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僧慧日元末明初 1291 — 1379年7月1日
释慧日号东溟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
一旦假寐。
恍见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
所处房颇卑湿。
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
此子不凡。
异日当主兹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
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
器师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荐福
历三䆊下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
师知缘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
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
命礼部给馔。
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
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
谢院事修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
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
寤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于人间世殆不远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师生躯干脩伟。
眉长寸馀。
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师面严冷言不妄发。
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
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
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号东冥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
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落发受具。
年二十二。
柏子庭讲台教。
赤城
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
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大昌乎。
一日假𥧌。
恍见横地下。
竹上凝者。
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
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
谒竹屋净法师
于上竺。
典客寮。
掌堂僧籍。
竹屋化去。
湛堂澄公继其席。
廷师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
荐福
历三䆊。
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
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
王溍为之记。
四年
迁上竺。
师知缘在。
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
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
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
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
二十五年
至于明朝
太祖洪武二年
诏赴蒋山佛会。
命礼部给馔。
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
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
朱颜白眉。
班居前列。
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
惟饱餐优游。
沉埋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
皆摄心之要典。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
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
太祖但以白眉呼之。
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
金碧峰禅师辈。
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
隋知者大师
释法华之所。
不可废。
太祖命就天界。
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师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
复于钟山
建水陆大斋。
命师说毗尼戒。
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峻辞归上竺。
谢院事。
修弥陀忏。
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
一夕梦青莲花
生方池中。
芬芳袭人。
窹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后四日。
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
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
一旦假寐,恍见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金碧峰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脩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
释雪庭明 1456 — ?
请益 僧问云门。
不起一念还有过也无。
门云须弥山。
幸遇此僧。
当机不荐。
蹉过云门。
直至于今拦街塞巷无存放处。
僧若也下得一语。
道某甲这里安放不得。
请和尚掇过一边。
非唯自己千古之下作个自在快活閒人。
抑且拶得云门忙手忙脚。
撒了收不得。
收了撒不得。
岂不丈夫。
然虽幻寄与么。
也是劳神不少。
且道还有安放处也无。
自代云。
看取云门道底。
古潭清典座等。
各为旷大劫来一段真光。
埋没于业识茫茫。
念起念灭。
黑闇深坑。
欲求提挈。
且此事如人淩万仞悬崖。
须要亲能撒手始得。
又不见道。
不是一番寒彻骨。
争得梅花喷鼻香。
其或不然。
又劳幻寄将冰清玉润白藕池中。
拖泥带水。
栽个业种子去也。
履今向去。
但只时中一贫如洗。
赤洒洒看个父母未生以前邢个是我本来面目。
吽。
及尽今时一念。
从始至终。
务要历然讨个分晓。
不可向轻安省力处纯熟现前以当消遣时光。
决定向这父母未生已前邢个是我本来面目话头上。
不管得力不得力。
昏散不昏散。
密密提撕去。
看他疑情顿发。
如烈𦦨光中忽掷茎片雪。
欲觅来去之踪了不可得。
正当恁么时。
设起一念觉照之心亦复如是。
那时摸著娘生鼻孔。
始信云门道不起一念须弥山。
磕破虚空脑盖。
筑折混沌眉毛。
争怪得幻寄道某甲这里无安放处。
珍重勉之。
拈古 沩山灵祐禅师侍立百丈次。
丈问谁。
云某甲。
丈云。
汝拨炉中有火否。
师拨之曰无火。
丈躬起深拨。
得少火。
举以示之曰。
汝道无。
这个聻。
师由是发悟礼谢。
陈其所解。
师拈云。
家贫家富。
父子方知。
花落花开。
春风不顾。
应时应节则是。
未免傍观者哂。
呵呵。
老不歇心。
少不努力。
行实 师自谓吾生幻寄浙省仁和
父讳徵。
母徐氏。
兄弟三人。
吾最后。
景泰丙子年生。
毁齿丧父。
患痘风。
双目短视羞明。
抱疾弗瘳。
梦中感金神教使出家。
母兄不允。
姑随善友逐邪师苟延岁月。
至年十五。
虽克勤昼夜体究孜孜。
唯益邪解。
成化癸巳间。
四川休休翁寓郡城仙林寺
以礼参请。
一见契合。
始得出家。
受持无字公案。
十七剃染。
随侍黄梅
心切太过滞沈寂之境。
座元勉以看教。
因阅楞严。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有疑。
成化乙巳
常州江阴乾明寺
忽睹万佛国金碧峥嵘于眉宇间。
会得毛端现刹之句。
始知幻寄两间。
如梦如旅。
明年
因咏黄鹂。
忽逢作者云。
此句法未得意在言外之趣。
由此茅塞泮然。
信口道云。
多情自信惜春光。
飞入园林锦绣乡。
记得小窗惊我梦。
满庭红杏带斜阳。
遂和永明山居律诗。
弘治戊申除夕
忽闻钟声。
数年行履处于此活脱。
信口道。
圆响心非闻
大千同一照。
抹过上头关。
更不存玄妙。
乙卯
休休翁湖南净寺请。
予复依附。
日逐询究。
乃蒙印可。
夫幻即寄之踪。
寄乃幻之迹。
幻起寄亡。
全寄是幻。
幻逐寄生。
全幻是寄。
翳目生华。
山河大地。
华翳不生。
空真实际。
幻之寄之。
诚哉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