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正觉北宋 1091 — 1157
全宋诗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
年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
得度于净明寺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
初住泗州普照寺
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
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
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
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
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
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
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
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为六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
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俗姓李隰州(治今山西隰县)人。
十一岁出家,十八岁游历诸方。
得法于邓州丹霞山德淳禅师
宣和末出主泗州普照禅寺
建炎间历游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禅寺。
继主明州天童寺凡三十年,绍兴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
有《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天童觉和尚颂古》等著作传世。
见《天童宏智禅师行实》(《天童正觉禅师广录》卷九),周葵《宋故宏智禅师妙光塔铭》(《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四),《宝庆四明》卷九。
释正觉
隰州李氏子也。
父讳宗道
母赵氏。
诞师之夕光出于屋。
人皆异之。
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
十三通五经七史。
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
依郡之净明寺宗和尚薙发。
受具戒于晋州慈云寺琼和尚
年十八游方。
因自诀曰。
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公汝州
久之无所入。
丹霞淳禅师价方盛。
乃顶笠造焉入门。
霞便问。
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师对曰。
井底虾蟆吞却月。
三更不借夜明帘。
霞曰。
未在更
师拟议。
霞打一拂子曰又不借。
师忽大悟作礼。
霞曰。
何不取一句。
师曰。
某甲今日失钱遭罪。
霞曰。
未暇打尔。
在且去。
值霞退居唐州大乘寺
师亦从焉。
宣和二年霞迁大洪俾掌记室
三年首座
金粟智雪窦辈皆参随之。
真歇了公长芦
招师首众。
未几出主泗洲普照
高宗建炎间舒州之太平。
迁江之圆通能仁。
次补长芦
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
众惧奔散。
师独危坐堂中。
但以善语谕之。
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
于是一方赖安寇静。
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明州礼补陀大士。
天童虚席。
郡守驰檄请师住持。
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
遥望岭上若有神卫
遂敛兵而退。
次年被旨主灵隐
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
师居天童三十年。
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
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
七日还山饭客如常。
次辰索浴更衣。
端坐为书嘱后事讫书偈曰。
梦幻空花。
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
秋水连天。
掷笔而逝。
谥曰宏智禅师
塔曰妙光。
禅师名正觉
姓李氏
李氏为隰州善族。
觉公生则肉环特起于臂。
盖其母孕时。
梦感之徵也。
七岁日诵数千言。
佛陀逊禅师见而大异。
以法室祥麟记之。
又四载公果得度。
年十八游方。
决誓而行。
亲友俱贤之。
遂依枯木成禅师香山
香山多佳士。
成独器公。
公受严折不发。
闻诵法华经有省。
即陈所悟于成。
成指台上香盒曰。
里面是甚么物。
对曰。
是何心行。
曰你悟处又作么生。
公画圆相呈之。
又抛向后。
成曰。
弄泥团汉有甚么限。
曰错。
成曰。
别见人始得。
公诺诺而去。
造丹霞。
丹霞淳禅师居焉。
为芙蓉楷之子。
揩嗣投子青
嗣太阳玄。
玄公神观奇伟。
慎其付授。
年至八十。
叹无可继者。
乃以皮履直裰。
浮山远录公
使为求法器。
兼谶以偈。
偈曰。
杨广山头草。
凭君待价焞。
异苗翻茂处。
深密固灵根。
既任两宗。
居圣岩。
出洞下宗旨示
悉妙契。
以大阳顶相皮履直裰。
续其宗系。
淳之祖。
原思下十二世也。
受公展讫。
即问曰。
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
对曰。
井底虾蟆吞却月。
三更不借夜明帘。
曰未在更道。
公拟议。
以拂打曰。
又道不借。
大悟其旨。
便作礼。
曰。
何不道取一句。
对曰。
某今日失钱遭罪。
辗然曰。
未暇打得你。
自此丹霞白椎日。
非公莫敢发响。
大洪
命公居七众之首。
四年又分同门真歇了之座于圆通。
六年出住泗州普照
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
俱为禅衲区薮。
而洞上之风大廓。
有问五位宗旨。
公以颂示曰。
正中偏。
霁碧星河冷浸天。
夜半木童敲月户。
暗中惊破玉人眠。
中正
海云依约神仙顶。
妇人鬓发白垂丝。
羞对秦台寒照影。
正中来。
午夜长鲸蜕甲开。
大背摩天振云翼。
翔游鸟道髅难该。
兼中至。
觌面不须忌讳。
风化无伤的意玄。
光中有路天然异。
兼中到。
斗柄横斜天未晓。
鹤梦初醒露叶寒。
旧巢飞出云松倒。
建炎初。
又住天童
屋庐湫隘。
衲子结草树居。
常数千指。
未几所废俱成。
而宏胜冠南国焉。
有羽客。
私进乾汞之术。
公曰。
我辈非不能也。
顾欲檀家有所植福耳。
为汝验之。
以汞纳口坐。
踰时吐白金于地。
客骇谢而去。
公之再住天童
适金人陷明州
诸刹皆燬。
及窥小白岭。
见谷积阴云。
疑有伏甲。
惧而退。
时江声绝渡。
千二百众俱安床藉。
知事忧之。
顷之嘉禾钱氏致谷千斛。
岁虽艰。
施无厌。
赡众之馀。
存活白衣老少数万人。
有诏移灵隐
未越月解归。
公于天童计三十载。
而名号所彰。
万方革面。
上堂曰。
黄阁帘垂。
谁传家信。
紫罗帐合。
暗撒真珠。
正恁么时。
视听有所不到。
言诠有所不及。
如何通得个消息去。
梦回夜色依稀晓。
笑指家风烂熳
又曰。
诸禅德。
吞尽三世佛底人。
为甚么开口不得。
破四天下底人。
为甚么合眼不得。
许多病痛。
与你一时拈却了也。
且作么生得十成通畅去。
还会么。
擘开华岳连天色。
放出黄河到海声。
僧问。
清虚之理毕竟无身时如何。
曰文彩未痕初。
消息难传际。
僧曰。
一步密移玄路转。
通身放下劫壶空。
曰诞生就父时。
合体无遗
僧曰。
理既如是。
事作么生。
曰历历才回分化事。
十方机应又何妨。
僧曰。
恁么则尘尘皆现本来身也。
曰透一切色。
超一切声。
僧曰。
如理如事又作么生。
曰路逢死蛇莫打杀。
无底篮子盛将归。
僧曰。
入市能长啸。
归家著短衫。
公曰。
木人岭上歌。
石女溪边舞。
又僧问。
如何是向去底人。
公曰。
白云投壑尽。
嶂倚空高。
如何是向来底人。
公曰。
满头白发离岩谷。
半夜穿云入市廛。
如何是不来不去底人。
公曰。
石女唤回三界梦。
木人坐断六门机。
公提唱语句。
湖海争馨炙之。
均以为因公得见楷二尊宿也。
公虽年老。
日常过午不食。
缕丝不衣。
有巨贾献奇制新锦。
公坚却之曰。
老僧一人。
劳千里信施。
老僧不忍居也。
必不已。
估直以供众。
是以廉约成风。
天下效之。
绍兴丁丑九月
出队言别于越帅赵公令詪
及诸檀信。
次月七日还山。
遂作书请妙喜主我法门后事已。
而沐浴更衣。
告众曰。
梦幻空花。
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
秋水连天。
俄报妙喜至。
公泊然蜕去。
妙喜为公剃发。
舍利随指而下。
龛留七日
颜不少异。
塔于东谷
谥曰宏智
塔曰妙光。
赞曰。
觉公唱教。
当乾坤鼎沸之
辟启东南。
缜言密行。
为湖海倾归。
妙喜尚左逊之
其馀欲并驾争驱。
知其孰可也。
嗟乎洞上宗风。
微公孰慰浮山之望。
而足太阳之心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
父讳宗道,世学般若。
母赵氏,尝梦五台山僧解右臂环与之,诞觉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
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
十三,通五经、七史。
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薙发,受具于晋州慈云寺智琼。
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
”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于汝州,久之无所入。
丹霞淳禅师价方盛,乃顶笠造焉。
入门,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曰:“井底虾蟆呑郤月,三更不借夜明帘。
”霞曰:“未在,更
拟议,霞一击拂子。
曰:“又不借。
大悟,作礼。
霞曰:“何不取一句?
曰:“今日失钱遭罪。
”霞曰:“未暇罪,尔且去。
”后霞退唐州大乘寺亦从焉。
宣和二年,霞主大洪,俾掌记室三年首座
金栗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
真歇了公长芦,招之首众。
未几,出主泗洲普照
高宗建炎间,住舒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
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
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至明州礼补陀,会天童虚席,郡守驰檄召之。
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歛而退。
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
未两月,获旨再主天童。
初礼祖塔,时梦至一山寺,长松夹道,有句纪之曰:“松径森森窈窕门,到时微月正黄昏。
”及至天童,苑如梦境,有终焉之志。
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
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世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秋水连天。
”掷笔而逝。
先是育王缺席,妙喜佛日主之,相得益欢,尝于白椎倾倒,剧谈阔论,执其手曰:“吾二人皆老大,苟一旦溘然先去,则存者为之主。
”及佛日得遗书,夜至天童,凡送终之典悉主之。
塔于东谷,诏谥曰“宏智禅师”。
塔曰“妙光”。
释德止北宋 1100 — 1155
全宋诗
释德止(一一○○~一一五五)号青谷俗姓徐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徙居吴县
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
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赐号真际,敕住江州圆通寺(《五灯会元》卷一四)。
后居庐山叠石庵
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卒,年五十六。
嘉泰普灯录》卷九有传。
有《清谷诗集》,已佚(《舆地纪胜》卷二五)。
今录诗三首。
德止禅师者。
世居历阳金紫。
徐闳中之季子也。
法绍宝峰阐提照禅师
简州人
妙龄游方。
谒芙蓉楷公于大洪
有得而去。
及楷公辞大观之诏。
而婴难。
自三吴急趋从之。
于途中大悟
楷公遂以投子之谶而系
丹霞淳辈为伯仲。
淳之视师。
犹子也。
是师与真歇了宏智觉
又雁行焉。
师生十岁。
不肯知书。
多私夜坐。
喜公昼寝。
其父戏目师。
为懵然子。
然师双瞳绀碧。
神光射人
出语间合圣诰。
其父又钟爱之。
异于诸子。
尝称于门客曰。
吾懵然不懵也。
师弱冠梦异僧授偈四句。
已而有以南安岩主像遗之者。
其傍所载。
即向梦所授之偈也。
自是持念不忘。
一切世典过眼即罢之。
年二十。
随父任漕西洛
每闭阁凝坐。
或连朝不许进食。
人俱怪其所为。
一夜拟吹灯就寝。
大悟
连吐数偈。
其一曰。
不因言句不因人。
不因物色不因声。
夜半吹灯方就枕。
忽然者里已天明。
于是啸歌自若。
人益怪之。
其父欲授师世职。
师固让于从兄。
乃告父曰。
某方将脱世纲。
不著三界。
岂复刺头于名利场中。
遂力求出家。
其父知师志决。
不可以章绶绾也。
乃旌师祝发。
苾刍戒。
游方数载。
名振京师
政和间
机投阐提照公于楚南。
宣和三年辛丑
徽宗皇帝真际师号赐之。
壬寅
江州圆通席虚。
朝旨以补之。
辞圆通。
而居泐潭。
师遂应诏
代主圆通。
圆通当匡庐之名刹。
诸山耆德尚未足师名。
领院日。
俱往观之。
升座拈提。
众耳皆耸。
其语曰。
山僧二十年前。
两目皆盲。
了无所睹。
唯是闻人说道。
青天之上。
有大日轮。
三千大千世界。
无有不遍之处。
筹策万端。
终不能见。
二十年后。
眼光惭开。
又值天色连阴。
浓云乱涌。
方观察
上下推穷。
见云行时。
便于行处作计较。
见云住时。
便于住处立窠臼。
正如是间。
忽遇著个多知汉问道。
莫是要见日轮么。
何不向高山顶上去。
山僧却徵宅道那里。
是高山顶上。
他道。
红尘不到处。
是诸仁者好个端的消息。
还会么。
长连床上佛陀耶。
又曰。
昨夜黄面瞿昙。
将三千大千世界来。
一口吞尽。
如人饮汤水。
踪迹不留。
应时消散。
当尔时。
诸大菩萨声闻罗汉。
及与一切众生。
尽皆不觉不知。
唯有文殊普贤瞥然觑见。
虽然得见。
渺渺茫茫。
恰似向大洋海里。
头出头没。
诸人且道。
是甚么消息。
若也简点得破。
许你顶门。
具一只眼。
师住圆通
今古法门。
所积之废。
无不备举。
而整顿之。
然以身度人。
使人易行。
矫清卖高之条。
师弗取也。
选职任事。
以德不以才。
尝叹曰。
宁缺人而废事。
过在一时。
若能事而败化。
则遣臭万世矣。
以故衲子游泳于圆通。
如鱼相忘于江湖。
南宋绍兴五年乙卯示寂。
阇维烟𦦨所及。
悉有设利。
诸方称师身后佛事。
与宝峰照公
皆乘大愿而来者也。
照公先于建炎二年示寂。
其阇维亦得设利无数。
舌齿不坏。
师之设利。
塔于司空山
分窆叠石原。
照公设利。
则塔泐潭之西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