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释大定晚清 1824 — 1906年8月4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六
释大定字密源姓邓氏黄陂人也。
父学浩,母蔡氏,雷雨中见宝塔涌见其前,感而有身。
故生有自来,幼而素食,有志遗尘,及严慈见背,诣随州仁圣寺礼本分剃度,同参大千知为道器,时善诱之。
沙弥,即精进猛勇,胁不沾席。
咸丰五年年三十二,从襄阳净信寺映川圆具。
遭逢寇乱,三为贼虏,皆因缘得脱。
避兵年馀,居徙无常。
入蜀至宝光寺,参妙香不契。
乃遍历终南五台、九华、普陀,维扬之高旻,毗陵之天宁,皆问道处。
最后至金山见观心慧,令参念佛是谁有省。
本名大顶,观问名时,聆音未悉,误为大定,乃曰:“一定多少时?
”对曰:“不堕诸数。
”观笑曰:“可谓大定矣。
”自是始更名大定,久之命为领釉。
同治甲戌,观示寂。
时定已还鄂,居归元寺,迎之还山。
初不言住持事,既至丈室,首座惟请继席,竖辞不允。
惟偕众僧环跪不起,定不得已,许之。
然性枯淡,居二年即退。
仍禅诵不倦,虽老不假给侍,躬自缝浣,或略失威仪,即跪佛前痛自责励,学者为之感泣。
室中惟一禅床,常坐一日如弹指顷,尚言恐有走漏,愧古人多矣,其真诣如此。
光绪癸卯年已八十,众讲开期弘法,登坛乞戒者五百馀人,极一时法会之盛。
丙午七月,偶患疾,延医视之。
笑曰:“我本无病,奚用药为?
”犹兀坐自若。
高居士者,本五戒弟子,辞之他往。
曰:“勿去,恐汝回时不及见。
”或以为戏言。
至八月三日,有请益者,初不之答,哀恳再三,乃厉声曰: “汝真欲参禅,祗须到底毋懈,若中道而返,前功尽弃。
”言词痛切,闻者堕泪。
明日五鼓,呼侍者扶起,端坐至日午,头稍低侧。
或呼曰:“老宿平时脊梁如铁,今何乃尔?
闻,即举头,泊然而寂。
清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四日也。
寿八十三,腊五十有五,坐五十二夏。
茶毗火灭,远见其面目如常,俨然入定。
近视则薪尽无馀,获舍利无数,塔于五峰山之阳。
生平教人真参实悟,不贵口头利滑,偶拈古人论说,皆得其要。
尝游普陀,与一座主论“二六时中,安身立命”之处。
喟然叹曰:“真妄相待,纵饶證真,亦是对待边事,岂究竟耶?
”闻者感服。
弟子慈本,状其行事,乞释敬安为之铭。
释元彻清燕京观音禅寺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释元彻字壁山
姓侯氏高淳人
襁褓失怙,茕茕孑立。
年十六,发心出家,依宁国莲花禅院一枝剃度,复圆戒于漂阳崇福寺石鉴
寻至报恩,作苦两载,勤方参究,终无省发。
因行脚吴越,踏遍禅丛,每触云山烟水,花发鸟啼,觉非境缘。
性灵绝待,虽不自信,为有悟处,而随响答机,颇无滞相,归省一枝。
夜起廊下,举头见月,直下豁然,一如身外无馀。
有偈云:“通身即见大光明,犹是迷云遮太清。
明暗两关俱打破,驴胎马腹任纵横。
”时年二十有六,己亥中秋也。
过漂水塔下寺,见永泰互相勘发,亦有入处。
为数日留,乃访铁舟金陵天隆,叩自閒于宜兴芙蓉,更于福岩谒费隐,各见机用,当仁不让。
随至嘉兴万寿寺,听三宜讲《楞严经》,颇新见闻,多落窠臼。
闻太平采石镇麓心寺大咸,善诱方来,诲人不倦,往依杖履,视其语默,时或触机点拨,生大惭愧。
清夜感悲,深怀悔责,咸见其真诚,因勉之曰:“众到无边誓愿度,已身未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烦恼无尽誓愿断,断一切烦脑,證一切菩提;法门无尽誓愿学,佛称种智,修假多闻;佛道无上誓愿成,虚空真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智种。
聆斯语,服膺拳拳。
淹忽三年,随咸退归东山,以联芳源流付之,勖其躬行实践,深蓄厚养,以待时节因缘,不可轻出浅露。
康熙丁未,将往盛京,道出维扬,与刘居士调元遇于舟中,萍水契合,受其约请住古燕观音道场。
六月望日入院,云:“释迦已过去,弥勒犹未来。
”乃顾左右曰:“相逢不识面,著眼莫依稀。
”著有《语录》二卷。
有《住山偈》云:“居在深林远市廛,山中无事绝攀缘。
荆门日无人到,时看残霞落照前。
”《栽松》:根深培植在山隈,日见青青覆缘苔。
可与山门标景致,四时苍翠拂云堆。
”又《和友人韵》:“深山幽谷且随缘,种粟浇蔬数亩园。
寒暑来时浑不觉,披云坐起覆西轩。”
辛齐光
全台诗
辛齐光(?
~?
),字愧贤澎湖奎璧澳人。
嘉庆六年(1801)台湾府岁贡十八年(1813)癸酉科钦赐举人
家裕而乐善好施,尝捐数百金修文石书院及台湾府城试馆,又修路造桥、修堤建祠,遇贫困者周恤之,告贷不能偿者免之,多行善事,义声闻乡里。
少年力学,二十三岁为诸生,应乡试十馀科,内渡遭风几殆,时母年高,虑风波不测,遂决意杜门养母。
母九十馀岁没,齐光年六十六矣,尽哀尽礼。
服阕再赴秋闱,皓首登瀛,为澎士先
耄年尤杖策一上公车,归课子孙,藏书满家,留心考据。
既又主讲文石书院,善诱后学,教人重实践,课诸生终日,谆谆不怠。
年七十六,无病而卒。
澎湖续编‧人物纪‧列女》传记中有数则为辛齐光参与采辑。
许俊雅撰)
释真义清 1659 — 1707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真义字松隐姓曹氏江都人也。
母戴氏,感异兆有白衣授青莲一枝,垂花合跗,惊而举子。
故生有夙慧,幼而聪颖,稍长就传,知求大义,不屑章句,塾师惊异焉。
年近弱冠,颇厌世俗,父母爱怜,不忍舍去,因念前㝱,当證莲台,遂尔听许。
送投子寺,礼静生祝发,一见教典,如温故简,每谓“佛法不出三学,慧由定生,定从戒始”。
乃渡江登华山乞具足于定庵,一期之中,威仪动静,谨肃端严,精究律门,终岁靡懈。
定庵深相契许,知非凡器,拔为序首。
董率后进,善诱多方,莫不感佩。
尝言:“天台创教,其预设律宗制度,悉与西方未来之经印合,教非律不能精严也,舍戒律而谭宗教,如匠氏之废绳墨,安能善其事乎?
”闻者叹服,每欲兼灵鹫三宗,扩允心境,遂下吴门,渡钱塘,登天台,遍参有道,多相契重。
旋入京师,王公天宝仰其声誉,延居延寿兰若,正席方丈,乃愿行头陀行,一时归礼者倾国而来。
明年宏法给孤寺,鳞附蚁聚,室无所容。
未几,定庵速之还山,竟付衣钵。
戒坛累启,四方云集,抗席敷陈,花雨缤纷,圆音远鬯,上达天聪
康熙癸未仲春,圣驾南巡,徵赴行在,敕赐慧居寺额,御书《心经》、《金刚经》,祗受而归,辟阁珍储。
丁亥春,翠华南巡,幸临斯山,垂询创建始末,应对详尽,天颜有喜,为书“莲界云香”、“精持梵戒”二额赐之。
又书“涌香林”三字于方丈,以示优异。
说者谓莲香天语与母兆暗合,斯为验矣。
初夏回銮,渡江迎候,复赐金箑彩笔、渊鉴、法帖诸物,宠锡优隆,遐迩嗟咨。
一日示微疾,集众曰:“七日后吾当别矣。
”至期沐浴更衣,危坐而逝。
春秋四十九,腊三十八,坐二十五,塔于龙山一叶庵左。
道貌魁梧,法音清远,顶如霁月,发若旋螺,不厉而严。
语无轻发,接物以诚,渭泾弗爽,人多敬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