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僧真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号清泉
万历中京师慈仁寺
有《篇韵贯珠集》。
(《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四)
真空
泉南人
六岁时。
堕井得不死。
遂出家。
既长。
游关洛。
终南衡岳
遇师授。
渐解悟。
嘉靖己未
罗浮
憩止永福寺寄食。
一僧为之纫针补衲。
时当暮春
游寺人甚盛。
置盂嘿坐。
或投之钱。
时在树间。
或佛灯下宴坐。
入定已。
则随众作务。
人莫之知也。
龙塘公
读书寺中。
见其色润肌清。
神光孤卓。
亟叩之。
乃知其深于禅也。
龙塘问曰。
力务如此。
能无苦乎。
曰。
米未熟。
腰石何辞。
吾今黄梅一行者耳。
曰。
然则汝他日成六祖耶。
曰。
成则今成。
何待他日。
我自成我。
何必六祖
浴佛日
寺僧敷高座。
说法。
亦不辞。
径登坐发挥奥义。
语音清亮。
倾听数百人。
无不称善。
龙塘惊问之。
答曰。
偶然耳。
成亦宿因也。
无何出五羊少参。
徐公迎至廨舍请法。
广孝寺
观音山
归从者日以千计。
缘震一时。
佥谓。
曹溪再来也。
一日斋会。
命弟子置木龛。
龛成。
辞众入坐。
众惊哀。
争执卷请偈。
龙塘闻而趋至。
复出龛。
温叙如平生。
既而复入。
命闭龛。
视之已长往。
诸檀越思之。
立祠观音山
奉香火云。
释道邱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释道邱字离际亦号栖壑顺德龙山柯氏子。
母陈氏,感神僧人,梦惊而举子,故生时室有异光。
妙龄薙染,后侍憨山于宝林,典通内外,心澈教禅。
乃度岭至金陵,亲雪浪、一雨,深究宗趣。
复如杭参莲池,授以净土法门,付之衣钵。
更入江右侍博山无异
久之又入匡庐,会同参家宗保禅师于金轮。
遂归广州,道路传闻,争相趋谒。
陈秋清、梁未央延住白云蒲涧,学侣辏辐,共坐枯木,种蓻自给。
尝访六祖,路出端州,望鼎湖山水秀丽,策杖而入,知为福地,乃开山焉。
先 是,地主梁少川与清波延僧,搆庵其中,共结净社,闻道邱至,奉为住持,竟成大刹。
内有涅槃台、庆云禅院、寮舍、僧房,非万金不就,道邱谭笑成之。
噫,异矣。
憨山尝游此峰,悬记曰:“不久当有至人,于兹开山”,纪以诗曰:“莲花瓣瓣涌沧溟,宝殿高高傍七星。
白昼云封无犬吠,夜深说法有龙听。
”至是果验。
寺无担石之储,而众至数百,有赍请置田者,却而不受,开山十年,未尝困乏。
因白莲盛开,索笔书莲花颂而寂。
释通乘
号石车
金华朱氏子。
二十六岁。
依天真为僧。
云门禀具。
六祖思善公案。
有省。
遍参知识。
后谒天童于金粟
童问。
那里来。
师曰云门。
童曰。
几时起身。
师打圆相。
童曰。
莫乱统。
师曰。
千里同风。
今日特来。
亲领痛棒。
童曰。
既千里同风。
又来作么。
师翘左足。
童曰未在。
师翘右足。
童曰错也。
师曰。
风吹别调中。
童休去。
入室次。
童举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师拂袖便出。
次继席金粟
上堂。
诸佛出世。
为一大事因缘。
达磨西来。
指人见性成佛。
金粟不谙老婆禅。
祇要诸人棒下见血。
若也恁么会得。
触处逢渠。
纤毫不立。
垂手人间。
和光化物。
既然触处逢渠。
且道渠是阿谁。
毫釐有差。
天地悬隔。
喝一喝。
释圆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圆珑字大觉姓郑氏武林人也。
往来无极讲席间,与雪浪度门相友善,而绍觉承执弟子礼唯谨,各侍一母,称两睦州
时寄寓土桥民庐,因奉母也。
有古英者,兄弟同出家净慈,日与英语,夜宿英寮如家,唱和挥洒,墙壁几遍,自谓寒山拾得,人莫之许。
所寄庐地仅方丈,而集海内名士,座为之满。
梵筴止一度一架,取读之,恍入龙藏,入无量法门矣。
自题栗主于案,欲以谢客,客至且疑且悲,低回久之,渐入其寝,突遇视莞然。
尝读《宗镜》有省,与其徒承手录百卷,示邻居士虞长孺曰:“吾得扫除宗镜堂,为寿师役,足可无憾,来时虚空包法界,去时法界包虚空耳。
”逝时喃喃二语不绝,时《宗镜》唯梵本,妙峰福灯阅之而悟,因劝藩王刻其书于秦,而始传写于吴中士人多喜读之。
妙峰亦驻锡南屏,与筠泉莲为友,皆远嗣永明寿云。
有真界,字幻居者,槜李人,亦来吴中,栖止南屏寿堂,注解《金刚经》,视古今百家注无当旨者,独会祖意而为之注,直指人心而不袭旧语。
六祖、中峰于此顿悟,非直注则经属于论矣。
注成,六梦居士序之,去隐西溪,无何端坐而化。
释惟政洪济大师
惟政 松云洪济大师 壬辰变后。
为义僧将。
阵于岭南
倭将清正。
要与相见。
松云入倭营。
贼众列立数里。
枪釰如束。
松云无怖色。
见清正从容谈笑。
清谓松云曰。
贵国有宝乎。
松云答曰。
我国无他宝。
唯以汝头为宝。
清曰。
何谓也。
答曰。
我国购汝头。
金千斤邑万家。
非宝何。
清正大笑。
倭奴自壬辰后。
不敢通和
至癸卯来请信使。
人皆愤惋。
而朝廷恐其生□。
山人往试贼情。
山人遍□别章于[打-丁+普]绅间。
余赠之曰。
盛世多名将。
奇功独老师。
舟行鲁连海。
舌聘陆生辞。
变诈夷无厌。
羁縻事恐危。
腰间一长釰。
今日愧男儿(芝峰类说)。
万历壬辰
居金刚山店寺。
倭兵大至。
与同舍僧。
避冠深谷间。
有僧往觇。
倭入店寺。
缚居僧数十人。
索金银诸宝。
不出将杀之。
惟政闻之。
欲往救之。
僧皆挽之曰。
吾师欲为同舍僧救其死。
其慈悲莫大。
然探虎口将虎须无益。
只取祸耳。
惟政不从。
入乱兵中。
傍若无人。
倭兵怪之。
沙门
诸倭或坐或卧。
釰戟交锻。
故不拜揖。
不顾眄。
不留行。
曳筇挥手而入。
倭熟视而不之禁。
历山影楼。
至法堂下。
僧皆缚在两庑下。
惟政而泣。
惟政不之顾。
有倭在禅堂外治文书。
如军目者。
政立观。
倭兵亦不禁呵。
观其文字不可晓。
直上法堂。
诸倭将皆列椅而坐。
惟政乘手不为礼。
彷徨纵观之如痴人。
有一将以文字问曰。
尔解字否。
惟政曰。
粗解文字。
又问之曰。
尔国尊七祖乎。
惟政曰。
六祖
焉有七祖。
曰愿闻之。
即列书六祖视之。
倭将大异之曰。
此寺有金银诸宝。
尔可尽出之。
不然当杀之。
惟政曰。
我国不宝金银。
只用米布。
金银诸宝。
举一国所罕有。
况山之僧。
只事供佛。
菜食草衣
或绝粒餐
或乞食村闾以为生。
岂有蓄金银之宝。
旦观将军能知佛事。
六祖
法全以慈悲不杀为上。
今观无罪愚僧。
缚在庑下。
责以珍货。
彼一筇千山。
寄食民间。
以度朝夕者。
虽刲身粉骨。
岂有一寸宝。
将军活之。
诸倭传示其书动色。
顾下卒云云。
下卒趍下堂。
尽解两庑二十馀僧。
惟政又挥袖曳筇而出。
倭将以大字书大板。
沙门曰。
此寺有知道高僧
诸兵勿更入。
即罢兵而去。
自此倭兵更不入店寺。
朝廷除政僧将。
统营入道僧军。
出入倭阵。
以游说为任。
尝入贼阵。
见倭将清正。
清正曰。
尔国何宝最贵。
惟政曰。
吾国无所宝。
所宝惟将军之首也。
清正强笑。
而中实惮之。
乱既定。
奉朝命入日本国
家康以云绵子二万斤与之。
辞不得。
尽与对马岛主智正而归。
及朝廷重修庙阙。
政鸠一国僧军以助役(于于野谭)。
壬辰之乱。
倡义击倭。
虏获甚多。
上特拜僧大将
名满两国。
乱定后。
源家康为日本关白
请信使于我朝。
人皆愤惋。
而朝廷恐生边衅。
惟政日本
以试贼情。
倭素重其名。
欲试其节。
胁之使降。
政曰。
吾奉命于吾王。
通使于邻国。
尔等不宜侵凌。
吾膝不可为汝屈。
倭又大炽炭火。
烈若红炉。
使政投入火中。
政不动颜色。
立向火边。
若将跃入者。
天忽下雨如注。
火即自灭。
倭见之以为神。
遂罗拜曰。
天佑如此。
大师真生佛也。
即以金轿舁之。
自是虽如厕时。
辄舁奉之将送。
关白以大师所欲。
吾必敬承。
试言之。
政曰。
山人本无欲。
唯愿还我国佛画一帧。
关白曰。
敝国虽小。
尚多重宝。
何舍此而取彼。
政曰。
此佛甚灵。
可以祈风祷雨。
可以禳灾致祥
故愿还也。
关白下齐声言曰。
大师亦能呼风唤雨。
何必求还佛帧。
政不复强迫而归。
自是倭奴不敢复喝。
至今购得松云笔迹。
必以重价贸之。
惟恐失之云。
大丘八公山
古有一道买大[绲-比+月]八疋。
于燕市。
联作一幅。
欲画丈六金身为帧。
周行八道。
广募能画者。
数年不得。
适值枫岳僧大张水陆。
僧俗咸聚。
无虑数千人。
化主僧遍告众。
愿得画佛手。
莫有应者。
坐末疲癃一僧。
应募自出。
与之偕归。
斋沐而请。
僧曰。
此事满三十日乃成。
吾处于佛殿隐身而为之。
慎勿觇视。
涂其四壁。
使无孔隙。
存纳饭一窍。
三日一纳。
而纳时亦勿邪睇。
犯主僧依其言不敢窥。
至二十九日。
自料虽未满一日。
画必已就。
暂流眄而视之。
画师惊。
掷笔起立曰。
画不就矣。
即有黄雀。
出自饭孔而飞去。
影响寂然。
化主僧怪而入视之。
画佛已就。
而一足未就。
仍画著鸟迹而去。
其帧挂于桐华寺。
凡有水旱疾疫。
必祷此佛。
神验如响。
壬乱时。
倭奴窃偷而去。
松云此请还。
而竟不得(并旬五志)。
大师自经倭变之后。
隐遁于伽倻山海印寺
甲辰正月二十三日
法师西山涅盘。
奔丧至京郡扬根娱嫔驿。
被上命招。
未由奔表。
乘驲至京师
上下教曰。
咨尔惟政
狂彼倭𡨥。
采我仇雠。
而六载兵尘。
万民忧苦。
予心不安。
尔其往见倭酋。
详探贼情。
通和好而还也。
太师拜命而退。
即治行李。
是年春三月初四日启程。
具威仪[咒-几+尤]服资装。
礼待之节。
一依使臣前例。
二十日东莱
候风登舟渡海。
自对马岛。
复开洋前进。
数月而达倭都。
倭人盛仪待。
去都三十里。
设锦绣步幛。
左右列立金银屏
屏间尽写倭国人所制诗辞。
大师于道上瞥然看过。
悉记其诗。
及至馆。
与倭接伴使。
论其国中诗品。
辄能尽诵屏间诗。
无一差错。
使者惊异之。
告于其王。
其王欲诚其道术。
掘坑十馀丈。
要象毒蛇充入坑中。
布琉璃其上。
使郡形毕露。
有若纵横于流水之面者。
令人𢥠然。
大师入坐。
大师亦疑其为水。
掷念珠知其琉璃。
而后入坐。
倭益服其智。
翌朝将见于倭王。
倭王立铁马以通路
其下炽炭火四围。
使大师缘铁马而入。
大师即西向默祷。
青天白日。
有片云来自朝鲜
雨旋下。
炭火皆灭。
倭君臣见者。
莫不惊怖。
曰此神僧也。
生佛也。
上品金辇舁入内庭。
事之。
言所皆从。
大师盘游郡国。
赏玩山川。
周游倭境。
尽探其国物情人心。
至乙巳四月将还。
王及群臣上下。
各奉货宝为赆。
大师悉却不受。
首言交和宁国之事。
求清正之头。
次及刷还我国被虏人民。
倭君悚然。
即令刷出。
壬癸来被虏者。
男女并三千馀口。
具舟粮送。
使与俱还。
七月十三日还京祗肃。
上大加褒赏。
特赐一品秧。
大师不得已入谢恩命。
三日乞退还。
入伽倻山云(僧就惠所记)。
甲辰春
倭人智正来。
恳乞通信。
命僧总摄惟政
日本详探贼情。
政渡海托盘游诸国。
玩赏山川。
倭人益奇之。
肩舆邀请。
殆无虚日。
至大坂。
首言交和宁国之事。
次及刷还我人之言。
家康为。
壬辰之役。
吾实未见。
两国无事。
相安太平。
不亦可乎。
即令刷出被虏人民。
使与俱还。
要时罗事敀曲。
惟政曰。
我国与日本
虽是万世不忘之雠。
而交邻之约素不负汝。
一倭有何关胜败。
而兵退之后。
谋杀往来之使乎。
其年某月。
要酋回自中原。
我国如前接待。
同年某月日护送予釜山
今已累年。
本以此归咎。
是必讳隐要开衅隙。
不然。
扁舟沧海。
应有漂溺之患耳。
倭首等犹为然。
更不言要政再来。
乙巳四月
惟政将还。
历探倭情。
具报朝廷。
兼请回泊之日。
宜令舟师诸将。
聚屯釜山
以壮军容。
俾严护行诸倭之瞻视云云。
是日统制使李庆浚。
领舟师赴釜山
风送未及。
竟误师期。
惟政刷还人三千馀口。
季庆浚。
使之从便分送。
浚分付诸船将听其所愿。
船将等利其男女争先恐后。
絷之维之。
甚于抢掳。
或问所系。
而不能答。
则并称己奴。
美女则缚其夫投海。
而任作己物。
如此者非一。
怨声传播。
天高听卑
即罢李庆浚。
李云龙代之。
因令各道水使。
摘发边将之恣行者。
水使等视以文具。
竟不发告云进(士赵庆男经乱录)。
瓶锡空山。
索然若枯死木灰。
何其静也。
一日杖釰而起。
斫贼如麻。
何其勇也。
吾不信佛氏之有体而无用也(赵显命撰真赟)。
僧将惟政
方欲修葺龙起山城。
而患其私力不足。
本道巡察使
随便助力。
且觅给种子使。
惟政率其军百馀。
屯田山下。
为积粟之[言*(〡/下)]事(惩毖录)。
五月
僧将松云
还自日本
刷还被掳人口一千馀名。
分载四五十船。
与倭人智正同还。
松云一名惟政
任姓
密阳人。
先世士族。
松云出家为僧。
颇能诗。
善真草。
有名丛林中。
壬辰住金刚山。
一日倭兵乱入。
寺僧奔窜。
松云独凝坐不动。
倭异之。
环立合掌致敬而去。
其秋余在安州
通文各道。
无论僧俗。
令起兵勤王。
文到。
松云展文佛榻上。
率其类涕泣。
遂收僧兵千馀入平壤
结阵于林原坪。
与倭战。
自是长在军中。
又尝再入清正营中论说。
意气激烈无畏慑。
前年朝廷命往日本
游山。
探贱中消息。
人皆危之。
松云恬然无难色。
主是乃还(西厓集)。
释景隆明 1393年7月12日 — ?
示真性源 参禅须要信得彻。
有主宰。
提撕话头。
默默参究。
于一切处无著无依。
逆顺境界到手。
便为蓦直行去。
不起分别。
不见有逆顺。
不见有境界。
盖为大解脱中不存一法也。
洞然了悟
直下承当。
更进一步。
了却向上一著。
虚彻灵明。
如金刚王宝剑。
万物曷敢婴其锋。
更说甚么世法佛法。
烦恼菩提。
透顶透底。
举体全真。
是为逸格之人也。
圆鉴堂 念佛一门。
捷径修行之要也。
识破此身不实。
世间虚妄。
是生死根。
惟净土可归。
念佛可恃。
紧念慢念。
高声低声。
总无拘碍。
但令身心闲淡。
默念不忘。
静闹闲忙。
一而无二。
忽然触境遇缘。
打著转身一句。
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
阿弥陀佛不越自心。
虽然如是。
若乃将心求
反成障碍。
佛性是自然之物。
不属心思意解。
若见恁么说。
你便执个无心。
又成大病。
但以信心为本。
一切杂念都不随之。
如是行去。
总然不悟。
没后亦生土。
阶级进修。
无有退转。
昙和尚令提云念佛者是谁。
或云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
谓是摄心念佛。
参究念佛。
汝今不必用此等法。
只用平常念去。
示肄南宗 赵州无字。
之时。
如银山铁壁。
今日也无无。
明日也无无。
一朝水到渠成。
始知铁壁银山元非别物。
只贵退步休心。
切切要明生死大事。
不可呆蠢蠢念个无字虚延岁月。
亦不可推详计较义理曲会。
但于时中愤愤然要明这个无字。
忽尔一朝悬崖撒手。
打个翻身。
方见孤明历历。
如是现成。
到此不可耽著味著。
还有脑后一槌极是难透。
你但恁么参去。
举世尊初生 朕兆才彰成露布。
复指乾坤行七步。
只要群生正眼开。
落尽眉毛浑不顾。
举如人上树 百丑千拙齐露出。
明眼衲僧见不得。
断人命脉只斯须。
香严老子贼贼贼。
答诚敬堂 向上一著者。
彻之后。
结角罗纹。
杀著一锤。
所谓末后一句也。
言语说不到。
只用活机手段调治而至。
百丈再参马祖
马祖正用此机。
临济再参黄檗
黄檗亦用此机。
临济洛浦亦此机也。
后于夹山棒下方始瞥地。
兴化打克宾亦此机也。
真净和尚颂曰。
丈夫当断不自断。
兴化为人彻底汉。
日后从他眼自开。
棒了罚钱赶出院。
此颂甚对机。
汝今公案未明。
如何明得此一著子。
夙有灵根者。
公案亦甚易明。
不见临济凡问佛法。
便被黄檗殴打。
十分切当。
后得大愚一句打发。
洞明黄檗机用。
假如今日汝问我向上一著。
我亦不用摇唇动舌。
只用殴打。
再问再打。
汝被我打得荒了。
无计可施。
无理可说。
不得意中。
忽然猛省。
亦未可知。
我虽不施棒喝。
汝但恁么承当去看。
道禅人 参禅一著。
是超生死脱轮回之关棙子。
岂可小识小见而能拟议耶。
此是三世诸佛捷径度人之大法。
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也。
自从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迦叶尊者独悟深旨。
次第传来。
度人无限。
非语言文字而能教诲。
惟在具大手段。
大善知识
生机活法点悟而已。
昔因风吹幡动。
一僧言风动。
一僧言幡动。
六祖云。
非风幡动。
是汝心动。
二僧皆得省悟。
呜呼。
二僧言是风动。
是幡动。
皆是凡心。
六祖言非风动。
非幡动。
便佛心。
汝今且去穷究非风幡动。
是汝心动。
如是参去。
忽然省悟。
自知果然非风幡动。
是我心动也。
那时却来回报。
然后为汝敲磕末后一句。
自制塔铭 生事死葬。
祭之以礼
孔子之教也。
死而火化。
安葬骨塔。
释迦之教也。
古今依教。
莫不皆然。
余生姑苏洞庭鼋山陈氏。
父字显宗
号月潭处士
母金氏。
余讳景隆
字祖庭
号空谷
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
永乐壬辰
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
湖海伯古拙和尚辈莫不参扣。
虽以家居。
参究不替。
庚子岁
许令出家。
虎丘先师石庵和尚收为行童。
洪熙乙巳
给牒为僧。
宣德二年
从杭昭庆守宗师得具戒。
六年
先师膺荐住持杭之灵隐
遂同至矣。
七年
天目山礼高峰塔。
憩锡一载。
剋苦参究。
忽有省会。
懒云和尚时在海昌妙。
遂造之。
剖露心法。
懒云大喜。
九年
灵隐先师圆寂矣。
阇维。
敛骨葬于本山
造骨塔。
并塔院。
奉祀有年。
今老且病。
死日在迩。
思无馀地以葬遗骨。
遂承佃钱塘县尉司上扇第二图修吉山下沈敬元佃官地一段为坟地。
葬骨塔。
盖坟屋居之。
待尽馀年。
名其屋曰正传塔院。
呜呼。
生死一梦。
骨塔奚为。
盖表佛法流芳。
灵踪不断。
即幻明真。
以致佛祖命脉源远流长矣。
幻身虽灭。
佛性不迁。
后之来者。
见窣堵崚嶒。
峰峦苍翠。
鸟鸣乔木。
泉潟幽岩。
不驰外境。
不执内心。
尽忘爱恶。
陶然泰和
始知法界为身。
虚空为口。
万象为舌。
昼夜说
未常间歇。
于此见得明。
透得彻。
如醉复醒。
廓然领悟。
便见佛祖不曾涅槃。
老僧不曾圆寂
大圆镜中觌面相见。
西来祖意两手分付。
如古师嗣云门。
青师嗣太阳。
无前后。
无去来。
大千沙界。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
始终不离于当念。
懒云和尚
景隆受业师之受业师。
景隆心法受印可于懒云
即南极安禅师也。
临济正传二十世。
师上溯天真。
则无极源雪岩钦
前后嗣法亦无定规。
前嗣后者。
阿难嗣迦叶。
后嗣前者。
兴化临济
理贯古今。
诣实为至。
铭曰。
廓周法界。
空荡无涯。
群灵升坠。
恒无已时。
佛祖垂应。
为导为师。
夙膺微幸。
直斯化仪
不善弘道
随力所宜。
卒于武林
骨窆山崖。
窣堵奠安。
山同寿期。
以幻归幻。
有为无为。
成住坏空。
道恒夷。
正统九年春
景隆五十二岁著。
示徒参禅 宗厥旨。
是转迷成之要道也。
是明心见性之妙诀也。
是超凡入圣之关棙也。
自宋末至于今日。
师法不逮。
参徒根器亦为下劣。
变坏妙诀。
死法传流。
无绳自缚。
本是活人。
缚作死汉。
做作规矩。
提死话头。
执倚偏邪。
无由开悟。
嗟夫。
灵山会上别传心法。
超出功用。
大解脱法门也。
要在妙悟。
岂局规模。
老僧今日不用提话头。
不用参公案。
先要识破此身。
空花幻影。
不越百年。
可溺于世情。
埋没灵明觉性
随逐妄缘。
汩没生死。
六道循环。
不能超出。
既知此患。
尽情放下。
更不留心。
惟令默自思惟。
我今思善思恶怕热怕寒知饥知渴者心也。
因有幻身。
此心活。
死了烧了。
何处身。
只思此二句。
其馀言语。
知得便了。
不须记忆。
但于行住坐卧静闹閒忙苦乐逆顺一切时中。
唯自思惟死了烧了何处身。
忽然识得。
自会做人。
自知入道。
至于此时。
方参公案。
切须稳重穷究末后一句。
方到牢关。
始为了事人也。
涵养此道。
如百炼精金更无变色。
还垂方便接引后人。
是为报佛恩德。
答问 明本源曰。
永明大师道。
土。
犹如带角虎。
是则二法兼行耶。
兼行。
则古人谓之脚踏两边船。
必陷中间也。
湖海弟兄浩浩商量。
是非蜂起。
乞师指决。
去我碍膺。
答曰。
永明大师出此言时。
无人反覆扣问。
历代祖师在世。
亦无人反覆扣问。
故无辨明也。
学人疑似之心蕴之于怀。
未常发问。
懡㦬含糊。
迨今五百年矣。
子发此问。
大哉问也。
惜乎景隆虚度光阴七十四年。
道德智眼皆所不逮。
能答此言乎。
强答之。
恐不契佛祖之心。
反罹罪咎。
然有问无答。
亦非道也。
勉赴来意。
随力言之。
子当裁择。
执守参禅。
提个话头。
自谓守静工夫。
更无别事。
念佛往生。
寅夕礼诵。
皆所不行。
此谓有土也。
此等参禅亦非正气。
是为守死话头。
不异土木瓦石。
坐此病者十有八九。
莫之能救。
是活意。
如水上葫芦。
捺著便转。
活鱍鱍地。
故云参祖师活意。
不参死句。
如此参禅。
不轻念佛往生之道。
寅夕礼诵亦所遵行。
左之右之无不是道。
雪峰典座
杨岐作监寺
籍身劳动。
内力参禅。
永明参韶国师之
大弘念佛之道。
所谓内圆而外方。
内秘菩萨行。
外现是声闻。
此谓有土也。
辄以俚言免塞子问。
别访高明以求的意。
示坐关安清二上人 大藏经中。
传灯录里。
教人修行者。
皆言亲近明师。
时时闻法。
或念佛。
或数息。
或尸观。
或居阿阑若。
闲淡性情。
剋求妙悟。
自从拈花示众。
迦叶妙悟教外别传学厥旨。
二祖觅心不得而得安心。
南岳禅师六祖
祖曰。
什么物。
与么来。
岳大悟。
乃曰。
说似一物即不中。
疏山沩山曰。
有句无句。
倚树。
疏山卖布单作路费。
三千里外直造沩山
扣问树倒藤枯
句归何处。
沩山大笑而已。
疏山不契。
发愤而去。
行到明招。
言及于此。
明招曰。
却使沩山笑转新。
疏山大悟
大慧亦问树倒藤枯
句归何处。
圆悟答云。
相随来也。
大慧
有僧问一老宿。
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宿云。
恶。
僧大悟
雪峰三登投子。
九到洞山
古人坐立不安。
切切求
岂肯死坐关房。
守株度日。
唐有大梅。
宋有和庵主
闲静馀情。
养道而已。
唐宋之时。
皆无坐关之说。
元时生出计较。
设个关房。
坐待
至今仿效也。
汝既如是精进用心。
切切求
聊为庶几。
岂可坐关房。
现成衣食。
自在过时。
而况张道伴。
李道伴。
张施主。
李施主。
常来相望。
各入关房。
闲话半日。
岂是真正修行纯净工夫剋时求也。
灵源居昭默堂
高峰坐死关。
皆悟道之后养道者也。
不似今人茫然而坐。
古人不舍分寸光阴。
不废剪爪之工。
舍身命而求妙悟也。
今恐虚消信施。
空丧光阴。
带果招因。
难以逃避。
由是老僧如是苦口。
若契汝心。
留为警觉。
或不契心。
付之水火。
又 来书说许多言语。
皆欲辨明。
且夫义学中人。
读书经。
教文义。
玄义岂不过汝百倍。
尚不能一一辨明。
不能窥测宗公案。
汝欲辩明。
何异入海算沙。
宗厥旨。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昔有僧问石头和尚曰。
如何是
答云碌砖。
如何是道。
答云木头。
是如是之处将出来。
思惟之心安在何处。
一悟之后。
万法皆明。
何待辨论。
大慧和尚颂十智同真公案云。
兔角龟毛眼里栽。
铁山当面势崔嵬。
东西南北无门入。
旷劫无明当下灰。
宗悟境界如是而已。
通此消息。
令汝会意。
前者见汝多于人事。
故写书来。
令汝自省。
又恐汝独执于坐。
困在昏钝。
故写几段古人用心切近处。
汝学他用心。
晦堂和尚云峰悦禅师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峰曰。
你且去黄龙南禅师
到彼挨拶数日亦不悟。
复回云峰。
峰已迁化。
复回黄龙。
途中遇雪。
阻于一寺。
无师扣。
便看传灯录。
偶然揭开。
看见僧问多福。
如何是多福一丛
福云。
一茎两茎斜。
僧云不会。
福云。
三茎四茎曲。
晦堂大悟
觉华严圆悟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圆悟令看罗山语录亦不悟。
发愤出门。
行到一寺。
忽然大悟
古人如是坐立不安。
磨心擦腹。
挨拶出来。
岂是安然自在。
守待自
观汝来书。
知汝不会
不闻真正开发。
只是江湖中碌碌然之开发也。
良可惜哉。
老僧寄书。
令汝师于古人。
莫师今人。
老僧永乐年间十九岁时。
遇见信心铭證道歌。
一看之后。
超然省会。
从此发心。
力求出家。
见南极老和尚
古拙老和尚
金陵湖广两淅之间做知识者。
一一往见。
所有开发。
皆不中意。
我自主张。
只用传灯中上古祖师机用开发。
用心究。
所以今日得这些小见识儿也。
忝与上古相合。
不与今时雷同。
我期望汝成个法器。
不可平常过了。
汝今抖擞精神。
自著精彩。
个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返究自己。
力要省会是归何处。
拌舍此身。
默做迟钝工夫。
一生用心去。
终有日。
此是没奈何处用此痛切之心也。
古人则不然。
有云我坐在这里等你去。
我立在这里等你去。
如是容易。
岂不快哉。
古人用心苦切。
一团精彩将出来。
不是拘缚身体。
呆呆兀坐。
昏茫过日。
此上所言多说病。
脱得禅病。
庶可悟道。
古云。
魔万难转惺惺。
直须精进切心。
庶有日。
袾宏曰。
诸师多教人参念佛是谁。
惟师云不必用此等法。
随病制方。
逗机施教
二各有旨。
不可是此非彼。
师讳景隆
字祖庭
号空谷
姑苏洞庭鼋山陈氏子。
月潭居士
母金氏。
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
为童时不茹荤。
趺坐若禅定。
永乐壬辰
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
虽家居。
而湖海禅伯如古拙和尚辈靡不参谒。
庚子出家虎丘
宣德二年杭州昭庆受戒。
遂依师住灵隐七年
天目礼祖塔。
憩锡一载。
刻苦参究。
忽有省。
因造懒云剖露。
云印可之。
懒云
临济下二十四世也。
师所著有空谷集三十卷。
心宗洞达。
机辨峻拔。
儒释通贯。
事理交融。
大理卿吴公志之。
师存年五十二时。
自作塔铭于武林西湖之修吉山。
院名正传。
有正传十景之咏在集。
释广祯明 1528 — 1589年五月二十三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广祯字瑞庵姓孙氏,金台人也。
性奇谲,不齿群儿,见者异之。
心喜念佛,时喃喃作讽经语。
龙华荣庵茂居僧录左阐教,有重行,偶过从孙氏,祯甫七岁,见而奇之,因乞为沙弥,遂命与上足玺为弟子。
少长,即喜以声音为佛事,调练三业,精修六时。
年三十,登坛受具,大通法师教化昌隆事之多闻法要。
隆庆改元大宗伯举为龙华住持,大开法社,延禅讲宗师,集四方学侣,披阅大藏,阐少室、天台两宗。
后来诸方师匠,中兴曹洞,若大千润者,多发迹于斯。
妙峰登微时,以大藏因缘谒为引重公卿间,道风大著妙峰为法门推崇,亦藉资焉。
神宗极,尤尚法化,海内名蓝知识多出其门。
丁丑春妙峰憨山隐居清凉,倾心慕之,游五顶搜访于冰雪中。
居无何,杖锡南游,礼普陀,入天台,隐于通玄峰顶,鸟栖鷇食,于焉三载,专精一行三昧,有所发悟。
寻谢去,回策东吴,礼长干舍利。
长江,陟九华,匡庐,驯黄龙白鹿,揖五老,而望香炉,绕文殊经台三匝,涤除玄览以休,过黄梅求印證焉。
复游天目、武当,抵南岳求悟法华三昧处,回入伏牛,练磨众中。
三月,乃归。
万历九年辛巳春妙峰憨山建大会于清凉,与双林平、无遮允齐入法社。
壬午春,会罢,复与憨山结隐太行
冬初,始还故居。
甲申奉慈圣命,同妙峰饭僧秦晋伊洛诸名山。
因出关走芦芽,渡河华岳,览长安,阅雁塔留影,寻草堂罗什翻经处。
结夏圭峰,望太白太乙,略崤函而东,再入伏牛,访嵩少,参鼻祖单传,哭润公,扣马以归。
居顷之,复奉慈旨,赍大藏往天台庐岳,复之清凉还报。
喟然叹曰:“一介微僧,数叨慈命,抚心顾德,愧何以当。
”乃引疾独居,屏绝人迹,居常自足,无意于世。
生平后己先人,不以物为事,戒珠心月,秋露空寒,貌古神清,长松孤鹤,瞹然可亲,凛然可敬。
达观尝称之曰吾门之龙华,犹如秦镜真能照人肝胆。
其赏鉴如此。
抱疾期年,一日召诸弟子曰:“吾赖为佛子,愧无补法门,但耿耿此心,不敢辜负佛恩耳。
生谓我不足,死当我有馀。
尔其勉之,予行矣。
”言讫而逝,时万历十有七年五月二十三日也。
寿六十有二,腊三十有奇,葬于京西北海之隆禧寺左,憨山为之铭。
释真节明 ? — 1593年十一月十三日
释真节
号素庵
襄阳人也。
少为郡弟子。
忽宿根内萌即辞割亲爱。
礼明休和尚祝发。
既而北游京师
遍参讲席。
秀法师座下餍餐法喜深得贤首之印。
师之学富内外。
诸方每以龙象推之。
久之负锡南还金陵
出主摄山栖霞。
众逾三百教备五乘。
据师子座挝大法鼓三十馀年。
檀施之馀拓地为庐。
殷宗伯琅琊大士像。
五台陆公亦铸金像。
悉归师供奉。
罗参知署曰圆通精舍。
句曲李石麓学士盟为方外交。
师阐大法不以期限。
尝讲法华经至多宝塔品。
空忽现宝塔于座前一如经言。
四众跂观洒然希觏。
中使奉慈圣皇太后命至同睹圣瑞
乃出尚方金缕僧伽黎衣一袭。
宣慈旨赐之。
即于讲堂之西建一浮屠以徵神化。
汪道昆记其事。
素庵法师
讳某
生于襄阳钟氏。
壮岁弃儒。
遍访知识。
南阳留山寺。
礼泯庵休公落发。
瓢然一钵。
历伏牛清凉受具。
秀法师
习经论凡十一载。
精其业。
南礼普陀。
白下
白下名流。
针芥自合。
摄山讲席留师。
道声大振。
师亦乐兹山幽邃。
遂诛茆筑室。
栖迟十年。
一日扶杖将行。
留偈净业堂云。
自入栖霞已十年。
东修西补未曾閒。
掀翻瓦砾成禅院。
除剪荆榛作菜园。
每炼蔬羹供海众。
恒宜大教继先贤。
如斯弗为儿孙业。
留与同袍万古传。
其气韵可想矣。
已而为众复留。
师身长几七尺。
头颅方直
面目有光。
隆颡丰颐。
音声如钟。
生平履践。
如冰雪。
随所酬应。
春温日旭。
人自意消。
说法截简易。
不为峻语。
而格顽导愚。
远近钦悦。
凡讲华严大钞法华楞严诸大乘论。
各若干座。
万历癸巳十一月十三日后夜。
端坐念佛而逝
三日中夜
火满山。
若列炬。
阅世七十五。
法腊五十。
师生平瑞迹甚多。
初至摄山演华严。
至入法界品。
塔放五色光。
又一日讲法华。
至宝塔品。
见空中光相俨然。
汪司马道昆
为作铭记。
司马公两举无遮大会。
新安焦山
见异人数十曹。
伏师前以脱苦谢。
司马亲见之。
丙戌大饥。
僧众绝食。
芜阴郝氏。
裹百斛米至。
初登殿礼佛。
惊谓曰。
是梦中教我赈米佛也。
辛卯冬
讲法华于娄东之淮云。
至地涌品。
毫光缭绕法座下。
久不散。
芜湖讲。
期度江。
风浪大作。
师咒观音力。
应声寂然。
其他毛举未易悉数。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真节字素庵襄阳人也。
少为郡弟子,忽宿根内萌,即辞割亲爱,礼明休祝发,既而北游京师,遍参讲席,谒秀法师,餍餐法喜,深得贤首之印。
学富内外,诸方每以龙象推之。
久之,负锡南还金陵,出主摄山楼霞,众逾三百,教备五乘,据师子座,挝大法鼓三十馀年,檀施之馀,拓地为庐。
殷宗伯得郎邪大士像,五台陆公亦铸金像,悉归节供奉,罗参知署曰圆通精舍。
句曲李石麓学士盟,为外方交。
阐大法,不以期限。
尝讲《法华经》至《多宝塔品》空中忽现宝塔于座前,一如经言,四众跂观,洒然希觏。
中使,奉慈圣宝太后命至,同睹圣瑞,乃出尚方金缕僧伽黎衣一袭,宣慈旨锡之,即于讲堂之西建一浮屠,以徵神化,汪道昆记其事。
释道丘明末清初 1586 — 1658
全粤诗·卷七四七
道丘(一五八六—一六五八)字离际晚号栖壑
顺德人
俗姓柯
开山云顶因号云顶和尚
碧崖剃染,礼法性寺寄庵大师受圆具戒。
后访六祖新州故址,道经端州,入主法庆云寺,为鼎湖开山之祖。
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释正诲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正诲字无迹,初祝发时名永灯,姓刘氏当阳人也。
母李氏,幼从外祖之宜都,十岁舍入石宝山,有塾师馆于寺,与众课读多解文义,以未了梵咒为憾。
年十六西游憩圣水寺,见习瑜伽者,喟然叹曰:法固如是耶?
去之,复归石宝,读书益力。
年二十,见僧持《缁门警训》者,诵之泣下,作偈曰:“善财与我原同性,不證菩提誓不休。
”遂诣荆南访天柱于普仰寺,柱器之,为更名正诲,留居三年,遍阅大藏。
柱寂,乃游伏牛,寻其遗迹,因之两都重登讲席。
慈圣太后闻其清誉,赐以千金,修葺玉泉,复请三藏存之寺中。
当阳旧有度门寺,荒废已久,人多不知。
在普仰时,天柱曾口授北宗五十六字,云在度门秀国师碑后。
自都归,便访度门,去玉泉七里见古寺破落,有石黝然,曰“大通秀国师之碑”,在榛莽中,抚之悽然,集工修治,因于塔前兴复度门寺,曰:“吾将老此,为北宗之裔。
”自是,养晦此中,专志净土。
崇祯元年正月,先期告逝,端坐说偈曰:“人间去住是寻常,处处名山古道场。
一念不生三世佛,谁能直下可承当。
”有僧问曰:“究竟若何?
以手抚案曰:“究竟到彼岸。
”遂寂,塔于楞伽峰国师之傍。
寻陵王宪使维章为之记。
所著有《识略庄子注》及诗文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