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德瑛清 1728 — ?
维基
德瑛(1728年—?
),字玉溪号云亭,塞克图氏,正白旗满洲包衣。
乾隆庚午科乡试第九十一名举人辛未科会试第一百七十八名贡士,殿试二甲一十四名进士
进士具体事迹不详。
郑士超清 1755 — 1808
维基
郑士超(1755年—1808年)字卓仁别字贯亭进士出身
原居台湾,后随祖父迁居广东阳山县新圩乡杨梅坑
而虽然他已迁居广东,但《淡水厅》却仍将在收录在进士列表,不过只有列出名字排在黄骧云道光九年进士)与杨士芳同治七年进士)之间。。
林文龙〈「竹堑七子」成员新證──兼谈谜样的进士郑士超〉认为可能是郑士超进士的消息传回台湾淡水厅,但日后修志时撰稿者无法取得具体资料,又不愿割舍,结果只以笼统列名的方式处理。
席煜
维基
席煜(?
年—?
年),字子远号松墅江苏常熟人
清朝翰林
嘉庆六年(1801年)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参修国史
嘉庆十九年(1814年),国史馆进呈《和珅列传》,仁宗认为事迹简略疏漏,且高宗谴责和珅之事并未载入,将具体负责纂修列传的席煜革职,发回原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以示惩戒。
卒年五十余。
席煜工诗,善南北曲,喜绘山水、花卉。
有《虞山画志》、《墨林今话》。
郑珍清 1806 — 1864
巢经巢诗钞·翁同书序
往时歙县程侍郎以博闻强识,受成庙特达之知,负海内重望,天下能文章之士,鳞萃其门。
侍郎典试岭南,所得士如番禺仪克中陈澧长乐温训,皆有时名,先后与余定交京师
仪君工诗,精考据,惜早世,不竟其所学。
陈君天才雄骏,于书靡不窥,近乃服膺许、郑。
温君治古文辞,力摹韩、,于近人不亚恽子居
此三人者,皆侍郎高第弟子,然皆弗能为侍郎之文。
其能为侍郎之文者,遵义郑子尹一人而已。
子尹侍郎视学黔中时所矜赏者也。
其为人,坦白简易,粹然儒者。
生平研精三《》,习闻古宫室冠服之制,通声均故之学。
为文章古涩奥衍,大率如先秦以上诸子、汲冢坠简、两汉碑版文字,及马第伯《封禅记》之属,腐儒小生读之,或至口钳舌挢,实则真气流贯,非貌为魁纪公家言者。
及读其《母教录》,即又悱恻沉挚,似震川《先妣事略》《项脊轩记》诸篇,羊质善变,几无以测吾子尹也。
古近体诗简穆深淳,时见才气,亦有风致。
其在诗派,于苏、黄为近。
要之,才从学出,情以性镕,盖于侍郎之文为具体矣。
黔中子尹莫孝廉友芝、张副贡琚、黎训导兆勋傅孝廉昶数人为能肆力于古,而子尹所造尤深,足称经师祭酒、词坛老宿。
今年刻其诗九卷,经说一卷,求序于余。
余尝亲奉程侍郎之教,数得追陪末坐,上下其议论。
今观子尹之诗文,知渊源所自,波澜莫二。
故为序其学之所自出,以谂世之读子尹文者。
咸丰二年八月望日,常熟翁同书
梁鸣谦
维基
梁鸣谦(1826年—1877年)字礼堂福建闽县人
中国清朝官员。
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授吏部考功司主事
因母年老乞归。
后任船政大臣沈葆桢幕僚,并随其一同前往台湾
梁鸣谦曾任台湾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
具体年代不详。
其故居在福州三坊七巷之中,至今尚存。
郑观应清末民国初 1842 — 1922
全台诗
郑观应(1842~1922)又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号待鹤山人
广东香山(今中山县)
咸丰八年(1858)应童试未中,即奉父命至上海从商,咸丰十年(1860)英国人傅雅所办英华书馆夜校。
光绪六年(1880)编著《易言》,主张以西学提供富国强兵的学术基础。
光绪二十年(1894)将此书重新修订后,又提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革新策略,完成《盛世危言》为具体系的改革论著。
章绍洙
维基
章绍洙浙江省宁波府鄞县人字鲁泉号北蒙又号伯愚
内阁中书章鏊之子,生母为赵氏,监生章忠型之孙子。
胞兄为监生章咏沂,胞弟有师濂、述洨、祖洛、景涑、宪潞、秉漈六人,另有胞姊妹四人。
妻张氏为监生兼候选同知张景翰之次女。
胞伯章鋆状元出身,族居鄞县西双桥
同治四年 (1866年) 正月十三日吉时出生,系浙江宁波府鄞县学附生。
光绪十一年中举,光绪十二年(1886年),参加光绪丙戌科殿试,具体名次为浙江乡试中式第三十九名,会试中式第七十九名。
殿试第二甲第七十七名,朝考第一等第七十二名。
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光绪十五年十二月,选授直隶束鹿县知县
光绪十六年四月,丁继母忧,至光绪十八年服满,归原省候补,历署行唐、武邑及无极等县知县
光绪三十年八月,奏补庆云县知县,大力倡导改行宪政及地方自治。
光绪三十三年五月,经升任督臣徐世昌及调任抚臣朱家宝调吉,派充公署秘书官。
该年九月,代理长春府知府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调署民政司佥事
宣统元年五月,奏请开去直隶庆云县知县底缺,留于吉林补用。
吉林巡抚陈昭常宣统二年三月九日《奏请以章绍洙滨江厅同知》评价现年四十五岁的他「才识稳练,学问淹通,前在长春府任内,办理各项新政,均有成效」,故而奏请升其为滨江厅同知,本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卸任,由林世瀚代理。
民国七年 (1918) 夏旬卒于京师
杨尔材清末至现当代 1882 — 1953
全台诗
杨尔材(1882~1953)澎湖人
尔材幼受业于卢汝翰迁民雄经商失利,移居朴子,设帐教授汉学,与日籍东石郡守森永信光创立朴雅吟社。
其平日所作,或应募或应酬或寓言,有数千首之多。
分古体、律、绝,由短而长,由小而大,汇成《近樗吟草》。
  尔材诗歌写作的特色,就诗体言,生于海滨,长游江湖,似乎养成尔材击剑任侠的性情,长篇歌行或古诗。
于题材方面,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时事诗,如〈喜台湾光复作〉、〈雾社事变歌〉、〈农村叹〉(民国二十一年作为米禁出口)、〈舌耕叹〉(民国二十二年作为禁设书房教汉文)。
二、「游赏诗」。
在游赏诗里,尔材生活周围的高山遥水,具体地纳入长幅的诗篇,大开大阖,气势壮阔,如〈玉山上望海〉。
三、风俗诗。
这一类诗,以竹枝词的形态呈现,刻画地理形制,反映他在朴子生活居家的环境与他处不同的实况,代表作则为〈朴子竹枝词〉二十首,描绘朴子市镇的特色。
如今朴子市博厚里、文化里毗连处之开元路一带,称五甲尾。
旧时最基层行政区域为「甲」,自配天宫妈祖庙作起点向西行,此处适位于第五甲之末端,故有「五甲尾」之称。
当时此地聚集了五十馀家贸易商行(俗称船头行),是朴仔脚最繁荣之地方。
一甲一即今朴子配天宫至往荣昌戏院道巷口(食道乐餐厅)之一段。
二甲戏自一甲末端起至玉胜巷口(天鹅行洋品店)一段。
三甲自自二甲末端起至往东和戏院道巷口(昔时此处为土地公庙口)一段。
四甲自自三甲末端起文化路口(创设刺绣业家蔡国谋宅)一段。
一甲贯通至五甲这条路,就是今日的开元路,是旧时朴子唯一的闹区道路。
尔材于〈朴子竹枝词〉就吟诵道:「五层崎接暗街幽,大铳街连七崁头。
一甲行行通五甲,看来大道曲如?。
」(江宝钗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