参考周钟瑄《诸罗县志》〈秩官〉,台银本。〗 彭国栋评〈天妃宫〉:「诗虽不甚工,亦足备海东掌故也。」季氏诗笔甚健,其文恣肆,记闽中事甚备,尤详于台湾。以下自高拱乾《台湾府志》、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王礼《台湾县志》、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薛志亮《续修台湾县志》、赖子清《台湾诗醇》、彭国栋《广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辑录季氏诗作四首。(杨永智撰)
吾岛自斯庵以来而有诗;吾邑诗人,至丘丈仙根而大著。岛系中绝,诸老播迁,当莺喑燕哑之交,有作唳鹤哀猿之逸响者,则叔父痴仙先生是已。尝试论之:先生之诗,当其转徙桐城、歇浦间,胜赏既多,时有『小谢清新、太白俊发』之语。及其归隐故林,虽豪气未除,而机心已茁,则颇杂以『玉溪恢诡、昌谷诘曲』之风。三十以外,忧患饱尝,乃折而学陶、学杜、学韩、学白,正如周处自游侠少年、射虎斩蛟,一变至道耳。
初,吾辈常见先生于妓筵欢饮中,身不离席,口不绝谈。次韵和丘仙老所寄「秋感」八律,惊叹无已。迨及中岁,则又见其一字未安,苦吟移晷。及今思之,非先生之才有时屈,盖先生之益以善用其才,独奈何其不永年也!
修,先生之犹子也,私淑久而情谊深。少先生五岁,今兹五十有二,距先生之卒十七年矣。岁月蹉跎,于无闷草堂遗文,曾不能有涓滴之助。往岁盍簪之会,从叔灌园始议剞劂,同社赞之;鹤亭、槐庭、豁轩三君子,又力任选校之勤。坐观厥成,此实修所深感而重愧者焉。
抑修尤有不能已于言者,以为斯集之出,上不必思齐于古人,下不必求知于后世;乃所愿则并世才人,有能谅其抱不得已之苦衷而又处于无可如何之境遇者,时取一卷置诸醇酒妇人之侧,荐以铜琶铁板之声,则痴仙之为人,固可旦夕遇之也。天乎痛哉!
辛未(民国二十年)六月,兄子资修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