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僧洪恩明 1548 — 1608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洪恩字雪浪姓黄氏金陵人也。
出家住宝华雪浪山,因以山为号。
性颖悟,耽静寂,儿时便学趺坐。
双目重瞳,高颡广颧,大口方颐,肌理如玉。
年十三从父往报恩寺,听无极讲《法华》,至“三界无安,犹如火宅”,髣然有觉,遂留不去。
密袖剪,礼玄奘发塔,自截其顶发,父来寺趣归,提发向父曰:“以此遗母。
”父恸哭,瞪视而已。
小沙弥时,遇设斋,学侣鱼贯,济济雍雍,独摄𪗋趋登,抗席首座,人或喝之,曰:“此座待谁?
”曰:“待通佛法者。
曰:“若然,则我当坐矣。
”曰:“汝通何法?
”曰:“请问。
”乃举座上讲语,信口答之,再问再答,辩论不竭,如倒峡悬河。
众大惊异,曰:“此儿再来人也。
”于佛书无所不读,博综外典,旁及晋字唐诗,乃曰:“不读万卷书,不知佛学。
”尝从无极学,极迁化,综其讲说,依次补订,尽扫训诂,称性而谈,恒教学人以理观为入法之门。
每当敷演,闻声向化,日盈万指。
说法三十年,不立坛场,不设高座,一茗一炉,据几清谭,嬗嬗动听。
或杖履间游,四众围绕,依山水为妙音,化树林为宝网,东南法席之盛,无出其右。
明万历丁酉,至焦山主楞严讲会,因撰《般若心经述解》一篇,并讲会疏引,手书《圆觉经》刻于石。
戊戌报恩寺塔顶倾侧,奋志修理,当道诸公莫不乐助,给谏祝公为之首倡。
亲领众数百,行乞于都市,一时人心跃然,兴起金钱,集者动以千百计,大役遂举。
塔高二十五丈,其塔顶中心木约长七丈,架半倍之,则从空而下,如投针,其势难矣,心苦极,忽呕血数升,而塔顶立正,架上之人如鸟栖柔条,竟无小恙。
尝居虎邱,讲《般若经》。
有自题像偈云:“游遍天目山,来坐虎邱石。
人道是支公,我说浑不识。
雪浪庵中不死人,走向江南说消息。
”晚岁于望亭,结茆饭僧。
若将终焉,一日腹疾,谓其徒曰:“日而行,夕而息,未有夕而不息者,吾其息乎!
”弟子问:“灭后用龛?
用棺?
”曰:“坐以龛子,卧以棺相,锡打瓶,且莫言。
”沐浴端坐而化,寿六十有四,遗命还葬雪浪山北。
生平不作崖岸,不避讥嫌,说法谈禅,论诗度曲,因人而施。
食钵衣衲,不择美恶,随境所处,事至不推,事去不恋。
尝于长城山中正定二日,林木屋宇皆为震动。
嘉兴楞严寺地饶水竹,赏其幽秀,作精舍三间,经营数月,手自涂塈,落成三日,飘然竟去,终身不再至,其逍遥脱略类此。
梁溪邹迪光铭其塔。
僧读彻明末清初 1589 — 1657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释读彻字苍雪初字见晓
姓赵氏云南呈贡人
生性敏捷,慧悟天成。
童年随父,舍身昆明妙湛,复游鸡足,为寂光水月侍者,讲诵之馀,研穷义谛,文词泉涌,辩者莫当。
年二十五,发志行脚,一笠飘然,遍览名胜,遂达吴门,嗣法一雨。
会明季丧乱,天下多故,不遑宁处,独晏然。
更启法会,欲以慈祥化彼杀机,及居中峰,继主讲席,道风郁鬯,声闻南北。
复兴支公道场,海内宗之。
又以禅暇,与眉叟、玄宰牧斋梅村诸公往复酬唱,诗名藉甚。
生平著述颇富,笔迹尤珍
晚岁讲《楞严》于宝华山,手编未终,踞坐而逝。
书有《遗诫十章词》曰:“无端讲席应宝华,老病人扶上小车。
南国远钟萧帝寺,东阳古井志公家。
苍茫不尽江边苇,狼藉空馀台畔花。
一自云光登说后,独怜沽酒送烟霞。
”“南朝帝业几经衰,碧眼无人辨劫灰。
山抱玉泉荒寺在,峰标金地大僧来。
针锋一拨山河转,枣叶重移殿阁开。
衣钵相仍谁继武,法筵龙象见宏才。
”“闭门莫怪老山僧,打睡从来接上乘。
十日庖羹咽未下,千人讲席病犹登。
鼓将风力声难转,散入烟霞气不胜。
如是我闻知未及,奉行倍受已先膺。
”“最初方便请开经,末后圆通择性灵。
我自无心聊为说,谁人有耳不能听。
蘸乾海墨收佳句,缩小江山入净瓶。
重莫教莲社冷,天涯诸子各飘零。
”“到岸乘风实快哉,亲迎遗像几还回。
香花夹道群情肃,幡盖摩空宿雨开。
人化双虹天上去,泉飞百道树头来。
俨然未散灵山会,想望荆溪五台
”“庆喜惯啼抛止叶,饮光解笑示拈花。
而今哭笑俱非是,何啻宗乘辩正邪。
试问此槌曾白否,可怜双眼果青耶。
刹竿倒却门前久,大厦将倾赖木叉。
”“囊虫漉水细微事,粒米同餐展钵巾。
鸡足传衣犹在定,鹅头开戒遍分身。
乡音莫辨难兄弟,老景无多惜主宾。
博取大千凭手掌,陶家游戏转双轮。
”“多闻误堕示儿曹,作饭蒸砂事枉劳。
欲漏未除习漏重,爱根不断命根牢。
无心淫女能成佛,叉手屠儿早放刀。
道眼沧桑何足问,云霄万里一鸿毛。
”“昼长无暑夜无蚊,帷幔虚牵掷扇巾。
好与时人谈笑语,任留知已诉辛勤。
难辞铩羽投林鸟,强作无心出岫云。
一自金经读破久,奈何泄漏尽东君。
”“毛端五色障开经,劳久狂花净眼停。
刁斗更声催𠪾历,明量烟火散荧荧。
交光摄入川源影,纲相盘回楼阁形。
何物无情头解点,也须说与众山听。
”又《中峰喜逢白公,夜集法公方丈》云:“久别几于消息断,重逢犹记道途间。
两山相忆秋同老,一夜刚随雨到山。
故旧何人堪共话,林峦有主暂投閒。
乱流落叶声兼下,听尽寒岩水抱关。
”又《法公招游狼山,登大观楼》云:“海上危楼壮大观,烟波无尽此凭栏。
江南一水横衣带,天外三山落弹丸。
潮色不来风势紧,客心欲渡浪声寒。
高明胜会知何日,回首斜阳几度看。
”又《解制送恒生还山》云:“满堂瓢笠忽天涯,云水茫茫去路赊。
同坐那知君是客,送行翻觉我无家。
九秋露冷芙蓉色,一夜风吹芦荻花
最是不堪回首处,夕阳江影片帆斜。
”又《铁桥》云:“自堕黄尘每慨然,故乡卿相我无缘。
眼前见画思鸡足,梦里寻家渡铁莲。
苗庶尚潜诸葛洞,儒臣不去小西天
料应难得今生见,先过此桥五十年。
”又《送唐大来还滇》云:“小艇难禁五两风,鸡山有路几时通。
殷勤为我传乡信,结个团在雪中。
”《送之燕》云:“一带燕山色,常时入梦间。
平生未到处,今日逢君还。
客路无时尽,秋心不自閒。
塞鸿牵别思,早已出江关
”《挂瓢》云:“抱膝向空坐,偶然同许由
一瓢还似累,何物更须留。
涧响悬孤影,风翻入夜秋。
几时从空出,犹见在枝头。
”《送朗癯入匡山》云:“独向匡庐去,安禅弟几重。
九江黄叶寺,五老白云峰
落日眠苍兕,飞泉挂玉龙。
到时应为我,致意虎溪
”《别吴中诸子》云:“相看了无意,临歧还黯然。
回看吴苑树,独上秣陵船。
春老还山路,江昏欲雨天。
白鸥颇怪我,聚散缘波前。
”其所著书,有《法华珠髻》,并同丽府木公参补《华严海印忏仪》四十二卷在藏。
闻所传诗文,散佚颇多,有《南来堂集》刋入《云南丛书》中。
王渔洋评“当代释子诗,以苍雪为第一”。
卒葬中峰,牧齐为撰塔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