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释海印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海印字端章号葆光
姓张氏,德人也。
父性纯,母氏陈,生甫一周即失所恃,育于外祖母家。
年十七丧父,乃有空门之志。
丁丑就开元云齐阁出家,礼道岸为师,己卯受戒于鼓山为公。
自是奋励参究,凡宗门硕德,莫不愿入其门,未几,叩雪峰道余,机谭心契,最垂珍赏。
甲申道余示疾,召至山,属以衣拂,遂继厥席。
是时道余方寂,院宇零落,景物凄清,坚忍艰苦,赖以不堕。
尝参“无梦无想,主人在何处”一句,久无所入。
一夕经行,次闻风撼林树,声觉心身庆快,口占偈云:“一夜金风飘岭上,萧萧木叶尽凋残。
彻悟未生真面目,不将药汞认金丹。
”前日疑情,一时涣释。
甲寅丁巳之间,三居法座,行證昭孚。
晚岁,殚精著述,撰《心镜合明》四卷,融会易理,发明教典,为引儒入释之径。
时年已八十矣,预知时至,自作塔铭,语录有《云阁法语》及《戴云法语》,诗则有《愧轩草》。
释寂融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四
释寂融字莲城
姓张氏宛陵人也。
家本望族,生具福相。
幼性敏悟,夙好诗书。
长甘澹泊,归志清净。
从益念剃落,殚心教典,靡不通贯。
年二十,登华山,受具足于见月。
随侍巾拂,数易寒暑,亦见器重。
出参名宿,得礼心空于翠微。
师资道合,两相印许。
遂传以毗尼,授之法衣。
于是刻苦自持,勉励行修。
乃于韵松岭头,别筑一亭。
汤夏茗,利济行者。
远道流传,誉问宣昭
邑宰陈公闻而敬之,请主韵松西乡檀越,又乞驻钖翠微。
道化覃延,胜会无遮,两地戒法一时振兴。
往岁太邑祭祀,皆用鹿羞。
猎火焚炎,响穷山谷。
飞毛雨血,恻焉伤之。
为请于陈公,卒得免焉,里人深感之。
暮年仍还韵松,多与士林赋诗往还。
于赠答,随机诱迪,故文学之士多愿皈依。
邑宰王公,又创“瓣香禅室”以供养之。
年逾八十,鹤发童颜,望之起敬。
其修诵操行,老而弥笃。
示期垣化,日月不爽。
建塔山左,程绳武为撰铭。
释实定清 1712 — 1778年一月三日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六
释实定字闻学
姓张氏上海人也。
少喜趺坐,长有出世志。
年二十馀,父母俱丧,入天台山薙发,万年寺受戒。
湖州万寿寺初入堂,见“心空及第”额,不觉自失,至夜闻引礼唱“罪从心起将心忏”,一时念虑俱清,期满,入侍寮见《六祖坛经》阅之,如获故物。
寻至馀杭圣因寺参澹如,看一归何处有省,及考工次问一归何处,应声曰:“南高峰顶浪滔天。
”问:“如何是此境界?
无语,乃重加策发,行住无间。
已而复入天台,上腾空殡,云雾四塞,忽见日轮涌出,身心廓然。
自此动静二相,截然不生,回视古德,差别机缘,洞无隔碍,及再见澹如,遂为印可,传法为上首。
后澹如主天目禅原寺,随侍数载。
澹如既寂,乾隆十八年乃继主天目。
二十一年退居蒙堂,已而历主绍兴之吉祥,江阴香山,寻至姑苏灵岩山下华藏庵,又时入城住文星阁居士彭际清从受菩萨优婆塞戒。
尝言“达本之人,功未齐于诸圣,得生净土,果行方圆。
”故晚岁提倡念佛法门。
著净土诗百八首,言诸佛法身含裹十方世界。
居常称心而谈,随机赴感,如泉原涌地,高下平满,睛云映空,卷舒无迹,闻其妙旨,罔不鬯怿,以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三日,说偈而寂。
有“莲华池上见弥陀”之句,示得所归也。
定于有为佛事未尝措意,而治业资生具有条理,众颇讶之,及闻末后脱去,始知其生平密行不可测度。
然读净土诗,诚足信矣。
中峰正令,频唱弥陀;楚石宗风,遍扬净土。
显唯心之妙谛,證不退之真修,以今视昔,宁有异焉。
彼掠影宗门,拨无因果者,观其去来,可以自反矣。
所著语录、颂偈、诗集,共十卷。
世寿六十七,僧腊四十四。
释圆琳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
释圆琳字琮璋
姓张氏宛平人也。
幼依京师龙姥宫受染,长乃具足于岫云洞初
潜心律学,不避寒暑。
屡岁荒旱,食止秫粥,众多苦之,殊难下咽。
独泊如,始发愿力,增置香租。
闻都中西方寺讲演《楞严》,躬往听受,偶因疾作,不能随众,深以为惜。
已而复参迦陵、调梅二宗匠,机峰迅利,洞彻本源,均见称许。
岫云印彻方监院事,招之还山。
复进引礼,兼综内外。
四十馀年,三易丈席,屡承推举,乃退避不遑,惟用志苦修,殚思建置,殿堂寮舍,百废具兴,岫云名胜,遂甲于畿辅。
岁在甲子高宗幸临,览秀赏奇,叹为灵境,御赐额联,兼题诗句,宸章灿发,照映泉石,而佛楼道场,严整陈设,钦命总理,其见重如此。
尝念步礼五台,游侣跋涉,恒苦饥渴,设亭施用广接待,力行三年,灵感种种,事详《清凉山志》。
又有十方缁素,穷苦无告者,殊堪悲悯,乃建安乐延寿堂于寺左,使得就养,朝暮入堂,导众课诵,专修净业。
丁丑堂成,设无量寿会,和硕庄亲王为之记。
庚辰岁,发愿航海,趿屩普陀,过馀杭净慈寺,因修济公塔,立五百尊者名号牌。
及归,过广陵,鹾运高公仰慕清望,请留瓶钵于慧因寺度夏,复求送佛于宝华拜经台,用式仪表。
乃还山,为皇太后万寿启建道场,于万寿寺延圣禧。
甲申岁,圣驾复幸山中,次前韵诗一章、赐银三百两、玉佛塔一尊,皇太后加赐银器供具一堂。
自有丛林以来,不居丈席而天恩之渥叠,未之前闻。
其任院事,前后增广租地二百馀顷。
虽资出檀施,非盛德感人,何以致此。
直督方公、吉林德公,皆为文以纪之,而德公则记重修大悲坛,方公则专记延寿堂增置养赡地者。
一时朝贵倾心,圣后眷,犹以避席为高,视后之争主方丈,骛驰京省,缠讼经年者,可同日语耶?
释寂定明末清初 1599 — 1659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寂定字自如别号铁牛
姓张氏剑川人也。
明天启间,随南礼科给事中扬栋朝之任金陵,习见俗荣,颇怀厌恶,思舍去之恐不得,遂乃解衣履,置之眢井,眉竟从之逸。
已乃知其至衡岳为僧,初受度于无相隐者,时年十七。
后受戒于三昧,复游大江南北,参请名宿,博研经律,仍返南岳,依颛愚得其法。
登坛讲授,名与师埒。
明崇祯辛巳,归滇住鸡足山,弘敷法席,名振一时,乃建断际庵,居之数载。
剑川赵鹤公,州之耆儒,仰其德教,延至石宝山,赵氏所建曰“宝岩居”。
寂定既主宝岩,不复至鸡足。
其时清师滇,明藩出奔缅甸,故锦衣卫都督指挥段晅弃官归,与为方外交,请为卜地石宝山顶,填筑龙湫,别建佛顶寺,寺成,主其法席。
邓川刘涛石致《大藏》一部,庋寺阁。
清顺治己亥冬示寂,寿六十一,腊四十四。
寂定宗律湛深,尤精教义,书兼行草,有阁帖遗意,鸡山犹存墨迹。
所著语录诗文十卷,未梓而佚。
释智先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智先字古樵原名兴上
姓张氏仪徵人
年十一,投焦山元孚出家,参问石乘无得。
一日登山失足倾仆,遂翻然有省。
博综内典,兼善文翰。
住焦岩四十年,从事兴复,始终不倦,鸠工庀材,百废具举;四方之众,至者如归。
尝写大士像,刻石自为之赞,纂《山志》未削槁而卒。
释弘礼明末清初 1600 — 1667年十月十九日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九
释弘礼字具德
姓张氏绍兴人
初为锻工,好与黄冠游。
有紫阳洞苏道者,教以息养方,本天台《小止观》与《首楞严》合,因读是经而发正信,投普陀宝华庵仲雅祝发。
既受具,乃参三峰汉月藏禅师,因承记莂,授以临济正宗。
是宗在明初法运中微,汉月初从折竹洞悟,彻尽法渊,后乃得源流于金粟悟,而其始终加护者,则在网宗。
网宗者,全提五家宗旨,而于临济则从一句中分宝主玄要照用,堂奥森严,使学者不滞鉴觉,洞抉佛祖心髓。
弘礼闻之,亟往参叩。
时汉开法安隐,以本来面目示之,苦求未得,偶窥镜见影,被同侣一推,猛然有省。
由是精进,服勤左右,历三峰、邓尉者,十有七载。
彻悟宗旨,遂承衣拂。
三峰既殁,同参潭吉忍,著《五宗救》,弘礼赞助居多,书成而阐扬纲宗,三峰道法始晓然于天下。
虽当时辨难三峰者,持论不无异同,是书一出,淆讹立判矣。
潭又告寂,弘礼归隐云门,御史念台刘公请主广孝寺,陶鍊学人,名动诸方。
迁安隐、显宁,复应江北请,说法泰兴庆云,秦邮之地藏,维扬之天宁,嗣居佛日、灵隐会稽、华严、径山
先后十坐道场,开大法门,雷震海内。
在天宁日,湖海归,衲侣奔奏,所谓五千衲子扬州者,纪其实也。
灵隐方兴巨工,事同开创,大殿火,重新之。
坌集,购大木于深山,人力罕致。
一夕雷雨,暴洪汛涨,浮涌毕达,缺一石础,感神示梦,因之募得。
故功成钜丽,甲于天下。
又以其馀葺浙之广孝、安隐、法相、灵峰诸寺。
径山频以兴复请,乃以灵隐付其徒晦山,而自往径山
将兴法席,为弟子巨渤封塔,再至天宁。
临行机语,皆似息机投老
既至七日,刻晷为筵,热香佛,五鼓易衣,端然坐逝。
时康熙丁未十月十九日也,寿六十八,僧腊四十七,塔于灵隐慧日轩。
吴梅村祭酒伟业为之铭。
著有《弘宗说》、《正讹说》二书。
释本襄明末清初 1612 — 1670年四月九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本襄字半生姓张氏阆人也。
幼而孱弱,长复多病,父母许度为僧,其病寻瘥。
年十二,舍入给孤寺。
一夕,闻人言今日已过,再无今日。
不觉悲感交集,悟世无常。
年十九,从应时法师受具,听讲《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疑不能明,夜分入室,请问其旨。
应曰:“既无眼耳鼻舌身意,还有口么?
要汝自信自悟始得。
”由是,举步忘形,胸中如结。
会明季丧乱,寇噪蜀境,避入秦中,因至徽州访素寻玄,偶闻汉中丈雪门庭孤峻,岁在己丑径往参之。
夜行护法堂前,撞倒磬架,碎磬作声,疑情廊然,乃呈偈曰:“蓦直行将去,虚空撞脚跟,磬破原是铁,冤家聚头生。
”丈肯之,因授杖拂,付以偈曰:“龟毛拂有腾龙势,兔角杖支南斗云。
山水悉归布袋裹,昆明池上日方昕。
康熙甲辰复自蜀入滇,庚戌重修青门,大弘佛法。
四月九日示疾,乃集众曰:“我有一偈当问汝等——生亦何苦,寂亦何乐,苦乐两忘,是甚活泼?
”众无语,一喝,垂手而逝,茶毗得坚固子,为人分供,顶骨复见五彩,塔于筇竹之巅。
凡九坐道场,五刹结制,寿五十九,僧腊四十。
百龄清 1748 — 18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8—1816 【介绍】: 汉军正黄旗人本姓张字子颐号菊溪
乾隆三十七年进士
嘉庆间累官两广总督
招降海盗张保仔部万余人。
旋调两江总督,治河五年,略见成效。
卒谥文敏
有《除邪纪略》、《守意龛集》。
百龄字子颐号菊溪汉军旗人
乾隆壬辰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封三等男
谥文敏
有《守意龛集》。
维基
百龄(1748年—1816年百龄),张姓字子颐号菊溪,内务府汉军正黄旗人,籍河北承德
清朝官员,进士出身
历任湖广、两广、两江总督,授三等男爵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举人(时隶内务府正黄旗包衣戴保住佐领下),三十七年壬辰(1772)进士四十二年翰林院编修,充《四库全书》提调
曾任内务府镶黄旗第二参领第五管领(据《钦定八旗通志》)。
乾隆四十二年(1777)顺天乡试同考官
乾隆朝,受掌院阿桂看重,督山西学政,改御史,历奉天顺天府,后被罢官,闲职十余年。
嘉庆四年(1799)奉天府丞兼学政
嘉庆五年,浙江按察使
六年贵州布政使,护理贵州巡抚
嘉庆八年九月十四,由云南布政使升任广西巡抚
嘉庆九年十一月二十九1804年12月30日),同广东巡抚互调。
不久,擢湖广总督,后被两广总督那彦成大学士阿桂孙)疏劾,罢职,迁实录馆。
福建汀漳龙道,擢湖南按察使,调江苏,以病归。
病痊,授鸿胪寺卿,历山东按察使,擢山东巡抚(据《清史稿》)。
嘉庆十四年(即1809年2月20日1811年2月16日),奉旨接替永保担任两广总督,期间以武力和诱降结合的手段,瓦解了张保仔等海盗,授太子少保,赐双眼花翎,予轻车都尉世职;十四年5月7日巡视澳门十四年两广总督百龄奏折中附有《澳门图说》;十四年6月2日,制定与颁布《华夷交易章程》。
嘉庆十六年,任刑部尚书(满)、都察院左都御史(满),兼都统
嘉庆十六年至廿一年,任两江总督
在两江总督任上,积极治理河道,十八年协办大学士
嘉庆二十年,镇压秘密会首领方荣升,封三等男爵,兼署安徽巡抚
嘉庆二十一年,卒于江宁,赐祭葬,谥文敏
清史稿·列传一百三十》卷343、《承德府志:人物》卷37有传。
任《四库全书》翰林院提调官
有《守意龛诗钞》6卷(嘉庆16年刻本);其孙儿玉年重辑,收二千余诗,成《守意龛诗集》28卷(道光二十六年(1846)读书乐堂刻本),外孙毓泰校,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恩科进士松龄 (乾隆进士)(又嵩)作序。
曾游访桃源县桃花源,作石刻诗《过秦人洞石刻》(嵌入八角亭壁间)(载道光四年桃源县志》卷14)。
书写黄鹤楼上的“三月楚治”匾。
为纪念百龄两广总督任上平定海盗的功绩,宫廷画师袁瑛绘制了《平海还朝图》手卷(1811),进士伊秉绶题签,进士曾燠等跋。
释觉源清 1751 — 1819年8月26日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七
释觉源字性海
姓张氏定远人
幼颖异,九岁五经具成诵,弱冠入县学,文名藉甚。
顾无心仕进,每作出世想。
因亲老未能遽舍,为取妻生一子。
居常究心内典,阅《华严》、《法华》诸经,多有契悟。
无何,父母相继逝,始决志出家。
金陵耆阇寺克静祝发,礼封崇皓清受具足戒,时年已四十矣。
自以学道迟暮,乐行苦行,坚持戒律,口不妄语,不非时食,手不触金银宝物,身不著兽毛蚕丝,四者尤为今时所难。
尝于阅藏,行二时头陀,遍参知识。
焦山借庵禅师为洞下名德,因往参叩,机绿契合,遂承印记。
复住山中藏,盖深入教海,而于华严奥旨,独有会心,乃自别其号曰“一真法界”,以志庆幸,由是覃精《华严》,手披不暇,数百过乃至背诵,不遗一字。
尝为四众讲演大义,抉幽剔微,听者豁然。
重订《普门观忏仪》,昼夜六时行法,胁不著席十数年。
居心质直,其正见知如永明、云栖,以净土为归宿,日诵弥陀名号十万声,每礼忏毕,必回向净土。
从学弟子数十人,皆一时之隽。
多主席名山,而乃虚怀若谷,愿居学地,有云栖风。
尝南游天台四明,西谒九华,过舒州礼三祖塔,登妙高峰,所至道俗敬礼,请求开示。
随机利导,莫不得其益以去,以是皈信者众。
虽未曾主席一方,而恒为诸方留止,主人必为设普明观坛场,四事供养无阙,其道德感人深矣。
晚年石谷成禅师延居高旻,屏绝诸缘,一意安养
旧患足疮,至是增剧,而六时礼拜无少间,复于普明忏后,加礼弥陀四十八愿,礼已即持名号不绝。
从学伺便请益,更无他语,唯以西方净业,谆谆劝勉而已。
一生精力,注于木叉、净业二事。
既以自为,即以为人,又理胜辞达,命人一历耳根,顿获解脱。
尝辅戒焦山,或问:“自性清净名为戒体,今师精究律部,敢问和尚是戒耶?
阿阇黎是戒耶?
白四羯磨是戒耶?
答曰:“和尚非戒,然非和尚亦不得自性净戒
阇黎,然非阇黎亦不得自性净戒
羯磨非,然非羯磨亦不得自性净戒
譬如玉在石中,必玉人雕琢而后
金在矿中,必金师煆炼而后净。
佛性在烦恼中,必净戒遮止而后见。
”一时以为名言。
武昌陈熙愿倾必皈依,信仰尤笃,将归乞其指示,手书天悟《净土诗》一首,有句云:“普贤独发愿,何事再相疑。
”且言“欲了生死,不外禅净一门。
然而竖出难,而横超易。
则今时修行切要,唯在净土一门耳。
石谷禅师,尝有《禅净百偈》之刻,为之叙,略云:“参禅时法法归禅,念佛时法法归佛。
所以《普门》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势至》云:总摄六根,净念相继。
是知参禅要全身放下,不放下则六根动被遮蔽。
念佛要念念提起,不提起则种现乘间而出。
以念佛之心参禅,则参禅即归净土,以参禅之心念佛,则念佛即是深禅。
”其发明禅净分合之义,彻了无馀。
嘉兴精严灏融缘禅师,虽禅门宗匠,亦持木叉,而修净业者。
为同参契友,谓:“以念佛为往生正因,以持戒为决定往生正因,以读诵大乘、解第一义为往生上品正因,总成就一往生因缘。
”其言谅哉。
源之居蓃湾十馀载,道俗钦慕,奉为规法。
嘉庆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示寂,世寿六十有九。
是年夏即辞归焦山石谷坚留不可归。
逾月而示微疾,自知期至,晨起索浴,浴毕端坐念佛,安然化去。
茶毗时,瑞云盘空,有光成五色,从火际道透虚空,获舍利子三莹净如玉。
塔于润州八公山,其徒供其舍利于山寺书藏楼。
所著有《普明观法》一卷,《宗镜目录》二卷,《毕竟毗尼》二卷,《出世上上禅》一卷,《反约集》一卷,净土诗百首,寂后借庵搜其遗稿,刻为《拾遗集》一卷。
僧通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江南常熟人俗姓张字牧云
明末出家于兴福寺,后历主古南、鹤林、天童等寺。
常与士大夫游。
有《懒斋别集》。
通门字牧云号樗叟常熟人
秀水古南院
有《懒斋》。
尝熟张氏子小参云。
娄江大海滨。
信潮时汇止。
地灵祥必钟。
杰出众居士
资生各有家。
团圞有子女。
不染世间法。
莲花在水。
山僧乘时来。
證明如上义。
證明则不无。
且道以何为验。
乃卓拄杖云。
佛子住此地。
则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经行及坐卧。
若论此事。
如海滨人家。
取鱼相似。
只因知得大海。
有鱼思欲取之。
乃生个计较。
造个船只。
扯个风蓬。
把定舵柄。
请个熟海路的人。
为了舡师。
直至大洋去处。
待等鱼来。
一网撒去。
大鱼小鱼。
满载而归。
到家市卖。
养育子孙。
受用不尽。
参学人。
亦如是。
先要知凡夫身中。
决定有佛祖广大灵明的大事。
如海有鱼。
不生疑惑。
不肯自昧。
思参禅。
急图发明。
如取海鱼生计较。
放舍世缘。
打起精进。
千里万里。
觅访知识。
亲近善友。
求指路头。
切切提持。
如依船师指导。
忽于自己身中。
悟得佛祖的大事。
归家保养。
入廛垂手。
兴隆法
上可以报佛恩德。
下可以启迪将来。
受用亦无有尽。
虽然如是。
大海中。
岂无风浪。
岂无惊险。
然而不生恐怖。
一往直前者。
盖取鱼的念头切也。
禅何不如是。
要图发明佛祖大事。
也须不顾危亡。
不论境缘顺逆。
千魔万难。
直往不退。
不愁佛法不到手也。
佛法虽是现成事。
若不如取鱼猛励。
怎得到手。
学人。
须检点自己。
向来究。
能如取鱼一样急切否。
能一往直前无退转否。
在丛林中。
遇些小境缘。
能不惊怖。
不介意否。
若或未能。
毕竟禅念头。
不如取鱼念头切。
佛祖大事。
何能打彻。
所以古人云。
把手牵人行不得。
惟人自肯乃方亲。
又云。
如来于一切处成等正觉。
于刀山剑树上成等正觉。
于镬汤炉炭里。
成等正觉。
于棒下成等正觉。
于喝下成等正觉。
真语者。
实语者。
不诳语者。
不异者。
只今还有恁么人證明如是事么。
良久云。
选佛若无如是眼。
假饶千载又奚为。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通门字牧云号卧庵姓张氏常熟人也。
从近邑破山寺洞闻祝发,后参密云,得法于天童。
出世古南。
甲申渡江埽塔,遂主四明栖真。
复住嘉禾梅溪,迁破山镇江鹤林。
壬辰,延主天童,寻迁秀峰
著有《七会语录》二十卷及《别集》、《偶集》、《懒斋》,盛行于世。
生平萧散磊落,莅众甚严,诗章超洁,书法遒劲,后退老于湖村恤庐。
康熙辛亥十一月望日,从容舒展而逝,塔于西资庵。
数年,忽洪水涌出,塔几坏,因荼毗得舍利无算,其色晶莹,投入水盆中,以发引之,联如贯珠。
时晓山本晰主持天童,为建舍利塔南山
释行杲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二
释行杲字汝风
姓张氏吴门人
初依苍雪,博习经论。
后参箬庵,问于夹山风穴南院因缘,命颂之,乃颂曰:“师资合处投针,岳未为高海未深。
看去作家炉鞴在,能滑跃冶不祥金。
箬庵见之喜曰:“此则机缘,三十年来罕有契其旨者,今日始惬吾意。
”遂承记莂,继席南涧。
三载,退居润州静室。
康熙戊午正月三日,往鹤林与天树植诀别。
植曰:“新年头,何得说未后语?”曰:“实非戏言,朽骨火后,祈飏大江,无违我愿。
”由是相别,至廿四日,邻庵火起,但整衣。
侍者曰:“火猛且近,奈何盍速出?
曰:“吾时节至矣。
侍者曰:“师如是,弟子敢离左右?
”遂同證火光三昧
门人依命葬之大江龙门,有《语录》一卷。
释懒石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懒石聆禅者,姓张氏蜀人,亦得法于丈雪者也。
母赵氏夜梦吞月,觉而生子。
幼岁剃染,受戒于象崖,复参破山,后于丈雪道旨契合,遂授记莂。
康熙初至滇,主商山斗光寺,阐法数年,复归蜀授法自觉云。
释宗兴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宗兴字世昌
姓张氏崇庆人也。
父万锜,有隐德。
母郑氏,梦抚松枝而生。
赋有殊性,髫年秀发。
幼礼上光严寺心维薙度,初习课诵,即问其师曰:“出家如此,还有事否?
”心维大异之。
年二十四,始受具于宝光慈心。
上光严寺者,亦称上古寺,禅林虽启,毗尼无闻。
得戒归,一方观感,始重律仪,更励苦行,不惮勤瘁,经营缔造,寺貌聿新。
旧有《龙藏》,岁久蠹蚀,颇多残缺,为之写补,凡数十百卷,累时经岁,几易寒暑乃告完备。
及登主席,百废具举,规制弘大,无异丛林,达士名流,咸与亲近。
已而发志南游,参访名宿,光绪癸卯冬归。
所證益深,宝光本立驰函相促,即付以法,畀之重任。
先是,宝光古刹建自唐时,垂数千年,号为富蓄,人多觊觎。
清之季世,新学流行,夺寺设校,所在告控,本立处此,难于应付,知精敏彊干,善解方便,必能操纵裕如,兼品德清高,众所推敬。
故继席之后,外侮不侵,寺中资积,赖以无损。
释源长清 1648 — 1698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源长字涵空别号性水
姓张氏郯城人也。
性甘淡泊,不逐尘末。
幼投安东地藏庵受染,依老宿朗彻,诵经习礼。
仪容有则,讽赞无讹。
雍正甲寅春世宗弘畅佛法,诏文海入都,敕改法源寺,俶开坛场。
得千八百九人,亦与焉。
既而南旋,参闻思聚用老人。
精持律范,无间寒暑。
相印以心,遂付衣偈。
乾隆乙丑,聚主观音,三载勤劬,颇倦津梁,命继席。
甄陶后进,莫敢怠荒。
重修殿宇,扩增旧制。
岁在丙子两淮大饥,寺无馀粮。
率众上堂,惟饮白水
三日不食,人无去志。
而禅房洁净,雍雍如初。
德积有素,感物者深。
故道风所被,欣然乐附。
戊寅岁示寂,春秋五十有一。
姿禀明敏,颖异过人,尤善丹青。
常写雪中梅花,疏枝冷艳,古干横绝。
人谓于画禅中,别得三昧者,谅哉!
葛成修
维基
葛成修字德三河南省固始县人进士出身
葛成修幼年出继舅父张金瑞为子,于是改姓张,张成修
由优廪生中式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本省乡试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会试中式第201名,殿试成二甲85名进士,榜姓张。
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散馆授编修
次年经奏调前往河南办理学务。
曾担任优级师范学堂监督
宣统元年(1909年)嗣父病故,奏请改回姓。
次年自请辞退。
释澄林清 1667 — 1728年11月5日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四
释澄林字洞初
姓张氏武清人也。
赋性慈祥,不伤生物。
初投京师观音阁薙染,复从潭柘振寰受具足。
遍历讲肆,讨论性相
兼叩禅宗,参究心要。
虽出入宗教,而律身端严,语不妄发。
衣钵自随,过午不餐。
时瞿骨、妙伟,皆深器之,谓有优波离之风。
复归潭柘辅导止安,为尊證者,四十一年。
规范后进,不威而严。
仪度汪汪,大众化之。
廊寮接语,莫敢倾侧。
一日静坐,闻棚上群鼠窸窣,少焉益甚,寻复寂然。
心怪之,命侍者破棚,十数死鼠累累坠下,口有馀粒,知中毒药。
乃至米库,复见群鼠往来驰逐。
作色曰:“何不治之,而饱鼠腹耶?
司库对曰:“已和毒饵,彼东西跳梁者,将自毙也。
乃痛加诃责,以违律伤慈摈之。
然后知棚顶鼠声,犹呼吁见告。
其德行感物如此。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继席岫云。
建楞严坛成,宣讲梵网。
明辩以晰,开人心意。
雍正六年戊申十一月五日示疾,诫其弟子曰:“末路比丘,乞食维艰。
丛林接众,恒产为要。
比岁负贷二千馀金,撙节苦辛,幸偿夙逋。
欲增饭僧田,愧未及耳。
事在得人,我无他愿。
”言讫无声,溘然坐化,春秋六十有二,坐三十有八,塔于寺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