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全粤诗·卷七五八
函可(一六一一—一六五九),字祖心。博罗人。俗姓韩,名宗騋,字犹龙。明礼部尚书韩日缵长子。少为诸生,才气高迈,声名倾动一时。惟绝意仕进,以声色犬马自娱。明思宗崇祯十二年(一六三六)落发为僧,成为道独和尚之法嗣,与师兄函是(字天然)齐名。曾充罗浮山华首台都寺,又在广州创不是庵静修。甲申之变,悲恸形于辞色。明福王弘光元年(一六四五)以请藏入金陵,值国再变,纪为私史。顺治四年,以“私携逆书”为清江宁守将所拘,旋械送北京。部审免死,流放辽阳。先在沈阳南塔(广济寺)开法,又于普济等七大寺说法,被大关以东奉为洞宗鼻祖,声名洋溢于朝鲜、日本。又与辽阳流寓者结冰天吟社,为诗文之交。家人均抗节死,故自号千山剩人。明桂王永历十三年圆寂。著有《千山诗集》二十卷(补遗一卷)传世。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附录《方外》有传。
全粤诗·卷六七九
陈子升(一六一四—一六九二),字乔生,号中洲。南海人。子壮弟。年十五应童子试,补诸生。与黎遂球、陈邦彦等以文章声气遥应江南社。明福王弘光帝立,以明经举第一。明唐王隆武改元,赴闽,授中书科舍人。使粤而闽陷,遂归里。明桂王永历帝立,复往奔之,拜吏科给事中,迁兵科给事中。清兵攻袭肇庆,永历帝西奔,子升追之不及,久之乃归。晚入庐山归宗寺,受戒于函是。归后杜门不出,未几而卒。著有《中洲草堂遗集》。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一有传。
全粤诗·卷七二八
屈大均(一六三○ — 一六九六),初名绍龙,字翁山,又字介子,自号泠君、华夫等。番禺人。少从陈邦彦学。明亡,邦彦起兵,大均从军,独当一队。邦彦殉节死,大均遂弃诸生。永历初,赴肇庆行在,上《中兴六大典书》,将官以中秘,会父疾遽归。顺治七年(一六五○)冬削发为僧,事函是于番禺雷峰,名今种,字一灵。顺治十四年秋,逾岭北游,至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始南归番禺。四年,复北上。十二年吴三桂叛清,大均往来楚、粤军中,后知其无成,谢事归。十八年,奉母避地江南,又欲留居于赣,入翠微山中,与易堂诸子相讲习。十九年秋归粤。晚年居广州,潜心著述。康熙三十五年病卒,年六十七,葬于番禺沙亭。著有《翁山文钞》、《翁山诗外》、《翁山文外》、《广东新语》、《翁山易外》等。《清史稿》卷四八四、民国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一有传。
全粤诗·卷七六八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