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崔恒明 1409 — 1474
公讳
字贞父
宁人
徵仕郎洪造署丞讳忠
生户曹典书讳润文
润文生成均司艺讳士柔。
即公之三世也。
以公勋。
追赠署丞兵曹判书。
典书为议政府右赞成。
司艺为领议政并带勋号。
司艺娵判宗簿寺事吴奕忠之女。
永乐己丑十二月壬辰生公
公生而聪明智识。
绝世离伦。
学业日进。
华闻益播。
词源逸发。
大为侪辈推服。
宣德甲寅
世宗临雍策士。
善公对策。
擢公为第一名。
特授宣务郎。
集贤殿副修撰。
知制教兼经筵司经
参修思政殿训义。
止斋权先生器公
以姊女妻之。
每见公著述叹曰。
吾东方文章气习颓靡。
能发扬振起者必斯人也。
明年
转修撰兼春秋馆记事官。
参撰高丽史。
戊午。
文宗东宫
学问大成。
世宗选一时名儒补宫官
公首应选。
副校理世子左司经
癸亥。
校理兼艺文应教。
世宗创制谚文。
开局禁中。
亲简名儒八员。
掌制训民正音东国正韵等书。
今领相高灵申公公实禀睿旨。
多所赞定。
世宗深加眷注。
不数年。
擢拜直殿
丁卯秋
中覆试第五名。
超授奉正大夫
守直提学世子辅德。
文宗监抚庶事。
书筵官掌机密
公启沃献替靡不精当。
庚午
文宗即位
累迁至司谏左司谏
通政
辛未
集贤殿副提学
公居侍从十有八年。
而凡讲说词命。
编摩著述。
悉皆主之。
一国翕然称为大手。
壬申。
承政院同副承旨
转左副。
文宗宾天。
国势疑危。
公居近地。
周旋匪懈。
癸酉冬
世祖炳几靖难。
公适宿禁内。
协赞实多。
特升为都承旨
寻赐输忠卫社协赞靖难功臣号。
甲戌
拜嘉善大夫曹参判。
封宁城君
乙亥
迁司宪府大司宪
世祖摄政。
逆党馀孽。
尚未尽除。
公条陈数十事。
皆蒙允可。
是年六月
世祖即位
赐佐翼功臣号。
丁内艰
丁丑服阕。
拜嘉靖户曹参判。
寻移吏曹。
戊寅
资宪仁顺府尹
历工,刑两曹判书。
睿宗东宫
世祖教曰。
辅养储君
非老成不可。
命公为宾客
是年冬
丁外忧。
是时世祖方撰经国大典。
明年
世祖命起公复。
公三上书固辞。
御书批其尾曰。
事之重。
国所共称。
卿之才。
予所独知。
不合专为一身。
正宜广利万世。
公不得已赴召。
除知中枢院事兼艺文大提学
世子左宾客
成均大司成
阶加正宪
世祖亲制训辞授睿宗
又制兵将说教诸将。
皆命公注解。
公深究睿章。
推衍增益。
论断词旨曲畅方通
而尽合先儒之说。
上甚嘉悦。
辛巳
转吏曹判书。
阶加崇政。
寻移判中枢院事。
癸未
拜议政府右赞成兼世子贰师。
左赞成。
世祖分命宿儒
讲论四书五经。
考古證今。
定句诀。
又召会文儒辨同异。
上亲加睿裁。
公在左右。
每承顾问。
毫分缕析。
应对如响。
上听之亹亹不厌。
目左右曰。
宁城真天才也。
丙戌
阶崇禄兼判兵曹事。
公辞曰。
兵官机务。
非臣迂腐所堪。
乞解其任。
言甚切至。
上不允。
寻加辅国崇禄大夫
丁亥
擢拜大匡辅国政府右议政
五月
左议政
九月
升领议政。
屡以盛满辞。
十二月
封宁城君
戊子
睿宗即位
加领经筵事。
明年己丑
我主上殿下即位。
日御经筵
命公为领经筵事。
以累朝儒宗。
甚重敬之。
庚寅
改封府院君
辛卯
赐纯城明亮经济弘化佐理功臣号。
冬十二月
再入相。
兼领经筵,监春秋馆事。
世祖睿宗两朝实录。
上嘉其功。
赐鞍马。
癸巳夏大水。
公以阴阳失节。
责在三公
上书辞职。
上不允。
甲午四月
公有微疾。
时方恭惠王后初丧。
襄事甚严。
壬午
公力疾命驾将出。
遇暴甚剧。
上连遣内医胗视。
百药不效。
翌日卒。
享年六十六。
上震悼。
内臣往吊。
又命内官慰之。
礼官奠赙如例。
加赐米豆纸布若干。
官尤葬事。
是年某月。
葬于京畿某邑之某原。
公性谦恭简静。
端介无华。
立身行已。
常持正不挠。
平居虽隆冬盛暑
终日整冠危坐。
略无惰容。
至于奉公。
忧国如家。
再入相府。
政务宽大。
不喜更张。
与人言。
常先示退损。
不自表襮。
又不立崖岸自异。
至如朝廷论议。
临决大事。
确不可犯。
居家清白。
关节不行。
不迩声色。
不事产业。
家务一委之夫人。
无毫发干虑。
待亲戚以仁。
接下以恭。
遇事常加三思。
立朝四十年。
一不披弹劾。
自登第至台辅
未尝一日寄外。
慨然以斯道为已任。
奖进后学。
为文章。
自出机杼。
大放以肆。
雄豪富赡。
长江大河。
势不能止。
尤工于骈俪。
凡朝廷事大表笺。
高文大册。
皆出其手。
华人每称我国表词精妙皆公所著也。
圣上方倚任图治。
天不憖遗。
可胜痛哉。
公娵达川府院君弥性之女。
贞敬夫人。
生二男四女。
男长曰永潾。
中壬午司马试。
丙戌某人榜登第。
今为刑曹参议。
次永灏。
禦侮将军
行司果。
女长适禦侮将军行司郑涵
次适保功将军行司文简
次适中训大夫掌隶院司议李钧
次适宣教郎行社稷署奉申铢。
议先娵大护军李孝林之女。
生一男。
曰秀英。
后娵观察使朴健顺之女。
生三男。
曰秀豪曰秀雄曰秀杰。
司果娶判书郑孝常之女。
生一男。
郑司猛生一男一女。
文司猛生二男一女。
司议生一女。
奉生一男。
幼。
将葬之月。
议请余志墓石。
某于公。
偏承一顾之恩。
凡雠校文墨。
操秉史笔。
未尝不与之偕。
况又同在太常叨奉末议。
优蒙肯可。
相从近三十载。
虽谓之知已。
可也。
公捐馆之前一夕。
谒公于第。
公谈话自若。
噫。
晨夜之顷。
岂意便隔幽明。
公之丰功伟绩。
有国乘在。
赘说。
略叙世系游宦之次。
子孙男女之数。
瘗于墓道。
兼抒悲怀云尔。
(私淑斋姜希孟
撰。)
张邦奇明 1484 — 15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4—1544 【介绍】: 浙江鄞县人字常甫号甬川别号兀涯
弘治十八年进士
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
嘉靖间吏部侍郎,人不可以干私。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学宗程朱,躬修力践。
王守仁友善,论学则不合。
卒谥文定
有《学庸传》、《五经说》、《兀涯汉书议》、《环碧堂集》、《纾玉楼集》及《四友亭集》。
公字常甫,母沈太夫人方妊,梦神人奉玉笈宝签相授,及生公,有云如盖降于庭。
少资性绝人,于书无所不读,精思善学,期造为圣贤。
年十四,即能著作,十七举以明经计偕中进士,改庶吉士
内阁刘文靖公李文正公每称公不容口,由是名重馆阁閒。
正德初年,进简讨
时逆阉刘瑾擅政,朝士多附其门,公居常愤愤,著张骞乘槎赋以见意,盖以西域,以喻附者也。
竟力请补外,以便迎养,出为湖广提学副使
公至,修岳麓、明山二书院,身为诸生说经,且下令曰:学不师孔颜,行不希曾闵,即有文如雄褒,吾且斥之。
世庙时在安陆藩,欲就学告试。
公为别设一台课文,送入学。
至今张提学名重楚中。
未几竟致仕。
嘉靖改元,冉起为四川福建提学
国子祭酒
南京吏部侍郎
居父忧。
帝尝奉章圣皇太后过天寿山谒诸陵,言及择相。
太后曰:先王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必为太平宰相,其人安在。
帝谢曰:尚未用也。
即不俟公服阕,召为吏部侍郎
帝每阅公章奏,辄称善,以指书公名衣带间。
宫监数望见以白公,公答曰:上用我,当以尧、舜之道进;舍我亦有田可耕,此非吾所关心也。
诸珰为色沮。
帝常与翊国郭公、内阁李文康公论及人才,二公谓公学行文章当世第一。
帝欣然曰:朕意亦然。
时公左侍郎,摄太宰
故事,选部除擢,率先白政府
公曰:黜陟自有至公,今乃觇当轴为用舍,岂国家设铨衡意耶?
遂不往白。
李公心不平,适主断诏狱,翊国夜舁金四万诣公第,请宽其家人罪,公不受,曰:法者天下所共,即天子亦不得私之,况我曹耶!
卒入其罪,翊国更深衔之。
及帝欲迁公太宰,此二人竟尼之,且别使人摄,公不为动。
帝数欲相公都尉公秉一、陶真人俱帝所最幸,闻其语,因各遣人道意,但一枉临即可得。
相公谢终不往。
裕、景二王册封,朝议、晋、齐、楚建国甚多,今宜营浙闽,以民力。
公独不可,曰:江南财赋所出,且接壤留都,国初封吴王,即改于周,二百年来,谁敢复建此议,事遂寝。
帝慕道,于无逸殿改称永光宫,欲令内直大臣簪冠如道家。
内阁公谋之,公答曰:使我等背圣人,不能从也。
母老久思故乡,今日乞归有名矣,诸公任为之。
帝闻乃止。
同里部郎丰坊坐废家居,数从公求复用,公不可,乃辑世统,谓圣祖系出文王,宜建明堂封禅,以示万世,为图说成,帙献之
帝惑其言,心动,召所幸诸大臣与语,俱请退咨于公。
公曰:其人少有文学,行多不检,圣朝岂乏此一人。
今郊庙土木大兴,疆埸不靖,若复有此举,海内何堪。
诸大臣以复帝,更召公赐问,公答如初,帝乃止。
候久冉上卿云颂以伺意,帝终念公言,但宣付史馆而已,竟不用。
太后将合葬献陵,帝召诸大臣曰:廷臣惟张邦奇至孝,可授礼部尚书都御史以行。
翊国奏曰:张某虽诚谨,然其才不足大用,且年浅。
严相嵩久嫉公,亦奏曰:国家礼,卿无兼宪职例。
帝默然而罢。
公复以母年踰九十,力请改南,乃出为南京兵部尚书
然帝常念公,辄曰:张某何在?
数欲召公入相。
嵩更具密劄,谓公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即强之,必不为用也。
帝颇信之。
会荧惑入南斗,留都雷震,中夜星殒于江。
公谓天变异常,宜严武备。
占者曰:应在德望重臣。
次日,公不能冠栉卒,年六十有一。
是日鄞江潮赤涌起高丈馀。
帝闻讣惊悼,数曰:可惜张某,可惜张某。
即面谕辅臣遣恤,俱谓例应自请,乃止。
后阁中拟谥以文恪文敏,进帝,于疏右御书云:人谓张邦奇真道学,抹去原拟四字,大书定字于后,赠太子太保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常甫鄞县人
弘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累官南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
谥文定,有集。
邦奇字常甫鄞人
弘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出为湖广提学副使,改四川福建,入为右庶子,迁南祭酒,擢南吏部侍郎,召拜吏部侍郎
历掌翰林院詹事府事,加太子宾客,进礼部尚书,改南吏部,就改兵部
赠太子太保,谧文定
有《觐光楼》、《纡玉楼》、《四友亭》、《养心亭》、《靡悔轩》、《环碧堂》、《甬川》等集。
田按:「书提学湖广时,世宗在潜邸,就试学使,以此受知。
帝奉太后谒天寿诸陵,语及择相,太后曰:「献皇言提学张邦奇,他日可为宰相
其人安在?
」帝憬然曰:「尚未用也。
」即召为吏部侍郎
会以母老便养,改南京
帝念邦奇不已,与分宜语及之。
分宜邦奇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对,遂终不召。
卒后阁拟谧文恪文敏
帝抹去四字,大书「定」字,遂谧文定
庙堂制作,颇称庄雅。
《观光楼集目》,乐章仅列《秋享上帝》、《祀皇天上帝》二章,后人不知,妄将洪武及嘉靖时改制乐章一切阑入集中。
后之读文定集者,所当知也。
维基
张邦奇(1484年—1544年)字常甫号甬川兀涯浙江鄞县人
学者。
张时彻为叔侄亲戚,又同为南京兵部尚书,故二人有“叔侄尚书”之谓。
为学以程朱理学为宗,以涵养为事;与王守仁多有往来,为好友,但思想多有不合。
弘治十四年(1501年)张邦奇中式辛酉浙江乡试第十四名举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乙丑进士,由庶吉士检讨,参与《明孝宗实录》的编写修订。
以双亲年老求便,出为湖广提学副使
正德十年(1515年),任湖广提学副使,任上修缮了明山书院、岳麓书院崇正书院
之后,历职有四川提学福建提学右庶子翰林院侍讲
明世宗时,历职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侍郎
丁外艰归家。
明世宗曾经与母亲蒋太后拜谒天寿山的皇陵。
谈到择相时,蒋太后说:“先皇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
明世宗醒悟道:“尚未用也。
张邦奇服阕后,任吏部右侍郎,并代理尚书职。
明世宗欲授张邦奇吏部尚书,被大学士李时郭勋二人所阻。
嘉靖十六年,执掌翰林院事
嘉靖十七年,任会试主考官,《玉牒》纂修官
嘉靖十八年,任太子宾客,充日讲官
后进礼部尚书,以母亲年迈改任南京吏部尚书,后改任南京兵部尚书
明世宗曾想将他召北京
严嵩答:“邦奇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
”,世宗信之,此事作罢。
嘉靖二十三年张邦奇逝世。
释文琇
南石文琇禅师
儒释兼修。
宗说俱妙。
负超卓之才。
怀奇伟之气。
行中仁公
灵岩
得和尚
犹慈明之黄龙也。
和尚出世。
瓣香嗣公。
不忘所自。
初住苏之普门。
灵岩
三迁主万寿。
未几。
退隐吴淞之上日。
与山翁野老。
说无义语为乐。
而大忘人世也。
逮我明圣天子即位。
诏天下儒释道流深通文义者。
纂脩大典。
尚应诏而起。
留京三年。
书完。
值国家建报恩大斋会。
和尚预焉。
居无何。
杭之住持缺席。
僧录日公。
举非南石和尚不可。
于是。
欣然遂行。
南州溥洽赠以诗云。
缁袍如水赴瑶京。
爱子相过双眼明。
岂有文章追李杜。
敢言传习到台衡。
青灯夜雨寒窗约。
黄叶秋风故国情。
见说生公还聚石。
扁舟早系阖闾城
洪武十一年
皇上以万机之暇。
悯念吾徒为佛弟子者。
鲜能精通教典。
深究禅学。
颁睿旨。
俾习般若心经。
金刚楞伽。
昼则讲演。
夜则坐禅。
务期晓达。
师因说七偈以赞。
初首云。
圣皇亲受灵山记。
手执金轮御万方。
诏谕僧徒令讲习。
丛林顿觉有辉光。
末首云。
穷通教典与参禅。
是大因缘非小缘。
幸遇圣君能注意。
吾徒何事不加鞭。
有普门灵岩径山语录。
及佛祖赞一卷。
行世。
后未考所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文琇字南石姓李氏昆山人
出家邑之绍隆庵,参法要于行中仁,居虎邱,得言外旨。
有《续传灯录》、《四会语》行世。
慧无尽者,不知何许人。
洪武间为虎邱藏主文琇称其戒简冰清,禅诵勤勇,刺血书大乘经,攻苦行澹,备行三宝中事,孜孜弗懈。
学教观于古庭,听《楞严》于融室。
又从行中究别传之旨,及示身火聚,灰烬出舍利如
行德之显验如此。
又僧起,字灭宗,初住天台华顶山,来主虎邱,专力宗门,不省俗事,临终尽出平生文字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