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僧昙噩元末 1285 — 1373
人物简介
(1285~1373)元末临济宗僧。
浙江慈溪人俗姓王
字梦堂号酉庵
六岁丧父,奉母命习儒。
及长志求出世间法,礼奉化广法院良公为师。
二十三岁,礼谒长芦之雪庭传公,剃发受具足戒。
后闻元叟行端自中天竺寺移住灵隐寺,前往参谒,大悟,嗣其法,司内记,任径山书记
至元五年(1339)驻锡于四明圣寺,后移住慈溪开寿寺。
帝赐号“佛真文懿”。
至正十七年(1357),师为瑞光院之开山。
八十二岁,编集六学僧传三十卷。
洪武二年(1369),以高僧敕住国清,奉号“佛真文懿大师”。
洪武三年(1370),帝召见众僧时,师为众僧之首,住天界寺
洪武六年示寂于国清寺,世寿八十九。
(六学僧传序、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十、增续传灯录卷四、佛祖纲目卷四十一、五灯严统卷二十二、宋学士集卷三十三)p6239。
《元无见睹和尚塔铭》:“天台山景德国清禅寺住持佛真文懿大师昙噩撰文”。
昙噩
字无梦
自号酉庵
慈溪王氏子。
祖申。
进士于宋。
父禄。
任于元。
母周夫人。
师生六岁而丧父。
夫人命从乡校。
师游气岸高。
骞有一日千里之意。
无书不探。
学文于胡长孺
藻思浚发。
纵横逆顺。
随意之所欲言。
声名顿出诸老生上。
已而心有所感。
叹曰。
攻书修辞。
此世间相尔。
曷若求出世法乎。
遂别夫人。
长芦礼雪庭传公。
薙发为僧。
春秋二十有三矣。
具戒后。
游心于教。
复弃教而即禅。
及雪庭迁灵隐
师往侍焉。
雪庭示寂。
元叟端公
来补其处。
元叟
风规严峻。
非宿学之士。
莫敢闯其门。
师直前咨叩。
了无畏惧。
机锋交触。
情想路绝。
自一转至于六七。
语愈朗烈。
元叟欣然颔之。
延佑初
诏建水陆大会于金山
名浮屠贤士大夫毕集。
师佐元叟
敷陈法要。
及与群公辩论。
义趣英发。
莫不推敬。
镇南王闻之。
延至广陵
尊礼备至。
弥年方遣重纪。
至元五年
浙东帅阃。
合府公邑令
请师出世庆元之保圣。
再迁慈溪之开寿。
三转于国清。
师所至。
皆以荷担大法为己任。
煅炼学徒。
孳孳如不及。
多有开悟之者。
瑞龙院。
易甲乙住持为禅刹。
师为开山。
院因赖以增重。
直与名伽蓝相齐。
海上飓风发。
骤雨如注。
层楼修廊俱仆。
师所居亦就压。
人意师齑粉矣。
亟撤其覆索之。
一钜木横支榻上。
师危坐其下。
若神物为之护者。
师凡四坐道场。
去留信缘。
皆略无凝滞。
不久引退。
丛林慕其名德之高。
每辟室以居之。
师教戒诸徒曰。
吾与尔等。
研究空宗。
当外形骸忘寝食。
以消累劫宿习。
然后心地光明耳。
自是日唯一食。
终夜凝坐。
以达于旦。
洪武二年
就有道徵
馆于天界寺
既奏对。
上悯其年耄。
放令还山。
四年
无疾而终。
年八十有九矣。
遗言云。
三界空华。
如风捲烟。
六尘幻影。
如汤浇雪。
亘古亘今。
唯一性独存。
吾之幻躯。
今将入灭。
灭后阇维。
煅骨为尘。
不可建塔以累后世。
师修身广颡。
昂然如鹤峙鸡群。
文思泉涌。
有持卷轴求诗文者。
积如束笋。
当风日晴美。
从容就席。
纵笔疾挥。
须臾皆尽。
长短精觕。
无不合作。
袁文清公
尝指师谓人曰。
此阿罗汉中人也。
观其为文。
骎骎逼古作者。
渡江以来。
诸贤蹈袭苏李
以雄快直致为誇。
相帅成风。
积弊几二百年。
不意山林枯槁之士。
乃能自奋至于斯也。
翰林学士张公翥曰。
师。
仪观伟而重。
行严而洁。
文章简而古。
禅海尊宿。
今一人耳。
其为缙绅所推许。
类若此。
师平生著作甚富。
悉不存稿。
晚年重修历代高僧传。
笔力遒劲。
识者谓。
有得于太史迁
日本国
虽僻在东夷。
亦慕师道行。
屡发疏迎致之。
师坚不往。
王与左右谋。
欲劫以归。
江宣慰使完者都
藏之获免。
自是厥后。
凡遇师手迹。
必重购之而去。
且诧其能放异光云。
其为海外所钦重如此。
禅师梦堂
名昙噩
楚石琦
同籍明州
象山朱氏。
慈溪王氏。
同出元叟之门。
同赴明君之诏。
之祖父。
以仕显家。
贵且富。
罗绮交错。
生其间。
为童时。
喜衣布裘。
喜餐蔬食。
喜坐静舍。
目不遍眨。
如在定僧伽
然与世交。
谈吐风云。
变幻莫状也。
于诸子史。
一阅不再。
因游郡城延庆讲堂。
见六祖坛经。
遂窃怀归翻读。
连日夕不释手。
乃至忘餐寝。
竟辞脱发。
父兄莫能阻之。
具戒。
遍历禅丛。
乃罢参于径山
径山既久。
名知林下。
圣禅寺
则欣然肯来。
居无何迁开寿。
谙熟典故。
师僧皆从之。
画一规曰。
僧堂内外有阅经书者。
罚油若干。
一僧每逢朔望。
纳油库司。
读梵网经。
一僧纳油。
读传灯录。
一僧纳油读易。
笑而怜之曰。
立法之弊。
宁至此乎。
及移居天台国清寺
年垂七十矣。
耳聪目察。
敷扬宗旨。
有道衲子趋焉。
元顺帝赐号佛真文懿禅师
年八十有八。
赴明天子之诏。
南都天界。
天界金白庵
名驰当世。
学冠诸老。
夜话。
词气尽索。
退而雅称曰。
此翁齿牙带戟。
不可与争衡也。
南归。
虚其名位。
而规训门人。
复说偈曰。
吾有一物。
无头无尾。
要得分明。
涅槃后看。
泊然示化。
时洪武辛亥
其年八十九矣。
赞曰。
楚石愚庵梦堂行道。
际遇于离乱之
俱持风采。
称为狂澜砥柱。
暮年感有国者与交游。
光鲜元叟家声。
三公一时之方便。
于法门则有力焉。
经云。
但以假名字而引导之。
此之谓也。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昙噩字无梦亦号梦堂,晚题所居曰“西庵”。
姓王氏慈溪人也。
依净慈雪庭传薙发受具。
台衡贤首慈恩诸文,昼夜研磨,不知有饥渴寒暑。
及雪庭迁灵隐,仍侍左右。
雪庭寂后,元叟端来补其处。
风规严峻,非宿学莫故闯其门。
值前咨叩,自一转至于六七转语,机锋交触无畏,颔之,命掌内记
与群侣辩论,莫不推敬。
元至元初,出主庆元宝圣,迁鄞之开寿、台之国清,后居瑞龙。
一日飓风骤雨,殿宇俱仆,所居亦就压。
人意其齑粉矣,掘覆索之,一巨木横支榻上,危坐其下,若有神物为之呵护者。
凡四坐道场,不久即退。
尝游越中,诗人刘梦熙、唐处敬辈集曹娥祠。
敝衣坐船尾,众方分韵赋诗,殊不相顾。
俄而作礼曰:“有剩韵乞布施一字。
”拈蕉字与之。
即应声赋诗云:“平明饭罢促高梢,撑出五云门外桥。
越王城一百里,到曹娥渡十分潮。
白翻睛雪浪花舞,绿弄晚风蒲叶摇。
西北阴沈天欲雨,卧听篷韵学芭蕉
”众惊曰:“公非噩梦堂乎?
”遂邀入社。
明洪武三年,诏徵奏封,闵其年耄,敕令还山。
日本国王慕其道行,屡发疏请,欲迎致之,坚不往。
凡遇手写经论,必重购之而去,且诧其放异光云。
四年,谓其徒曰:“吾有一物,无头无面。
要得分明,涅槃后看。
”言讫歛目,趺坐而终。
释大同元末明初 1289 — 13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9—1370 【介绍】: 浙江上虞人字一云,号别峰,俗姓王
出家于会稽崇胜寺
精研佛典,持律甚严。
元仁宗延祐中萧山净土寺,后又主持绍兴宝林寺,传徒甚广。
明太祖洪武二年,被召赴钟山无遮大会,寻放归。
有《宝林类编》、《天柱稿》。
释大同字一云
别峰其别号也。
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陈氏。
妊师十月父昼坐堂上。
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
父起揖曰。
和尚何来。
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急追。
闻房中儿啼声。
父笑曰。
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师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
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
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
子般若种也。
讵俾缠溺尘劳乎。
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郡之景德。
往依之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
因春移主宝林。
乃谓师曰。
子之学精且博矣。
恐滞心于粗执。
但益多闻缚于知见。
诚非见性之本。
宜潜修而涤之。
庶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钱塘晦机熙禅师
见其挥麈之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
惟存孤明耿耿自照。
如是者阅六寒暑。
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
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
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足以张之。
毋久滞此。
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
师大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
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复侍春且告中峰之意。
随命分座讲杂华经。
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某怜春腊高。
欲风之让席。
乃设伊蒲亲与师言。
师毅然动容曰。
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
分明可以垂训后学。
苟乘其耄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
使我陷于名义。
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
吾师诚非常人。
岂吾所能知也。
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
次迁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东塔
随改宝林。
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
人咸荣师。
师亦高卧不赴。
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
始投袂而起。
乃仿终南草堂故事。
辟幽舍招徕俊乂
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尸@憍]集其轮下。
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
元臣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
力请师祷。
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乱寺灾。
师奋然谋复新之。
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召师入见武楼。
师时年八十免拜跪。
次日赐宴禁中。
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
师生神宇超迈伏犀贯顶
身修伟玉立而美谈吐。
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
则法轮滚滚。
理或不直。
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
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
惟诵华严经为常课。
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
师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
如断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台教之徒也。
挽之住圆通
师游闽。
时古林茂主福建保宁
而驭下过严。
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
师偶遇旅邸。
乃设丰食从容饷之谓曰。
吾固不识古林。
闻其为禅林名德。
若辈将不利之。
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
不若且止。
否则恐自罹大咎。
事遂寝。
师性至孝恨蚤丧父。
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养母纯至。
非惟顺色凉温而已。
必使心餐道味。
及亡蒸尝无阙。
且求名儒撰行实树石于墓侧。
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
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
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说法。
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
世寿八十二。
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异甚多。
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现高丽之若景德之仁静姜山之明善延寿之师顗南塔之国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悦净土之梵翱宝林之日益等。
字一云
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
母陈氏。
十月
父昼坐堂上。
忽见庞眉异僧。
振锡而入。
父起揖曰。
和尚何来曰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
急追。
闻房中儿啼声。
父笑曰。
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母叹曰。
子般若种也。
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法师
讲清凉宗旨。
往依之。
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公
精四法界观。
因春移主宝林。
乃谓师曰。
子之学。
精且博矣。
恐滞心于粗执。
但益多闻。
缚于知见。
诚非见性之本。
宜潜修而涤之。
于是命出钱塘
晦机熙禅师
见其挥麈之间。
师之夙习见闻。
一时荡绝。
惟存孤明。
耿耿自照。
如是者阅六寒暑。
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
法道之盛。
往参。
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
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张之。
毋久滞此。
特书偈读清凉像。
付以遣之。
师大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
不识孰为禅。
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
复侍春
且告中峰之意。
随命分座。
讲杂华经。
时宋官徐天祐
王易简
相与崇奖。
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
怜春腊高。
欲风之让席。
乃设伊蒲。
亲与师言。
师毅然动容曰。
其所贵乎道者
在师弟之分耳。
分明可以垂训后学。
苟乘其耄。
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
使陷于名义。
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
吾师诚非常人。
岂吾所能知也。
延祐初
出主萧山净土寺
次迁景德。
元命住嘉禾东塔
随改宝林。
乃放终南草堂故事。
辟幽舍。
招来俊人。
故天下学者。
莫不担簦蹑屩。
集其轮下。
至正初
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
并金襕僧伽衣。
元臣泰不华守越苦旱。
力请师祷。
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
雨即大澍
太祖高皇帝御极。
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召师入见武楼。
师时年八十。
免拜跪。
次日赐宴禁中。
事竣。
内库白金数镒。
并珍物。
荣其归。
师持律甚严。
一钵外无长物
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内。
示微疾。
次年十日
登座说法。
辞众归方丈。
端坐而化。
世寿八十二。
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异甚多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
宝林类编。
各若干卷。
大同
一云其字。
号别峰。
上虞王氏子。
世推簪缨之族。
父有樵。
母陈氏。
妊师已十月
父见庞眉僧。
振锡而行。
问僧来自何所。
曰。
昆崙山也。
竟排闼而入。
父急追之。
寂然无有也。
暨出。
闻房中儿啼声。
笑曰。
儿岂向来浮屠也。
幼极俊爽。
览诸载籍。
辄会其玄奥。
父授以辞章之诀。
握笔翩翩。
辄有可观。
遂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
是子。
般若种也。
可俾其缠绕尘劳乎。
命舍家入会稽崇胜寺
从僧贵游。
已而剃落。
受菩萨戒。
会春谷讲经景德师
复往依之。
获受五教仪玄谈二书。
又谒怀古肇师。
受四种法界观
怀古春谷。
南山大弟子。
深于华严之学者也。
师天分既高。
又加精进之功。
清凉一家疏章。
悉摄其会通。
而领其枢要。
义趣消融。
智光发现。
识者心服之。
春谷升主宝林华严教院。
召师谓曰。
子学精且博矣。
恐滞于心胸。
以成粗执。
从事思惟。
修以刬涤之乎。
师即出钱塘
佛智熙禅师
于慧日峰下。
旧所记忆者。
一切弃绝。
唯存孤明。
耿耿自炤。
如是者。
阅六暑寒。
佛智嘉其有成。
欲縻以上职。
不听而去。
俄上天目山
普应本禅师
普应见已。
期之如佛智
师将久留。
普应曰。
贤首之宗。
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张大之。
毋久淹乎此也。
为赞清凉像而遣之。
师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皆一心。
不识孰为禅那。
而孰为教乘。
内外自此空矣。
亟还宝林见春谷。
且告之故。
春谷曰。
可矣。
乃命之司宾
寻升上座。
当时相从者。
皆宏伟之龙象。
师为分讲杂华玄门。
会要统宗
必极其所言。
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
闻之。
相与崇奖莫置。
声光焕著。
五尺童子。
皆能知其名。
郡守范侯某。
怜春谷僧腊已高。
风之使让其席。
师毅然不答。
侯设伊蒲供。
延师亲与之语。
师曰。
有是哉。
所贵乎道者
在明师弟子之分。
垂训后人。
苟乘其耄。
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乎。
明公纵爱我厚。
名义不可犯也。
侯不觉离席。
把师臂曰。
别峰诚非常人也。
元延祐初
始用荐者。
出世萧山净土寺
师自念。
圭峰以来。
累叶相承。
其间或绝或续。
执法者之贤否。
遂发弘誓。
力持大法。
晨讲夕演。
虽至于劳勚。
弗敢少懈。
天历初
朝廷新设广教都总管府。
遴选名山主僧。
一归至公。
升师住景德
重纪至元中
行宣政院
迁主嘉禾东塔
师不赴。
宰臣领院事
乃改宝林。
宝林清凉肄业之地。
人咸为师荣。
师固守谦退。
迟回不上。
州牧
邑尹。
山林友社。
交疏延请。
亦不允。
至第二疏。
始投袂而起。
仿终南山草堂故事。
建高斋。
辟幽舍。
招徕俊乂
浙水东西。
莫不担簦蹑屩。
争集轮下。
师竭忱开授。
景德为尤勤。
法席之盛。
不减东山
时至正初
顺帝
御宣文阁。
近臣。
有以师之道行闻者。
嘉之。
特赐金襕伽黎衣。
师大宝法王
亦俾以六字师号。
隐然作镇江南
宗门恒倚之为重。
元忠介公泰不华守越。
病旱无以禳。
佥谓。
非师不可。
师为爇香臂上。
以请雨。
即澍。
师莅事一纪馀。
以疾固辞。
坚卧崇福庵中。
而时事日棘。
师因退处瞻博迦室。
年垂乃八十矣。
皇明御极。
四海更化。
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名浮屠咸应诏集阙下。
入见于武楼。
独免师拜跽之礼。
善世院护视之。
次日复召。
赐食禁中。
及还复有白金之赐。
洪武二年冬十二月
得疾久不瘳。
口占辞众语。
端坐而蜕。
三年春三月十日也。
世寿八十一。
僧腊六十五。
越七日
遵治命就城南竹山
准法阇维。
收馀烬瘗焉。
其嗣法分布列刹者。
则妙心大衍。
臬亭善现。
高丽
景德仁静。
姜山明善。
延寿师顗。
南塔国琛。
福城大慧
景福性澄
妙相道称。
法云道悦
小宝□日益。
净土梵翱也。
师神宇超迈。
伏犀插脑。
长身而玉立。
美谈吐。
遇王公贵人轻重教门者。
发论兖兖弗休。
其挺己卫道
理或不直。
虽斧锧在前。
不少挫其气。
中岁稍涉魔事。
至中之以危法。
师不顾。
下帷却扫。
日味华严。
其人一旦自毙。
然其游心文。
翰宾接贤。
公卿燕飨赆遗。
唯恐不尽其意。
永康胡公长孺
吴兴赵文敏公孟頫
巴西邓文肃公文原
长沙欧阳文公玄乌。
黄文献公溍武。
威余忠宜公阙。
咸乐与师交。
函诗往来。
无虚岁。
晚岁与安阳韩庄节公性。
李著作孝光
唱酬于水光山色间。
尤极其情趣。
扶植他宗。
无尘毛猜忌。
闻其贤也。
敛衽不暇。
断江恩师少林学也。
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师台衡教也。
挽之尸圆通。
至于甄别人品。
摩厉后进。
三宗屡得其人。
古林茂师之主保宁
驭下过严。
僧无赖者数人。
将愬之于公府。
师偶遇于旅邸。
设丰食食之。
从容谓曰。
吾虽不识古林。
闻其为禅林名德。
子等将不利之。
君子以为何如人。
不如且已。
否则恐罹大咎也。
众沉吟良久。
稽首列拜而去。
事遂寝。
师性至孝。
自恨蚤丧父。
养母纯至。
及亡。
春秋祭礼无阙。
且请名臣书父母群行。
树碑于墓。
生平无躁进意。
高丽沈王
参军洪瀹。
施大藏经于二浙。
瀹自负通内外典。
不复下人。
入越见师。
茫然如有失。
力言于王。
邀公游燕都
将振拔之。
过吴。
辞以疾而还。
持律甚严。
不敢违越。
抚世酬物。
终始如一。
不以久近为碍。
而散其诚。
逮革代之后。
囊无一钱。
唯存书史五千卷。
尽散其徒之能文者。
著述颇多。
未脱稿。
辄为人持去。
其外集曰天柱稿。
录师自制诗文。
曰宝林编。
额聚古今人。
为寺所作者也。
呜呼。
贤首之宗。
不振久矣。
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师独能撑支震耀。
使孤宗。
植立于十馀传之后。
凡五十年。
非贤者。
其能致是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大同字一云,亦字别峰,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陈氏,妊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
”曰:“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
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讵俾缠溺尘劳乎!
”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讲清凉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精四法界观。
会春谷移主宝林,乃谓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庶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钱塘,见晦机熙禅师,见其挥尘之间,同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
”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
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
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同言,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使我陷于名,义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耶。
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东塔,寻改宝林,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人咸荣之,殊高卧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徕俊人,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屩,集其轮下。
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
元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祷。
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乱,寺灾,奋然谋复新之。
大明龙兴太祖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入见武楼,时年八十,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
神宇超迈,状甚修伟,玉立亭亭,而美谈吐。
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则法轮滚滚,理或不直,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惟诵《华严经》为常课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
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如继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台教之徒也,挽之住圆通
游闽时,古林茂主福建保宁,而驭下过严,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偶遇旅邸,乃设丰食饷之,从容谓曰:“吾固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若辈将不利之,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
不若且止,否则恐自罹大咎。
”事遂寝。
性至孝,恨蚤丧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养母纯至,非惟顺色凉温,而必使心餐道味。
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说法辞众,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现、高丽、景德仁静、姜山明善、延寿师顗、南塔国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悦、净土梵翱、宝林日益,十三人俱继其法,化亦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