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杨士奇明 1365 — 1444
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
建文时,以荐授教授,旋入翰林编纂官
试吏部,授吴府审理副,仍供馆职
永乐初,改编修,入内阁典机务。
侍读左中允左谕德学士,改左春坊大学士,仍兼翰林学士
隆庆初,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进少傅,兼兵部尚书
正统初
少师
卒赠太师谥文贞
有《东里全集》九十七卷、别集四卷。
(《四库总目》:明初三杨并称,而士奇文章特优,制诰碑版,多出其手。
仁宗雅好欧阳修文,士奇文亦平正纡馀,得其仿佛,故郑瑗井观琐言》称其文典则无浮泛之病,杂录细事极平稳不费力。
后来馆阁著作沿为流派,遂为七子之口实。
李梦阳诗云;「宣德文体多浑沦,伟哉东里廊庙珍。
」亦不尽没其所长。
盖其文虽乏新裁,而不失古格,前辈典型,遂主持数十年之风气,非偶然也。
水东日记》:《二月二日秋官郎中彦谥贤友南行诗以识别》:「杨生青云器,文彩辉白璧。
腰间龙泉剑,别我有远适。
吾闻禹徂征,舞干致苗格。
所以宣尼训,服远文德。
好谋而有成,明明垂警饬。
如何才智士,宏议薄古昔。
怀忿忽远图,急功幸苟得。
宁论万里行,糗长豫峙积。
汉廷所遣帅,孰是赵充国
子行职赞襄,黾勉摅良画。
虽有斗酒饯,安能写胸臆?
临歧念素交,聊赠绕朝
卢陵杨士奇
」右诗见杨氏《世美录》。
麓川之议盖有主之者,内阁未之听,而兵部和之。
于是王忠毅公总督之命,此诗大意具矣。
后来忠毅西巡一奏,此事愈明。
他日岂无秉公是于彤简,而致深慨于是诗者乎!
麓堂诗话》:杨文贞公东里》手自选择,刻于广东,为人窜入数篇,后其子孙又刻为《续集》,非公意也。
文贞亦学杜诗,古乐府诸篇,间有得、魏晋遗意者。
尤精鉴识,慎许可,序《唐音》谓「可观世变」,序张式之诗称「勖哉乎」而已。
何孟春《馀冬序录》:《晋天文志》,瑞星凡五。
《中兴天文志》,瑞星十有二,详减不一。
其三则皆曰含誉。
宣德五年冬,是星见于九斿
朝臣表贺,上谦不居,赐之玺书,相为戒饬。
杨文贞在阁,进诗一章,有曰:「宣德庚戌,月惟己丑
其日丁亥,名瑞在酉。
大星如丸,九斿之旁。
有彗若射。
金玉其煌。
厥名含誉,太史敷奏。
百辟嵩呼,贺祥献寿。
皇德仁圣,谦让是崇。
归功穹祗,归功祖宗。
归功圣母,亦及臣子。
伸命饬励,敬哉勿怠!
」数句善写圣君之心。
翰林》;太宗北京,有白鹊之瑞。
行在礼部南京庆贺,自皇太子监国以下,及五府六部例各进表。
杨士奇以病在告,监国表命庶子赞善呈稿,殿下不怿,命尚书蹇义持以示士奇士奇曰:「甚寂寥,且不著题,似贺白龟、白鹿皆可。
」因命改益。
士奇改一联云:「望金门而送喜,驯彤陛以有仪。
」后增一联云:「与凤同类,跄跄于帝舜之庭;如玉之辉,翯翯在文王之囿。
以进,殿下喜曰:「此方是帝王家白鹊。
」适内使陈昂进禦馔,彻以赐之,且有旨使勉进药食,早相见也。
菽园杂记》:东里杨先生尝见昆山屈昉送行诗,有佳句,默识其名。
一日,知昆山县罗永年以事上京投谒。
东里问:「昆山屈昉,何如人?
永年茫然无以对。
东里云:士人尚不知耶!
永年惭赧而退。
及还任,乃求识之。
未几,有诏举经明行修之士,永年乃以应,除南海县,卒官。
前辈留心人物如此。
《悬笥琐探》:况公钟治苏,刚果敏达,不畏强毅,有惠政。
九载满去,郡民赴阙留者八万馀人,遂再遣任。
杨文贞赠以诗曰:「十年不傀赵清献,七邑又迎张益州
」在郡十有一年,卒于官。
士民绘其像,祀于范文正公
《艺苑卮言》:杨文贞文尚法,源出欧阳氏,以简澹和易为主,而乏充拓之功,至今贵之曰「台阁体」。
诗如流水平桥,粗成小致。
诗薮》:永乐中,杨文贞文敏胡文穆金文靖皆大臣有篇什者,颇以位遇掩之,诗体实平正可观。
西江诗话》:何乔远《文苑记序》云:「士奇台阁之体,当世所推,良以朝廷之上,但取敷适,相沿百馀年,有依经之儒,而无擅场之作。
」似讥其稍涉浅显也。
然以语文贞制诰文字,则有然,若其诗,清真丽则,悠然而有馀思,逼真唐人气格,殊非苟学所能到者。
当有知音味馀此言。
田按:文贞晚年思归,尝自述:「胡光大语馀:『术者言同官中,吾两人将老得退。
果若其言,即各具小舟可二僮操者,舟中贮书册、楮笔、壶觞、棋局。
广访君,舣舟君门外一里所,遣童子招君,君径入舟,同溯流至五云驿,望夫容峰,则返棹及君入舟处。
君独归,广不过,君竟去;君访广亦然,但沿流至玉峡而返。
岁必五六过访,用此共适馀年。
』他日,又语予曰:『吾两人情义实儿弟,后死则铭。
』予诺之,顾时亦谩言耳,岂谓光大先,予后也。
没后半岁,馀夜梦偕光大泛舟,自快阁至郡城下,同载甚乐。
共联诗,光大起首句,仆续第二、第三,光大续第四、第五,仆又续第六、第七,光大结终句。
既觉而忘第五至第七三句,馀悲怆不胜,遂补之。
诗曰:『金螺潇洒对夫容,鹭渚渔舟窕窈通。
远树白云秋色净,故人清兴酒船同。
河山梦冷讴吟后,生死交深感慨中。
犹想胜缘如夙昔,并骑黄鹄过江东
』」厥后年几七十,又作《归田趣四时满江红》词四首,今录其《牧》云:「霜鬓萧萧,皇恩重、赐归田里。
郊郭外、草亭四面,青山绿水。
好鸟好花似昔,同时同辈人无几。
一布袍、棕帽,任逍遥,东风里。
芳草岸,平如砥、垂杨径,清如洗。
散牧处、冉冉晴霞飞绮。
江色比于怀抱净,都无一点闲尘滓。
更小儿,牛背有书声,清入耳。
渔》云:「七十归来,西江上、堪游堪钓。
秋水共、天长一色,也堪吟啸。
稳坐木兰渔艇子,大儿能网中儿棹。
小儿自理会热香炉,烹茶灶。
蘋花渚,云争耀,枫叶岸,霞相照。
山无数、清比方壶员峤。
放浪不知天地外,萧闲底用玄真号。
听数声,长笛白鸥前,江南调。
正统初,数以高年辞,弗许,仅得还乡展墓,数旬即来京。
前诗见自题《雪夜清兴倡和卷》。
永嘉谢廷循为作《雪夜清兴图》,后词见《归田图卷》后,卷首沈民则隶古;词及自序,钱塘蒋廷晖书,画四段,则华亭朱孔易笔也。)
徐銮明 1423 — ?
维基
徐銮(1423年—?
),字用和浙江衢州府开化县人,民籍,进士出身
浙江乡试第二十七名举人景泰五年(1454年)中式甲戌科会试第三名,二甲第十八名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
曾祖徐周士;祖父徐伯昌;父徐曦,曾任伴读
曾孙徐文沔
郑纪明 1439 — 15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39—1508 【介绍】: 福建仙游人字廷纲号东园
天顺四年进士
翰林庶吉士,授检讨
以疾归,读书二十余年,再起,累官太常寺卿
武宗东宫行冠礼,采自周文王以来嘉言善行,凡百条,各绘图作赞,名《圣功图》以进。
官至南京户部尚书
工文辞。
有《东园诗文集》等。
张邦奇明 1484 — 1544
公字常甫,母沈太夫人方妊,梦神人奉玉笈宝签相授,及生公,有云如盖降于庭。
少资性绝人,于书无所不读,精思善学,期造为圣贤。
年十四,即能著作,十七举以明经计偕中进士,改庶吉士
内阁刘文靖公李文正公每称公不容口,由是名重馆阁閒。
正德初年,进简讨
时逆阉刘瑾擅政,朝士多附其门,公居常愤愤,著张骞乘槎赋以见意,盖以西域,以喻附者也。
竟力请补外,以便迎养,出为湖广提学副使
公至,修岳麓、明山二书院,身为诸生说经,且下令曰:学不师,行不希曾闵,即有文如雄褒,吾且斥之。
世庙时在安陆藩,欲就学告试。
公为别设一台课文,送入学。
至今张提学名重楚中。
未几竟致仕。
嘉靖改元,冉起为四川福建提学
国子祭酒
南京吏部侍郎
居父忧。
帝尝奉章圣皇太后过天寿山谒诸陵,言及择相。
太后曰:先王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必为太平宰相,其人安在。
帝谢曰:尚未用也。
即不俟公服阕,召为吏部侍郎
帝每阅公章奏,辄称善,以指书公名衣带间。
宫监数望见以白公,公答曰:上用我,当以尧、舜之道进;舍我亦有田可耕,此非吾所关心也。
诸珰为色沮。
帝常与翊国郭公、内阁李文康公论及人才,二公谓公学行文章当世第一。
帝欣然曰:朕意亦然。
时公左侍郎,摄太宰
故事,选部除擢,率先白政府
公曰:黜陟自有至公,今乃觇当轴为用舍,岂国家设铨衡意耶?
遂不往白。
李公心不平,适主断诏狱,翊国夜舁金四万诣公第,请宽其家人罪,公不受,曰:法者天下所共,即天子亦不得私之,况我曹耶!
卒入其罪,翊国更深衔之。
及帝欲迁公太宰,此二人竟尼之,且别使人摄,公不为动。
帝数欲相公都尉公秉一、陶真人俱帝所最幸,闻其语,因各遣人道意,但一枉临即可得。
相公谢终不往。
裕、景二王册封,朝议、晋、齐、楚建国甚多,今宜营浙闽,以民力。
公独不可,曰:江南财赋所出,且接壤留都,国初封吴王,即于周,二百年来,谁敢复建此议,事遂寝。
帝慕道,于无逸殿改称永光宫,欲令内直大臣簪冠如道家。
内阁公谋之,公答曰:使我等背圣人,不能从也。
母老久思故乡,今日乞归有名矣,诸公任为之。
帝闻乃止。
同里部郎丰坊坐废家居,数从公求复用,公不可,乃辑世统,谓圣祖系出文王,宜建明堂封禅,以示万世,为图说成,帙献之
帝惑其言,心动,召所幸诸大臣与语,俱请退咨于公。
公曰:其人少有文学,行多不检,圣朝岂乏此一人。
土木大兴,疆埸不靖,若复有此举,海内何堪。
诸大臣以复帝,更召公赐问,公答如初,帝乃止。
候久冉上卿云颂以伺意,帝终念公言,但宣付史馆而已,竟不用。
太后将合葬献陵,帝召诸大臣曰:廷臣惟张邦奇至孝,可授礼部尚书都御史以行。
翊国奏曰:张某虽诚谨,然其才不足大用,且年浅。
严相嵩久嫉公,亦奏曰:国家礼,卿无兼宪职例。
帝默然而罢。
公复以母年踰九十,力请改南,乃出为南京兵部尚书
然帝常念公,辄曰:张某何在?
数欲召公入相。
更具密劄,谓公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即强之,必不为用也。
帝颇信之。
会荧惑入南斗,留都雷震,中夜星殒于江。
公谓天变异常,宜严武备。
占者曰:应在德望重臣。
次日,公不能冠栉卒,年六十有一。
是日鄞江潮赤涌起高丈馀。
帝闻讣惊悼,数曰:可惜张某,可惜张某。
即面谕辅臣遣恤,俱谓例应自请,乃止。
后阁中拟谥以文恪文敏,进帝,于疏右御书云:人谓张邦奇真道学,抹去原拟四字,大书定字于后,赠太子太保
王应斗
凌沧草·序
人才在天地间,有盛衰,无先后。
先者能善乎其为先,后者能善乎其为后。
前辈巨公,如严冬之日,宗庙之器,自为其可亲可敬,而后辈亦亲不失亲,敬不失敬,求免于狂躁浅露之讥也。
天喉先生为吾乡前辈中早达名流,计自壬戌登制科以迄今日,凡四十五年
山河陵谷,朝市沧桑,业数易矣。
而所以为先生者弗易,何也?
其说在易之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文王以之。
以今观先生,前后大著,裒然一家,言先生之文明也。
然何以刚而不折,高而不危,出入于惊风震雨之中,而不失其耸壑昂霄之度,则先生能以柔顺善藏其文明,而不为文明用也。
甲辰季夏,奂一艇游隽水,始得登先生堂而拜之。
一见推诚,颇有蔡中郎倒屣王粲谢玄晖折简孔闿之意。
奂退而语人曰:乡之卿大夫如王先生其人可事也。
先生少年以文章魁海内,正色立朝,屹然系风采之重。
施设未既,而丘壑旋甘。
度必如百尺孤桐,无枝可附。
而顾此昵一萍踪寥落如奂者,先生亦何爱于奂哉。
奂以中年遭乱离,弃去制举业,专精声律,意欲以诗见而弗敢信。
顾海以内传。
其片羽微屑,多有赏贵者,而乡之卿大夫反薄而不道。
甚且忌之诽之。
以为鬼怪轻薄子。
大抵如刘豫州袁术,见孙伯符从东阶下,转顾一视,足不能前,未免英雄忌人。
而不知奂今巳发种种。
伯符英少时矣。
王先生见而许之。
醉之以醇醪,飨之以钟鼓,诲之以金针玉屑。
谓当世舍袁子无可□语。
而且出其凌沧小帙,命之序。
两汉来一家之著,多不用他人序。
左太冲三都,求序于皇甫,而洛阳为之纸贵。
乃后辈之有求于先达,未闻以先达而假重于后辈者也。
李供奉不云乎:“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
”若先生以凌沧名帙。
而有取于啸傲之义,则又先生转柔顺而正用之也。
能为绕指者,自能百炼。
能为蠖屈者,自能天飞。
先生之人在,先生之诗文斯在。
康熙乙巳秋白露日襄阳后学袁奂顿首题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