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释如幻
如幻
闽人也。
林氏子。
少为儒。
以事忤督学使者。
拂衣而出。
庐山
遍融和尚落发。
遍融晦迹众中。
为常住斫柴。
亦斫柴。
遍融之京为国师
从之京。
名起诸公卿间籍甚。
后散去。
姑苏南海楚蕲黄间。
所到说法。
从之者如云。
万历己卯
九峰讲涅槃经。
楚藩臬大夫往询之。
时弟子有私卖田数亩。
为常住者。
以所置券。
请印于当道。
闻之曰。
非我法也。
一夜遁去。
诸弟子莫知所之。
当道闻之。
益重。
为人。
生平无嗜好。
人有所施。
辄以施人。
每行手持一钵。
肩担一袈裟。
赤脚麻鞋。
不厌艰苦。
与人言佛法。
滚滚如大海水不可竭。
又善谈名理皇极经世性理诸书。
一生不见喜怒之色。
复来九峰
讲楞严。
郭祭酒正域
从之问道。
言甚相得。
后入庐山
讲法华经。
一日端坐示疾。
弟子请偈。
曰。
浮生本无偈。
痴人迷梦踪。
虚空无面目。
面目问虚空。
弟子曰。
灵骨可更之蕲乎。
曰。
爱重娑婆苦。
无情极乐仙。
何须怀旧影。
寂照满三千。
言毕而逝。
时年五十九。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如幻字勉庵姓林氏,蒲田人也。
父环,家世儒术,望崇乡里。
生而倜傥,负奇气。
幼习帖括,善属文词。
年十四,即列诸生,有声庠序。
里有夏生治时者,通内典。
与游从最善,一日谓曰:“君唇掀齿露,非寿者相。
惊问:“何为而可?
”生曰:“闻之诵观音大士,祷无不应,持其号久,自当验。
遂依持,勤恳三载,而容貌改观,威仪简重。
未几,倭夷寇闽,父母俱丧于兵。
大泣曰:“人命固如是乎,何恋恋乡井为?
”遂拂衣,遨游江湖间二载,入庐山参遍融,融问曰:“大德何处人?
来欲何为?
曰:“小子闽人,为求长生。
”融曰:“有长必有短,何不学无生?
”曰:“何为无生?
”曰:“汝试剃除须发,屏息诸缘,咬嚼一句无义味话,久久自得下落,乃可为尔道无生。
即染剃,因名如幻,相与依栖,时年已逾冠矣。
顷之,乃之蕲水马牙山参无为藏主,居三载,退而隐处斗方山中,五易寒暑。
策北游上都,依暹理两宿,听诸经奥义,皆深器之。
已而有田将军者,蕲人也。
见其雅量,因漫之以世谛,笑谢曰:“海龙肯入沟渠。
”遂拽杖归九峰衲子骈集,每以《楞严》为众发明心要。
翰林郭公正域以居母忧,谒九峰,甚相得。
因进而请曰:“窃见当世谭禅者,动以棒喝机锋为向上自多,及察其操存,则犹有未尽者,又不若守教乘,精戒律,离欲苦行,以慈利物之为得耳。
曰:“然非禅之过,乃学禅之过也。
奈何去圣愈远,法门日衰,诚若公言,可为流涕。
律身清苦,生平无嗜好,人有所施,辄以施人,每有所往,唯一钵三衣。
楚藩沈君与交最密,弟子欲置香火地,以券白沈公。
闻,乃大斥之曰:“方寸福田不力耨,区区安向沈官人乞请耶?
”乃拽杖去九峰,走武曲,憩吉阳寺,闭关诵《华严经》三载。
潭州三角山,为马祖门人总印所辟,不数年焕然一新,法席大振。
一日谓众曰:“赵州八十尚行脚,我岂乏草屩一具邪。
”遂拂袖之匡庐,入黄龙寺,留讲《楞严》至二卷终,谓众曰:”姑舍是无论,且有末后与大众商量。
”即示恙,六日告终。
众请留偈,曰:”辞世本无偈,痴人觅梦踪。
虚空无面目,面目问虚空。
”弟子又问: ”灵骨可更之蕲乎?”曰:”爱重娑婆苦,无情极乐天。
何须怀旧影,寂照满三千。
”言讫遂逝,寿五十有九,腊三十
门人火浴,以骨瘗于黄龙山释德清为之铭。
释隆琦明末清初 1592 — 1673年4月3日
字隐元
福建东林林氏子也。
父在田。
母龚氏。
生六岁。
父客于湘。
家产日耗。
难以攻读。
渐以耕樵为业。
每静夜与二三友。
坐卧松下。
仰观天河运转。
星月流辉。
谁系谁主。
缠度不忒。
心甚骇焉。
遂有慕佛之念。
年二十母与长兄欲定聘。
自思身为男子。
不知父之游踪。
急于娶。
非孝也。
因告母兄。
将聘金为路用。
直往豫章
南京
宁波舟山
见族叔。
又至绍兴
经历一载。
囊已空。
随香船至南海
朝观音。
见佛地庄严。
一时凡念冰释。
遂发心持斋
潮音洞主出家。
明年二月。
航海归闽省母。
母以为自天降下。
喜不自胜。
劝母奉斋归佛。
越明年。
归寂
鉴源于印林寺。
方便接引。
遂从削发。
即发愿精修。
辛酉
绍兴显圣寺。
听涅槃经。
时闻本师费和尚之名。
因遍处参寻。
壬戌
鹦窝顶听法华。
冬在夹石碧云。
听楞严。
忽闻密老和尚
来应金
即往参见。
随问学人初入禅门。
未知做工夫。
求开示。
密云
我这里无有工夫可做。
要行便行。
要坐便坐。
要卧便卧。
师云。
蚊子多卧不得时如何。
密云
一巴掌。
师有省。
便拜云。
某甲会得和尚掌中意。
和尚云道看。
师便喝。
和尚云。
再道看。
师又喝。
和尚云。
三喝四喝后如何。
师云。
今岁盐贵如米。
自此日常活泼泼地。
忽一日窗外风吹入。
寒毛卓竖。
通身白汗。
大彻底。
便知三世诸佛历代祖师。
天下老和尚
情与无情。
尽在。
一毫头。
了了分明。
无二无别。
不可举似于人。
庚午春
黄檗本寺。
老和尚进山。
师同回寺。
辛未
众请住狮子岩
癸酉冬
马峰费和尚主席。
命师为西堂。
一日诸禅人颂百丈再参马祖
一喝三日耳聋。
黄檗闻之不觉吐舌因缘。
师亦颂云。
一声涂毒闻皆丧。
遍野髑髅没处藏。
三寸舌申安国剑。
千秋凛凛白如霜。
呈上。
费老人即圈出示众。
升座云。
吾有一枝拂子。
是从上用不尽的。
顾师云。
汝作么生奉持。
师喝便出。
到方丈。
师礼拜。
老人举拂云。
汝且将去行持。
师接著。
便打一拂。
老人云。
将为报恩那。
又打一拂。
便归寮。
甲戌回狮岩隐静。
丙子夏
本山请继黄檗法席。
却之不能。
岩下有侧石如舟。
俱以不平为叹。
师一夜在石中坐。
持大悲咒三遍。
默祝龙天。
此去黄檗
吾道大行。
为山增色。
此石可平。
默坐注香。
归室次。
蚤徒良哉报云。
石已自平。
师乃名为自平石。
法通专使送大衣流至。
丁丑仲冬
至山开堂。
腊八示云。
昔日世尊升忉利天。
为母说法。
说甚么法。
蓦竖拂云。
也只是这个。
今日山僧不动本际。
为诸父老谈禅。
谈甚么禅。
也只是这个。
这个又是个什么。
正如八十翁翁入场屋。
真诚不是小儿戏。
向个里消息恰好去。
许汝入黄檗门。
黄檗人。
黄檗同条合命。
共气连枝。
不然。
尽是门外之绕汉。
要见黄檗毫毛也大难。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隆琦字隐元
姓林氏黄檗人也。
生有灵徵,幼志凝重。
因父远游不归,绝意婚娶,附舟诣补陀祷祝,睹大士境界,遂欲轶尘。
乃礼黄檗鉴源为师,薙染易服。
遍造诸方,潜颖真参,心光灿发。
密云金粟,径往依之,始露头角,机锋酬酢,迥出寻常,密云甚相契重。
逮受黄檗请,乃偕还旧山,结茅于师子岩。
隐安继主檗山本同,则延之领众,因继其法。
费隐既受别请,林御史汝翥与士众请居祖席,始出世焉。
坐夏十稔,指踰三千,鞭龙策象,声光远播。
万里扶桑,梯航申礼,祈教彼土,恳请尤挚。
亦自知信于东倭,实有宿缘,当为了之。
故扬帆破浪,海若效灵,遂底长
岛主欣迎,万象云拥。
驻锡兴福,益以崇福,兼兹二刹,法雨所施,罔不沾溉。
受请普门,国王、大将军咸来致敬,宠锡优渥,珍服名香,络绎充积。
亦漠然,惟思流通正教,弘我佛旨。
但每念祖庭,时有故山之思,国王感其眷恋,乃于太和山更起梵宫,仍名黄檗,以慰其心。
移居未久,举首座性瑫自代,退隐松堂,国王为建寿塔,优游泉石,十有馀载。
预知报谢,乃示微疾,彼国王臣慰问再四,皆裁偈酬答,端居而化,康熙十二年癸丑四月三日也。
寿八十有二,腊五十有三。
得法者二十二人,有《七会语录》。
貌魁伟,秉性刚正,苦行高谊,具在年谱。
檗山大众仰其馀徽,为筑衣钵塔,释如幻弘为之记铭,见《瘦集》。
释德明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二
释德明字前溪
姓林氏黄岩人
嘉靖间灵隐,值海寇肆虐,焚荡湖墅。
山后西溪男妇纷纷迁徙,踰岭避乱。
寺僧皆以寇必至,议弃寺散窜,各图自免。
德明独倡合众结台,阻绝大道,声势相援。
力主其说,百折不挠。
寇亦不至。
又为粥以食贫饿,于是人有固志,寺赖以全。
年八十有一而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