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明朝
维基
黄观(1364年—1402年),原姓许,字伯澜,尚宾,江浙行省池州府贵池县(今安徽贵池)人。明初状元、政治人物。明神宗时追谥文贞。黄璜长孙,其父入赘许家,故从许姓。洪武十七年应天乡试举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黄观以贡生入太学为监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殿试策论中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取殿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升任礼部右侍郎,复姓黄。建文元年(1399年),任右侍中,靖难之役后期,南京危急,黄观奉诏起兵勤王,领兵至安庆时,燕王已攻破南京,惠帝已死,燕王缉拿黄观,黄观妻翁氏携二女及家属十人投淮清桥下死。黄观闻讯,遂朝服投江自尽。燕王登基后,恨黄观忠于建文,在登科录中将其除名。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监察御史龚文选奏准朝廷,补谥“文贞”。
解期
选佛场开定祖机。辨明邪正在钳锤。禹门浪暖风雷动。正是鱼龙变化时。即今众中莫有冲波激浪者么。问答不录。师以拂子打一圆相云。机前一著。觌面全提。复击禅床一下云。句外一言。和声揭露。个里不许停思顾虑。岂容开口分疏。只饶眨得眼来。剑去久矣。纵是佛祖到此。也只得攒眉有分。何也。盖非言路所通。亦非心识所测。若是个英俊衲僧。向未举以前自当点首一笑。是故祖师门下法应如是。嗟观近世以来。人心不古。禅学之者。不务真参实悟。惟是接响承虚。以觉识依通为悟明。穿凿机缘为参究。破坏律仪为解脱。夤缘据位为出世。以致祖风彫弊。魔说炽然。塞佛法之坦途。瞽人天之正眼。使吾祖教外别传之道于斯而委地矣。故我大觉释尊。于二千年外。已识尽众生心病。预设多种奇方。于无渐次法中曲垂修證规则。不过只要诱引当人一个入路。故经云。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惟益多闻。增长我见。又云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佛令结制安居。剋期取證。过三期日。随往无碍。故知结解之有时也。且如即今诸大德。于九十日中还曾證悟也无。已悟之者置之勿论。如其未悟之者。则此一冬不免又是虚丧了也。若是个本色道流。以十方法界为个圆觉期堂。也莫论长期短期。百日千日。结制解制。但以举起话头为始。若一年不悟参一年。十年不悟参十年。二十年不悟参二十年。尽平生不悟。决定不移此志。直须要见个真实究竟处方是放参之日也。故先哲所谓一念万年岂虚语哉。遂举起拂子召众云。还知这九十日内参究的消息落处么。不见世尊道。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个里明辨得老瞿昙得失誵讹处。要證圆觉不为难矣。设或未能见彻。切忌依语生解。幻叟今日不辞饶舌。试为诸人颂出。猛火铸成金弹子。当机捏碎又浑囵。等閒失得俱拈过。风送潮音出海门。
示秀峰居士
夫念佛者。当知佛即是心。未审心是何物。须要看这一念佛心。从何处念起。复又要看破这看的人毕竟是谁。这里有个入处。便知圆悟禅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故祖师云。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證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所言心者。非妄想缘虑之心。乃虚明圆湛广大无相之心也。三世诸佛之所證。證此心也。六道众生之所昧。昧此心也。诸佛由悟而證。号曰菩提。众生因迷而昧。故曰烦恼。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得之不有。失之不无。迷则业缘。悟名佛性。盖知迷悟在己。得失非他。当知此心旷劫至今。本无生灭。原非染净。孤光皎皎。脱体无依。妙用真常。廓周沙界。无形状可见。无声响可闻。虽然无相。无相不宗。虽曰无声。无声不应。是一切色相之根。乃一切声响之谷。色空不二。动静一如。法法虚融。尘尘解脱。是知心有则法有。心空则法空。心邪则一切邪。心正则一切正。若了此心。法亦不有。心法既无。则一切是非名相皆空。是非名相既空。则山河大地。色空明暗。直下与当人自性心佛觌体混融。了无隔碍。居士于此果能信入。则与从上佛祖所證所得更无差别。复何凡圣迷悟得失之可论哉。设或未然。亦不用别求玄妙。厌喧取寂。但将平日所蕴一切智见扫荡乾净。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置之怀抱。默然体究。常时鞭起疑情。这个念佛的毕竟是谁。返复参究。不可作有无卜度。又不得将心待悟。但有微尘许妄念存心。皆为障碍。直须打并教胸中空荡荡无一物。而于行住坐卧之中。乃至静闹閒忙之处。都不用分别计较。但要念念相续。心心无间。久久工夫纯一。自然寂静轻安。便有禅定现前。傥正念不得纯一。昏散起时。亦不用将心排遣。但将话头轻轻放下。回光返照。看这妄想昏沈从甚么处起。只此一照。则妄想昏沈当下自然顿息。日久坚持此念。果无退失。蓦忽工夫入妙。不觉不知一拶疑团粉碎。历劫尘劳当下冰消瓦解。只个身心二字亦不可得矣。于这不可得处豁开顶门正眼。洞彻性空源底。自当点首一笑。始知涅槃生死秽土净邦俱为剩语。到此始信山僧未尝有所说也。更须向真正钳锤下搂空悟迹。掀翻窠臼。然后證入广大甚深无碍自在不思议解脱三昧境中。同佛受用。以斯治国泽民。则可以垂拱无为而坐致太平者矣。以此超脱死生。则应用施为而无可无不可也。居士其尚勉之。
示月庭居士
夫格外真机。难容凑泊。初参之士。必假筌蹄。所谓梵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觉即当人之自心。心即本来之佛性。是故念佛者。乃念自心之佛。不假外面驰求。马大师所云即心即佛是也。或谓即心是佛。何劳更念佛乎。只为当人不了自心是佛。是以执相循名。妄生倒惑。横见生死。枉入迷流。故劳先圣曲垂方便。教令注想观心。要信自心是佛。则知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无间。忽尔念到心思路绝处。当下根尘颖脱。当体空寂。始知无念无心。无心无念。心念既无。佛亦不可得矣。故云从有念而至无念。因无念而證无心。无心之心始是真心。无念之念方名正念。无佛之佛可谓无量寿佛者矣。到此觅一毫自他之相了不可得。何圣凡迷悟之有哉。只这不可得处。即识心达本之要门。乃超生脱死之捷径。居士果能于此洞彻自心源底。始信火宅凡居即为西方安养。举足动足无非古佛道场。溪光山色头头章紫磨金容。谷韵风声历历展红莲舌相。尘尘契妙。法法该宗。不即不离。心心解脱。于斯领旨。管取一笑而无疑矣。居士其尚勉乎哉。
机缘法语
次日性空首座入室参扣曰。昨蒙和尚开示济川首座蒙山三关话。弟子虽获与闻。心犹未了。幸望和尚别垂方便。师云。照前问将来。空云。蟭螟虫吸乾沧海。鱼龙虾蟹向何处安身立命。师曰。长安路上金毛卧。曰。水母飞上色究竟天。入摩醯眼里作舞。因甚不见。师云。五凤楼前铁马嘶。曰莲湖桥为一切人直指。明眼人因甚落井。师云。明月照见夜行人。曰请师一颂以为究竟。师云。好与痛棒。曰棒则弟子甘领领。则望和尚垂慈。师乃呵呵一笑而为颂曰。当机把断圣凡津。拟议知伊屈未伸。欲识蒙山端的旨。垂钩意在钓金鳞。师云。会么。空遂作礼而退。
僧宝金山者。入室参礼次。师乃问云。面南观北斗。低首看青天。此语明甚么边事。曰和尚合却口好。师云。未在。曰瞒别人即得。师云。差别用处。非智眼不能无惑。子欲洞明佛祖真宗。须具透关正眼。未审如何是透关正眼。山振声一喝。师云。具得正眼。当明向上一机。如何是向上一机。曰青天日当午。师云。犹未梦见在。曰木人拈玉线。石女度金针。师云。从上佛祖不传之妙。子作么生领会。山近前礼一拜。师云。转身一句速道将来。曰雨添山色秀。风来竹影移。师拟拈拄杖。山乃一喝。拂袖而去。师云。放子二十棒。山复回身近前合掌曰。谢和尚垂慈。深锥痛劄。师云。子虽有滔天之浪。且无湛水之波。山又叉手默然。师云。如是如是。山遂作礼。
僧问有佛处不得住时如何。师举起手中拂子。僧云。无佛处急走过又作么生。师放下手中拂子。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两头不著。千圣难窥。这个且置。只如古人道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意旨如何。僧云不即不离。师云。不即。不即个甚么。不离。不离个甚么。僧拟对。师打一拂子云。这虚头汉。僧无语。
师宴坐室中。有胜上座者从外入来。师云。是谁。胜云。某甲。师云。作么。胜云。佛殿里拜佛来。师云。佛向你道甚么。胜云。不曾道。师云。你头不曾点地那。胜云。下下点地。师云。又谓不曾道。胜云。某甲会也。师云。你会个甚么。胜云。吐露太分明。师便喝。胜拟对。师云。拄杖不在手。放汝二十棒。出去。
天溪凝上座来参。师云。不用之乎也者。父母未生前亲切道一句看。凝云。千圣觑不著。师云。觑不著的是甚么。凝云。父母未生前。师云。为甚么觑不著。凝云。为无踪迹。师云。既谓无踪迹。说甚么觑不著。你在无踪迹处窠臼。这个且置。只如烧了撒了。你向甚么处安身立命。凝云。青山重叠叠。涧水响潺潺。师云。我不问你青山叠叠。涧水潺潺。毕竟烧了撒了向甚么处安身立命。凝云。日用分明常显露。师云。这虚头汉。脚跟尚未点地在。说甚么显露不显露。凝乃触礼一拜。师云亦未在。凝又拟开口。师咄云。你再乱道。辟破你口门。凝礼谢而退。
有僧扣师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毕竟是个甚么。师与僧一掌云。你道是个甚么。僧拟开口。师以手掩其口。僧于言下悟旨。
师因消遣。至韶古音关房。以拄杖扣门三下曰。关主在么。韶曰。他不曾有出入。谁云在不在。即开门见师。乃触礼一拜。师曰。此犹是奴儿婢子之事。请关中主相见。韶乃叉手默然。师曰。此则沈寂默去也。韶曰。师适来问甚么。师曰。问汝关中主。韶曰。唤作寂默得么。韶遂呈偈曰。只此寂默非寂默。非寂默中非亦绝。渠侬目面已呈师。动静何曾有区别。师曰。恁么则子不在关内耶。韶曰。弟子见师亦不在关外。师以手拍关门一下曰。怎奈这个何。韶拟对。师叱曰。汝但于心不生分别。只个门户亦无所有。门户既非。则谁在关内谁在关外耶。虽然理则如是。亦不可越他世谛规矩。尤不可违其自己志愿。正好向这无分别无内外处。竖立脊梁。全机坐断。彻底掀翻。囫囵嚼破。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可也。曰言曰行。可以模范后学。抑不负其己灵也。子其勉而进之。三载出关之日。拄杖子再为汝勘过。韶遂作礼。
行实
师讳绍琦。楚山其字也。姓雷。唐安人。九岁出家。初从玄极和尚。最后谒东普无际和尚得法。正统六年。再见东普。普问子数年来住在何处。曰我所住廓然无定在。普曰。汝有何所得。曰本自无失。何得之有。普曰。莫不是学得来者。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普曰。汝落。空耶。曰我尚非我。谁落谁空。普曰。毕竟事若何。曰水。浅石出。雨霁云收。普曰。莫乱道。只如佛祖来也不许。纵尔横吞藏教。现百千神通。到这里更是不许。曰和尚虽是把断要津。其奈劳神不易。普曰。克家须是破家儿。恁么干蛊也省力。既退。至晚。复召入诘之曰。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告我。楚山悉具以对。普曰。还我无字意来。曰这僧问处偏多事。赵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翻成特地使人疑。普曰。如何是汝不疑处。曰青山绿水。燕语莺啼。历历分明。更疑何事。普曰。未在。更道。曰头顶虚空。脚踏实地。普召弟子鸣钟集众。取袈裟拂子以授楚山。
袾宏曰。所云以提起话头之日为始事。一年不悟参一年。乃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尽平生不移此志。直至大悟方名罢参。至哉言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3—1549
【介绍】:
明江西大庾人,字廷和,号鹤庵。正德三年进士。授邵武知县,历工部都水司主事,出辖徐沛闸河,抗疏纠治织造太监史宣,被逮入狱,以言官论救还职。继理南旺,假官樊麟倚宦官廖堂势横行,被查明正法。嘉靖初迁武昌知府,奏罢镇守太监李景儒岁贡科敛,请禁楚王府擅征茶税。知楚藩阴谋报复,乃归。
维基
王銮(1473年—1549年),字廷和,号鹤庵,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安府大庾县(今江西省大余县)人,进士出身。治《易经》,行一,由国子生中式辛酉科(1501年)江西乡试第七十一名举人,年三十六岁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会试第二百九十八名,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五名进士授福建邵武县知县。后入都担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出辖徐沛闸河等地。正德十一年,织造太监史宣过其地,索挽夫千人,沛县知县胡守约只给一半人数。史宣大怒,自己抵达郡县去逮捕官吏,王銮协助胡守约与之相抗。史宣诬陷两人,逮捕其入诏狱。后因言官论救,胡守约被罢免官职、王銮被输赎,分司南旺,又捕诛太监廖堂侄子廖鹏的党羽。嘉靖初年,升任武昌府知府,其与镇守中官李景儒对抗,并上疏请罢免李景儒。当时楚王徵税,当地茶商受困。王銮抵抗,楚王诋毁其侮辱勤王,于是王銮请求归乡,不报竟自行离去。吏部随后以擅离职守,罢免其官职。
维基
杨廷麟(?—1646年),字伯祥,号机部,晚年自号兼山,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人。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科应天乡试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联捷辛未科进士,都察院观政,改翰林院庶吉士,六年授编修。其性勤学好古,闻名翰林,充讲官兼直经筵,与黄道周、倪元璐并以文章节义名天下,称为「三翰林」。六年任乡试同考官,管起居注。当时清兵之患正炽,廷麟力争主战,曾上疏痛斥朝廷中主和的大臣。杨嗣昌恨之,谎称廷麟知兵,改授以兵部职方主事。赞卢象升军。象升得廷麟竟大喜,即令廷麟往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负责运送军粮。崇祯十一年(1639年1月)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兵进驻巨鹿(今属河北)的贾庄,仅剩五千残卒,已断粮数日。象升派遣杨廷麟求助太监高起潜于鸡泽。高起潜置之不理,卢象升军中大哭。杨廷麟在保定往真定路上忽闻象升全军覆没,放声大哭。而嗣昌本以为廷麟亦死,及闻廷麟正好奉使在外,怅恨久之,再贬到江西。李自成陷北京,廷麟闻之恸哭,募兵勤王。复知福王被拥立乃止。唐王时授以兵部尚书,协同守将万元吉据赣州(忠诚府)。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四月十四日清兵攻赣州,廷麟死守半年,五月,部将张安在城东梅林与清军激战失败,六月,广东兵支援赣州。十月初三日,清军副将高进库、冯君瑞攻南门,副将刘伯禄、贾熊、白元裔、何鸣陛攻东门,副将徐启仁、杨武烈、崔国祥攻西门,副将李士元等攻龟尾。至四日深夜,清军登城拆垛,蜂拥入城,城陴和巷战死者如麻,黎明,清军佔领赣州城。万元吉投贡江而死,廷麟整戎佩刀赴城西清水塘投水而死,清将贾熊叹道:「忠臣也!」以四扇门为棺,葬于南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