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如然” 相关资源
人物库 清朝
释海明明末清初 1593 — 1666年三月十日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海明字破山人称曰万峰老人
姓蹇氏,世居渝城,后徙大竹,遂为大竹人
生含聪睿,质挺奇标,识者谓其状类黄檗
年十九,祝发于大持庵,以融光尊宿为师。
偶听慧然法师讲《楞严经》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终日疑闷,乃读古人语录颂古,无可入处。
遂孤身出蜀,见数耆宿,莫能取决。
俄栖楚之破头山,经行万丈悬崖,自誓刻期取證,限以七日。
日尽晌午,忽见银色世界,一平如掌,信步举足,不觉坠岩,左足已伤,尚不自知,胸中块磊,涣尔解释,但叫屈屈。
自此出山南行,见憨山博山、双髻、雪桥诸宿,微有启悟。
再谒湛然,顿圆大戒。
天童密云悟,赴金粟,径往造请,机语契合,竟付以源流一纸,信金一缄,祇受而返,息止苕溪
崇祯己巳冬嘉禾绅耆,向其道风,请主东塔
遐迩学者,归之如云。
壬申春张金吾振宇冯铨部伯井皆蜀人,请还蜀,阐化乡里,而亦动峨鹫瓦屋之思,辞密西迈,卓锡万峰古刹。
既而中庆、佛恩、白兔,已振威音;凤山、栖灵、祥符、无际,并撒布衣。
感绅荐之归依,受藩王之隆养。
二十年间,九坐道场。
谭梁生司业所云“花开携李,果熟蚕丛”者,信不虚也。
甲申之变,刀兵横起,杀人盈野,有李将军立阳者,残忍尤甚,人呼“李鹞子”。
尝请至营中,思导以慈念,化其杀机,阳遂强之食肉。
曰:“公不嗜杀人,僧何惜一口。
”阳曰:“弟子不杀人,愿师常肉食。
每于暴怒之下,多所全活。
时以曹山酒志公鸽比之,尤有足多者。
清顺治癸巳,蜀难渐平,乃回梁山,依金城寨,去寨半里,有旧绅别墅,尚馀老二株,葺而居之,颜其堂双桂院曰“福国”。
未几,四众归之,遂成丛林。
山门、佛殿,一时聿新。
康熙甲辰总制李凯既定巫山,道通川楚,以母丧故,再使延请,不得已,杖锡巴渝,盘桓九旬,相得甚欢。
及其别也,李公亨之牢醴,喟然叹曰:“昔遇恶魔而踰闲,今逢善友而昭戒。
”从兹不近酒肉矣。
遂辞而归。
丙午春,年已七十馀,道俗称庆,来者万指,方祝无量。
无何,示疾垣化,时康熙五年三月十日也,寿七十四,腊五十九,塔于梁山龙山麓。
别众偈云:“初开劫运九开炉,七十年来志不渝。
每见驹隙难度尾,常闻老蚌易生珠。
”得法弟子八十馀人,可谓英灵并集。
已而或疑其滥,不知明际革,狂禅满地,过于峻拒,恐将折而趋邪?
故以传法为卫法也。
著述最富,其传者《破山语录》、《山居诗》、《双桂草》诸集,几盈尺,已付梓云。
释本㒥清 1623 — 1683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释本㒥字远庵
姓陆氏昆山人也。
襁褓即孤,依母与兄,因感嫂亡尸动惧而告母求出尘。
世母曰:“我昔见天童僧行不凡,汝果有志,可往从之。
”即依命剪发径投天童。
时明崇祯壬午六月初七,值密云退休通玄,欲往求度。
俄阻危疾,既闻密逝,山翁道忞继席,遂从薙度,前后追随,历经八刹,服勤一纪,其间钳锤炉韛,艰苦备尝,受付嘱于昆山安禅庵。
清顺治十二年冬,就维扬宝积院请。
明年四月,始入院示众。
僧问:“春风吹大野,万物尽光新。
为复法尔如然,为复神通妙用?
云:“脱壳乌龟飞上天。
”僧云:“一声幽鸟云天外,霭霭山光翠欲流。
云:“郤被风吹别调中。
”僧云:“青帝不劳常作主,迥然不逐四时凋。
云:“如何是‘不逐四时凋’底句?
”僧礼拜,便喝。
尝至巴陵𡚓禅人统四众,就普济庵请。
小参:“不传之道,回绝雕镌,松直棘曲,鹤白乌玄。
山僧不是无玄可说,无妙可宣,不欲强生节目,诳惑闾阎,简直说一句究取父母未生前机缘。
”寻应湘阴神鼎之请,始为开法,迁主天童,凡十二载,移蛟川瑞岩,未几继席平阳山,翁示寂,应鄞白云之请,寻复归瑞岩
康熙癸亥秋入寂,世寿六十有一。
著有前后《语录》、《诗集》数卷。
其《被衲歌戏赠兀庵大师》者,词曰:“千丝织,万丝缀,通身是眼百杂碎。
秋云卷处波纹开,荷芰幅边柳线脆。
剪尽烟霞补不全,历穷天地不知岁。
粪扫衣,何森秀,凤毛麟腋俱落后。
领头袖底自玲珑,文彩纵横欺绵绣。
非全襕,真越格,千圣不传谁争得?
珍衣不换老瞿昙,护持那费迦叶力。
不入众,宁随色,非青非白非黄黑,挂时上绿苔痕。
梳风不染红尘迹。
或时蒙,或时披,世事如麻总不知。
不特御寒还御任。
数日炙,与风吹。
谁为伴,谁为邻,棕鞋竹杖与蒲轮。
竹杖他时化龙去,渠能解作弥天云。
”诗境禅心,道通为一。
释今回明末清初
全粤诗·卷七八二
今回字更涉
东莞人
侍郎王应华仲子,原名鸿暹字方之
诸生
其父与天然禅师法喜之交,少闻道妙。
清圣祖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在雷峰落发受具,执侍左右,随师住丹霞,寻升记室
一日过溪,褰裳就涉,至中流遇江水暴涨,漂没巉石之下。
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释今从明末清初
全粤诗·卷七八二
今从字净起
番禺人
俗姓李,二严大师长子,原名云子字山农
贡生
素持梵行,居俗时与天然禅师结净社。
清圣祖康熙五年(一六六六)始随禅师薙染,命典教授
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释今壁明末清初 ? — 1695
全粤诗·卷七八一
今壁(?
—一六九五),字仞千
东莞人
俗姓温
弱冠出世,习毗尼于鼎湖
闻天然禅师倡道雷峰,徒步归之。
禅师一见知为法器,许以入室。
清圣祖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元旦,与澹归禅师同日付嘱。
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分座海云。
未几示寂。
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金科豫
解脱纪行录·序
川江之险甲天下,闻者色变,比于谭虎劳人。
墨客诗状其险者夥矣。
然诗而不记,记而不详。
老坡之游石钟,所以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同年笠庵金君,天下之壮士也。
年二十,许宰黔中
往时充神京铅运使,出峡江以解脱纪行。
记经而诗纬之,累然成帙。
盖其学赡,故援据。
详其才雄,故论断确。
伟哉笠庵,使挟其所有出入侍从,备天子顾问,行秘书,岂足道哉。
抑余所以奇笠庵不在此。
夫赡于学,学人也。
雄于才,才人也。
天下之大,具笠庵之才之学者,宜皆可以为笠庵之记与诗。
然前乎笠庵者。
固未尝为笠庵之所为,而必待笠庵今日之自为者何欤。
今夫乘舟于囿,荡而变色,地非甚险而尔者,胆弱故也。
今使履厚寸之木,簸漾于惊湍飞涝中,而又风师怒号于其上。
猛兽奇鬼,嵯岈逼伺于其旁。
危矶怪碣,探头露臂,齧噬横梗于其下。
当此之时,虽子建之才,公干之学,亦必魂駴目昡,瑟缩于一叶之中,扃口戢手而莫敢动。
笠庵独申申然,如如然,搔首捋髭,濡墨引褚而叙之,而歌之,而考證辩驳之,而诙谐嘲笑之。
千里之遥,三月之久,无虚日,无虚地。
是则笠庵之奇,不奇于其才之雄。
学之赡,而奇于其胆之壮也。
夫惟有如是之胆,后能为如是之记与诗。
则是笠庵之才,信非才人之才,而壮士之才;笠庵之学,信非学人之学而壮士之学也。
谢叠山论文曰放胆,刘青田相人曰胆怯。
胆之于人大矣。
小用之于为文,为有胆之文,后大用之于为吏,为有胆之吏。
为有胆之文,故可以朝百赋而郁怒,暮千诗而紧遒。
坦然出没于三千悬水之中,而身不濡、目不瞬,是如卵之胆也,非难之难者也。
为有胆之吏,则必能言人之所不敢言,为人之所不敢为,屹然山立于万麋倾角之会,而利不动,威不惕,是一身之胆也,难之难者也。
笠庵之为吏也,一如其为文,而且有大过乎其为文者。
则是笠庵之心无挂碍,故无恐怖。
放此四大,还于一如。
夫亦安往而不如老坡之解脱也者。
区区出峡之解脱,其亦小矣。
虽然吾黔之服官者,率不免于是役。
则斯编也,一切众生方将倚为苦海之航、迷津之筏。
其庶几涉川而嬉,免于擿埴索途之苦矣,于解脱乎何有。
辛亥嘉平望日,山右年愚弟孙希元序。
释达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六
释达澈字礼汀,出潘氏,丹徒人也。
幼孱弱善病惊风,父母忧之,寄投小九华山海师为徒。
每岁随亲至庙,见山水幽胜,流连不舍,因系念空门,顾以养亲责在,不得遂志。
乾隆丁亥,父母相继谢世,欲见超升比方古德。
己丑,溯舟入,蹑峨湄,达嘉阳,登凌云,逾东山,凭临丘壑,远眺岷源,顿忘身世。
辛卯夏,乃礼东山净碧薙发,接入凌云
丁酉,受具于新都宝光月容,初事参求,开示谆切,令看未生前本来面目。
经冬历,疑情勃发,誓究高深。
乃回凌云,独栖静室,杜门三载,足不履阃,历尽魔苦,始放光明。
尝自念云:“假使爇铁项上旋,终不退此菩提心。
从前心识痛自剿绝,放身舍命,不起豪末觉察。
如是坐才一时,万籁俱清,槁木死灰,了无知触,爇香寸馀,窗外风动树摇,瓦落有声,锵然一惊而苏,浑身洒说,恍如五里雾中,镫光灿灿,一切景物从新发生,迥非旧况,前日疑障如推门落臼,不待拟议,略无隔阂,庆幸无已。
始信佛祖言教,真心决志,久苦不退,以悟为期者,为不虚也。
”秋初,晋省谒月容于什邡罗汉寺,便訉所得。
因云:“何不将汝平素行持,道将一句。
”然言外契合,已超然尘表。
三日,月容付以衣钵,邑令任侯宝光善度及荐绅衲子,敦劝不已。
容复集众,词旨悲切,怆然有感,敬谨承命,黾勉经纪,十有馀载。
督课功程,应持苦心,足为后规,别详碑记。
嘉庆七年壬戌七月朔日,自言将入涅槃。
弟子闻之有悲哀者,曰:“止止,曷听吾偈。
”因唱偈曰:“大道无去来,皆因妄分别。
因此分别心,与道相悬隔。
万法由一心,一心是一切。
一动一切动,一静一切灭。
诸学二乘者,执定生灭说。
如然镫谓生,如吹镫谓灭。
镫自本非动,由汝心妄决。
若人欲了此,唯一是妙诀。
了郤生灭心,自然生死绝。
欲识佛性义,熟诵吾斯偈。
”又谓:“一念悟即佛,一念迷即众生,即今急切不能开悟者,皆因无明结习,烦恼暗蔽,以致触事窒塞,须当扫除是非人我一切不善之心,奋发猛勇,精进不怠,久之又久,自能断郤,切莫因循自误,未得谓得,未證谓證,后顾茫然,悔之晚矣,好自修持,慎勿放逸。
明日为我六泉母难之日,有一段特地公案难得饶舌。
”众莫之测。
次日,众方相邀齐诣丈室,为祝寿,则已跏跗化矣。
己巳七月三日生,以壬戌七月三日灭,生灭一日,殆所谓无去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