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明朝
田按:美和在成均有师法,与聂铉、贝琼号为三助。洪武二十七年,帝观《蔡氏书传》论象纬运行,与《朱子诗传》不合,其他注与鄱阳邹季友所论有未安者,徵天下名儒订正之。兵部尚书唐泽等举美和等二十七人。帝遣行人驰传徵至,特命学士刘三吾总其事。余考《实录》所纪,与美和同徵者:国子监博士致仕钱宰,助教致仕靳权,教授高让,学正王子谦,教谕张士谔、俞友仁、何原铭、傅子裕、周惟善,训导唐棐、周宽、赵信、洪初、万钧、王宾、谢子方、吴子恭,儒士解震生、熊钊、揭轨、萧尚仁、萧子尚、王允升、张文翰、张思哲、宋麟。竹垞《经义考》谓:「当时修书者尚有许观、景清、卢原质、戴德彝,皆以死建文之难删去。」然考今所传《书传会选》旧本,尚有胡季安、门克新、王俊华等十一人,而无靳权、吴子恭、宋麟三人,岂《实录》所纪,但据始事时所徵,其后或去或增,互有不同耶?有明一代官书,以此书为最善,顾亭林《日知录》亟称之。
桂林郭君彦章,自其先世林涧先生得紫阳朱子之学于静春刘公,子孙世守以为家法。后来若西窗先生、諟溪先生,皆能沈潜精敏,深有造诣,其所自得,于先儒之,议多所发明。彦章固守其家法者也。经乱以来,遇事感触,情之所至,勃郁于中,不能自已,则辄形之歌咏,或登高而啸,或临流而叹,扣壶击节,慷慨激扬,商歌之声,隐隐动林壑,闻者知其为妙也。录成编帙,间以示予。予爱其题无泛作,必有关涉,章无羡句,必有警发。虽其片词单言,特出谐谑,然亦未尝不使听者为之怡然喜赧然愧。其于世道人物天理民彝,有所感发,是真得古诗人讽刺之义者?欤!亦其所飬固有异于人欤?使余序之,余非能诗者也,将何以为之言哉!虽然,余于彦章之诗,亦不能无所感焉。何也?国风、雅、颂,大抵皆古之乐章,固必以音节为之主,而诗本性情者也。夫中人之性情,不能不有所偏,随其所偏,徇其所至,则溢而为声音,发而为言笑,亦各有自得之妙焉。是岂可以人力强同之哉。汉魏而下,诗之合作,莫盛于唐,然凡称名家文章,虽有浅深高下,不可一槩论,而未有不本于性情。掩卷读之,使人自辨,未有不得其人之彷佛者,此不可强同之验也。以是知学诗者固当以涵飬性情为本,而不当专求工于词也。而近年以来,江湖作者,则往往托以音节之似,必求工于词,而不本于性情。譬之刻木为人,衣之宝玉,面目机发,似则似矣,被服瑰奇,美则美矣。然求其神情色态,出于天然自得之妙者,终莫知其所在也。又且专掇取古人一二胜处藻缋织组,骤而读之,动心骇目。又如八珍之馔,五侯之鲭,几使下箸无可拣择。后生晚进,慕而效之,如恐不及,直谓太羹玄酒为淡泊,清庙明堂为朴斲,又诗道之一变也。嗟夫!抵掌谈笑,似孙叔敖,岂果似孙叔敖哉?亦强为之词耳。彦章之于诗,规矩音节,尽出唐人,而不拘拘焉拟规以为圆,摹矩以画方,而自得之妙,固在言外。此余之所深爱也。故书之卷末,而归之彦章。将以吾言为然乎?不然乎?彦章有经济,能自守,观其诗可见矣。
洪武二年己酉,庐陵罗大已伯刚序。
元鄙儒术,七八十年间,科举诏不岁下,山林之士无他慕,因各肆力于文学,于是多为古辞诗歌,以道己志。在吾族邻而姻者,有郭静思先生,与先翠屏诸公倡和往来,而先竹轩公及里中宋、周、李、杨诸君子,固皆一时杰出者也。兹数人者,不独能为古辞诗歌而已,尤善测微隐明道理,言又足以发之。至其处贫遭遇,卓然自守不少涅,流俗皆以为当然,无用矫强,使得一命所立,必有可观。顾老于蓬藋,不少概见,馀其精神仅寓于声律,可哀也己。静思名钰,字彦章,高村桂林人,吾族志行甥。壮年奔走,资笔以为飬。晚际明兴,徵茂才,辞疾不就。年踰六十,竟贫死。常访其家,孑然无遗,独幸诗歌犹有录者。盖平生经历时势艰危、闾里流离之状,若目见之。所载郡邑失没日月,与当时死事故实,可裨野史,有关惩劝。而一时杰出,相从唱和,又皆世家文献之徵,不忍其泯没也,因校讹舛,属其八世从孙廷昭入梓以传。忆静思赠吾族秀宾诗有云:圣贤去我远,糜兹糟粕味。当其得意时,何如卿相贵。呜呼,此诗人所以穷饿终身而不悔也。静思诗未知去古何若,然一时杰出者,役志止是,不亦可以观国乎。静思酷好泉石,所居去余莲洞三里许,吟眺独未一至,将犹少之然欤?必有为解嘲者。
嘉靖四十年辛酉仲夏癸未,莲洞病樵罗洪先撰并书于念庵之止止斋中。
臣等谨案:南村诗集四卷,明陶宗仪撰。宗仪有国风尊经,已著录。是编毛晋尝刻入十元人集。刘体仁七颂堂集有与张实水尺牍,称读史不载陶南村,窃谓此君靖节一流人。今考十元人集内,如倪瓒、顾阿瑛,亦皆亲见新朝。然瓒遁迹江湖,阿瑛随子谪徙,未沾明禄,自可附朱子纲目、陶潜书晋之例,宗仪则身已仕明,孙作沧螺集中有陶九成小传可證。晋仍列之元人,非事实矣。观集中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孙即位诗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对儿孙两鬓霜。则宗仪、臣明原不自讳。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门,二日早朝,三日率诸生赴礼部考试,十日给赏,十一日谢恩诸诗,即明史本传所谓洪武二十九年率诸生赴礼部试时作也。是又岂东篱采菊之人所肯为之事,又何必曲相假借,强使与栗里同称乎?是集不知何人所编,考其题中年月及诗中词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铙歌鼓吹曲诸篇,似为元时作耳。其编次年月,颇为无绪。殆杂收遗稿而录之,未遑铨次。又顾阿瑛玉山草堂雅集所载澄怀楼七律一首、送殊上人七律一首,皆不见收。知非宗仪自编也。毛晋品其诗如疏林早秋,殊不甚似。然格力遒健,实虞、杨、范、揭之后劲,非元末靡靡之音。其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矣。
陶宗仪字南村,号九成,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元末举进士不第,明洪武中曾任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诸生到南京赴礼部试,赐钞而归。宗仪学识广博,不但长于诗文,精于书法,还勤于记述典章制度。著有《国风尊经》、《南村诗集》四卷、《南村辍耕录》三十卷、《沧浪棹歌》一卷,又节录前人的小说笔记等为《说郛》。《南村诗集》卷一为古诗,卷二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卷三为七言律诗,卷四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毛晋尝刻入《十元人集》。刘体仁《七颂堂集》有与张实水尺牍,称“读史不载陶南村,窃谓此君靖节一流人”。今考《十元人集》内,如倪瓒、顾阿瑛亦皆亲见新朝。然瓒遁迹江湖,阿瑛随于谪徙,未沾明禄,自可附朱子纲目陶潜书晋之例。陶宗仪则身已仕明,孙作《沧螺集》中有陶九成小传可证。毛晋仍列之元人,非事实。观集中洪武三十一年(1398)《皇太孙即位诗》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对儿孙两鬓霜”。则陶宗仪臣明,原不自讳。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门、二日早朝、三日率诸生赴礼部考试、十日给赏、十一日谢恩诸诗,即《明史》本传所谓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诸生赴礼部试时作。是又岂东篱采菊之人所有为之事,何必曲相假借,强使与栗里同称。是集不知何人所编。考其题中年月及诗中词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铙歌、鼓吹曲诸篇,似为元时所作。其编次年月,颇为无序,殆杂收遗稿而录之。其诗平实顺畅,虽受元末纤秾风气的影响,但格力遒健,在明初,颇有影响。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毛晋汲古阁刊本(收于《元人十种诗》)行世。
人物简介
李穑(1328~1396),字颖叔,号牧隐,谥号文靖。本贯韩山李氏。出身名儒家庭。师承大儒家李齐贤。1349年作为使臣来中国元朝,应科举及格后,在元国子监学习朱熹的学说,3年后回国。曾任成均馆大司成、宰相等要职。他大部分时间研究性理学。李穑是在高丽后期(13~14世纪)开始广泛传播和发展的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任大司成期间,讲授朱子学,培养了许多著名儒学者,如郑梦周、权近等。李穑是高丽末年“丽末三隐”之一,另两隐是他的学生圃隐郑梦周、冶隐吉再。著有《牧隐集》55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奉化人,字子经。明初侨居南京,洪武二年荐授翰林学士,迁待制,后以非罪死。其家世传史学,以司马氏《通鉴》、朱子《纲目》并终于五代,周威烈王以上,虽有金履祥《前编》,而亦断自陶唐,乃以盘古至高辛、宋至元著为二十四卷,名《通鉴续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初山东濮州人,字宗孔。笃学,足不窥户外三年,专治朱子之学。洪武初诏求传朱子学者,郡吏推荐,累官大理寺卿。帝好释氏缁流,应对称旨者辄擢大官,徒党横肆。仕鲁章数十上,力争不听,因置笏于地,乞归。帝大怒,命武士摔搏,死于阶下。
呆庵庄禅师。台州人也。住持径山。学者云合。说法酬机。迅若奔雷。有呆庵语录。湮没无传。记籍但载其答儒一编。意深而远。语宏以肆。轰轰然。诚宗门之伟人也。或以儒释内外之辩问者曰。昔宋儒晦翁曰。释所谓心上做工夫。本不是。程子曰。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义以方外。则未之有也。故滞固者入于枯稿。疏通者归于恣肆。此佛教所以隘也。吾儒则不然。率性而已。斯理也圣人于易备言之。二翁之说何如。师曰。不然。教有内外不同。故造理有浅深之异。求之于内。心性是也。求之于外。学解是也。故心通则万法俱融。着相则目前自昧。呜呼外求之失。斯为甚矣。今儒学之弊。浮华者。固以辞章为事。纯实者。亦不过以文义为宗。其实心学则皆罔然也。宋之真儒。深知其病。又知吾心工夫为有本。是当教本抑末。以斥其言语文字之非。可也。而复以心上工夫不是。何自为矛盾欤。本既不是。何谓却胜儒者乎。此其不能穷心学之理。于吾佛之道。深自惑乱。而不能取决也。观伊川之言。亦然。夫既悯吾道为有内无外矣。果能以道为本。得本何忧于末哉。继言枯稿恣肆。又悯吾道之隘。是未见其大者矣。既曰。佛有觉之理。为敬以直内。复言要之亦不是。皆反覆自惑之言耳。岂真知此理者哉。若率性之说。亦不出吾心上工夫。必取證于易。易乃心上之妙理。先儒不明本心之体。遂不明良知良能之所自出。谓有气而后有知。乃推性命之源于气。推性为气中之理。以性循理为道。故随事随物以明理。不知天地人物形气。皆生于觉性之中。而吾之本心妙明遍照。已在思虑未发之时。若有得于此。即时中之义也。失此不能少存于内。徒追求于事物之末。谓之义以方外。岂有是哉。取證于易者。易言至神至圣。皆指不可测不可知之地。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以无思无为无感通之本。则易所證。固非外矣。夫了悟之地。非学解所能到。悟则谓之内。解则谓之外。则内教外教。所以不同也。儒者专用力于外。凡知解所不及者。不复穷究。故不知允执厥中之道。天理流行之处。皆在思虑不起。物欲净尽之时。践履虽专。终不入圣人之域矣。盖因疑佛氏之迹。为无父无君。遂不究尽其说。使孔圣之道不明。乃成毁佛之过也。惜哉。师将化忽云。难难。二八娇娘上高山。老僧扶不得。言讫而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仲庄,自号樵圃老人。冠婚丧祭,悉本朱子家礼。复集群从弟子,延师讲学,日以耕读为业,行义重于乡里。知府荐授训导,寻致仕。有《归田集》。
字仲庄。为人耿介有气节。先是里俗治丧多尚浮屠,先生家独禁不行,用小宗法立祠堂,行朱子家礼。复延里中耆宿,率群从子弟日从讲学,以耕读傅家行义为乡邦所重。太守王进高其名,荐授郡学训导,模楷一时。秩满入觐,敕赐致仕归,自号樵国老人。所著归田集,得年八十有四。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龙溪人,字子祥。诸生。有《考亭丽泽录》、《考亭源流录》、《高氏遗泽编》、《陈布衣文抄》、《古今指掌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应天府江宁人,字行之,号雪篷。善画梅,笔力苍劲,亦善画萱、竹、菊等。字学朱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山西沂州人。贡生。性孝友,奉养父母,能顺从父母意愿,体谅父母。深究朱熹家礼,丧祭必遵其规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徽州府歙县人,字少连。尝法朱熹以蜀汉为正统之意,作《季汉书》,以蜀为本纪,列魏、吴为世家。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将乐人。家贫,好交友,遇名士恒流连不倦。工墨竹,善飞白,大者如盖,宗朱熹、苏轼法,楷书、草书似祝允明、陈淳,海内视为珍宝。喜吟咏,善弈棋。卒年八十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慈溪人,字子威。议论宗朱熹,无王学末流之弊,但失之迂缓。工诗,与沈启南为诗友,尝为石田序分类诗。有《郊外农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常山人,字孔明。诸生。弃科举业,往江西崇仁师事吴与弼。学成辞归,日究诸儒论议,一切折衷于朱熹之学。事亲孝。设义学,立社仓,以惠族党。有《易义发明》等。
维基
张坚(14世纪—15世纪),字彦诚,号勿欺,南直隶太平府芜湖县人。张坚是永乐三年(1405年)举人,十三年(1415年)成进士,获授庶吉士,外任河内知县;他为人温和正直,辞官后居于林下多年,非正人不交、非经史不读,专注模仿圣贤,实践训诲后辈,以正心诚意为宗旨,而他写下的诗歌文词都是为当时感言,不尚尚浮华,八十一岁才去世。他读书时曾读到朱子作品内有「勿欺」二字,就拿来命名其家堂,检讨张颖、编修周孟简为他作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6—1434
【介绍】:
明河南渑池人,字正夫,号月川。永乐六年举人。任霍州学正十六年。笃志性理,坐下著足处,两砖踏穿。其学宗朱熹,务躬行实践,以静存为要。学者推为明初理学之冠,称月川先生。有《曹月川集》、《四书详说》等。
昔者,子朱子说诗,于性情之道,风雅之用,备矣。然未尝不以体制音节为言。他日评汉魏以来至近代词章,各极所长,权度甚精,而独谓古五言不可轻变。盖述作有体,变复之际,昔人所难。虽大儒先生不敢忽也。汸游临川时,尝以此说质于雍虞公,且问所以为合作者。公曰:三百篇而后,有汉魏六朝。朱子尝有取焉。然其为体不一,大抵世有治乱,人品风俗不同,极其才情则淫伤而无节,尚词藻则绮靡而失真,善学者慎之可也。余独爱阴何徐庾氏作,音和而庄,思约而正,华不至靡,约不至陋,浅而不浮,深而能著。其音清以醇,其节舒以亮,有承平之遗风焉。然后知杜少陵所以称诵不置者,盖在于此。大历元和而后知者鲜矣。暇日观公诗稿,试以此说求之,颇得去取大意。往来江湖间,每论诸能诗者,或唯唯或否否,唯武威余公所赋乃若一以公言为师,无复他有,出入而高雅浑厚,自非齐梁间作者可及。岂禁苑从游时,尝论及于斯耶。抑所见之偶同也。自是每恨不得全稿观之,兵兴以来,此事姑置。岁辛丑春正月初,与淮南郭公子章遇于星源,子章尝游余公之门者也。因论公平居崇尚选学,于后来变体一无取焉。而五七言近体,每欲弃绝不为。公大节既立,而诗文皆散逸罕存矣。闻者相与太息,于是乃得子章所赋曰《望云集》者,与一二友朋共吟讽焉。古五言远宗魏晋,得其高风远韵,不杂后人一语。近体亦质厚微婉,足以达其志气所存。信乎渊源之有自也,又可见余公居常教人悉本朱子,至其斧藻盛时,陶写幽抱,独与虞公相表里,而不必他人之已同,斯其所以为合作者,与以子章之才能守师法而不变,亦可谓贤矣。友人有请而传之者,乃述所闻书于卷端,庶观者知所自来也。或曰郭公志士也,今四海横流,生民涂炭,起管夷吾舅犯先轸,诸人相与属櫜,鞬执鞭弭,以救之犹恐不及,顾相与论歌诗之源,制作之体,无乃非公意乎。虽然,吾闻子章少无宦情,尝欲泛大江上三峡,徜徉蜀汉之间,览诸山川之奇秀,吊昔人经营遗迹,求严君平岷峨之墟,咨访大人先生之流,相与上下。其议论然后大发于诗,遭乱志勿遂也。语曰在朝言朝,在野言野,使子章据功名之会,真有以自见于当时而诵其诗者。考论师友渊源与其高蹈之志而传之,不亦可乎。新安赵汸序。
《望云集》者,郭君子章所作之诗也。子章尝从青阳先生学治经,而性尤嗜诗。自黄初以降,诸名家多嚅哜其芳腴,故剔句锼辞,趣味隽永。而韵度婉微,青阳亟称其能。曾未几何,戈甲抢攘,二亲与弟昆咸亡。子章只影飘零于江湖间,进退无依,遂仗剑从军,艰难险阻,莫不备尝。凡世道之污,隆时序之,推移人事之变,更每触之于目。必有感于心,感久辄悲,悲不能已,乃悉假诗以写之。通名其集曰《望云》。望云志思亲也。余常取而观之,何其情思之萦纡,音节之激烈哉。譬犹秋风刁骚,霜月凄白,孤臣畸士,恸哭于山泽苍凉之间。而闻者莫不陨涕焉。哀思之切,何其一至此乎。在昔先王之世,四方乂宁,民各保其室家,颂声洋溢播之郊庙。及其衰也,政赋日逼,士困于行,役而不能归,至有陟屺岵以望其父母与诸弟者。说者谓其思之切而哀之至,况子章兵难相仍,非特行役之劳而已。亲没家燬,非特不能归而已,宜其情之所触有不能自已也。夫以子章之才之美,不生于太平无事之日,以颂清庙閟宫之盛,顾独驰骋于变风之末。呜呼!其命也耶,其命也耶。虽然,否与泰相为循环者也。今天已厌乱,戈甲将向息矣。子章方宣嘉猷以著劳烈,其必吐和平之音,以鸣天下之盛耶。子章名奎,淮南人,金华宋濂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