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阎尔梅明末清初 1603 — 1679
《诗三百》皆四言也,间有参差不齐处,亦诗人意之所至,随转音作波澜耳。
古人制字简疏,多通用,不拘一意。
或以一句为一言,《论语》「一言以蔽之」是也;或以一字为一言,今之五言、七言是也。
挚虞《流别论》云:「诗以四言为古体,三言至九言,皆后人变调。
」及观其所谓九言,则引「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为證。
余谓此九字当作两句读,仍是四言。
颜延之云:「诗无九言
句太长则阐缓无力,不协金石。
仲洽之言,未可为据。
孔颖达毛诗》疏云:「句者,联字成文,二字至八字皆可联,而一字无所可联,仅发端助语耳。
」乃其所谓二言则指「祈父」,八言则指「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夫「祈父」二字,正是发端助语,不可入篇;「十月」等句,皆可截读,犹之乎四言也,否则犯阐缓之病,何以谐节奏乎?
刘彦和云:「四言正体,雅润为宗。
钟嵘云:「四言原本风雅,文约意广,近代罕传。
李太白云:「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
刘潜夫云:「诗体惟四言尤难,以三百篇在前故也。
叶水心云:「五言、七言,作者得以肆其才情,四言,虽文章巨伯不能工。
」合诸家之说思之,可以知其难矣。
汉初,唐山乐歌为盛,韦孟《讽谏》次之,若曹孟德之「月明星稀」「烈士暮年」,嵇叔夜之「手挥五弦」「目送飞鸿」,直后世四言优孟衣冠,终不能神似叔敖也。
余故略制数章,使饮水祀源者必先河而后海云。
白耷山人识。
郭则沄清末至民国 1882 — 1946
龙顾山房诗馀·序
词惟小道,原于诗之比兴讽刺。
天水一朝,乐章滋畅,续骚抗雅,群怨兼存。
时乎清泰,厥有山抹微云之丽,露花倒影之工。
时乎沦胥,厥有丛台暮云之恨,斜阳烟 之凄。
正变不同,源流斯贯。
秀上人罪鲁直劝淫,冯当世顾小晏损才,补德固嫌迂持。
刘后村又谓长短句当使雪儿啭春莺,可歌方是本色,亦难衡于值流乱而抗音 者焉。
余持此旨,谬以自写,而啸麓以应■。
于时海水群飞,钧天方醉,悠然人世,渺兮余怀
相与筮遁云津,寓声汐社。
乍 栖毫而风咽,旋擪笛而波凉。
言以达心,滋危苦之凑会;乐以宣滞,乃郁纡其弗申。
始恍然于身世所际,若玉田之万花吹泪,一叶飘零;碧山之病翼惊秋,枯形阅世 者,适取之矣。
啸麓天才轶举,靡不精诣,而感时揽物,托寄微至所不尽,时出曼声,于悱于恻,回荡于肠魄;一珠一泪,拍 浮于酒悲。
读所著词,但觉织绡腕底,去尘眼中。
夏中仙,郁焉何远。
余少嗜此道,每恨悠忽乎世,初不能托旨骋妍,中岁而还,又嫌于吞声损格,废弃者有年 矣。
近与啸麓从事社咏,回理前绪,繁音急拍,无当雅趣。
以视啸麓,涵情婉约,一往而深,其能不有愧于中乎。
戊辰晚秋姜盦徐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