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释慧照元末明初 1289 — 1373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慧照字大千姓麻氏永嘉人也。
父均,母黄氏,家有积庆,生宝之,胜摩尼珠。
童年聪俊,雅慕超凡,闻人诵习经偈,便合爪谛寀。
年十五,往依沙门了定于县之瑞光院。
定者,族从兄也。
长老良公知为法器,即剃落为弟子。
明年,禀持犯于处之天宁。
蝉蜕万缘,誓究大乘不思议事。
首谒晦机熙于杭之净慈,未契圆證
一日,阅真净语至头陀石掷笔峰处,默识悬解,流汗浃背。
时东屿海以石林巩正派,提倡于苏之荐严,杖锡从之,反覆勘辩,灵机响应,遂留执侍。
以为心法既通,不阅脩多罗藏,无以阐扬正教,耸天人之听,乃主藏室于郡之万寿。
及东屿迁净慈,邀分坐,表仪四众。
元大历戊辰,始主之明庆,尝集诸僧伽而诲之曰:“佛法欲得现前,莫存知解,缚禅看教,未免皆为障碍,何如一物不立,而起居自在乎?
所以德山之棒,临济之喝,亦有甚不得已尔。
”闻者说怿。
至正乙未,迁四明之宝院。
先是,寺以搆讼废,谓:“讼兴在乎辨难太迫。
”一处之以宽慈,绝弗与较。
且曰:“我佛得无诤三昧,所以超出群品。
我为佛子,可不遵其教?
”众服其化。
未几,行宣政院阿育王山,由是云侣景附,不远千里。
善诱孳孳,不遗馀力。
因垂三关语以验学者,其一曰:猛虎伺杀为性,何以不食其子?
其二曰:虚空无向背,何缘有南北东西?
其三曰:饮乳等四海水,积骨如毗富罗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
语皆峻切,惜未有契其机者。
居九年,退于妙喜泉上筑室,曰“梦庵”,因自号为“梦世叟”。
掩关独处,凝尘满席,澹然无虑。
明洪武癸丑十月朔,诏门弟子曰:“吾将西归。
越七日,沐浴更衣,索纸书记,恬然化灭。
寿八十五,历夏七十。
经三日,荼毗,牙齿数珠不坏,馀成舍利罗五色烂然。
是年十二月九日,葬灵骨于梦庵之后。
有语录若干卷,宋文宪濂为之碑文,词甚清朗,载在私集曰《护法录》。
释法会明 1501 — 1575
法会
云谷其号也。
嘉善怀氏子。
二十受具。
天台小止观。
往郡之天宁。
问所修何如于法舟济公
公曰。
夫学以悟心为主。
止观之要。
不离身心气息。
何能脱然。
子之所修。
流于下乘矣。
因示以旨要。
师力究之。
一日受食。
食尽而不知。
碗忽堕地。
猛然有省。
恍如梦觉。
公与印可。
自是韬晦丛林。
陆沉贱役。
镡津集。
见明教翁护法深心制行立愿。
欲少似之。
顶戴礼诵。
至终夕不寐。
寓天界毗卢阁下。
精进行道。
尝入定数日不起。
三年人无知者。
复爱栖霞幽深。
结庵于千佛岭下。
始为陆五台公见知。
时栖霞久废。
陆公矢兴复之愿。
请师住持。
师举嵩山善公应命。
移居山最深处。
曰。
天开岩吊影如初。
一时宰官居士
因陆公开导。
多造岩参。
请师一见。
即问。
日用事无论贵贱僧俗。
入室略无寒温。
必展蒲团于地。
令其端坐。
返观甚至。
终日竟夜无一语。
临别必叮咛曰。
人命无尝无空过日。
再见。
必问别后用心何如。
故荒唐者。
茫无以应。
即欲见亦不敢近。
以慈愈切而规益重。
虽无门庭施设。
使见者望崖。
不寒而慄然。
师一以等心相摄。
从来接人。
软语低声。
一味平怀。
未尝有辞色。
时士大夫归依者。
日益众。
又不能入山。
愿请见者。
师以化导为心亦就见。
岁一往来城中。
至必主回光寺
每至则在家二众。
归之如绕华座。
师一视如幻化人。
曾无一念分别心。
故亲近者。
如婴儿之傍慈母也。
出城多至普德
臞鹤悦公。
实出其教。
师悯禅道绝响。
嘉靖丙寅冬
乃集五十三人。
结坐禅期于天界。
学人请问直捷用心处。
师曰。
举不顾即差互。
拟思量何劫悟。
又曰。
古人道。
终日吃饭。
不嚼粒米。
终日行路。
不踏穿地。
终日穿衣。
不挂寸丝。
如是用心。
方有少分相应。
有宰官问。
如何是祖师意。
师曰。
有水皆含月。
无山不带云。
曰莫更有奇特否。
师曰。
不得将龟作鳖。
师护法心深。
不轻初学。
不慢毁戒。
僧有不律。
亦不弃之。
委曲引诱进于善
或有干法纪者。
师闻不待求而往救。
必恳恳当事。
乃曰。
佛法付嘱王臣为外护。
唯在仰体佛心。
辱僧即辱佛也。
闻者莫不改容。
释然必至解脱而后已。
然竟罔闻于其人。
听者亦未尝以多事为烦。
久久皆知出于无缘慈也。
了凡袁公未第时。
参师于山中。
对坐三昼夜不瞑目。
师问曰。
公何无妄念。
公曰。
我推我命。
无科第子嗣分。
故安心委命。
无他妄想耳。
师曰。
我将以公为豪杰。
乃一凡夫耳。
圣人云。
命繇自作。
福繇已求。
造化岂能拘人耶。
于是委示。
以改过积德。
唯心立命之旨。
公依教奉行。
竟登进士
有子嗣憨师。
小师时。
侍师弥谨。
一日请曰。
说者谓。
某甲寿不长奈何。
师曰。
寿夭乃生死法。
参禅乃了生死法。
若一念不生。
则鬼神觑不破。
造化何能拘之耶。
第患不明道眼耳。
憨师将北行。
师诫之曰。
古人行脚。
单为提明。
己躬下事尔。
当思。
他日何以见父母师友。
慎毋虚费草鞋钱也。
善诱掖人类如此。
岁壬申
嘉禾吏部尚书默泉吴公
刑部尚书澹泉郑公
太仆五台陆公
与弟云台
同迎师归故山。
诸公。
时时入室问道。
每见必炷香请益。
执弟子礼。
紫柏师
平泉陆公
思庵徐公。
谒师叩华严宗旨。
师发挥法界圆融之妙。
皆叹未曾有。
江南禅道草昧之时。
出入多口之地。
始终无一议之者。
则师操行可知已。
师居乡三年。
蒙化者千万计。
一夕四乡之人。
见师庵中发火。
及明视之。
师已寂然而逝矣。
时万历乙亥正月也。
世寿七十五。
僧腊五十馀。
葬于大云寺右。
释慧经明 ? — 1618年1月17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慧经字无明姓裴氏崇仁人也。
初生时,母产难,祖父诵《金刚经》遂得娩 ,因名
生而聪颖,仪形苍古,若逸鹤凌空,天性澹然,无他嗜好。
九岁入乡校,便问:“浩然之气何如?
”塾帅异之。
年十七,弃帖括,慨然有向道之志。
及冠,偶入居士舍,见案头《金刚经》,阅之辄终卷,欣然若获故物,即与居士言其意,居士奇之。
由是,不茹荤酒,决志出世,父母亦听之。
蕴空中禅师说法于廪山,往依之,执侍三载,凡闻所教不违如愚,独于《金刚经》四句偈颇疑之。
他日,偶见傅大士颂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
”不觉洒然,因述偈有“遍界放光明”之句。
以是,知为夙习般若重发也。
时年二十有四,又尝阅大藏至《宗眼品》,始知有教外别传之旨,至于五宗差别窃疑之,迷闷数月,若无闻见,时以为痴,久之有省。
由是,切志参究,遂辞廪山,欲隐遁,乃访峨峰,见其林壑幽邃,诛茅以居,不明大事,誓不空返。
居三岁,人无知者,因阅《传镫》,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
善曰:大好山。
罔措,疑情顿发,日夜提撕,至忘寝食。
一日,因移石,坚不可举,极力推之,豁然大悟,即述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
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
”因呈廪山,山亦知为法器。
躯体孱弱,若不胜衣,及住山,极力砥砺,躬自耕作,凿石垦田,不惮勤苦,每闻空山吅叫若物凭之,乃夜独山行,居不闭户,诵读如恒
年二十有七,犹未薙发,人或劝之,曰:“待具僧相乃尔。
”至是,始染剃受具,自是以往影不出山者,二十有四年。
邑之宝方,乃宋宝禅师故刹也,请重兴,始应命。
先之廪山扫师塔,而后往,有“倏然三十载,忘郤来时道”之句,时年五十有一,万历戊戌岁也。
既住宝方,益增精进,凡作务必以身先,形枯骨立,不厌其劳。
不数年百堵维新,四方衲子闻风而至。
然久住山中,未得行脚,终隘见闻,乃锡远游,过南海,访云栖。
复之中原,入少林礼祖塔,问西来单传之旨。
寻往京都谒达观,深器重之。
五台端峰,峰门庭孤峻,一见而契,乃请益数则,乞其指示,若临济道佛法无多子,玄沙谓灵云未彻,赵州云台山为汝看破之类,遂相印许,峰返诘之,答以颂,语详《别录》。
最后赵州颂云:“暗藏春色,明露秋光。
有眼莫鉴,纵智难量。
到家不上长安路,一任风花雪月扬。
”峰为首肯。
语,忌十成,机贵回互。
知洞上宗,由此必振,而亦倦游矣。
乃返锡宝山,开堂说法,以博山来首座,师资雅合,激扬宗旨,遐迩向风,者益众。
戊申,邑之寿昌西竺禅师所创,久颓,众请居之。
旧传有谶,与竺同乡、同姓,以为竺再来云。
寿昌不攀外援,随缘任用,数年之间,所费万计,道场庄严,焕然钜丽。
丛林所宜,纤悉毕具。
虽千指围绕,而随机善诱,各得其宜。
每遇病僧,亲调药饵,不泽净秽,必尽心力而为之,胸次浩然,耳目若无睹闻。
年已七旬,犹溷迹劳侣,耕凿不息。
尝先出后归,以身作则,故三刹岁入可供三百众。
四十馀年曾无一息自安,虽临广众,未尝以师道自居。
至于应酬,偈诵法语,川流云涌,诚所谓般若光明,如摩尼圆照无思而应。
王钦其道德,深加褒美,尝叹曰:“去圣时遥,幸遗此老。
”其见重若此。
万历戊午正月十七日示寂,寿七十有一,腊四十馀。
先是,丁巳腊月七日田中归,语大众曰:“吾自此不复砌石矣。
”众愕然。
除夕,上堂云:“今年只有此时在,试问诸人知也无?
至戊午正月三日示微恙,遂不食,云:“老僧非病,会当行矣。
”大众环侍,驩若平生。
七日以偈示博山,次第写宝方、寿昌遗规,并遗书远近道俗,自作举火偈,至期乃索笔大书:“今日分明指示。
”掷笔端坐而逝,荼毗火光五色,心燄如莲花,其细瓣如竹叶,顶骨诸牙不坏,馀者其白如玉,重如金,文成五色。
憨山为之塔铭,称其昭然生死实践,可知洵不虚矣。
释洪肇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释洪肇字缙云
姓高氏蜀人也。
性质聪莹,思力敏卓。
髫龀之岁,芟染于凤凰寺,被甲律仪,下帷经阁。
年十六,参学南询,遍历讲席,受戒于憨山,听法于巢松、一雨、莲峰、二楞。
力修梵行,操持罔懈。
既而叹曰:“正法道要,唯在解脱。
拘滞文字,其能济乎?
”乃走少室,参学于无言。
方丈之室,侍立三载。
簟瓢之供,日常一食。
于是密参宗要,身心豁然,薝卜沁香,醐醍喻味。
乃摩顶受偈,依派传宗。
道法既明,有无俱彻。
辞杖履,飞锡吴门,会润州金山伽蓝乍谢,教钟中否,缙绅士子,佥契慈缘,稽首请赴。
卓锡之日,幡幢飞翔,白黑忭舞。
洪肇念本慈悲,心怀信义,权实安定,通观平等,斗尺无私,衣止一衲,檀施云委,悉充常住。
菩提之域,枳棘涤除,般若之杭,横流已济。
群情充洽,众志咸服,门徒赞诵,不绝于口。
以大彻堂宝志肇兴水陆之地,而像法久湮,前修未缵,乃造水陆变像六十四轴,备其仪文建水陆阁庋焉。
更于堂之前楹,创立准提阁,以奉香像。
建置周密,信施骈罗,精舍攸跻,度城斯感。
凡硕士令名,道枢鼎望,莫不响风参请,仰叩洪钟
应受融明,机对敏给。
奉仪形者,师子之威;凛戒说者,悦甘露之泽。
云雷拯其万数,药草溉其根茎。
共喻法因,均承善诱,镫传雨润,虚往实归,户外之屦,烂其满矣。
教内修,肃严外度,兴复三有,安喻四因,兼以创搆聿兴,勤劬过瘁,因仍成病,犹自振饰,乃太息曰:“吾性植虚恬,愿耽云壑,因缘大众,坠影尘劳。
虽日饭万人,创楹千舍,未足以益我性真。
曷若孤松片云,萧然静寄,无言自合,无相谁离哉。
崇祯五年,岁在壬申七月七日子夜,拈偈辞众,正目端身,日建辰晷,趺坐示灭。
年四十有七,腊三十有九。
明年四月九日,同衣福城谨护法体,归藏灵龛,建塔京口宝盖山
明潘一桂为作铭,追书本行,勒之贞珉,词曰:“大德名化,为天人师
舟筏三昧,镫巨毗尸。
慈云覆身,福河灌顶。
识解脱机,破烦恼阱。
兴慈运悲,万物调景。
往而不著,行而不永。
器为外假,形为烟聚。
随世生灭,我无去住。
慧光无尽,法身不迁。
塔树勿剪,永对炉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