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张咏北宋 946 — 1015
全宋诗
张咏(九四六~一○一五)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
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县
雍熙元年(九八四),迁著作佐郎
端拱元年(九八八),转秘书丞
二年通判相州
召还,知开封府浚仪县,出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淳化四年(九九三),擢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掌三班院
五年,出知益州
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召拜给事中,迁户部使,改御史中丞
二年,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
五年,改知永兴军
六年,加刑部侍郎、再知益州
景德三年(一○○六),复掌三班院判登闻检院
四年,知升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五)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改知陈州(同上书卷七八)。
八年八月卒,年七十。
谥忠定
有《张乖崖集》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南宋时增广为十二卷。
事见宋钱易《故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左仆射张公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三有传岩。
 张咏诗,以《续古逸丛书》影印宋本《乖崖先生文集》(十二卷、附一卷)为底本,参校宋咸淳五年伊赓刻本(今存前六卷,简称残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曹溶旧藏钞本(十卷、附一卷,简称曹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四十九年吕无隐钞本(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丁丙钞补本(仅前七卷,以配明澹生堂钞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光绪八年莫祥芝刻本(简称莫刻),并酌采清蒋继功、黄丕烈、近人傅增湘校勘成果(分别称蒋校、黄校、傅校)。
另从《西昆酬唱集》等辑得集外诗五首,附编卷末。
韩维北宋 1017 — 1098
全宋诗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
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
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
仁宗时欧阳修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
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
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
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
绍圣二年(一○九五)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
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
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
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为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
录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
《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
韦骧北宋 1033 — 1105
全宋诗
韦骧(一○三三~一一○五)原名让字子骏,世居衢州,父徙钱塘(今浙江杭州)
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调睦州寿县,以母丧不赴。
服阕后官兴国军司理参军,历知婺州武义县袁州萍乡县、通州海门县通判滁州楚州
入为少府监主簿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擢利州路转运判官,移福建路
元祐七年,召为主客郎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七)。
久之,出为夔州路提点刑狱,知明州
晚年提举杭州洞霄宫
徽宗崇宁四年卒,年七十三。
有文集二十卷,赋二十卷,今存《钱塘》有缺佚。
咸淳临安》卷六六有传。
 韦骧诗,以清丁丙嘉惠堂刊瓶花斋吴氏影写宋乾道本《钱塘韦先生文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另从《永乐大典》中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李之仪北宋 1038 — 1117
全宋诗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西北)人。
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民国无棣县志》卷八)。
元丰六年(一○八三),曾辟为祭奠高丽国使书状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一)。
哲宗绍圣初苏轼定州,辟为管勾机宜文字
四年(一○九七)因折可适兵败事连累,罢原州通判(同上书卷四九一)。
后以元祐党籍贬惠州
元符元年(一○九八)监内香药库,旋因从苏轼辟事勒停(同上书卷五一一)。
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又以代作范纯仁遗表忤蔡京,编管太平州,遂居姑熟。
久之,徙唐州
官终朝请大夫
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
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李之仪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姑溪前后集》为底本。
校以明吴氏丛书堂钞本(残存卷五、卷六,简称吴钞,藏北京图书馆),清杨守敬明黄汝亨钞本(简称黄钞,藏上海图书馆),清丁丙藏并跋之清研经楼抄本(简称研经楼本,藏南京图书馆),清咸丰伍崇曜校刊《粤雅堂丛书》本(简称粤本),清宣统金陵督粮道署校刊本(简称吴刊)。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廖刚宋 1071 — 1143
全宋诗
廖刚(一○七一~一一四三)字中用号高峰居士南剑州顺昌(今属福建)人。
少从陈瓘杨时学。
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
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由漳州司录召为太学录,擢监察御史
以忤蔡京,出知兴化军
钦宗立,以右正言召。
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除福建路提点刑狱,旋招为吏部员外郎,迁起居舍人权吏部侍郎侍讲,除给事中
六年,出知漳州
八年(《宋史》作七年,此据本集绍兴八年漳州乞致仕表),召拜御史中丞
因论事为秦桧衔,以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
次年致仕。
十三年卒,年七十三。
有《高峰文集》十二卷传世。
事见张栻工部尚书廖公墓志铭》(《南轩》卷三公),《宋史》卷三七四有传。
 廖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林佶家藏抄本,校以清林佶藏抄本(简称林本,原藏丁丙八千卷楼,今藏南京图书馆)。
编为二卷。
刘黻宋末元初 1217年10月13日 — 1276
全宋诗
刘黻(一二一七~一二七六)字声伯(一作升伯),号质翁学者称蒙川先生乐清(今属浙江)人。
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太学,时年三十四。
太学生伏阙上书攻丁大全,首署其名,追送南安军安置,丁贬还太学
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以对策忤贾似道,授昭庆军节度掌书记
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召为秘书正字
三年,迁校书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除监察御史
六年,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
七年,召权刑部侍郎(《宝庆四明》卷一)。
累迁中书舍人吏部尚书
恭帝德祐初随二王入广
二年(一二七六),拜参知政事(《宋史》卷四七《瀛国公本纪》),行至罗浮病卒。
著作已散失,后由其弟应奎收集诗文残稿编为《蒙川先生遗稿》四卷。
事见本集卷首《朝阳阁记》,《宋史》卷四○五有传。
 刘黻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蒙川遗稿》为底本,校以清丁丙跋明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南京图书馆)等。
方一夔宋末元初
全宋诗
方一夔,一作方夔字时佐号知非子淳安(今属浙江)人。
尝从何梦桂学,累举不第,后以荐为严州教授
宋亡,筑室富山之麓,授徒讲学,学者称富山先生
有《富山懒稿》三十卷,已佚,五世孙文杰辑为《富山遗稿》。
事见本集卷首明商辂序,嘉靖淳安县志》卷一七有传。
 方一夔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十卷本为底本,校以旧抄《方时佐先生富山懒藁》十九卷(简称旧抄本,有清丁丙跋,藏南京图书馆)。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陈岩南宋末 ? — 1299
全宋诗
陈岩(?
~一二九九),字清隐号九华山人青阳(今属安徽)人。
宋末屡举进士不第。
,为避徵辟,汗漫江湖。
及老,归青阳,遍历九华之胜,至一处则作一诗,已佚。
元成宗大德三年卒。
武宗至大元年(一三○八)邑人方时发掇拾散佚为《九华诗集》。
事见本集卷首方时发序及小传。
 陈岩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酌校清丁丙《宋人集编》(简称宋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