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如玘” 相关资源
人物库 明朝
左弘道元末
弘道字存翁号竺隐崇德梧桐乡(今析桐乡)人。
元末出家密印寺,住持杭之上天竺
洪武三年,被召赴京。
十六年,授僧录司左善世
二十四年,归老。
尝奉旨同全室具庵笺注《楞严》等经。
永乐间,示寂。
姚少师撰塔铭。
僧一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浙江上虞人
俗姓孙字一庵号退翁
十三岁出家,居杭州上天竺寺。
永乐中奉命编辑《禅宗语录》,后又辑《法华科注》、《大明法数》等书。
屡授至僧录司右阐教。
一如
字一庵
既老别号退翁
上虞孙氏子也。
年十三辞父母。
𨽻长庆为僧。
具庵玘公
吴山宝奎寺。
砺志所业。
祁寒盛暑不少懈。
一义之未彻。
一疑之未释。
必究竟乃已。
攻苦𠿉淡。
逾久逾笃。
遂深造阃奥洪武十八年
出世住松江崇庆
进住苏之北禅。
缁素归化者日众。
二十七年
南洲洽公
掌僧录司。
兼主大报恩寺
延师为都讲。
时清理释教。
庶务丛脞。
洽公酬应上下。
而讲演不废。
盖资于师为多。
二十八年杭州天竺灵山寺
三十一年
住上竺。
益以振宗启后为己任。
而从学者益众。
永乐初
退处大报恩寺
以法华来奥旨所寓。
非学者所易入。
乃集众说为之注。
太子少师姚公。
为序之。
且称如公两浙一人。
上尝览之。
奖谕再三。
加以厚赉。
十二年被召。
纂修大藏经。
而师总其事。
授僧录司右觉义
既升右阐教。
洪熙元年三月
示寂于京师海印寺
春秋七十有四。
坐六十一
阇维。
舌本不坏。
塔而藏焉。
僧弘道元末明初 1315 — 1392年9月30日
人物简介
弘道字存翁号竺隐桐乡密印寺僧。
族姓沈,吴江人
洪武丙辰,住持杭州上天竺,注释《楞伽经》。
后与楚石同被召入,为僧录司左善世
辛未,告老,赐驿驰归。
明年秋,跏趺而逝,世寿七十八岁。
藏于天竺双桧峰云隐塔,独庵少师撰碑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弘道字竺隐姓沈氏吴江澄源里人也。
幼而失恃,鞠于嫂氏。
十年就外傅,日诵数千言,见人诵《法华经》历耳成诵。
年十三,父命礼密印寺云屋慈为师,弱冠薙发,进受具戒,自此为学,孜孜靡懈。
往见元叟端,复归密印。
时庭生五竹,因以名轩,将藏脩焉。
鲁山文公讲授有规矩,乃从学台宗疏钞诸书,罔不通贯。
我庵迁主上竺,诣之。
我庵深言奖励,且曰“为我掌记”。
未期月,入室请益曰:“前承指教,尝于净夜,试以平日所闻返照己心,圆具法界,念念即空、即假、即中,千界如一,事理无碍,若明日以此心对一切境、接一切佛,未免掉散昏沈,不能任运泯合,不知过在何处?
我庵厉声叱曰:“未在,去!
弘道汗流浃背,顿觉平日所闻所行,一切疑碍冰消,遂礼拜。
我庵复谓之曰:“子善护持,他日教绪灰寒火冷之际,以此对扬明廷,重光末运可也。
明洪武初我庵既寂,去从绝宗继
未几,秀之天岩耀退寂广福,请弘道自代,遂拈香嗣我庵
郡守请主慈感,无何,退于澄源溪上,六时礼大悲像,期生净土,为终焉之计。
三年,诏天下高行僧道问鬼神事,弘道建议唯允。
杭之灵山,兵后废败,众请弘道主之,乃偕其徒净珠,畚瓦砾、刜荆榛,重造光明忏堂。
自元季之乱,期忏行法绝闻于时,至是行之,弘道之力也。
初居五竹轩时,梦与大明照师同游灵竺,赋诗有出红尘户外德业至今存之句。
照尝住此山,始悟所梦为有灵应
十年大祖有旨,笺注《楞伽》诸经。
弘道全室具庵同注三经,颁行天下,御制竺隐说赐之。
十五年,迁住上天竺,兼领郡都纲,寻转僧录司左善世
二十四年,以老告间,许之,时年七十七矣。
退处长干,脩一行三昧明年秋八月梦观仁公请为学者讲《妙宗》,至三辈往生观文,忽示微病,顾其徒正谟等曰:“昔我祖法智尝为心境叵得故,染观净,不碍缘生,想成相起,惟色惟心,故当处显现,吾所修念佛三昧以此为准则。
今夕世缘当谢。
”泊然而逝,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
世寿七十有八,僧腊五十有九。
火馀,藏舍利于天竺双桧峰之麓,曰云隐塔。
少师姚广孝为撰碑铭。
弘道四坐场,所至莫不兴修,惟灵竺忏堂,其功最钜。
为都纲僧录,三宗诸山有所依怙焉。
释无极元末明初 1333 — 1406年六月二十七日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无极号法天姓杨氏大理人也。
年十六,礼荡山海印出家,受法于杭州断崖,崖受法于高峰。
无极自弱冠便怀远志,偏历诸方,参叩明眼,大彻宗旨,而六相圆融,三观妙悟。
每登讲席,议论风生,有声于时。
大理宰官钦其道誉,延为山主无极至,以宗印心,以教化人,常讲《华严》、《法华》诸经,一方所仰。
明洪武十六年,大军奏凯,六诏绥怀,无极率缁侣间关入觐,戾止金陵,献山茶、龙马、《征南赋》、《进觐诗》,诗曰: “锡杖飞来自点苍,心含赤向春阳。
楪榆置县初由汉,南诏封王却是唐。
世祖北来还宥段,天兵南下便除梁。
累朝未有今方有,万国来朝仰圣皇。
六龙御宇道隆昌,海不扬波奠大荒。
辟土神功同五帝,开天圣德媲三皇。
河山气壮鸿图阔,日月光绵凤历长。
泽及空门无以报,敢将曝献君王。
太祖御殿纳之,俄而龙驹嘶呜,山茶花放,侍从欢呼,天颜有喜,馆之上刹,法衣典馔,叠邀赐赏。
且御书乘春诗二章赐之,诗曰:“春游草木尽青青,觅法年年会未宁。
石径云穿霞入树,江波烟罩气横汀。
芒鞋馥郁山花嫩,顶相馨香汗水清。
试问去来人指路,上方云谷几程程。
”又,“春行风暖渐寒轻,华萼馨香雨露清。
一钵养生黎藿饭,五天合性玉王经
黄梅岭畔人犹集,白鹤林中刹愈增。
幸际此时僧敬日,杖挑云衲下巍层。
” 敕授僧纲司都纲,敕曰:“天下大道,惟善无上。
善无上者,释迦是也。
因大慈忍志,立大悲愿心,行无所不至,化无所不被。
论性原情,谈心妙理。
洁六尘以无垢,净六根以无翳。
去诸魔而清法界,制外道而乐人天。
斯行斯脩,而历劫无量,乃降兜率,至于梵宫,既舍金轮,而犹苦行于雪岭。
时道成午夜,明星相符。
朕观如来以己之大觉,而欲尽觉诸法界众生,其为慈也大,其为悲也深,可谓无上者与?
世人宿有善根者,皆慕佛力,寰中之脩甚广。
大理僧无极博脩佛道,善阐宗风,俗人感化,宜授以大理府僧纲司都纲,钦哉特敕。
” 及无极辞归,复御制十八章诗以纪其跋涉之况,并敕大学士李翀 、僧录如玘各赠和章。
又《御制诗序》曰:“朕朝天下八荒之来庭者,皆荒徼诸蛮,观其威仪、进退、服色、制度、饮食、词语一切尽异,非重译不能通其情,所以异于中国者为此也。
洪武十七年云南大理府等州县名刹高僧相率来朝,朕甚嘉焉。
今诸僧居京师日久,敕礼部宜以僧礼送归。
僧生云南,学超土俗,通佛旨,语善华言,诚可谓有志之人矣。
”特谕以诗,仍敕翰林学士,僧录司诸首僧,各和以诗赠行。
更敕建大云殿,并创三十六院以处其徒,时洪武癸亥也。
踰年,遣方伯张綩临山慰劳,因达存注之意。
十九年无极始进表称谢。
自是息影山阿,研味义,精阐十年,著《法华注解》七卷。
二十九年丙子八月,遣徒文熹诣京呈进。
三十二年己卯,以法授文熹,使继其席,盖老之将至,勌于津梁矣。
永乐四年丙戌六月二十七日,知时已至,别众而逝。
世寿七十四,腊五十八。
后五日荼毗,烟云五彩,光见人形,葬于寺西北荡山之原。
徒众数百,嗣法者四十馀人。
僧溥洽元末明初 1346 — 14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46—1426 【介绍】: 僧。
浙江山阴人字南洲俗姓陆
出家于普济寺
研习佛经,旁通儒学,工诗文。
洪武二十二年召为僧录司右讲经
永乐初右善世,曾被诬左迁。
仁宗时乞居南京报恩寺养老。
有《雨轩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南洲山阴人
族姓陆氏。
出家普济寺
洪武中,召为僧录司右讲经,主天禧寺,历左右善世
永乐中,遭谗下狱。
十馀年得释。
洪熙初,归老应天报思寺。
有《雨轩集》。
师。
讳溥洽
字南洲
晚号迂叟
又称一雨翁
姓陆氏
宋宝章阁待制游之后。
世居会稽山阴
祖某。
饶州馀干县
父仁。
甫因家焉。
母周氏。
师生于至正丙戌
自幼闿爽颖异。
父教之诗书。
悟解日益进。
未龀。
已志慕出世法。
有老长戏之曰。
仙人本是山人作。
师应声对曰。
凤鸟终非凡鸟。
为众惊异之。
每入招提瞻佛像。
辄敬礼膜拜。
父母知不可遏。
命于郡之普济寺
礼雪庭祥公为师。
受具上天竺
谒东明日公。
一见器重之。
命典宾客
其仪矩从容秩然。
丛林老宿多推服。
以为难能。
而博究教典。
虽寒暑夙夜不懈。
已而从具庵玘公普福
讲求旨要。
凡诸经籍。
精粗小大之义。
靡不贯串。
而旁通儒书。
间以馀力为诗文。
多有造诣。
玘公命首忏事行三昧法。
自是进于止观明静之道。
洪武辛亥
出世住孤山玛瑙讲寺。
又住苏州北禅。
学徒云集。
师为开演五时八教。
如来一代施化之仪。
无智愚高下。
人人满所欲而退。
一时宗门耆硕。
九皋声公
启宗佑公。
咸共嗟赏。
谓吴中法席第一。
六年
至杭之下天竺
乃循慈云故事。
建金光明护国。
期忏七昼夜。
为众讲贯无虚日。
太宗皇帝
闻其贤。
召为僧录司右讲经
玉音褒谕。
有通东鲁书博西来意之语。
居长干西丈室三年。
时梦观主天禧。
其徒由高者。
夜梦诣师室及门。
有二神人。
兜鍪金甲。
卫护甚严。
叱止高曰。
寺主在是。
既觉。
诣师告所梦。
且曰。
公其代吾师乎。
踰月梦观卒。
有旨。
命师主天禧。
又三年。
左善世
太宗皇帝
举靖难。
道衍公
有辅翼居守功。
及即位召
至自北京
命主教事。
师以左善世
而己居右。
上嘉从之。
永乐四年诏修天禧寺浮图。
落成之日。
车驾临幸。
命师庆赞。
祥光烨煜。
万众聚观。
天颜愉怿。
时有任觉义者。
忌师之宠。
搆词间之。
左迁右觉义
疏斥。
师不辩。
自处裕如。
既而上察其心。
右善世
仁宗皇帝临御。
以老宿数被召问。
礼遇特厚。
命居庆寿寺松阴精舍。
以自佚。
而上御便殿。
召师入见。
慰劳甚至。
遂奏乞还南京大报恩寺以终老。
从之。
赐佛像经钞若干缗。
给驿舟。
中官护逃。
既至。
明年宣德元年。
七月二十八日。
微疾。
呼寺之住持惟寔
付后事留偈。
诀别其徒云。
清净自在住。
遂化。
春秋八十有一。
僧腊六十有九。
塔全身于凤岭。
送者万馀人。
讣闻。
上遣行人王麟莅祭焉。
师历事列圣。
一以至
而言动必祇礼度。
处物和。
驭众宽。
解逅逢掖士。
喜商论文事。
三四十年间。
钜缁老衲
有文声者。
惟师与衍公耳。
师所著。
有金刚注解附录二卷。
应制及与名人唱和诗若干卷。
国家建法会。
一切科仪文字。
皆师所定。
以贻范于后。
所度弟子。
慈霔圆悟大沾等若干人。
得法弟子。
圆净鸿惠朗等若干人。
宣德元年秋
示寂于南京
弟子奉龛建塔于长干西南凤岭之阳。
复于塔前搆精庐以居。
工部右侍郎庐陵周忱
为之记曰。
公戒行之精。
才望之高。
既已详见少傅杨公塔铭矣。
今之记似可略也。
然予于兹寺之建。
独有感焉。
昔者孔子没。
弟子皆冢于墓。
服心丧之礼三年
丧毕治任将归。
入揖于子贡
相向而哭皆失声。
子贡反庐于墓上。
又三年而后去。
盖师之与弟子。
所以传其道授其业。
有父子之恩焉。
后世此道不明。
当其师之生存反其道。
背之而去者有矣。
能服乎心丧之礼者。
几何人哉。
心丧之礼。
且不能服。
况望其庐墓至于三年六年之久者乎。
予闻。
洽公永乐间
尝为同列所间。
太宗皇帝
欲试其戒行。
系之于锦衣狱。
一时门弟子。
多云鸟散去。
独霔公焦心苦骨。
从其师于患难。
服薪水之劳。
未尝一日去左右。
卒使其获全行业。
蒙被国恩。
大昌其教于晚节。
观其尽心所事。
不以死生穷达。
而有所改易。
此盖士大夫之所难能。
而霔公能之。
予于是重有感也。
是用书以为记。
使后之观于此者。
或因霔公而有所激劝焉。
(有言。
靖难兵起。
师为建文君。
设药师灯忏诅长陵
金川门开。
又为建文君削发。
长陵即位。
微闻其事。
囚师十馀年。
荣国公疾革。
长陵遣人问所欲言。
言愿释漙
长陵从之释其狱。
时白发长数寸覆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