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释净澄
净澄
燕京西河张氏子。
生时。
偶二僧至门。
厥父喜。
即请安名。
僧曰。
此儿非常。
应名清正。
未几。
父母相继亡。
师决志出家。
行至双城子
路逢僧求落发。
询其来缘。
乃初立名僧也。
遂就金河寺剃落。
其师令习经业。
师不悦。
示以念佛法门。
未周岁其师死。
偶遇五台善公。
易名曰净澄
即走古华严鍊磨。
日夜逼拶。
忽疑滞顿开。
如释重负。
求證于广恩月溪老人。
溪转数语。
师汗下不能对。
因俾参无字。
久之。
获印可。
付以拂子手卷。
南游济河。
舟没所有俱失。
身附浮木获免。
自思所得未惬。
即誓曰。
此行。
若不大悟而还者。
有如河。
自此提参益切。
入蜀飞雪山独居。
吊影三年。
一日造饭。
遂定去。
觉时饭生白醭。
静中尝闻百里外人声。
久着地打坐。
足为冷湿所乘。
忽不能起。
幸得人至后山。
调息始愈。
一日坐木上。
正尔湛寂。
忽闻爆竹声。
豁然心空。
自是方得一切时中。
洞然明妙。
请印于圆觉法鉴和尚
又造广福云谷老人
谷见其一向孤迥迥底。
即问曰。
你却似个死人。
我且问你。
大死底人。
却活时如何。
师曰。
眉毛眼上横。
鼻孔大头垂。
又问如何是无字意。
师曰。
风行草偃。
水到渠成。
又问。
大地平沉。
虚空粉碎。
汝向甚么处。
安身立命。
师曰。
云消山岳露。
日出海天青。
谷肯之。
天顺改元
还清凉。
道声远播。
代藩请诣内掖问道。
感光明炤彻内外。
王大悦
因就华严谷建寺。
请额曰普济
奉师开法其中。
有清凉语录。
行世。
尝作山居诗云。
甘贫林下思悠悠。
竹榻横眠枕石头。
格外生涯随分足。
都缘胸次一无求。
又云。
自住丹崖绿水傍。
了无荣辱与閒忙。
老僧不会还源旨。
一住山青叶又黄。
复坐脱于本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净澄字孤月姓张氏宛平人也。
始生时,有二僧踵门而至,厥父喜告以举子,且请名焉。
僧曰:“此儿非常,可名清正。
”无何,父母相继𧬄,零丁孤寂,因有绝尘志。
偶至双城,路逢老僧,相与问訉,为道所愿,求之落发,及详诘来缘,具明夙因,知此所遭者,乃初立名僧也。
嗟叹久之,于是就金河寺剃度。
习经业,未惬心性,示以念佛法门则拳拳服膺,奉持不爽。
未几,其师竟寂。
更参知识,得五台寿宁寺僧清善为易其名,曰“净澄”。
随之诣台,执业甚勤,自觉工候未纯,即走古华严,日夜磨鍊,几及一载。
一日,凝滞顿开,如去重负,乃还燕京求證于广恩月溪,陈其所悟,溪诘数语,汗下不能对。
溪曰:“汝得信念尔。
”令参狗子无佛性语,疑情顿发,数日忽有省。
久之,溪可其悟,即付以卷拂。
南游渡黄河,舟没,所有俱失,手触浮木攀之不沈,随波漂流,遇救得出,自此勘破生死,发愿拯溺。
苦海茫茫,欲登觉岸,何异此境!
于是,入蜀川飞雪山独居三年,深心究参。
尝于造饭中得定,既觉,来时饭生白醭。
一日,方坐闻声曰“祖顺踏破脚了。
”三日后人到,印对前言无差,在百里之外,盖静极彻听也。
好敷坐地上,寒湿伤足,不良于行,至后山,安养久之渐差。
又一日,敷坐木床,正尔湛寂,忽闻爆竹声,豁然心空,自是方得一切时中洞然明妙。
乃辞众,诣圆觉法鉴处陈其所悟,觉曰:“子向后更当何如?
曰:“随分。
”觉曰:“若然则饥餐渴饮去也。
曰:“终不作如是见解。
”觉颔之。
后参广福云谷,谷见其一向孤迥,乃问:“如何是无字意?
曰:“风行草偃,水到渠成。
”又问:“大地陆沈,虚空粉碎,向何处安身立命?
曰:“云消山岳露,日出海天清。
”谷肯之,遂付衣钵。
明天顺初元,言返清凉,道声远震。
代王请诣内掖问道,感白光袭室之异,为舍资建刹五台山华严谷,额曰“普济”,事之唯谨。
后坐化斯寺。
著有《清凉录》及《山居诗》,为世传诵。
诗云:“寰中独许五台高,无位真人伴寂寥。
一任诸方风浩浩,常空两眼视云霄。
”“甘贫林下思悠悠,竹榻横眼枕石头。
格外生涯随分足,都缘胸次为无求。
”“自在丹崖绿水旁,了无荣辱与间忙。
老僧不会远源旨,一任山青叶又黄。”
释尽玄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尽玄字如如姓张氏澄江人也。
幼从塾师,颇通文义,因读《楞严》、《维摩》诸经,即作超尘之想,后从鸡足礼幻空祝发。
矢志参究,了明宗旨,有问法者,随机而道,应荅如响。
所著《三教直指》、《金刚定衡》、《性学正宗》诸书行世,创建拈花寺云。
释思敏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二
释思敏字彻空
姓张氏睢人也。
早岁就读,有志超尘,礼师永寿,落发金台。
割爱栖真,缘理明要。
参烟霞于南山,求印可于西蜀
利济居心,大法自在。
尝于荆南挂锡普仰,遍探三藏,深究一乘,披览玄文,见《起世因本经》,再四玩味,研穷奥旨,斟酌颇多。
以是经为世尊于舍婆城迦利罗石室中,从禅定起,因诸比丘疑世界成立散坏安住诸事而问。
世尊以四量心,观根受法而答也。
谓一切世界,各随业力而起成就。
考其大略,谓三界之中,总有三十八种众生;十虚之中,多谭百亿千端苦乐。
凭十善则世界成住,造十恶则劫数坏空。
三界弥纶,水火风坏而复成。
三劫周遍,刀、疫、饥极而复善
明晦相推,寒暑更递。
转一气而坤乾圆融,见一心而法界齐彰。
故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
揭其秘钥,的示于人。
诚足统摄万汇,同归一源。
思敏既经研讨,慨竭悃忱,重镘诸梓。
以广其传,乃属邃庵而序之。
释了用
了用
号雪机
姓张
遂宁人
初为应教。
偶出遇天渊和尚
谓之曰。
观子气韵堪出家。
师曰。
吾犹为俗人耶。
渊曰。
行俗事为俗人。
讵在发之有无。
遂感悟。
弃所业。
一衲从渊学禅。
久之有得。
人欲挽师出世。
师摇手曰。
不入这[衤呆]社。
因结庵而隐。
赋诗云。
傍树修庵倚翠岑。
烟霞缭绕白云深。
愚痴祗合栖泉壑。
潦倒何妨论古今。
怪石溪边涂去迹。
浮岚岩下绝来音。
太平世界元无事。
空自劳劳向外寻。
七十二岁。
卒于山庵
释性专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性专字守庵
姓张氏昆山人
早岁薙发,遍访知识,谒妙峰受戒,预法华讲席,闻声领悟。
誓行头陀,行十二时中,唯诵《法华》,深入禅定。
尝于空中见西方宝池,成琉璃色,深广无际,以白妙峰
妙曰:“此观行初成之相,不生取著,是善境界。
遂深秘不言。
石城有百尺弥勒像,嘉靖间兵燹金蚀,为新之,又构石殿与像,称感见瑞光,夜明如日。
二十三年秋,延传灯法师小本《弥阿经》,有请易《弥勒上生经》者。
曰:“不然,吾闻弥陀与弥勒,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将使众同悟本性弥陀,即性弥勒。
先游莲华净土,然后预龙华胜会耳。
嘉靖二十五年仲冬,示寂前数日,衣褶中生灵芝一本,大于拳,色红白。
张子顺明 1510 — 1565
维基
张子顺(1510年—1565年)字聚甫号褡庵直隶德州卫官籍河南唐县人
先世姓陈,始祖某明初以军功授德州右卫副千户,至曾祖陈纪入赘德州卫千户张纯家,遂改姓张
嘉靖癸卯山东乡试第五名举人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式甲辰科会试第二百六十四名,登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二名进士
二十六年户部主事二十八年苏州漕运,次年北虏入寇京师,奉命赴边关犒赏。
三年满考,进阶承德郎,督饷太原
三十二年潞安府知府,擢密云兵备副使三十九年十二月密云管粮户部郎中刘廓互行攻讦,二人俱逮下锦衣卫诏狱,坐奏事诈不以实,俱黜为民。
嘉靖四十四年卒于家,享年五十六。
汪兴祖明初 ? — 13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1 【介绍】: 明初庐州府巢县人
张德胜养子,改姓张
朱元璋安庆,克江州,拔蕲黄,取南昌,大败张士诚兵,擢湖广行省参政
洪武元年,以都督兼右率府史,克元都,西取大同,遂复姓汪。
蜀时阵亡。
大冂
大冂字竺庵姓张氏会稽人,礼显宗弥讲王为师,住四明延寿寺
永乐初于南北都门两膺,帝命纂修藏典。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妙止会稽人
鄞县延庆寺永乐中应召与修大典
释启原元末明初 1333 — 1407年三月一日
启原
姓张氏
太初其字。
日本人也。
九岁祝发。
习教乘。
精戒律。
喜观中国文字。
能指斥利病。
又心慕中国名山禅老之盛。
观光之志益决。
吴元年航海而来。
足迹几遍寰宇。
叩诸禅蒙印可。
洪武丙寅
安固梅公洞。
见四山环翠。
两石相沓。
中虚若禅龛。
相对怅然曰。
禅客相逢只弹指。
此心能有几人知。
此地可息吾足矣。
是山久为虎蟒之窟。
樵斧不入。
荆棘弥天。
自师居之。
诸孽屏息。
山下居民。
时见峰顶有光。
稍来亲近。
不数年遂成丛席。
闻风访道者
尝数百人。
永乐丙戌
立生塔于院南。
以为退修待寂之所。
曰吾老矣。
自为之无累后人。
明年三月一日清晨。
礼佛毕。
入塔端坐。
众奔视。
已逝矣。
宣德间
开塔见。
头发披垂。
指甲曲绕。
闻风雷震仍闭之。
师有语录三卷。
会通儒释。
言道无滞也。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安固沓石山山交寺比丘尼启原者,字太初姓张氏日本人也。
九岁祝发学禅。
吴元年,航海入中国,历游海内禅林。
明洪武丙辰,入安固,抵沓石山梅公洞,见四山浮翠,两石相沓,遂住锡焉。
先是,巨蟒、虎、狼,怪异甚多。
至,禅诵其中。
忽一夜,山下居民见峰顶火炬人马南飞而去,其怪遂息。
民因岩洞筑庵,师事之。
复建山交寺,徒众四百人。
时明师讨叛,启原与徙为乱军所获,总兵富爵异之,相与谭空结聚乃获免。
永乐丙戌,其徒为立塔于寺旁,以为退修之所。
丁亥三月朔日入塔,端坐而逝,年七十有五。
著有《语录》三卷。
相传正德间,有人开塔,见头发披垂,指甲长曲,闻风雷震乃闭之。
释德住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德住字宝山,姓张氏剑川人也。
童行超然,不为俗染。
明嘉靖癸亥,入鸡足山受度。
初居圣峰,究心宗学,忽一笠飘然行脚中州,至伏牛山,主僧北人,格于语音,闭门不纳。
山因立一足,亭亭门外,寂然一定,经七昼夜,立处不偏不倚,不移尺寸,寺僧尝布灰验其左右,众始叹异。
后额其处曰“云南铁足罗汉”云。
及还滇,隐幻庵。
值圣峰灾,与妙峰分道叩募,复恢旧基,重搆新宇。
年至耄耋始化。
释禅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禅字本无姓张氏昆明人
幼孤失学,放骛不羁。
稍长乃知自艾,从师授读,而天姿明敏,了解文义。
偶游昆明,见池中青莲浮于水面,童冠数人皆弗之睹,始叹异焉。
年十九,礼通海秀山妙空祝发,禀具于大方,得法于所庵,后栖鸡足,研穷经藏二十馀载。
见道精深,默维心得,及所庵主席传衣,挈本偕往,同注《肇论》,口述笔授,议论飙举,一字未要,当仁不让。
唯大事未明,中怀郁结,一日托钵洱海城中,忽闻谚语有“枕上思量千条路”者。
胸中豁然冰释。
明万历丁巳,沐公增题建悉檀寺,延之开山,工师求材叹无大木,山前龙潭古木参天,人莫敢近,每有樵采则雷电大作。
至,作法持咒,述为文词以告山灵,躬操斤斧,率诸匠作,栋梁长材一时取足,神怪俱息,林谷幽静。
沐公奏请大内藏经,时光宗御极,企道风,亦加敬仰,特旨颁赐,授秩为僧录左善世兼锡紫衣。
所著有《楞严忏法》、《风响集》、《林佛事》、《因明论随解标释》及《老子玄览》,诗文偈颂若干卷。
寂于崇祯壬申秋三日前简约旧知,二众云集,殷殷䛡故,已而示疾,焚香拈偈曰:“盖天匝地本齐平,万象森罗极有情。
旨在当人高著眼,波腾鼎沸见无生。
”语毕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