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慧远宋 1103 — 1176
瞎堂禅师者。
名慧远
眉山之彭氏。
圆悟禅师之晚子也。
圆悟复领昭觉时。
年老。
乃以化柄属之门贤
门贤已播海内矣。
以故摩竭之令。
复行于昭觉。
新从灵崖来。
灵崖为徽禅师所居。
得起铁拂为首座
敲唱黄龙宗旨。
事之二载
言下。
得其概焉然起首座
屡诱掖之。
无留意。
乃抵昭觉。
侯十日。
始得通谒于悟公。
公与语大奇之。
叹曰。
吾道未衰也。
许远得非时入室。
每大跪请益。
公但笑曰。
将谓吾老矣。
故如此著急耶。
远屏气自失。
不敢进言。
一日闻举庞居士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大彻其旨越众进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立贫无一钱。
户破家残。
乞师赈济。
公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曰贼不入谨家之门。
公曰。
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便喝。
公以拄杖击禅床曰。
吃得棒也未。
又喝。
公连喝两喝。
作礼趋而去。
自此机发莫禦。
丛林共加其号。
为铁舌
遂与元布袋辈齐名。
绍兴间
嵋守请居象耳山
不赴。
未几圆悟顺世。
勃然起曰。
芳躅云亡。
继之者谁。
卧北窗
顾可得耶。
扁舟出峡。
淮南开化龙蟠。
琅琊
琅琊普济
普济迁定业。
繇定业迁光孝。
十八载
名辈归之。
僧问。
即心即佛时如何。
曰。
顶分丫角。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
耳堕金环。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又作么生。
曰。
秃顶修罗舞柘枝。
又问。
浩浩尘中如何辨主。
曰。
木杓头边镰切菜。
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
曰。
研槌撩馎饦
又问。
不与万法为侣。
是甚么人。
曰。
脚踏辘轳。
曰。
庵里人为甚不知庵外事。
曰。
拄杖横挑铁蒺藜。
又问。
昔有一秀才
无鬼论
论成。
鬼叱曰。
争柰我何。
意作么生。
以手斫额曰。
何似生。
曰。
祇如五祖以手作鹁鸠嘴曰。
谷孤孤。
又且如何。
曰。
自领出去。
曰。
东山水上行。
明甚意旨曰。
初三十一不用择日。
曰。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曰。
蘸雪吃冬瓜
其机海无涯。
约多类此。
又过南岳南台
是时琏禅师龙王
与方广行公。
皆月庵高弟。
道著湖湘
私相语曰。
此间壁立万仞。
来何所措足乎。
故请升座。
设三十馀问。
皆从上誵讹。
险节关棙。
毕酬之。
辞旨超伦。
等屈服。
欲以名刹居
不顾。
东隐天台。
来往国清护国鸿福三寺。
乾道丁亥
平江守以虎丘迎
又奉旨历崇光灵隐二处。
孝庙常召见。
咨询法要。
加号佛海禅师
名儒日绕座下。
居士身而嗣法者。
则有内翰曾开知府葛郯
号信斋
发挥即心即佛之案。
有省。
而呈颂曰。
非心非佛亦非物。
五凤楼前山突兀。
艳阳影里倒翻身。
野狐跳入金毛窟。
曰。
公见处只可入佛。
难入魔在。
愕曰。
何也。
曰。
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
乃领旨。
曾开字天游
久升圆悟大慧之堂。
闻风来访。
故问曰。
如何是善知识。
曰。
露柱灯笼。
猫儿狗子。
曰。
为甚赞即欢喜。
毁即烦恼。
曰。
侍郎曾见善知识否。
变色曰。
三十年参方。
何言不见。
曰。
向烦恼处见。
向欢喜处见。
拟议。
喝之。
复拟进语。
摇手曰。
口底不是。
愧汗透重襟。
召曰。
侍郎向甚处去也。
猛省踊跃。
说偈曰。
咄哉瞎驴。
丛林妖孽。
震地一声。
天机漏泄。
有人更问意如何。
拈起拂子劈口截。
笑曰。
也秖得一橛。
妙喜岭南
因阅语录。
大骇曰。
老师暮年有子如是耶。
遂以圆悟所付法衣。
寄赠之。
于是江湖以为。
远公见超妙喜云。
一日忽示众曰。
淳熙二年。
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处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总作贵人
教谁卖柴炭。
向你道。
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
上元定是正月半
都下喧传。
颇疑之。
遂达上听。
至期无疾。
升座如常。
然士庶竞集。
上亦密遣中使
伺起居。
侍者
并赴堂。
及斋毕。
寝室窅然。
白气氤氲。
侍者入帷。
见猿行者手捧卷庄立榻前。
已化矣。
急取行者手卷视之。
乃辞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鸦飞不度。
四众殷留十日
受朝廷最后之供。
其颜不少异也。
年七十四。
坐五十九
远公素蓄一黑猿。
驯知人意。
名曰猿行者。
亦悠然脱去。
小师道济及缁素。
远公塔于寺之乌峰。
亦葬猿行者于其侧焉。
赞曰。
姬氏曰贞胜者也。
余考佛海提唱。
赤帝子断蛇。
而神姥夜号。
其出没纵横。
五祖演公类也。
妙喜宁不望风而骇焉。
释昙华宋 1103 — 1163
释昙华字应庵
蕲州汪氏子也。
生而奇杰不类凡儿。
年十七依于东禅薙发。
首谒遂和尚略得染指法味。
于是遍参知识。
靡所契證。
圆悟住云居煅炼学者。
往礼依侍。
悟乃痛与锥剳。
值悟返蜀指见虎丘隆禅师
侍一载顿明大事。
已而访此庵元命分座。
于是开堂妙严。
迁归宗。
大慧阳。
有僧传示众语。
大慧见之极口称叹。
复寄偈曰。
坐断金轮第一峰。
千妖百怪尽潜踪。
年来又得真消息。
报道杨岐正脉通。
虎丘忌日拈香曰。
生平没兴撞著这无意智老汉。
做尽伎俩凑泊不得。
从此卸却干戈。
随分著衣吃饮。
二十年来坐曲录床。
悬羊头卖狗肉。
知他有甚凭据。
虽然一年一度烧香日。
千古令人恨转深。
世称与杲二甘露门
尝戒徒众曰。
衲僧著草鞋。
住院何事口如鼋蛇恶窟乎。
宋隆兴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全身于东山
应庵禅师
讳昙华
北宋徽宗崇宁癸未
生于楚黄江氏。
神彩炳异。
识度持重。
年十七。
具决定志。
津济群品。
弃家得道于虎丘隆公
妙喜
受印于佛果。
佛果嗣法东山演禅师
应庵东山之四世也。
当时推二甘露门
谓楚西有应庵
浙东有妙喜
妙喜杨。
有传应庵法语至者。
妙喜誉不容口。
以偈柬曰。
坐断金轮第一峰。
千妖百怪尽潜踪。
年来又得真消息。
报道杨岐一脉通。
应庵之语曰。
九年面壁
坏却东土儿孙。
只履西归。
钝置黄面老子。
以拄杖画一画云。
石牛横古路。
一马生三寅。
又曰。
十五日以前水长船高。
十五日以后泥多佛大。
东海鲤鱼打一棒。
雨似盆倾。
直得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众生悉皆欢喜。
谓言打者一棒。
不妨应时应节。
山僧不觉通身踊跃。
遂作诗一首。
举似大众。
蜻蜓许是好蜻蜓。
飞来飞去不曾停。
被我捉来。
摘却两边翼。
恰是一枚大铁钉。
又曰。
饭箩边漆桶里。
相唾饶你泼水。
相骂饶你接嘴。
黄河三十年一度清。
蟠桃五百岁一次开花。
鹤勒那咬定牙关。
朱顶王呵呵大笑。
归宗五十年前有一则公案。
今日举似诸人。
且道是甚么公案。
王节级失却帖。
又曰。
参禅人切忌错用心。
悟明见性是错用心。
成佛作祖是错用心。
看经看教是错用心。
行住坐卧是错用心。
吃粥吃饭是错用心。
屙屎送尿是错用心一动一静一往一来是错用心。
更有一种错用心。
归宗不堪与诸人说破。
何故。
一字入公门九牛车不出。
其前后语要。
约类如此。
僧问。
秖者是埋没自己。
秖者不是孤负先圣。
去此二途。
和泥合水处。
请师速道。
曰。
玉箸撑虎口。
僧曰。
一言金石谈来易。
万事鸿毛脱去轻。
曰。
莫谩老僧好。
侍郎季浩拟达所畜。
应庵骤起。
揕其胸曰。
死后向甚处去。
浩噤不能发。
应庵叱退之。
浩不旬日。
彻见临济宗旨。
其妙密钳锤。
又类如此。
故一时无表里贵贱。
耆艾饱参。
经其炉韛。
无不汗下心死。
隆兴改元五月
虎丘忌晨。
应庵拈香曰。
平生没兴。
撞著无意智老和尚
做尽伎俩。
凑泊不得。
从此卸却干戈。
随分著衣吃饭。
二十年来坐曲录床。
县羊头卖狗肉。
知它有甚凭据。
一年一度烧香日。
千古令人恨转深。
已而以丛林。
嘱累教授严康朝。
以滹沱正宗。
分付密庵咸杰
次月将告寂。
犹挂牌入室。
或以偈请。
应庵呵曰。
吾长笑诸方所为。
而自蹈之耶。
区分院事。
洪纤不遗。
趺坐迁化。
世龄六十一。
僧夏四十三。
塔于玲珑岩之外冈。
未踰月。
妙喜亦迁化。
应庵道既通闻。
此庵元布袋住连云
深山广泽
衲子难近。
徒步访之。
故为分座。
而连云之风立震。
已而主明果。
雪堂每过。
盘桓永夜。
间有窃议者。
雪堂叱之。
应庵凡八历名刹。
两住归宗
始明果。
终天童。
其居天童时。
妙喜亦生。
还住育王焉。
赞曰。
临济宗枝。
若无首山
几到大风吹止。
虎丘命脉。
一有应庵
家声始不寂寥。
如珠中如意。
花里优昙。
色色改观。
圆悟为一睡虎。
发其千片之弩。
岂有鼷鼠。
怏怏负其所望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昙华字应庵蕲州汪氏子也。
生而奇杰,不类凡儿。
年十七,依于东禅薙发,首谒遂师,略得染指法味。
于是,遍参知识,靡所契證。
圆悟云居,煆炼学者,往礼焉,因依之。
悟乃痛与锥剳,值悟返蜀,指见虎丘隆
趋侍一载,顿明大事。
已而访此庵元命分座,于是开堂妙严,迁归宗,时大慧阳,有僧传示众语,大慧见之极口称欢,复寄偈曰:“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尽潜踪。
年来又得真消息,报道杨岐正脉通。
”虎邱忌日,拈香曰:“生平没兴,撞著这无意智老汉,做尽伎俩,凑泊不得,从此卸郤干戈,随分著衣吃饭,二十年来坐曲录床,悬羊头、卖狗肉,知他有甚凭据,虽然一年一度烧香日,千古令人恨转深。
”世称与杲二甘露门
尝戒徒众曰:“衲僧著草鞋住院,何事口如鼋蛇恶窟乎!
宋隆兴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于东山
释师体南宋 1108 — 1179
全宋诗
释师体(一一○八~一一七九)号或庵俗姓罗黄岩(今属浙江)人。
年十五师妙智院守威,弱冠为沙弥,初参此庵元天台护国,后为虎邱瞎堂慧远禅师首座
历住吴之报觉,润之焦山
孝宗淳熙六年卒,年七十二。
南岳下十六世,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法嗣。
有《语录》一卷传世。
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释师体诗,据《续古尊宿语录》所收《或庵体禅师语》及他书所录,编为一卷。
师体
号或庵
台州罗氏子。
初参此庵元布衲
天台护国。
因举庞马选佛颂。
至第三句。
此庵喝之。
大悟
遂匿迹深山中。
丞相钱象先
慕其为人。
致以天封。
出世。
师摇手曰。
我不解悬羊头卖狗肉也。
即宵遁去。
乾道初
瞎堂国清
因见师圆通像赞。
惊喜曰。
不谓此庵有此儿。
遍索之。
得之江心于稠人中。
请为第一座。
瞎堂迁虎丘。
师访焉。
平江道俗。
请住觉报。
觉报旧名老寿庵。
师曰。
先师嘱我。
他日逢老寿止。
今若合符契。
遂欣然应命入院。
小参曰。
道常然而不渝。
事有弊而必变。
江西南岳诸祖。
各稽古为训。
考其当否。
持以中道。
务合人心。
以悟为则。
所以素风泠然。
逮今未泯。
若约僧门下。
言前荐得。
屈我宗风。
句下分明。
沉埋佛祖。
然虽如是。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繇是。
缁素喜所未闻。
归者如市。
淳熙六年
焦山
将化示微恙。
手书附砚一只。
郡守侍郎曾。
逮至中夜说偈。
毕脱去。
年七十二也。
曾公以偈悼之曰。
翩翩只履逐西风。
一物浑无布袋中。
留下陶泓将底用。
老夫无笔制虚空。
曾亦知言者矣。
法以身为教。
不专于言。
曰。
林保子。
于道德。
又曰。
得一身之荣。
不如得一世之名。
得一世之名。
不如得一贤子。
使后学有师。
丛林有主。
呜呼。
天下之至私者。
无如此身。
远得一步身。
近得一步道。
故师二保三得之说。
诚绝世名言。
愿终身诵之。
不敢忘也。
或庵禅师
名师体
台州罗氏子也。
师事此庵
兄事简堂。
简堂既得契證。
因密言于此庵曰。
体公他日十倍于某。
愿和尚怜之。
此庵默然。
自是护国诸役。
皆遣任之。
勇于谋道。
虽百冗终岁。
未见喜愠之色。
忽彻旨于此庵一喝之下。
乃投颂曰。
商量极处见题目。
途路穷边入试场。
拈起毫端风雨快。
者回不作探花郎。
此庵密书片纸而付曰。
老寿开花。
隹火结子。
乃匿迹天台
居无定所。
崖穴之士。
率得法利。
丞相钱公象先
遂以天封招提。
应世。
宵遁去。
钱公深为太息。
乾道初
远公瞎堂国清
因见题圆通像赞曰。
不依本分。
恼乱众生。
瞻之仰之。
有眼如盲。
长安风月贯今昔。
那个男儿模壁行。
惊喜曰。
不谓此庵有此儿耶。
遍索之。
得于江心寺
固于稠人中。
请充第一座。
僧问曰。
一种没弦琴
久居在旷野。
不是不会弹。
未遇知音者。
知音既遇。
未审如何品弄。
曰。
钟作钟鸣。
鼓作鼓响。
丛林杂然称善。
瞎堂迁虎丘。
就省。
道俗闻高风。
力以觉报兰若延之。
觉报旧名老寿庵。
忻然来就。
以为此地符先师所谶。
初住老寿。
衲子难搆。
瞎堂尝谓曰。
人之才器。
自有大小。
诚不可强。
故楮小者不可怀大。
绠短者不可汲深。
鸱鸺夜撮虱。
察秋毫。
昼出瞋目。
不见丘山。
盖分定也。
于是别展机宜。
以归来学。
室中常摩捋苕帚柄。
问学者曰。
依稀苕帚柄。
彷佛赤斑蛇。
学者拟议。
辄舞苕帚柄驱之。
老衲请其旨。
曰。
棒下无生忍。
临机不见爷。
僧传至虎丘瞎堂曰。
者个山蛮杜拗子。
放拍盲禅。
治你那一队野狐精
闻说偈曰。
山蛮杜拗得能憎。
领众匡徒似不曾。
越格倒拈苕帚柄。
拍盲禅治野狐僧。
瞎堂知之大笑而已。
晚移焦山
上堂举临济四喝话。
乃召众曰。
者个公案。
天下老宿。
拈掇甚多。
第恐皆未尽善。
焦山不免四棱著地。
与诸人分明注解。
如何是金刚王宝剑咄。
如何是踞地狮子咄。
如何是探竿影草咄。
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咄。
若也未会。
拄杖子与焦山吐露看。
卓一下曰。
笑里有刀。
又卓一下曰。
毒蛇无眼。
又卓一下曰。
忍俊不禁。
又卓一下曰。
出门是路。
更有一机举话。
长老也理会不得。
又曰。
道生一
无角铁牛眠少室。
一生二。
祖父开田说大义。
二生三。
梁间紫燕语呢喃。
三生万物。
男儿活计离窠窟。
多处添少处减。
大虫怕吃生人胆。
有若无。
实若虚。
争掩骊龙明月珠。
是则是。
祇如焦山坐断诸方舌头一句。
作么生道。
肚无偏癖病。
不怕冷油齑。
拍禅床下座。
又云水率以十智同真。
浩浩商量。
曰。
朝暮三四。
岂良狙哉。
乃大书于僧堂曰。
阳春白雪非难和。
藻鉴水壶岂足观。
一把柳丝收不得。
和烟搭在玉阑干。
居士
爱问诸禅曰。
夫妇相打。
通儿子作證。
且道證父即是證母即是。
江湖对者。
不满其意。
寄以语曰。
小出大遇。
居士从此不问话。
淳熙己亥八月示疾。
召众言别曰。
先师结子之谶。
今其时矣。
众涕哀不已。
挥其手。
复弹指曰。
铁树开花。
雄鸡生卵。
七十二年。
摇篮绳断。
遂趋寂。
先一日。
手书并砚寄别侍郎曾公。
逮曾公奔至。
以偈恸曰。
翩翩只履逐西风。
一物浑无布袋中。
留下陶泓将底用。
老夫无笔判虚空。
赞曰。
千峰合岳。
岳影自崇。
万籁灵秋。
秋光自迥。
盖理之必然也。
瞎堂或庵于寂寞穷海之心。
岂閒相识哉。
或庵一出。
天下英灵霍然左袒。
揆厥所繇。
聱头之禅峻矣。
乃其后叶与瞎堂远公齐鸣。
岂非汉家子弟尽隆准乎。
释行机南宋 1113 — 1180
全宋诗
释行机(一一一三~一一八○)号简堂俗姓杨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
年二十五弃妻孥往显庆寺圆颅受具,依国清光禅师
晚契證于此庵景元禅师
历住莞山、江州圆通寺太平州隐静寺天台万年寺
后住台州国清寺
孝宗淳熙七年卒,年六十八。
南岳下十六世,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九首。
释行机自号简堂
郡之杨氏子也。
生知夙发趣向高迈
丰姿挺异才压儒林。
少弃妻孥勤学出世。
精穷竺典逸贯三乘。
窃欲离言单求直指。
于是慕护国元公之道价。
担簦相依。
稍触钳锤密有契證。
因住莞山而刀耕火神单丁者一十七年。
尝有偈曰。
地炉无火客囊空。
雪似杨花落岁穷。
拾得断麻穿坏衲。
不知身在寂寥中。
每曰。
某犹未稳在。
岂以住山乐吾事耶。
一日偶看斫树倒地有声。
大悟平昔碍膺之物泮然冰释。
未几适有江州圆通之命。
乃曰。
吾道行矣。
即欣然曳杖应之。
登座说云。
圆通不开生药铺。
单单只卖死猫头。
不知那个无思算。
吃著通身冷汗流。
闻者无不绝倒。
丛林至今称焉。
行机
号简堂
台州杨氏子。
风姿挺特。
才压儒林。
年二十五弃妻孥。
学出世法。
晚见此庵
密有契證。
番阳筦山。
单丁住十七年。
尝值隆冬
雨雪连作。
饘粥不继。
师如不闻见。
有颂云。
地炉无火客囊空。
雪似杨花落岁穷。
拾得断麻穿坏衲。
不知身在寂寥中。
每谓人曰。
某犹未稳在。
住山岂吾事耶。
一日偶看斫树倒地。
大悟
平昔碍膺之物。
泮然冰释。
未几。
江州圆通之命。
乃曰。
吾道将行。
即欣然曳杖而去。
登座说法云。
圆通不开生药铺。
单单只卖死猫头。
不知那个无思算。
吃著通身冷汗流。
缁白惊异。
法席因兹大振。
自圆通移国清。
退居景星岩
给事吴芾
为方外友。
淳熙五年
景星赴隐静。
渊明诗十三篇。
送其行。
深致恋恋之情。
冀师早归同逸老也。
清明夷坦。
衲子稍有诖误。
蔽护保惜。
以成其德。
尝言。
人谁无过。
在改之为美。
住筦山。
日常下山。
闻路傍哀泣声。
师恻然询之。
一家寒疾。
仅亡两口。
贫无敛具。
特就市贷棺葬之。
乡人感叹不已。
侍郎李椿年
谓士大夫曰。
吾乡机老。
有道衲子也。
加以慈惠及物。
筦山安能久处乎。
平生以道自适。
不急荣名。
赴圆通请。
随身唯拄杖草履而已。
见者。
色庄意解。
九江林叔达
目之曰。
此佛法中津梁也。
其去就。
真得前辈体格。
故殁之日。
虽走使致力。
为之涕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行机字简堂天台杨氏子也。
生知夙发,趣向高迈
少弃妻拿,超然出世。
精穷竺典,妙贯三乘。
窃欲离言,单求直指。
于是,慕护国元公道价,负簦相依。
稍触钳锤,密有契證。
因住莞山,刀耕火种,独处十有七年。
尝有偈曰:“地炉无火客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
拾得断麻穿坏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每自视歉然,辄兴叹曰:“岂以住山乐吾事耶!
”一日,偶见斫树倒地有声,忽大悟,平日碍膺之物,泮然水释。
未几,适有江州圆通之命,乃曰:“吾道行矣。
”即欣然泄杖应之。
登座说云:“圆通不开生药铺,单单只卖死猫头。
不知那个无思算,吃著通身冷汗流。
”闻者无不绝倒,丛林至今称焉。
释智策南宋 1117 — 1192
智策
天台陈氏子。
自号涂毒岩主
英敏颖异。
风骨巉巉。
有出尘之姿。
年十六祝发。
习经律。
理诣昭彻。
迥出流辈。
十九造国清。
寂室光
洒然有省。
寂室许之。
谓老于丛林者。
不能过也。
育王无示
万寿大圆。
皆一时大名德。
无不肯可。
大圆曰。
策上人可谓不耘而秀。
不扶而直者。
辞去大圆。
门送之拊师背曰。
宝所在近。
此城非实。
师颔之。
豫章典牛
道由云居。
风雪塞路。
坐阅四十二日。
午初板声铿然。
豁尔大悟
典牛印之曰。
崭然超出佛祖。
他日起家。
一麟足矣。
使真净而在。
见子亦当下拜。
典牛
机辩峻峭。
莫有婴其锋者。
师与之平章今古。
泉涌风驶。
闻者为之齰愕。
典牛
淮西乌崖之下。
及大圆移大沩。
请居第一座。
尝上方丈问讯。
见大圆俛首不语。
师问曰。
何瞀闷乃尔。
大圆曰。
期子济济多众。
雪峰沩山之流。
谈天者
谓子无后。
子意如何。
师曰。
参学唯恐无本。
苟有本。
对泥像说法。
亦高出诸方。
大圆叹曰。
吾子器识过人。
玄酒太羹。
非常流所能知味也。
东归。
又分座于国清。
此庵元方住护国
谓师曰。
公来归。
三峰景元
即收卷波澜矣。
出世住黄岩普泽。
典牛烧香。
历应台之太平。
吉之祥苻。
越之等慈。
及大能仁。
所至道价兴行。
旋自护国华藏。
来住径山
而师已老矣。
力行祖道。
众至千馀。
将化。
召门人嘱后事。
仍曰。
尔辈。
盍以文祭我。
师整襟危坐而听。
至尚飨为之盱衡一笑。
越二日。
泊然而逝。
世寿七十六。
坐六十夏。
门人塔全身于东冈之麓。
师性刚简
居处语嘿肃如也。
尤不喜泛交。
善则慕之。
否则虽亲䁥。
亦绝不与通。
说法度人。
光明俊伟。
倾动一时。
望师而归者。
云涌涛奔。
希获一亲謦欬。
以为至幸。
诚末世津梁。
不可多得也。
释云
全宋诗
释云,住别峰寺,为南岳下十六世,此庵景元禅师法嗣。
有《别峰云和尚语》。
事见(《续古尊宿语要》卷六。
今录诗四十二首。
释昙密南宋 1120 — 1188
释昙密号混源
天台卢氏子也。
生即英敏颖异匪凡。
幼失荫天志怀高迈
初依邑之资福道荣研穷竺教。
十六圆具足戒登大僧籍。
大小律部莹无瑕疵。
精习天台教观。
而于顿渐偏圆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诸掌。
一日叹曰。
教乘之妙无得而称。
但未离于名言终非见性。
不若更衣从别传之学。
倘有隙见足快生平。
大慧唱道径山
腰包礼谒。
又访雪巢此庵元诸公。
皆无省发。
于是从而之泉南
教忠光和尚
俾职维那
闻忠举香严击竹因缘。
豁然契悟呈偈。
忠诘玄沙未彻之语。
对酬无滞。
始嘱曰。
子此后方可见大慧也。
于是受教辞往阳。
服勤四载。
慧尝登座焉。
出世奉诏住持净大弘教忠之道。
户外之履常满。
示寂塔于本山之西北隅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昙密字混源天台卢氏子也。
生即英敏,颖异匪凡。
幼失所天,志怀高迈
初依邑之资福道荣,研穷竺教。
十六圆具,登大僧籍。
大小律部,莹无瑕疵,精习天台教观,而于顿渐偏圆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诸掌。
一日,叹曰:“教乘之妙无得而称,但未离于名言,终非见性,不若更衣从别传之学,倘有隙见,足快生平。
”闻大慧唱道径山,顶笠谒之。
又访雪巢一、此庵元诸公皆无省发,于是从而之泉南,投教忠光
因职维那,闻忠举香严击竹因缘,豁然契悟,呈偈,忠诘玄沙未彻之语,对酬无滞,始嘱曰:“子此后方可见大慧也。
”于是受教辞往阳,服勤四载,慧尝命分座。
出住净慈,大宏教忠之道,户外履常满。
示寂,塔于寺西北隅
释智深
全宋诗
释智深号湛堂武林杭州之别称)人。
常州华藏寺,为南岳下十六世,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十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