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龙宗武” 相关资源
人物库 明朝
孙维城明 1540 — 16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0—1602 【介绍】: 山东丘县人字宗甫号卫宇
隆庆五年进士
历知太康任丘三县。
万历中南京御史,有直声。
大学士许国,出为永平知府
赤城兵备副使治亭障二百余所,边防甚饬。
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
鞑靼吉囊定和好之议。
旋以总兵官麻承恩教唆众卒主哗噪事而自劾,帝慰留之。
寻得疾卒。
维基
孙维城(1540年—1602年)字宗甫号卫宇山东东昌府丘县(今河北省邱县邱城镇)人。
隆庆四年(1570年),乡试中举。
隆庆五年(1571年),联捷辛未进士,相继担任河南浚县太康直隶丘三县知县
万历十年(1582年),升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
张居正夺情,宁国儒生吴仕期意欲上书反对。
书未发时,太平府同知龙宗武报告给操江提督胡价,让他告诉张居正
恰逢有人伪造海瑞弹劾张居正的奏折,将他的上疏也印在邸报上。
龙宗武认为是吴仕期所为,将其逮捕下狱,严刑拷打七天,吴仕期被折磨致死。
张居正死后,吴仕期妻子讼冤,孙维城将事情如实上报。
此时,胡价已经担任刑部侍郎龙宗武已是湖广参议,都被撤职流放边地,天下人为之称快。
宦官田玉提督太和山,请求兼任地方防守事宜,万历帝同意。
孙维城援引祖制,极力认为不可。
不久因为申救御史范俊孙维城被停发俸禄一年。
又因违背恩师大学士许国意旨,外放为永平府知府
赤城兵备副使,修理亭障二百六十所,招史、车二部一千余人。
以功绩升为按察使,兼任兵备副使
部落首领安兔挟持五千骑兵邀功请赏,孙维城请求督抚,免除赏赐并责备他,于是安兔不敢放肆。
不久以右布政使移守宣府,改为广东左布政使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
河套地区诸部落常常反叛,孙维城停止他们进贡、互市十余年。
后来,他又收复松山,修筑边境城市,各部落首领异常恐慌,便加紧袭击。
这时,吉囊、卜庄等乞求和议。
听说巡抚王见宾离职,请求更为迫切。
宁夏著宰,也向巡抚杨时宁请求朝廷派兵。
两镇均上奏,给事中桂有根请让边臣自做主张。
孙维城刚代替王见宾杨时宁也升任离开,由黄嘉善代替,二人一起相互约束。
孙维城又陈上有关善后事宜六件,重新巩固边防。
最初,孙维城在宣府,与总兵官麻承恩关系交恶。
恰好麻承恩也移镇延绥。
一天,孙维城看见城外积沙几乎与城墙一样高,命令兵丁除掉它。
麻承恩挑唆众人说:“连饭都吃不饱,还能除尽塞上的沙吗?
”士兵于是喧哗。
孙维城正言道:“除城沙,以防寇耳,非谓塞上沙也。
”士兵醒悟后散去。
孙维城因此自劾,皇帝慰留,整治哗变的士兵。
然而孙维城竟因此得病,不数月卒。
将吏进入他家查看,财中仅有俸禄数金,众人集资送其遗体回乡下葬。
主要活动
  • 1571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汪应蛟明 1550 — 16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徽州府婺源人字潜夫
万历二年进士
南京兵部主事,历南京礼部郎中,于政府多所讥切。
光宗立,起南京户部尚书天启元年改北部。
亮节有守,视国如家。
帝乳母客氏求墓地逾制,持不予,遂见忤。
致仕归。
有《古今夷语》等。
维基
汪应蛟(1550年—1628年)字蔚翔又字潜夫号澄原澄源),直隶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人。
晚明名臣,东林党人。
应天府乡试第十九名。
万历二年(1574年),登甲戌科第二甲第三十六名进士
在担任观政进士期间,追随著耿定向讲学。
后授南京兵部主事,历南京礼部郎中
累迁福建按察司副使四川提学副使山东分守济南道右参政山西按察使
治兵易州,上报矿使王虎贪婪凶暴之事,不得报。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朝鲜用兵,应蛟移驻天津
天津巡抚万世德经略朝鲜,即擢应蛟右佥都御史接替之。
汪应蛟天津巡抚任内以浙闽滨海治地之法,募民在天津葛沽白塘一带垦田五千亩,其中有十分之四是水田,亩收可达到四五石,田利大兴。
后来继任的天津巡抚孙玮也沿用其法,于是又开发了一万五百馀亩田地,前后所获的粮食收成使得天津的防务开支不再需要向当地百姓加派徵收。
朝鲜战事平定之后,移抚保定
在当地发生旱灾和蝗灾时,汪应蛟不但发仓库积粮赈济,他更单骑巡行村野以确保赈济粮食是按户分发,灾民都因为他而得到救济。
汪应蛟又曾以畿内荒疫旱蝗相继为虐,请求万历皇帝废除矿税,但皇帝对他的建议不作答覆三十年召为工部右侍郎,未上任即乞假省亲归。
又进兵部左侍郎,以养亲为由不出。
亲没,竟不召。
光宗立,起为南京户部尚书
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改北京户部
担任户部尚书期间,汪应蛟严于律己,视国如家,谨慎开支,杜绝虚耗,国计赖之。
面对财政紧张,汪应蛟提出「杂项新饷」,即包括重新向卫所屯田徵银(23万两)、向士绅徵收优免丁粮银(44.4万两)、抛售多馀粮食(14.6万两)、房屋税契买卖税(29万两)、商人典铺酌分(19.5万两)、督抚军饷巡按公费银捐助(19.8万两)、抽扣工食(67.9万两)、马夫祇侯(10万两)、南粮北折、库折布粟、铸钱事例、允许学生捐纳入学等多项措施来增加收入,一年可以额外收得296万两,后来多被采纳实现。
同时,在汪应蛟主持下,户部也通过增加北新、九江、浒墅、淮安扬州钞关关税6万5240两,但第一年徵收结果一般,直至明年才逐渐改善。
后来辽东难民大批入境,汪应蛟力援董应举屯田,并提议为用心办事、开田超过一万二千亩的地方武将升官,最终成功开田十八万亩,每岁能收成谷五万五千馀石。
皇帝保母客氏求墓地踰制,应蛟坚持不予而得罪魏忠贤
刚好有言论指汪应蛟「老不任事」,于是汪应蛟力请辞职,明熹宗屡不允。
天启二年末,汪应蛟上书七次致仕,熹宗终答允并称赞其「主计勤劳」,加应蛟太子太保,命驰驿回籍。
临近离开时,汪应蛟上书引用引宋儒的话语,请明熹宗宦官、宫妾为戒。
崇祯元年(1628年)汪应蛟卒于家。
主要活动
  • 1574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龙起弘明末
维基
龙起弘号廓庵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
明朝末年政治人物,书法家
隆庆五年进士龙宗武之孙。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江西乡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进士
通政司观政六年刑部山东司主事九年浙江司,养病归乡。
后官至南京礼部主事
工书法。
主要活动
  • 1631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