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王潼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杭州钱塘人字本澄
幼读朱子语录,遂绝意举业。
馀姚王守仁讲学,负笈往从,守仁嘉其笃志,命其子与其共学。
勤于著述,于程子张子遗书皆有补注。
释庄元末明初 1346 — 1403
呆庵庄禅师
台州人也。
住持径山
学者云合。
说法酬机。
迅若奔雷。
有呆庵语录。
湮没无传。
记籍但载其答儒一编。
意深而远。
语宏以肆。
轰轰然。
诚宗门之伟人也。
或以儒释内外之辩问者曰。
昔宋儒晦翁曰。
释所谓心上做工夫。
本不是。
程子曰。
释氏之学。
于敬以直内。
则有之矣。
义以方外。
则未之有也。
故滞固者入于枯稿。
疏通者归于恣肆。
此佛教所以隘也。
吾儒则不然。
率性而已。
斯理也圣人于易备言之。
二翁之说何如。
师曰。
不然。
教有内外不同。
故造理有浅深之异。
求之于内。
心性是也。
求之于外。
学解是也。
故心通则万法俱融。
着相则目前自昧。
呜呼外求之失。
斯为甚矣。
今儒学之弊。
浮华者。
固以辞章为事。
纯实者。
亦不过以文义为宗。
其实心学则皆罔然也。
宋之真儒。
深知其病。
又知吾心工夫为有
是当教本抑末。
以斥其言语文字之非。
可也。
而复以心上工夫不是。
何自为矛盾欤。
既不是。
何谓却胜儒者乎。
此其不能穷心学之理。
于吾佛之道。
深自惑乱。
而不能取决也。
伊川之言。
亦然。
夫既悯吾道为有内无外矣。
果能以道为
何忧于末哉。
继言枯稿恣肆。
又悯吾道之隘。
是未见其大者矣。
既曰。
佛有觉之理。
以直内。
复言要之亦不是。
皆反覆自惑之言耳。
岂真知此理者哉。
若率性之说。
亦不出吾心上工夫。
必取證于易。
易乃心上之妙理。
先儒不明本心之体。
遂不明良知良能之所自出。
谓有气而后有知。
乃推性命之源于气。
推性为气中之理。
以性循理为道。
故随事随物以明理
不知天地人物形气。
皆生于觉性之中。
而吾之本心妙明遍照。
已在思虑未发之时。
若有得于此。
即时中之义也。
失此不能少存于内。
徒追求于事物之末。
谓之义以方外。
岂有是哉。
取證于易者。
易言至神至圣。
皆指不可测不可知之地。
故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
又以无思无为无感通之
则易所證。
固非外矣。
了悟之地。
非学解所能到。
则谓之内。
解则谓之外。
内教外教。
所以不同也。
儒者专用力于外。
凡知解所不及者。
不复穷究。
故不知允执厥中之道。
天理流行之处。
皆在思虑不起。
物欲净尽之时。
践履虽专。
终不入圣人之域矣。
盖因疑佛氏之迹。
为无父无君。
遂不究尽其说。
使孔圣之道不明。
乃成毁佛之过也。
惜哉。
师将化忽云。
难难。
二八娇娘上高山。
老僧扶不得。
言讫而寂。
禅师普庄者。
字敬中
台之仙居袁氏子也。
家人见梵僧入舍而生。
三岁。
解跏趺。
喜学梵音。
九岁而梵呗皆有律度。
其族爱而呼之。
曰佛童。
年十三。
从季父子鄞。
天童左庵良禅师
沙弥
左庵亦爱之。
仍呼曰佛童。
久之秉戒。
参禅不悟。
适了堂一禅师
自紫箨山来天宁。
童时。
素闻其名。
私喜曰。
此吾故山善知识也。
趋谒之。
而得道焉。
归省左庵
左庵卒。
了堂来居天童。
恕中愠禅师
应诏退休于翠山。
了堂
为翠山使。
语。
大奇之曰。
天童法兄。
得人如此。
不负紫箨先和尚矣。
向以呆庵自称。
汇杂稿为呆庵集。
读之。
大喜曰。
吾侄。
当有大名于当世。
惜吾老耳。
以幽而香。
以曲而寿。
惟吾侄勉之。
乃引长偈为赠。
偈曰。
烛龙吐火烧虚空。
处处江河尽枯竭。
方士神僧世已无。
谁倒天瓢洗炎热。
柴门日高关未抽。
岂为一口生閒愁。
南村北村青稻死。
上田下田黄埃流。
竹外忽然闻剥啄。
侄也何为到林壑。
油黄卷子手持来。
玉润珠辉见新作。
载舒载读心眼开。
便如饮我甘露杯。
老怀从此顿苏豁。
末运不畏宗纲颓。
我有一句须听取。
无智人前莫轻举。
山前石虎咬烟菟。
吒沙猎颔九条尾。
洪武十年
有敕天下僧伦
演心经楞伽金刚三经。
性原禅师
提纲于金山大会。
次年金陵
馆天界。
位望最尊者满庵辈。
与辨论。
机穷底蕴。
学士周公维修。
时亦在坐。
乃问三禅师曰。
儒有儒师。
有禅师
经有经师
一切百工伎艺。
俱有所师。
何是无师智
答曰。
七情五欲。
修骇曰。
如是则无师之智。
非极则也(一本云。
安称极则)。
舒右脚曰。
山僧自到京。
跛却一只脚。
满庵笑曰。
须是者呆汉始得。
明年
江西抚州北禅寺
历元以来。
禅道多兴吴越
西江马祖百丈之威仪。
大都弛废。
至北禅。
勃然中兴。
多宝塔幢从空涌出。
复怜云居荒久。
携数十禅徒。
结茅于旧址。
叠柴为床。
登座。
示众曰。
昨日开荒地。
请诸人。
刬去荆棘。
除去瓦砾。
本来基址。
已见分明。
只有中间树子。
无人拔得。
山僧今日未免别行方便。
利刀剪去繁枝叶。
钝钁深锄邪倒根。
实地工夫成一片。
住山鈯斧了无痕。
于是。
云居殿阁堂庑。
而幻出焉。
衲子闻风。
如归。
时称天下云居。
洪武十四年秋
高帝制碑于庐山
有手诏。
主其事。
灵瑞多种。
荡眩山川。
草疏复命。
帝甚悦之。
暮年奉诏主持径山
竺元之风。
复振东南。
尝问僧曰。
近奉公文。
务要打点。
僧曰。
学人不是奸细。
曰。
也须勘过。
僧曰。
和尚莫得倚势欺人。
展手曰。
把将公验来。
僧拟议。
便掌之。
又尝厉声曰。
尽十方世界。
是毗卢心印。
且道。
印纽落在甚么人手里。
有僧拟进对。
曰。
且去别时来。
有敏裁。
无宿事。
所遇不忘。
虽万众蹁跹。
一目了然。
且好提奖。
人有小善。
每誉之竟日。
丛林因称曰。
呆庵舌风掩叶。
永乐改元
庄年五十八。
命挝鼓告寂。
适江右二道者至。
挽其归方丈。
相叙甚驩。
坐谈夜半。
精神倍胜。
道者
相视叹曰。
此事甚难。
不可得而拟议。
曰。
难难。
万种千般。
不拟议亦瞒顸。
青天霹雳。
平地波澜。
无说是真说。
它观非正观。
沉沦枉经巨劫。
契悟秖在毫端。
莫教坐却含元殿。
逢人只管觅长安
一曰。
此事甚易。
但自不能承当耳。
又曰。
易易。
多方一致。
绝承当。
忘此喻。
耀古腾今。
经天纬地。
知有亦无知。
利它还自利。
明明般若真乘。
念念尘劳杂事。
拔却多年若根。
释迦不受然灯记。
适晨钟动。
怡然化去。
阇维。
烟𦦨所至。
悉得舍利。
更有素珠不坏。
塔于凌霄峰之阳。
赞曰。
余观历祖代兴法道者
其风骨必凛然特异。
呆庵。
既出了堂之门。
遂将折拄杖。
拨动湖海英灵。
向乌有之云居幻出。
莫大梵场。
名歆天子。
德被含灵。
僧中之龙。
不谬矣。
然及时说法。
乃上池之水也。
陈敬宗明 1377 — 14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7—1459 【介绍】: 浙江慈溪人字光世号澹然居士又号休乐老人
永乐二年进士
刑部主事
宣德初南京国子监司业,进祭酒
以师道自任,立教条,革陋习。
致仕归,卒谥文定
德望文章,名闻天下,为士林所重。
预修《永乐大典》、《五经四书大全》等,有《澹然集》。
敬宗字光世慈溪人
永乐甲申进士,选庶吉士,授刑部主事
翰林侍读,改南国子司业,迁祭酒
卒赠礼部侍郎谥文定
有〈澹然居士集》十八卷。
陈子龙《明诗选》:文定诗典质和平,盛世之风。
田按:光世学行为六馆师表,与李祭酒时勉称南陈北李。
中官王振欲纳交光世,求书程子《四箴》,署名而已。
大学二十馀年,诸生多位卿贰,独久不调,意豁如也。
向推其应制诸作,馀谓五字诗尤冲澹有韦、遗意。)
维基
陈敬宗(1377年—1459年)字光世浙江慈溪(今宁波市)人,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与北京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并以「贤祭酒」知名,称「南陈北李」。
陈敬宗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
庶吉士,进学文渊阁。
后授为刑部主事翰林侍讲南京国子监司业
宣德九年(1434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立教方严,为士林所重。
景泰元年九月,与尚书魏骥同致仕。
天顺三年(1459年)五月卒,年八十三。
后赠礼部侍郎谥文定
陈龙正明末 1585 — 16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85—约1645 【介绍】: 浙江嘉善人字惕龙号龙致发蛟几亭
陈于王子。
高攀龙弟子。
崇祯六年进士,授中书舍人
时政事尚综核,中外争为深文以避罪,东厂缉事尤冤滥。
十一年龙正养和、好生二疏,阴指东厂事。
十三年应诏奏事,亦主“听言省刑”。
十五年疏言理财以垦北方荒地为良策。
旋被劾为伪学。
帝初不问。
十七年左迁南京国子监丞
福王立,用为祠祭员外郎,不就。
南京不守,龙正已得疾,旋卒。
私谥文洁
有《几亭集》等。
龙正字惕龙号几亭
初名龙致字发蛟
山毓弟,嘉善人
崇祯甲戌进士,授中书
时政尚综覈,争为深文。
戊寅,荧惑守心,龙正连进四疏,言事天惟在好生,致治当责宰辅。
上感动,特谕慎刑。
己卯,彗星见,龙正应诏,极陈立冬大雷电,又请正郊期,当用上辛,竟格不行。
壬午,因下诏罪己,复三上疏言时政,俱优答。
时盗贼满天下,筹饷无策,龙正著议,极言垦荒为救时本计,朝议相持不决,遂乞归。
甲申京师陷,南都起为祠部,不赴。
赋诗有京华歌舞新南极,野哭汍澜旧帝星之句。
乙酉,微疾死。
龙正天性纯笃,讲求身心经济之学。
貌癯古,两眸炯然,有心计,善治生,居官甚廉,而好施予。
著有学言、政书、文录,凡六十馀卷。
程子、朱子经说、语类、阳明要书、高子遗书、皇明儒统、垦荒兆行、救荒策会、陶诗衍诸书行世。
夫讲学之流,动称性道,而其败类无耻,过于庸人
先生者,有几人哉!
维基
陈龙正(1585年—1645年)原名陈龙致字惕龙号发郊几亭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
明末理学家。
苏州府吴江县学生福建按察使陈于王之子。
师事吴志远、高攀龙
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顺天乡试经魁,名列第三。
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进士十年二月中书舍人
时政事尚综核,中外争为深文以避罪,东厂缉事尤冤滥。
十一年龙正养和、好生二疏,阴指东厂事。
十三年应诏奏事,亦主“听言省刑”。
十五年疏言理财以垦北方荒地为良策。
旋被劾为伪学。
帝初不问。
十七年正月左迁南京国子监丞
安宗立,用为礼部祠祭司员外郎,不就。
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清军攻陷南京龙正身已有疾,药粒俱废,绝食达七日之久,临终前还云“死如念翁(刘宗周),倒也干净”。
门人私谥文洁
有《几亭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