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释明德元末明初 1294 — 1372年2月27日
师讳明德
号孤峰
十五为僧。
谒竺西坦公。
公问何来。
曰金鹅来。
又问金鹅山高多少。
师曰无见其顶。
竺西斥之。
一日举世尊拈花因缘。
师闻之。
忽有省。
又谒净慈晦机熙公
公问什么人恁么来。
师云胡张三黑李四。
又谒双林明极俊公。
田霖公
群疑冰释。
洪武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坐逝。
世寿七十九。
僧腊六十二。
火之。
顶骨不坏。
舍利累累出灰烬中。
有四会语录行世。
明德
号孤峰
明之昌国朱氏子。
其父有成。
母黄氏。
父与普陀山僧玠公交。
玠闻鸡声入道。
凡说法。
必鼓翅为鸡号。
玠亡已久。
母梦玠来托宿。
觉而有娠。
历十四月而生。
不好戏弄。
每跏趺端坐。
十七为大僧。
慨然有求道之志。
首谒竺西坦公于天童。
复见晦机熙公于净慈。
二老首肯之。
而师弗自是也。
繇是。
益自策厉。
以必證为期。
抵双林。
明极俊公。
一见之顷。
埙篪恊应。
司藏钥。
日本遣使。
迎明极为国师
师送至海滨。
而竺田霖公
亦自雪窦至。
见师气貌不凡。
延归山中。
以第一座处之。
自是群疑顿释。
且邀仲芳伦公。
结庵于桃花坞
相与激扬。
暇则翻阅华严经。
足不踰户限者凡五载。
名称日闻。
竺田叹曰。
人天眼目。
俨然犹在。
行宣政院
请住松江之东禅。
然香以嗣竺田。
不忘所證也。
再迁集庆保宁
一坐十五夏。
煅炼来学。
曲尽善巧。
有馀力则为之兴废补坏。
细大不遗。
令誉益彰。
一时名荐绅。
莫不愿与师交。
三迁湖之道场。
阅二年。
会净慈虚席。
行省丞相康里公固。
迎师主之。
当元季戎马纷纭。
国事已不可为矣。
逮入圣朝。
师以耄年谢归道场竹林庵。
一日示微疾。
戒其徒。
勿令四众衣麻哭泣。
索觚书偈而逝。
寿七十九也。
茶毗。
顶骨不坏。
舍利累累。
出灰烬中。
塔于东冈。
学士宋景濂
为之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明德字孤峰姓朱氏昌国人
父有成,与补陀怛洛迦山玠公交,玠闻鸡声入道,凡说法必鼓两腋为鸡鸣。
玠亡已久,母梦玠来托宿而生。
儿时,每跏趺端坐不动。
天童慧明者,明德族诸父也,见而诃之曰:童子不习诗书,痴坐将焉求!
曰:欲学坐禅,求作佛耳。
慧明奇之,挟至鄞县金鹅院。
年十七,诣五台受具足戒。
杖锡而出,首谒竺西坦于天童。
一日举世尊拈花语,于众中,闻之若有省,作偈以呈,西颔之,而弗自是也。
复扣晦机熙于净慈,已而竺田霖延归灵隐,处以首座
田上堂举隐山泥牛入海语,谆谆诱掖,音声如雷,不觉庆快,群疑顿释,因以偈呈田,田叹曰:“天人眼目,俨然犹在。
”自是提唱宗风,称性而说。
且邀仲方伦,结庵于桃花坞,相与激扬。
时则检阅《华严》,足不踰户限者,五历春秋,禅教双融,闻誉远鬯。
行宣政院请主松江之东禅,迁集庆保宁
元顺帝时,授以“圆明定慧”之号,并金襕法衣。
大司徒楚国文公欧阳玄圭赋诗远寄,且为作《内外录》序,一时公卿莫不愿与之交。
三迁湖之道场,阅二年,会净慈虚席,先是,悦堂颜主净慈,树大法幢。
四主名山,东禅万寿,南屏双径,俱有建施,名闻京国,玺书再下,拜赐金襕。
说法四会,有录行世,宗景濂为之序。
主席之盛,颇难为继。
是时,浙江行省康里公谓净慈居五山之一,非明德不可,固请主之。
但元季戎马纷纭,林柯不静。
逮至明初,尊崇佛法,稍事安辑,而明德以耄年谢归道场竹林庵。
一夕示疾,索笔写颂,泊然入灭。
时洪武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也,寿七十九,腊六十二,塔于东冈。
高复亨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末明初人,字本中
元时,在燕京太史王馀庆学,又游学于欧阳玄等名公之门。
洪武中,初为总戎掌书记,改知献县,招集流亡,百姓感其德。
后坐累谪钟离,未几起官,知诸城
诸城废学久,复亨建学校延师儒,教化大行。
虞堪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末明初苏州府长洲人字克用一字胜伯
元末隐居不仕。
家藏书甚富,手自编辑。
好诗,工山水。
洪武中云南府学教授,卒官。
有《澹园诗集》。
臣等谨案:希澹园诗集三卷,明虞堪撰。
字克用一字胜伯长洲人
至正中,隐居不仕,故其题赵孟頫画绝句有曰:王孙今代玉堂仙,自画苕溪似辋川。
如此青山红树里,可无十亩种瓜田。
深讽其出事二姓。
洪武中竟起为云南府学教授,卒于官。
盖与仇远,事同一例。
原本题曰元虞堪,非其实也。
隶籍长洲,而集中岩居高士图歌有我亦本是青城人句。
画山曲有家山万里隔蜀道正难行句。
朱仲叔山水引有西蜀书生句。
西蜀二绝句、三峡谣、旅怀诗、忆锦官诗、送张士皋闽中诗、次韵陆高士见寄诗,皆于蜀有故乡之思。
成都使君王季野席上诗,则并作于蜀。
考宋史,虞允文蜀人,而虞集亦每自署西蜀
允文为七世孙,于为从孙,意其流寓长洲,而于蜀仍往来未绝欤。
后有自跋,称丁未岁冬至前一日
丁未元至正二十七年,则皆元时所作,而入明以后,篇什遂不复见。
相传殁后,所遗翰墨尚数箧,其子孙不读书,漫置屋中,久而亡之,则其散佚者固亦多矣。
诗多题画之作,又丁元末造,时有忧时感事之言,古体气格颇高,近体亦音节谐婉。
惟七言律诗,刻意欲效黄庭坚,而才力浅簿,终不相近,然大致婉约秀逸,颇饶情韵,无当时秾艳之习,亦可谓娟娟独立矣。
世又有诗别本,题曰鼓枻稿者,与此互相检勘,其诗篇数多寡并同。
惟前后编次稍异。
或即堪之原本,或后人别题以行,均未可定。
今附存其目于此,不复录焉。
吴中虞先生名堪字胜伯,其先蜀郡人宋丞相雍国忠肃公七世孙,文献故家也。
从叔祖侍讲文靖公元至治、天历间,职居馆阁
其为文也,圭斋欧阳公实称其粹然自成一家,左右逢源,各识其职。
道园学古录类槁行于世。
先生以叔祖之文散逸者多,乃复博访遗槁,凡二十卷,名曰道园学古录类槁遗编,尝请吾乡先生黄文献公晋卿临川危公太朴为之序,今已锓梓大传。
先生好学,于先世遗文,莫不习熟成诵,考其家学,盖有素矣,诚伟人也。
瞿唐过余,示予所著希澹园旧槁。
希澹用邵子语名读书所也,属余序。
余惟诗之:道有三,一曰性情,二曰裁度,三曰音节。
夫存乎心者本其中。
发乎言者得其和。
篇章句法。
适其长短大小之制,声韵谐叶。
锵锵然,琅琅然,纵如金石之鸣𠟭为诗文之善鸣者也。
余旧读文靖公之文。
法度整肃,每不能释手,恨不生同公时而亲炙之。
今而幸见公之从孙,能毋景慕而爱敬之乎。
其诗数百篇,出语皆中节,动有三尺,澹若酒,音韵希古,感慨怀思,顺天乐性,寓意深远,而未尝肯蹈陈迹,盖由其所存者大也。
嗟乎,是诗文克传其家,而善鸣者焉。
余也鲁钝,金华之晚生也。
窃慕东莱勉斋之学,而私淑柳黄诸先生年开四秩,不得其绪,辞陋意浅,何足以序为。
虽然得附云立名,施于后世,则所愿也,于是乎序。
金华以时书。
予十年前自江右还吴下,罹时艰阻,不得遂远道游观之志,竟栖迹林泉间,与山人野士处,颇放意诗酒,以销镕凡滓耳。
而留连光景之叹,多寓于咏歌。
然即事寄情,罔校工拙,片言只字,无可成编者。
今年过海上,而从游襄阳丘晋氏,乃裒拾予诗,得三百三十三首,劙为三卷以请识。
予自叹曰:诗本性情关时命,生不逢偶,濩落偃蹇,故发穷愁悲歌之辞,以自摅遣,奚足以形容而称裨制作之雅邪?
是为丁未岁冬至前一日玉屏山小樵虞堪识。
虞堪字克用宋丞相允文裔孙。
长洲,隐居不仕。
家藏书甚富,手自编辑。
工诗,兼善写山水。
洪武中云南教授,卒官。
吴中世儒家,虞氏与南园俞氏为最。
吴江虞堪胜伯一字克用,宋相忠肃公之八世孙也。
贫而好古,藏书甚富,所与往还,皆四方名士,一时以诗文简牍相赠遗者,动盈箧笥。
胜伯既以云南府学教授没于官,其子镛且能读父书,授徒里中,至其孙湜,始去儒业,先世故物,时卖以供衣食费。
湜有子权,家益贫,物益卖不已。
昆山叶文庄公尝作书止之,力加提挈,竟得一官,未几而卒,自是家愈落。
初虞氏所藏词翰,无虑数箧,权卒后,妻子仅以一鱼罾裹置屋梁,今则并其罾亡矣。
予每见其家遗墨,未尝不把玩兴叹。
盖!
物聚而散,此其常理,无足怪。
然未有不聚于贤而散于愚者,此可以叹虞氏之世也。
友人陈玉汝之子镃得此数幅,乞予题之。
虞与陈,姻家也,且居隔一水,镃之藏此,其为鉴亦何远之有?
此则盈丈之纸,出于蠹伤鼠啮之馀,所以助吾之德者固在。
不然,玩物丧志,适足为德之累,吾何取于镃耶?
胜伯有鼓枻集
字克用一字胜伯长洲人
洪武中云南府学教授
有《希澹园诗》三卷。
(《四库总目》:虞堪诗多题画之作,又丁元末造,时有忧时感事之言。
古体气格颇高,近体亦音节谐婉。
惟七言律诗刻意欲效黄庭坚,而才力浅薄,终不相近。
然大致婉约秀逸,颇饶情韵,无当时秾艳之习,亦可谓娟妍独立矣。
南濠诗话》:末吾乡有虞堪胜伯者,善作诗。
尝题赵子昂苕溪图》云:「吴兴公子玉堂仙,写出苕溪似辋川。
回首青山红树下,那无十亩种瓜田。
」为人脍炙。
沈先生启南《题子昂画马》一绝,寄予评之,诗云:「隅目晶荧耳披,江南流落乘黄姿。
千金千里无人识:笑看胡儿买去骑。
先生又为予诵周方伯良右《题子昂竹枝》云:「中原日暮龙旗远,南国春深水殿寒。
留得一枝烟雨里,又随人去报平安。
」三诗皆主刺讥,而胜伯之词尤微婉云。
《续吴先贤赞》:虞堪者,宋宰相允文后也。
徒家长洲
家富,其所藏书多雍公遗,又行重购,校雠日夜不休,自称癖焉。
为诗颇清润,兼好吮朱设色,图画树石,盘礴睥睨,故为赏好所移,尽费其产。
从祖伯生尝爱重之,其书乃亦赖之传。
画史会要》:虞堪宋丞相允文之裔,山水亦思致可爱。
田按:胜伯古诗痕迹未化,七言断句,大有君家伯生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