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夏淑吉明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女尼。
松江府华亭人
夏允彝女,初名淑吉字美南
嫁侯洵。
二十而寡,乃削发为尼,更名神一字荆隐
有《龙隐遗稿》。
神一字荆隐一字龙隐华亭人
原名淑吉字美南明吏部考功司郎中夏允彝长女,嘉定侯洵室。
有《龙隐遗草》。
彭宾明末清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华亭人字燕又一字穆如
明崇祯三年举人,入清后官汝宁府推官
少入几社,与夏允彝陈子龙友善。
所著稿均散佚,后人缀辑得四卷,名《搜遗稿》。
徐孚远明末清初 1599 — 16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9—1665 【介绍】: 松江府华亭人字闇公
崇祯十五年举人
与同邑陈子龙夏允彝等结几社相砥砺为名节。
曾荐东阳许都义勇可用,而大吏指为贼,竟杀之。
弘光时以马、阮乱政不出。
南都亡,起义兵抗清。
松江破,周旋海上诸义旅间,鲁监国任为左副都御史
郑成功每有大事,咨而后行。
后死于台湾
全台诗
徐孚远(1599~1665)字闇公晚号复斋江苏华亭人
明朝末年,曾与陈子龙等人倡组「几社」。
明亡后,曾襄助夏允彝举兵抗清,鲁监国左佥都御史永历五年(1651),从鲁监国厦门,后由郑成功迎至金门,甚受倚重。
永历十二年(1658)永历帝郑成功延平郡王成功指派徐孚远云南永历帝复命,孚远道安南(今越南),却受阻于安南王而折返厦门
永历十五年(1661),随郑成功入台,但未久留,后再返厦门
永历十七年(1663),清师攻陷金门厦门孚远拟携眷归乡而不果,遂滞留广东饶平,两年后病故于此〖关于徐孚远晚年行踪,包括是否曾入台湾,及去世之地点,都有不同说法。
综合各项资料,推测他应该曾来台湾,但停留时间不长,因此最后病故的地点也不在台湾,而以广东饶平之说较可信。
由于留台的时间不长,因此相关诗作可清楚看出作于台湾者数量甚少。
再者,台湾各种方志有明末诸入台遗老小传,但独缺徐孚远,这也是他留台时间甚短的旁證。
参考《徐闇公先生年谱》之考證。〗。
  徐孚远在明末文名甚著,现存诗作不论质量均大有可观。
其诗风苍劲雄浑,豪宕忠义之气贯注其中,擅长以壮语写悲情,面目鲜明。
有《钓璜堂存稿》诗集二十卷,1926年金山怀旧楼刻本发行,共收入古今体诗二千七百多首,书前有陈乃乾、陈洙两人合编之〈徐闇公先生年谱〉。
台湾银行编印之「台湾文献丛刊」将〈徐闇公先生年谱〉单独排印,并收入相关传记资料等数篇为附录一,徐孚远的〈交行摘稿〉诗作一卷为附录二,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二三种。
另,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八○种《台湾诗钞》,收有徐孚远诗作五十一首,为目前较易见之选本。
连横原本辑有《东宁三子诗录》,其中有《徐闇公诗钞》一卷,已佚。
连横台湾诗乘》卷一论及徐孚远诗,录其诗作十首。
以下所收徐氏诗作,以作于台湾者为限,唯判断不易,仍有待进一步确认。
(廖振富撰)
盛符升明末清初 1615 — 16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5—1690后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字珍示号诚斋
张溥夏允彝弟子。
入清,康照三年成进士,官内阁中书,荐修《大清会典》。
礼部主事,官至御史
工诗,为王士禛诗弟子。
有《诚斋诗文集》等。
清诗别裁集
字珍示江南昆山人
康熙甲辰进士,官御史
著有《诚斋诗集》。
○待御少从夏考功彝仲游,与云间诸先哲相切磨。
既出王新城尚书门,所诣益进。
徐司寇健庵评其诗,谓原本少陵,诗外别有事在,非溢分语。
周茂源清初 1618 — 1677
维基
周茂源(1618年—1677年)字宿来号釜山江南松江府华亭县人,清朝初年诗人、政治人物。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出生,早年参加几社,与夏允彝李雯友好。
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进士,授刑部主事,转郎中
曾在河南判案,平反冤狱有一千件之多。
官至浙江处州府知府
工于诗,为燕台七子之一。
康熙二年(1663),去职归里,康熙十六年(1677年)卒。
马銮明末清初
简介
字伯和贵阳人大学士士英子。
国亡后,卖卜金陵以死。
士英当国,华亭顾在观为杨龙友所引入士英幕,尝言阮大铖不可用。
大铖欲起钩党之狱,在观伯和泣谏,赖以稍止。
是亦能干蛊者。
王昶春融堂集·顾在观传》:在观,字观生华亭人
博览群史,于古今治乱之原、人才臧否之数,能识其所以然。
华亭教谕杨文骢命子师事焉。
马士英总督凤阳,以文骢故,辟置幕府
时论者抨击不休,士英患之。
在观曰:“公素怀坦白,无所附丽,今昵怀宁,故众情不免致疑。
阮大铖闻,大恚。
士英辅政,在观首以“起用老成,分别邪正”为言,一时若嘉兴徐石麒会稽刘宗周长洲徐研、华亭许誉卿夏允彝陈子龙并登启事。
大铖憾东林诸人,思诬以谋立他藩,一网尽之,最后嗾安远侯某上疏。
大铖先诣士英,属以严旨票拟,士英笑不应。
大铖怒曰:“东林间谍,坐在汝家,我固知无能为也
在观尝语士英:“大铖才智雄杰,一朝得志,为所欲为,必不顾其后,是事关公门户,且系于万世清议,不宜强为迁就。
士英之子銮亦以此意极言之。
其时不致启白马清流之祸者,在观力也。
伯和尝与杜于皇倡和,(杜浚《变雅堂集》:《马伯和海棠分得醒字》:“把酒来花下,看山坐水亭。
鬓毛疏更白,春色晓多青。
丽蕊关心赏,妍枝议胆瓶。
一酣拚竟日,三月不宜醒。
”《伯和落一齿,有诗为余诵之,复用其才字》:“齿落闻新句,痴虫试尔才。
无多妨肉食,全不碍衔杯。
老怯边风入,人窥笑口开
何妨杜陵叟车辅半摧颓。
”《雨中再酌伯和斋》:“细雨春泥薄,支筇问索居。
话间尊酒至,何处管弦徐。
池水行将起,篱花渐欲舒。
频来惭款洽,挈榼意何如。
”)诗亦雅澹新警。
卓尔堪《遗民诗》:伯和壮岁,值南都新建,进言不听,常怀忧郁,绝意仕进。
及国破家亡,君子亦深谅之。
晚年垂帘白下,有《咏美人三十六绝句》,寓意有在。)
田茂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南青浦人字楫公号髴渊
夏允彝弟子。
顺治十四年举人,授山东新城知县,不赴。
康熙间举鸿博,罢归。
晚筑水西草堂,觞咏以终。
诗文均有名。
选有《燕台文钞》、《词坛妙品》。
自著有《水西草堂集》、《清平词》、《绿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