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释性璞明末清初 1569 — 1646年十一月十二日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性璞字印含姓王氏吴人也。
与隐微理为同母兄弟,友爱天成,志趣不歧。
兄性好佛,遇有道场,尝切观摩,必相随,及肩恐后。
由是研心经咒,参访名宿,互为探讨,动则与偕。
居恒相谓曰:“安得名师而归依之?
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古馨至苏,应香馀说戒之请,夜梦二蜂率小蜂无数飞投于怀,诘旦见兄弟怀香求具,适符其兆,古祖感念,因留意焉。
遂同至古林,终日与兄瞑息对坐,各有会心。
理依古祖,智慧聿启,德性坚定,命代说般若,颇开觉悟,因以紫衣、法物、著述诸书付之。
及理示疾,以席逊,辞之再四,理曰:“祁奚举午不避亲,赵祖让弟不私子。
我观四众谁可与言?
且既出世,志在弘法,更无他望,又何所嫌,汝其勿辞。
崇祯十年,召见赐紫
清室初兴,入主中夏,定鼎燕京
世祖万机之暇,寻味释典,雅慕高僧,企道望,诏入京师,参访要妙,时契帝心,赐紫还山。
际遇两朝,恩礼有加,人或荣之,独伤焉。
清顺治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示寂,寿七十有八,腊四十有四,塔于天隆玉环山后。
当古祖香馀说法之时,年已垂暮,而年最少,尝语人曰:“孔门学者聪明才辩不为不多,而一贯之传乃在后进曾子
吾道其在乎?
”后接席十年,恪守祖训,大弘律学,四方景仰,卒如其言。
曾灿明末清初 1626 — 16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6—1689 【介绍】: 明末清初江西宁都人
原名传灿字青藜号止山
曾参南明唐王军事。
败后为僧出游。
回里筑六松草堂。
以后出游东南,居苏州光福二十余年。
晚年以笔舌糊口四方,卒于京师
曾选同时人诗为《过日集》,又有《六松草堂文集》、《西崦草堂诗集》等。
释原志清 1628 — 1697年七月十五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原志字硕揆姓孙氏盐城人也。
七岁闻塾师讲《大学》致知格物义,乃曰:“此曾子教人诚意方法,不明则疑,疑则诚意,去疑得明,非诚意不能。
”塾师大惊。
顺治丁亥,其父玉庭为人所害,卒手刃父仇,告祭于墓。
庚寅通州佛陀寺祝发,师事元玺。
未几,投灵隐得戒于具公,尝万法归一无梦无想语。
七日,闻具答傍僧“威音王劫前如何是学人自己?
”有“初三十一,中秋赏月”之言,豁然有省。
因呈偈曰:“夜来消息枕中传,报道火烧水底天。
丧尽毒龙哮石虎,爪牙突在万人前。
”具深肯之。
己亥,命居座首,倡明三峰之学,勘辨方来,电激雷奔,当者震慄。
康熙壬寅,具手书付属,谓:“首提三峰为滹沱正宗,别开生面,杨岐正脉,斯得人矣。
”是岁,主扬州上方。
癸卯,移泰兴庆云,所至香花倾城,万指环绕。
一时兴坠起废,不假思议,遏山水为妙声,化竹树为宝网。
东南法席,莫与比盛。
丁未,具寂,为造塔径山
壬子,迁三峰,以重兴为己任。
至则责负如山,催征似火,墙不岁苫,库无宿积。
乃不数月,遐迩向风,裸粮输挽
寺众既赡,更以其羡为兴造资,虽规模草刱,而气象一新。
己未,赴镇江五州之请。
庚申,居扬州善庆
辛酉,更主灵隐,院宇严饰,革其颓坏。
丁卯和硕康亲王奉衣钵请志说戒,徒众累千,抚军听法,焚香塞路。
具公五千衲子扬州,志足方之。
是时,志年已六十矣。
己巳圣祖南巡,二月既望,幸灵隐,御书云林二字赐之,因易寺额,更锡金百镒,志以为法门幸,未敢自炫也。
灵隐十二年,始辞去。
缁素攀留,而三峰之众已迎之境上。
癸卯,再主三峰,盖其去此已十四年,昔所修葺,今 已圯壤,乃告于介众,背负柝杵,夏雨冬霜,剥肤灌顶,皆所不避,于是旧者新之,阙者补之,卒底于成。
康熙丁丑七月十五日示寂,临终偈曰:“昨欲行时月不圆,今迟一日月婵娟
从今要见三峰面,劈破乾坤作两边。
”寿七十,腊四十九,塔灵隐
有《八会语录》、杂著、尺牍、诗偈若干卷,皆梓行。
诗曰《借巢集》,自吐胸臆,论者谓在寒山、栯堂间。
徐树本
维基
徐树本(?—1710年)字道积号南洲一号忍斋
昆山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曾担任《大清一统志纂修官
后还乡养母。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曾参修《全唐诗》。
康熙四十九年(1710)卒。
梅瑴成清 1681 — 1764
人物简介
梅瑴成(1681年—1764年)字玉汝号循斋
安徽宣州(今宣城市)人。
数学家。
自幼家学渊源,精通数学、历法。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未散馆,特授编修入值南书房
历官江南道御史光禄寺少卿通政司参议,与顾祖禹万斯同友好。
官至左都御史
曾参修《明史·天文志》,又修《律历渊源》。
一说亦修《明史·历志》。
著有《增删算法统宗》、《赤水遗珍》、《操缦卮言》等。
曾衍东清 1751 — ?
简介
曾衍东,山东嘉样人,曾子后裔,字青瞻一字鲁斋又字七如号七道士晚号冰渊老叟
嘉祥县志 .人物》记载,“ 曾衍东,字七如举人
湖北江夏知县,抚民育士,著循声。
工书善画,得之者无不拱璧珍之
著有《小豆棚》、《武城古器图说》。
”(周露《 曾衍东诗歌研究》)
祝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固始人字重君
中法战争中,曾参王孝祺幕。
因父官广西,故熟粤语,贩、丝于河内太原、海防间,交纳越南志士,结“广南社”。
后社友被法人捕杀,愤而率众劫法警署,被捕自杀。
释斋子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二
释斋子姓王氏江西人
削发祝圣寺,执行苦役,日持布囊乞一盏饭,终日沿门,不语不笑,但叩铃音,表其悲愿。
一日,往铁佛寺门拾柴,为蓬刺牵住,因举火烧蓬火然,端坐蓬中,手敲木鱼,佛声不绝,火近腹,鱼响甚厉。
慧明结茨南坪,日啖苦菜曾参晓堂,话无生理。
忽一日移龛攒柴,浴身入龛火化。
黄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苏无锡人字乐亭
候选县丞
精通医术,善治疑难症。
治病不求酬报,馈之亦不辞。
曾参订沈之问《解围元薮》。
著有《外科辨疑》、《疡科圭臬》。
郑珍清 1806 — 1864
巢经巢集跋(贵阳文通书局本)
陈小石制军寓居沪上,会萃郑徵君诗文刊刻成帙,颇称精本。
华延宜先生将此本在文通书局付印,以广流布,嘱余校对
既竟,有不能已于言者。
窃谓人之处世,品类各殊,大致分狂、狷两途:狂者遇事豁达,而狷者则笃信谨守;豁达则广交游,通声气,遭逢际会,易以建立功名;谨守则不愿与人为缘,而人亦不乐近之,往往孤行己意,以自守其困穷。
子贡结驷连骑,与曾参之空室蓬户,各行其是,不能相强也。
徵君之性,盖近于狷者一流,故不甚以交游为乐,而闭户著书,寻古人之绝绪,造诣所至,遂能博通经术,扬扢风雅,为黔中第一学人。
韩昌黎柳子厚斥不久,穷不极,其文学词章,必不能致力以致必传于后无疑。
子厚以中原世家,先思有所建树,而不自量其力,以遭贬斥。
读其文,抑塞牢骚之气,溢于言表,终至损其天年。
何若徵君之绝意干进,纯任自然,保存固我;虽晚适丁世变,流离奔走,不遑安居,反较子厚所遭为酷。
而以视子厚之郁不得志、嗒焉若丧,终不可同年语矣。
此本于徵君著述,惟载诗文。
其《经说》专著,自有别行之本。
徵君事迹,已见集中附录各篇。
恩元往岁在京,于友人姚俪恒处得所著《请以(郑)徵君祀乡贤》稿本。
稿虽拟就,而遇民国改革,从祀之典迄未实行
今以此稿列入附录,俾考徵君事实者,多所依据。
徵君之品学,海内公认其不朽者,固自有在,而不在区区一木主也。
民国乙丑八月安顺杨恩元谨识。
曾国藩清 1811 — 1872
维基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生于清朝长沙府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谱名传豫,宗圣曾子七十世孙(系出曾氏南宗),晚清时期的重臣、名臣和功臣,湘军创始人和领袖,也是中国近代重要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书法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外交家、实业家、改革家、儒生,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晚清另一重臣李鸿章有师徒关系。
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部侍郎
1852年奉旨组办湘军,以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其所创立的湘军更成为晚清的依傍,曾国藩亦因此地位大幅上升,成为汉臣之首,同时亦扩大了地方权力,其门生朋友更遍布天下,势力幅及整个官场。
1860年8月,授曾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寻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翌年开始曾国藩支持恭亲王奕䜣主持的洋务运动,大力支持地方兴办实业,提倡以平等外交方式对待洋人,从而成为慈禧太后的重臣。
1871年奉旨处理「天津教案」,但因与洋人委服而遭到天下唾骂,甚至被讽为「曾国贼」,因此积劳成疾,结果于翌年3月病死南京,享年61岁,谥文正
曾国藩与徒弟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
有《曾文正公全集》。
1864年7月曾国藩曾国荃率湘军攻破当时的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市)后屠城,死伤无数。
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等词称呼曾国藩曾国荃兄弟。
又有一说,“曾剃头”此一外号来自曾国藩治军极严,小过即斩,号称「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中国近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蒋中正毛泽东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即使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中正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徐子苓清 1812 — 187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2—1876 【介绍】: 安徽合肥人字西叔一字毅甫号南阳晚号龙泉老牧
道光间举人
工诗文。
曾参曾国藩江忠源幕。
为人不合时俗,常以鬻文为生。
有《敦艮吉斋诗文存》。
郭祥瑞
维基
郭祥瑞字玉六号毓麓河南新乡县人
郭祥瑞自幼失去父母,在贫困中努力求学。
虽然早年即成生员,身负时望,但乡试却屡试不第。
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方得获选优贡,并于次年甲辰顺天乡试考中举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郭祥瑞参加丁未科会试中式,殿试位列张之万榜二甲第十一名,赐进士出身
朝考后未能入翰林,分至户部曾分校乡、会试。
咸丰十年(1860年)监察御史帮办五城团防。
同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郭祥瑞昼夜巡缉,因功升给事中,任职四年,曾参两江总督何桂清
同治元年(1862年)典乡试,不久授广东督粮道
同治五年(1866年)升广东按察使次年布政使,深受广东巡抚蒋益澧倚重。
两广总督瑞常与蒋不和,故借口其擅自动用库款,奏将其革职,郭祥瑞作为布政使也按例降调,遂回乡家居,数年间,虽不甚宽裕仍热心公益。
著有《拙斋漫谭》、《谏垣奏稿》、《人鉴》等。
民国新乡县续志》有传。
陈灿清末 1842 — 1912
维基
陈灿(1842年—1912年)字昆山贵州贵筑县(今属贵阳市)人。
清末政治人物。
陈灿出生书香世家,自幼好学。
同治八年(1869年)举人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以主事用,签分吏部
光绪五年(1879年)知府,调往云南试用,历官顺宁府云南府知府,升迤东、迤南、迤西道。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云南粮储道三十年(1904年)按察使,旋实授,升布政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调任甘肃按察使
宣统三年(1911年)按察使
民国元年(1912年)回籍,卒于家中。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迤南道期间,偕同腾越镇总兵万胜英国钦差会勘滇缅边境南段南定河至邦一带的边界,寸土必争,今孟马有纪功碑。
此后又两次勘界,严厉制止英国窃取领土。
著《宦滇存稿》五卷、《知足知不足斋文存》二卷,曾参修续《云南通志》、《甘肃通志》。
洪汝奎清 ? — 18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86 【介绍】: 湖北汉阳人字琴西
道光二十四年举人
曾参曾国藩幕府,颇为所重。
光绪间官至两淮盐运使
裁冗费,建义仓,浚扬州城河。
后坐失察褫职遣戍,未几赦归,病卒。
宣统初追复原官。
缪润绂清末至民国 1851 — 1939
维基
缪润绂(1851年—1939年)原名裕绂字东霖,又作东麟号钓寒渔人别号太素生
隶属汉军正白旗沈阳人进士出身,后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曾任户部主事山东临清直隶州(今临清县候补知府知州等官职。
其曾祖父是嘉庆道光时期的“留都多少能吟客,总让公才一著先”的盛京名士缪公恩
光绪十八年(1892年),参加光绪壬辰科殿试,登进士二甲55名。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著以部属用。
后曾任户部主事
缪氏切心时艰,期间曾参奏北洋大臣李鸿章
戊戌变法时,缪润绂将《国闻报》转载的康有为谈话内容抄录进呈,以攻击康有为的口实;戊戌后,缪润绂被分发至山东任知县
此后先后出任日照郓城阳信齐河知县濮州宁海知州,升临清直隶州知州,前后在任十有余年。
缪氏在阳信任上,他“举所以兴学育才、保商惠民、课清讼、整顿保甲、筹设工艺者,罔弗以实心行实政”,又捐银数千,两于城内创建“高初两等小学堂”、在各乡里创建“朗秋公学”等乡学九所,为阳信现代教育制度的滥觞。
齐河任上,他严禁鸦片,吏行为数十年长吏之最。
辛亥革命后,缪润绂因忠清朝而辞官归隐;1939年去世。
李岳瑞清末民国初 1852 — 1927
维基
李岳瑞(1862年—1927年)字孟符晚清进士、政治人物,陕西咸阳县正阳乡庇李村(今属咸阳市渭城区)人。
早年师从刘古愚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编修,历任工部员外郎总理衙门章京兼办铁路矿务事宜等职。
黄遵宪汪康年等创办的《时务报》募款。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革职归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元济邀至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
民国曾参纂《清史稿》。
著有《评注〈国史读本〉》、《春冰室野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