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林维丞晚清 1822 — 1895
全台诗
林维丞(1822~1895)初名星垣字维丞薇臣号亦图福建闽县人
出身书香门第,性嗜学,穷诸经及宋儒诸书。
尝自言:「不读五经,便觉心胸窒碍」。
咸丰九年(1859)渡台,受聘新竹林占梅家,掌记室,故寄籍淡水,补弟子员。
翌年,受林氏委托赴福州代筹刊刻《潜园琴馀草》,未竟成书
光绪初年在「潜园号召筹组诗社
光绪五年(1879)编辑《沧海拾遗》。
光绪十二年(1886)参加「吟社」,为竹堑诗坛中坚。
光绪廿一年(1895)割台议成,林氏进退维谷,是年冬间忧愤而卒。
  林氏祖考两代俱有诗集行世,林氏亦工诗,壶溪道人评:「舂容而夷愉,澹雅而深湛,间有香艳绮靡之态,要以温柔为旨归,亦是不失为讽讽风雅之音矣。
赖子清评:「香奁极佳。
」蜕萒老人评:「作诗颇持格律,而以朴实出之。
同治二年(1863)林氏自订《潜园寓草》二卷,生前因故未及付梓,辗转托付王松,惜未见行世。
壶溪道人曾抄录并择优于《台湾日日新报》披露,计六十九首。
蔡启运《台海击?银集》收录林氏诗作十五首。
其他佚诗则散见《大屯山房谭荟》、《台湾诗醇》、《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新竹县志初稿》、《台湾新报》及《台湾日日新报》〖参考黄美娥《清代台湾竹堑地区传统文学研究》,台北:辅仁大学中研所博士论文,1999z。〗。
杨永智撰)
全台诗
林星垣(1822~1895)字薇臣,或维丞号亦图福建闽县人,生于道光二年(1822年),卒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先生出身闽县望族,其先室紫岩以至其考,俱以诗文著称。
性嗜学,好诸经及宋儒书。
咸丰九年(1859年),渡海来台,掌林占梅记室,与林氏交情甚笃,曾为之代筹《潜园琴馀草》出版事宜。
先生性爽朗,乐与人交,竹堑文人莫不知其为人,北郭园郑如兰亦与之甚善。
光绪初年先生甚至在潜园中号召诗歌同好共组诗社,显见先生清代竹堑文坛的地位与影响力不容忽视。
光绪十二年(1886年)蔡启运等人倡组「吟社」,亦加入其中,与众文人摘艳薰香,击钵同乐,作品见存于《台海击钵吟集》中。
乙未割台议成,进退维谷,竟忧时而卒。
维丞工于诗作,因来台主林占梅家,故将所著题为《潜园寓草》,但诗稿因故未能刊印,日据时期《台湾日日新报》曾择优刊载,时人以为最擅香奁之作〖参见黄美娥〈清代台湾竹堑地区传统文学研究〉(台北:辅仁大学中研所博士论文,1999),页95。〗。
(黄美娥撰)
马翮飞清 ? — 17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56 【介绍】: 安徽桐城人字震卿号一斋
雍正间诸生
潜心宋儒之学,恪守程朱矩矱。
曾应常熟知县之聘,讲授理学。
有《读易录》、《禹贡初辑》、《笔记》、《诗文钞》。
马翮飞字震卿号一斋桐城人
乾隆初,举孝廉方正
有《翊翊斋诗文钞》。
陈树蓝
全台诗
陈树蓝(?
~?
),字春绿号植柳淡水大龙峒人
少从族叔陈维英学,喜谈宋儒理学;维英闽县教谕树蓝随行受教,数年后学乃大进。
同治十二年(1873)中举,任广东兴宁教谕
光绪十六年(1890)归故里,编采宋儒言行为《传心录》,未竟而卒。
著有《望海阁诗文集》,已佚。
王国璠评其诗具有王孟风味;另有论者认为其诗近于宋人,稍嫌晦涩。
刘惠恒
梁溪诗钞
刘惠恒字子迪,号养孺
无锡人
顺治四年(1647)进士
官闽知县
自力于学,于书无所不读,尤好宋儒语录。
平居素仰高攀龙
晚益邃子《》。
汪德钺清 1748 — 18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8—1808 【介绍】: 安徽怀宁人字崇义一字锐斋又字三药
嘉庆六年进士
礼部主事,迁员外郎,充会典馆总纂修
书吏缮写错误夺职。
笃信宋儒理学。
有《读经札记》、《七经余说》、《女范》等。
高腾清 1749 — 18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9—1807 【介绍】: 福建光泽人字鹤年,初号九皋,晚号海樵
乾隆四十二年举人,拣选知县,借补福鼎县学训导
论学主宋儒,谈经宗汉
有《汉学咫闻》、《鷇音初集》等。
柴绍炳明末清初 1616 — 16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6—1670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仁和人字虎臣号省轩
诸生
工诗文,下笔辄数千言。
在西泠十子中,名为最著。
凡天文、舆地、历法、礼制、乐律、农田、赋役、水利、兵制事,无不通晓,尤究心音韵,并好宋儒理学。
明亡,隐居南屏山,以教授著述为事。
有《省轩文钞》、《青凤堂诗》、《古韵通》、《白石轩杂稿》、《考古类编》。
清诗别裁集
字虎臣浙江仁和人
○《西泠十子诗选》,虎臣毛稚黄为主,悯诗教陵夷,而斟酌论次,以期力追渊雅也。
虎臣诗营构精坚,时嫌过密,兹特取其清疏淡荡者。
刘台拱清 1751 — 1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51—1805 【介绍】: 江苏宝应人字端临
乾隆三十五年举人,官丹徒县训导
其学自天文、律吕至声音、文字,靡不该贯。
大抵立身处世,以宋儒义理为准则;博究经籍,则专宗汉人训诂。
曾取《仪礼》十七篇,除丧服外,各绘为图。
有《论语骈枝经传小记》、《国语补校》、《汉学拾遗》及《文集》等。
陈鹤清 1757 — 18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57—1811 【介绍】: 江苏元和人字鹤龄号稽亭
嘉庆元年进士
工部主事
性廉出无车马。
学宗宋儒,又谙明史,辑《明纪》,预定六十卷,著五十二卷而卒,其孙陈克家续成之。
维基
陈鹤字鹤龄江苏元和(今属苏州市)人。
清朝官员、史学家
陈鹤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二甲进士,任工部主事出无车马。
栖霞牟昌裕阳山郑士超有“工部三君子”之称。
清史稿》称其“操行修洁,亦精史学。
”谙熟明代史事,辑《明纪》六十卷,书未成而身故。
后八卷由其孙陈克家续成。
克家道光末年举人
官至中书
后参与张国梁军事,殉难,赠知府衔
姚文田清 1758 — 18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58—1827 【介绍】: 浙江归安人字秋农
嘉庆四年进士
授修撰,历官礼部尚书
学尊宋儒义理,又深究汉学。
早年以八股文著名,后乃极言其害。
识见通达。
卒谥文僖
有《文声》、《说文考异》、《邃雅堂学古录》、《邃雅堂文集》。
姚文田字秋农归安人嘉庆己未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官至礼部尚书
谥文僖
有《邃雅堂集》。
维基
姚文田(1758年—1827年)字秋农号梅漪
浙江归安县(今浙江吴兴)人。
状元
官至礼部尚书
姚文田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高宗巡幸天津姚文田收召应试,获得第一,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
嘉庆四年(1799年)中式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曾出典广东福建乡试,出督广东河南学政,累迁国子监祭酒
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南书房
朝廷因林清之变,下诏求言,姚文田上疏,建议减税赋、慎刑罚,得到清仁宗嘉纳。
嘉庆二十年(1815年),擢兵部侍郎户部、礼部。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典会试。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督江苏学政
道光元年(1821年),江浙督抚孙玉庭等商议禁绝漕务浮收,明定为八折,实则许其加二。
姚文田上疏反对,切中要害,于是朝廷下诏禁浮收,裁革运丁陋规,八折之议告寝。
道光四年(1824年)左都御史
道光七年(1827年)礼部尚书
不久卒,朝廷依照尚书例赐恤,谥文僖
清史稿》有传。
高凤岐晚清 1858 — 19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8—1909 【介绍】: 福建长乐人字啸桐号愧室主人
光绪八年举人
官至梧州知府
服膺宋儒,工古文,留心经世之学。
德军入侵山东曾合同志上书皇帝下诏罪己,陈内治外交筹饷练兵四事,都御史见之大惊,斥去勿进。
赵士麟清 1629 — 16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9—1699 【介绍】: 云南河阳人字玉峰一字麟伯学者称启南先生
康熙三年进士,授贵州平远推官
直隶容城知县吏部郎中浙江巡抚,调江苏,官至吏部侍郎
所至修学校,亲至书院讲学,毕生以提倡宋儒理学为宗旨。
政事有成,在浙江解决驻防旗兵放“印子钱”事,尤为人称道。
有《读书堂集》等。
赵士麟字麟伯号玉峰河阳人
康熙甲辰进士,官至吏部侍郎
有《读书堂彩衣全集》。
维基
赵士麟(1629年—1698年)字麟伯云南承宣布政使澄江府河阳县(今云南省澄江县)人。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进士,授贵州平远推官
康熙七年,担任直隶容城知县
后担任吏部员外郎江南乡正考官光禄寺少卿
康熙二十二年,担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康熙二十三年,任浙江巡抚
康熙二十五年,任江宁巡抚
康熙二十六年,担任兵部督捕右侍郎
康熙二十九年,任吏部右侍郎康熙三十年,任吏部左侍郎
胡渭清 1633 — 17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3—1714 【介绍】: 浙江德清人初名涓生字朏明号东樵
太学生
潜心经学,尤精地理考證。
曾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所著《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河图”、“洛书”之说为伪。
又撰《禹贡锥指》,纠正前人于地理上疏误之处。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陈瑸清 1655 — 17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5—1717 【介绍】: 广东海康人字文焕号眉山
康熙三十三年进士,授福建古田知县
历任台湾知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居官清廉。
深研宋儒理学著作。
卒后追授礼部尚书谥清端
陈瑸字文焕号眉川海康人
康熙甲戌进士,由知县官福建巡抚
礼部尚书谥清端
有诗集。
全台诗
陈瑸(1656~1718)字文焕号眉川广东海康县人
清康熙卅三年(1694)进士,授福建古田知县
四十一年(1702)调知台湾县事,清操绝俗,慈惠利民
公暇引诸生考课,以立品敦伦为先。
夜躬自巡行,询父老疾苦。
闻读书纺绩声,则重予奖赏,有群饮高歌者,严戒谕之。
念商艘水丁,重困穷黎,详请豁免。
岁祲,设法赈贷,发仓平粜。
旱则日食脱粟饭以自励。
会水涨溃堤,势逼仓廒,躬亲土石,士民莫不争先趋役。
四十二年(1703)出为四川提学道
四十九年(1710)用福建巡抚张伯行荐,七月奉特旨调任台湾厦门道兼理学政
民闻其再至,扶老携幼,欢呼载道。
陈瑸以廉静,两岁科试士,矢公矢慎,养育人材,士风丕振。
时,台湾有官庄之制,召民开垦,以其所入,为文武养廉之用。
陈瑸以其有弊,奏请废止,悉入于官。
始建万寿宫中殿龙亭,以便文武朝贺。
五十年(1711)谕令各县设立义学,招集生徒,延师诲课。
隔年夏天集刻《台厦试牍》,爰梓其尤雅者若干篇示诸生,题曰:《海外人文》。
五十一年(1712)捐俸重修台湾府儒学明伦堂,兴建朱子祠文昌阁
设立十六斋以教士子,置学田以资师生膏火。
凡诸创造,亲董其事,终日不倦。
在官应得公使钱,悉屏不取。
五十三年(1714)超擢偏沅巡抚,旋入觐,清圣祖目之曰:「此苦行老僧也」。
是年十二月调福建巡抚
五十五年(1716)冬兼摄闽浙总督
五十六年(1717)奉命巡海至台,北及上淡水,往复一千四百馀里,自持糒糗,携小帐房以随,露宿风餐,不入邸舍,不受馈献。
五十七年(1718)以病乞休,诏慰留之。
未几,卒于官,年六十三岁。
追授礼部尚书,谥「清端」。
著有《陈清端公文集》。
  陈瑸孙子良子恭等辑其遗诗三百馀首,附于《陈清端公文集》之后,文详而诗略,同里瑶泉续搜遗诗达六百馀首,多至十卷,又编次《年谱》,并付剞劂。
编者所据版本主要援引自台湾大学图书馆所藏道光六年(1826)木刻本,丁宗洛编辑《海康陈清端公诗集》〖道光丙戌镌,蒋丹林先生鉴定,板藏泲上东署不负斋。
书前印有徐宗干等人题诗,弁言标明内容系由孙人龙删定,卷首镂「同里后学丁宗洛瑶泉编辑,连州后学张大业立庵参校。
」书末署「同郡后学周烈亚校字,里人后学陈定邵校刊。
」〗,有关台湾诗作见于第七、十卷。
同时参考国家图书馆所藏《陈清端诗集》铅活字本加以编校。
杨永智撰)
维基
陈瑸(1656年7月14日—1718年11月24日)字文焕号眉川广东海康(今雷州市)人,同进士出身
陈瑸生于南明永历十年(1656年)闰五月二十三日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进士,候铨。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福建古田县知县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转任台湾县知县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行取。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刑部主事
次年迁本部员外郎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会试同考官,即出为四川督学道
次年任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并重修《台湾府》,任内废除「官庄」租赁收入。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擢为湖南巡抚次年福建巡抚开缺,康熙帝曰:「陈瑸守清廉,是一正人,但无甚才能,江南地方烦剧紧要,非伊所能。
福建地方伊尚熟悉,著调福建巡抚,令速赴任。
」,遂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调任福建巡抚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以病乞休,诏慰留之,同年十月初三日,卒于福建巡抚官署,享寿六十三岁。
追授礼部尚书谥清端
雍正八年(1730年)入祀贤良祠
乾隆六年(1741年)十月,恩赐其孙陈子良举人
周士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苏青浦(今上海青浦区)人,字介文
康熙三十五年副贡生
奉继母孝。
论诗以真朴为主,喜读宋儒语录。
卒年七十八。
有《增订韵瑞》、《山舟堂集》等。
清诗别裁集
字介文江南娄县人
康熙丙子副榜。
著有《山舟诗》。
王赠芳清 1782 — 18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82—1849 【介绍】: 江西庐陵人字曾貤号霞九
嘉庆十六年进士,官编修
道光间曾提督湖北学政
官至盐法道
学宗宋儒
工诗古文,不拘体格。
有《纲鉴要录》、《慎其余斋诗文集》、《书学汇编》等。
王赠芳字霞九庐陵人
嘉庆辛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云南盐法道按察使
有《慎真余斋诗集》。
方载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西彭泽人,佚其名,以字行。
沉潜于宋儒诸书,尤喜陆九渊,以为独得大本。
生平嗜异书,家有高楼,贮书数千卷。
有《淡泊堂文集》。
陈沆清 1786 — 18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86—1826 【介绍】: 湖北蕲水人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
嘉庆二十四年进士
监察御史
曾典广东乡试,任会试同考官
学宗宋儒,工诗。
有《诗比兴笺》、《近思录补注》、《学斋诗存》、《白石山馆遗稿》。
陈沆字太初号秋舫蕲水人
嘉庆己卯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
有《学斋诗存》。
陈沆(1785—1826) 清代官员、学者。
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
湖北蕲水(今浠水县)人。
嘉庆二十四年(1819)状元,授修撰,历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广东学政礼部会试同考官
平生精研古赋,为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试帖诗八大家之一。
有《简学斋诗文钞》等。
传说嘉庆皇帝曾赐其“唯楚有才”匾额,悬挂在黄鹤楼上。
年仅十岁就曾游览黄鹤楼并题诗,嘉庆十八年后又多次到武昌,还应武昌盐法道章廷梁之邀留居武昌胭脂山,期间亦多次登临黄鹤楼
先后作黄鹤楼诗《中元黄鹤楼待月》《黄鹤楼夜坐》《江边黄鹤古时楼》等多首,其《九日黄鹤楼》于黄鹤楼诗碑廊中有录。
简学斋诗·跋一
道光甲辰夏月,晤小舫太史于都门,出其尊人秋舫先生诗集一编,披读数过,卓乎汉唐人手笔,诸家评语亦皆精当,欣佩无似。
道光辛巳年,关月生孝廉沈阳讲席,将出山海关先生于月生为甥舅行,送之以诗,云:「三年客里不曾离,我昨南归汝泪垂。
今我北来刚一月,又逢送汝出关时。
」「春草春花满帝城,可堪仗策事孤征。
燕台已觉离家远,况隔燕台十五程。
」「鸭绿江头花覆烟,时平壮士罢屯田。
若非潦倒书生笔,那得轻看塞外天。
」「敝琴遍觅赏音难,从此秋心孰与弹。
妒杀出关诗句好,下车先与陆生看。
」其时献正在桂香岩学使幕中,故末句及之。
他日,献来京,先生云「陆君、陆公皆不文,非生不可,似不妨引贾生之例耳。
」此四章,情真语挚,风骨清高,不知编集中云何未载,可见先生诗集遗佚者甚多。
献初识先生,系嘉庆丙子年在汪均之、奂之昆季斋中,先生魏默深同年处见献拟古诗,中有「鸾镜试新衣,隔帘蝴蝶飞」「庭草枯复青,与君久离别」两联,颇为叹赏,此订交之始。
己卯秋,献就馆出关,先生赠以大毛裘,虽古人解衣之雅,亦无以过焉。
越年馀而先生归自粤东,又赠之以朱提五十,其时以馆谷尚丰,固辞未受,而感恩知己,则未尝一日忘怀也。
献每过先,无不见,见必商榷古今,忽屡过而未得一见,心窃疑之,乃排闼入,先生大笑,之曰:「吾近获奇宝,杜门谢客者数日,今手钞毕矣。
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不妨携吾钞本去手录一过也。
」奇宝非他,乃仪部龚定庵所为古文上下卷也。
先生好贤重友之诚如此。
今汪均之、奂之昆季、关月龚定庵诸君俱归道山,惟献魏默深尚留恋京华,屈指旧交,如晨星寥落,抚今思昔,能无怅然。
且喜太史习其先人之业而能世其家,凡先生之有志焉而未逮者,将于太史期之也,独诗也乎哉?
五月二十一日丹徒陆献谨跋。
简学斋诗·跋二
秋舫诗,知其怀抱深远,立心忠厚,非徒以诗人自画者也。
既与纵谈,果然所愿。
秋舫力自淬精为有用之学,勿玩物以荒远大,词章尤足损人意气也。
况所怀益大,则诗亦自能醇厚深远,第于诗求之,浅矣。
三卷以前,犹见使才,语露痕迹,四卷以后,则益进朴至,多有得之言。
按之,皆有典要,其内泊如也,其外阔如也,益以蕴酿,何难继风人之义耶?
丙子六月,借读三日,敬悦非可语譬,谨识所能见及者归之。
均之汪正鋆拜书于自讼之室。
简学斋诗·跋三
幽岭石古,晓江春浓。
连樯飞度,好梦屡逢。
嘉庆二十一年六月,晤秋舫于都门,出示《秋舫诗钞》七卷,尘事纷纭,悤悤未暇读也。
越二日,秋舫见予诗况,遂索所以况秋舫诗者。
因闭门静读一过,敬识四语,可以尽秋舫之诗矣,未能尽秋舫之人也。
六月二十一日,奂之汪正荣记。
简学斋诗·跋四
秋舫之诗,好命余阅,至此本凡三次矣。
其改诗如改过,虚心实力无留难焉。
故其稿凡三易,每易辄胜,其为卷凡三,而亦每卷必进
秋舫近诗之进,则不于诗中得之矣。
自狂狷不似中行,而乡原者似之,而圣人之去取特异,盖真伪之间,相去至微而不可以道里计也。
论诗必三百篇,闻者罕不大噱,而不知自从删后更无诗,非其体制格律之不同,乃其本末真饰之迥绝也。
秋舫更以其虚心实力,严察而朴存之,使无一字非真诚流出,而必三百篇焉,则读者亦皆动其真诚,而竟如三百篇矣。
丁丑十月魏源读,谨跋。
简学斋诗·跋五
余阅秋舫诗,此其第四次矣。
羊角风,转而益上。
如白雪曲,唱而愈高。
大抵甲戌年是其转关,丙子后乃其进境,其中甘苦曲折,源一一能悉之。
学问之道无穷,而性情之故有本,改诗如改过,心虚而力勇,今愿与秋舫益勉之。
己卯孟冬魏源校毕,再识。
简学斋诗·跋六
空山无人,沈思独往。
木叶尽脱,石气自青。
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成连东海,刺舟而去。
渔洋山人能言之而不能为之也,秋舫其庶几乎?
其庶几乎?
壬午季春魏源书于藤阴书屋。
简学斋诗·跋七
甲戌春,余与秋舫定交京师,初见其诗,推为船山劲敌,别才五年,精进若此。
卷中古体尤胜,五言造意深妙,用力坚苦处,殆非船山所能也。
七言才壮而气逸,间有一二浮句冗字,惟固存而慎发之,则谨严中益见排奡,当与昔贤抗衡千载,况吾辈耶?
承示又将出都,索诗贶别,即题此卷,附呈教正:少年摇笔吐长虹,人海莺花电埽空。
万古居然回腕底,一魁曾不介胸中。
青莲畔金尊月,黄鹤楼前玉笛风。
料得怀人高咏地,江天兀傲又孤篷。
渔弟吴嵩梁
简学斋诗·跋八
水之大者,风已定,必有阴浪。
琴之古者,响已彻,必有泛声。
阴浪弥劲,泛声最悠,韦、二公以是雄视百代,作者其嗣响,已盥诵再三,为之敛衽退避矣。
道光壬午六月十二日安吴包世臣记。
简学斋诗·跋九
冲澹者其神,真朴者其质,诗品在苏州道州之间,不可以寻常畦径求之。
诸体俱佳,五古尤胜,必传无疑。
癸未中春敬堂姚学塽谨跋。
简学斋诗·跋十
秋舫天才俊亮,落笔不能自休,近更加以检束,骎骎乎窥汉魏之门矣。
卷中多精悍之作,如「各有天地身,攀附讵非耻」「一念静躁间,终古霄壤侔」,皆见道语,可以针顽立懦,不当徒以诗人目之。
乙酉初春云汀陶澍拜读。
简学斋诗·跋十一
外舅陈先生既殁,越二十馀年,其子小舫检箧中所藏遗诗,编次友朋选定者曰《诗存》,其馀若干首为《诗删》,以授梓人。
名澧襄雠校之役,终卷而叹曰:今之刻是编者,使先生以诗传,非先生意也。
先生内行淳美,于学无所不窥,而笃好宋五子书,诗则馀力为之。
嘉庆时,登上第,入翰林,恬于进取,交游不过数人。
道光初年,屡膺衡文之命,所得皆知名士,士林称为文宗。
京师久,禄薄不能迎养亲,将乞归,亲闻之,弗许。
名沣时尚幼,见先生端坐一室,事图籍外恒忽忽不乐,私心窃以为忧。
乃无何而疾作,年甫逾四十,曾不得大用于世,至今有馀憾焉。
先生作诗,多不自收拾,是编断自己巳以后,然少作为一时传诵者,他人诗集杂记中往往见之,今所录不及十之二三。
读之者孝弟之心油然以生,然则先生虽以诗传而不仅以诗传者,自在也。
抑闻先生著述有《近思录补注》十四卷,尤为平生所得力,董而理之,上诸史馆,以备儒林之采择焉,是则小舫之责也夫。
咸丰壬子孟春,婿叶名沣谨识。
(简学斋诗,录入:顾青翎)
黄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苏上元人字际飞
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授编修
年余即告归。
潜心读宋儒理学书。
并评选八股文,盛行于世。
有《退谷诗文集》。
黄越字际飞号退谷上元人
康熙己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有《退谷集》。
郑用锡清 1788 — 1858
全台诗
郑用锡(1788~1858)原名蕃字在中号祉亭,原籍福建漳浦,明末迁居金门浯江,乾隆三十九年(1774)其父崇和移居台地后垄,嘉庆十一年(1806)又徙往竹堑,于是落籍当地。
郑氏立志青云,道光三年(1823)考取进士,成为「开台黄甲」 ,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任官,签分兵部武选司行走次年补授礼部铸印局员外郎仪制司事务,精勤称职,虽获肯定,但乏再上层楼的官勋,道光十七年(1837)春乞养归里。
在乡期间,建学宫、修桥渡、赈饥寒、恤孤寡,乐善好施,为地方重要仕绅。
曾担任明志书院山长 (约1829~1834、1852~1857年间),栽培后进,不遗馀力。
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舰来犯,郑氏招募乡勇抵禦。
咸丰三年(1853),漳泉械斗纷起,撰〈劝和论〉开导村民,又挺身劝解,获保全者不少,逝后于同治十一年(1872)祀乡贤祠中。
道光十四年(1834)曾与堂弟郑用鉴合撰淡水厅方志,后世纂修者多以此为基础 ;又著有《周礼解疑》、《周易折中衍义》。
咸丰元年(1851)开始修筑「北郭园」,此庭园遂成为北台重要的文学据点。
郑氏工诗文,诗歌内容小至杂物微咏、个人心绪、家庭琐事、园林赏玩、交游酬答,大至反映社会现象,关心桑梓国事,或欢愉忧叹,或愤慨悲悯,莫不涵括,是一典型的儒士诗人。
文字浅显质朴,不事修饰,喜好说理,杨浚以为是邵雍击壤吟的流衍,颇加推许;但连横以为其诗「平淡、未佳」 ,王国璠则谓:「古体出于宋儒击壤一派,虽有令人繁杂之讥,却具『帝力与我何有』之乐。
近体必琢必鍊,致气息神采,大受束缚,流于生涩。
独五言律绝,颇有田园之趣,应可传也。
」 郑氏诗作目前存有两种版本,其一是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所藏的《北郭园诗钞稿本》;其二系次子郑如梁委托福建举人杨浚编修的《北郭园全集》,于同治九年(1870)刊刻,为北台湾最早出版的诗文集。
此二版本,内容相去甚远,各有特色,基金会所藏较接近郑用锡作品原貌,可惜为残本,内容并不完整;杨浚编修的刊本,虽经杨氏删修润饰,但所存作品较多,且较为普遍,台湾文献丛刊本中之《北郭园诗钞》、龙文出版社之《北郭园诗钞》,均采此版本。
兹以《北郭园全集》为底本,参照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所藏之《北郭园诗钞稿本》(以下简称「稿本」)编校。
稿本有若干不易辨认的字体,则由黄哲永、谢永基两位先生协助辨识完成。
(黄美娥撰)
北郭园诗钞五卷,郑用锡撰。
郑君字祉亭台湾淡水厅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一七八八)咸丰八年戊午(一八五八)卒,享年七十有一。
君于道光三年进士台湾土著之登甲科者自君始;因以其著述列为台湾文献丛刊之一。
郑君尝撰钦定周易折中衍义一书,凡数十万言,未刊。
其著作之刊行者有北郭园全集,系同治庚午(九年)刻本。
全集中有文钞一卷、诗钞五卷、制艺及试帖各二卷。
文钞只收赋、序、论、记、诔文各一篇,分量甚少,制艺、试帖不足取,故仅录其诗钞五。
又全集之首有总序七,兹选录林士传、杨浚所作序各一与朱材哲撰郑君墓志铭及杨浚撰文钞序,列为附录二,俾读者得知郑君之生平及其全集之大概焉。
卷首有『男如梁稼田校刊』数字,则经略去。
(百吉)
高达夫五十始学诗,祉亭先生亦归田后所作为多也。
盖发于性情,深得三百篇之遗旨。
其品格在晋为陶靖节、在唐为白乐天、在宋为邵尧夫,间有逼肖元遗山者。
先生自家居奉养,托迹郊坰,日以歌咏为事,世比之山中宏景,介休林宗
所筑精舍曰北郭园,万峰环峙,秀甲瀛壖,宜其得江山之助,不求工而自工矣。
同治九年九月,乡愚侄杨浚雪沧氏谨序于堑城之试笔寓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