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绍隆宋 1077 — 11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7—1136 【介绍】: 僧。
和州含山人
十五岁得度受具。
后五年,谒长芦信禅师,得其大略。
又谒圆悟夹山,言下得悟。
初主彰教,寻迁住平江虎丘寺,大振临济之风。
全宋诗
释绍隆(一○七七~一一三六)和州含山(今属安徽)人。
九岁出家,十五岁削发,二十岁遇长芦净照禅师
复谒宝峰湛堂准禅师黄龙死心禅师
得法于圆悟克勤禅师
初住和州圣禅院后主彰教寺,迁住平江府虎丘寺
南岳下十五世。
高宗绍兴六年卒,年六十。
事见徐林撰塔铭(《续藏经·虎丘绍隆禅师语录》附),《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二有传。
今录诗三十二首。
禅师和之含山人也。
名绍隆
机投佛果勤禅师
出世开圣。
次迁彰教。
果还□移居虎丘。
佛果门贤虽有妙喜辈。
尚庵居。
吴衲子惟趋虎丘。
故虎丘法筵之盛。
无异佛果之住蒋山也。
师凡见学流。
必以湛堂死心诸宗匠而龟镜之。
盖师初为大僧。
辄知有于长芦信公。
言下因慕。
佛果老人夹山
而道繇宝峰。
见器于湛堂
又过黄龙。
抗机于死心。
夹山
佛果移道林。
师从其行。
佛果问曰。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竖拳云见么。
对曰见。
曰头上安头。
师脱然契證。
佛果复召曰。
见个甚么。
师曰。
竹密不妨流水过。
佛果深肯之。
于是二十载。
侍从于果
睡虎之名。
饫惊丛社矣。
宣和间
辞归省亲。
因住褒禅山
靖康改元
领开圣。
为建炎之扰。
退隐铜峰。
尚书李公光
起师居彰教。
间有老宿。
闻而笑曰。
瞌睡虎今插翅矣。
绍兴癸丑
平江之虎丘。
丘为南国衣冠之薮。
怀香请益外。
掀禅床喝。
大众之辈。
腾腾不绝。
僧问。
为国开堂一句作么生道。
师曰。
一愿皇帝万寿。
二愿重臣千秋。
曰秖如生佛未兴时一著。
落在甚么处。
师曰。
吾常于此切。
曰官不容针。
更借一问时如何。
师曰。
据虎头收虎尾。
曰中间事作么生。
师曰。
草绳自缚汉。
曰毗婆尸佛早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师曰。
几行岩下路。
少见白头人。
问九旬禁足意旨如何。
师曰。
理长即就。
曰秖如六根不具底人。
还禁得也无。
师曰。
穿过鼻孔。
曰学人小出大遇。
师曰。
降将不斩。
曰恁么则和尚放某甲逐便也。
师曰。
停囚长智。
问如何是大道真源。
师曰。
和泥合水。
曰便恁么去时如何。
师曰。
截断草鞋跟。
问古人到者里因甚么不肯住。
师曰。
老僧也恁么。
曰忽然一刀两段时如何。
师曰。
平地神仙。
问如何是截铁之言。
师曰。
满口含霜。
曰何必如此。
师曰。
阇黎又作么生。
曰痛领一问。
师曰。
也须吐却。
诸方以师之机。
类于五祖。
其上堂曰。
凡有展托。
尽落今时。
不展不托。
堕坑落堑。
直饶风吹不入。
水洒不著。
简点将来。
自救不了。
岂不见道。
直似寒潭月影。
静夜钟声。
随扣击以无亏。
触波澜而不散。
犹是生死岸头事。
拈拄杖一划云。
划断古人多年
点头石。
不觉拊掌大笑。
且道。
笑个甚么。
脑后见腮。
莫与往来。
又曰。
目前无法。
万象森然。
意在目前。
突出难辨。
不是目前法。
触处逢渠。
非耳目之所到。
不离见闻觉知。
虽然如是。
也须踏著它向上关棙子始得。
所以道。
罗笼不肯住。
唤不回头
佛祖不安排。
至今无处所。
如是则不劳敛念。
楼阁门开。
寸步不移。
百城俱到。
还委悉么。
路逢死蛇莫打杀。
无底篮子盛将归。
诸方又以师语类于白云。
白云端和尚尝立祖堂。
昭享先泽师追绎其事。
图其像而安奉之。
故有语曰。
天子之庙九。
诸候之庙七。
况金轮世谱。
宁甘草草饮水。
遽昧其源。
义安乎。
于是丛林咸遵行焉。
师前后据室。
严展化仪。
不以狮乳。
暴迸非器。
所以得法于师者。
气宇如王。
丙辰五月
佛果讣始至。
师乃白众曰。
当以第一座宗达
承虎丘院事。
复索笔书最后法语。
俨然化去。
寿六十。
坐四十五
塔于本山。
有门人应庵华禅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绍隆,合山人也。
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
首访长芦信,得其大略而已。
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语录,读之,欢曰:“想酢生液,虽未得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但恨未聆謦咳耳。
”遂至宝峰,依湛堂
次见黄龙死心,然后参圆悟夹山
一日,入室,圆悟问曰:“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悟忽举拳曰:“还见么?
曰:“见。
”悟曰:“头上安头。
闻,脱然契證。
悟曰:“见个什么?
对曰:“竹密不妨流水过。
”悟首肯之,俾掌藏錀。
有僧问于圆悟,曰:“藏主其柔易若此,乌能为哉?
”悟笑曰:“瞌睡虎耳。
”后因圆悟回蜀,乃住邑之城西开圣。
宋建炎间,结庐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
次迁虎邱,道大显著。
尝登座云:“此柱杖一划,划断生法师多年,有人于此著眼,知前阿师住此山者都从一鼻孔出气,庶不负点头石,拊掌一笑也。
”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
达摩赞曰:“阖国人难挽,西携只履归。
只应熊耳月,千古冷光辉。
百丈赞曰:“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日聋。
去郤膏肓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
”开山明教大师赞曰:“春至百花触处,幽香旖旎袭人来。
临风无限深深意,声色堆中绝点埃。
”盖白云以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摩,可谓知本矣。
既为赞,且发明其道,亦为知礼者欤。
绍兴六年丙辰示微恙,白众曰:“当以首座宗达承院事。
”索笔,大书伽陀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佛法,无有剩语。
”加趺而逝,年六十,四十五,塔于寺之西南隅。
司农少卿徐林铭曰:“于穆初祖,一花东土。
谶至马驹,益昭益著。
派衍而蕃,实惟圆悟
圆悟得师,如马之絷。
大座虎丘,雷动云骛。
临济中兴,杨岐再住。
只履忽西,聿严龛墓。
有神在天,来诃来护。
咨尔后昆,展转流布。
”后一百七十四年,当元至大二年岁在己酉吴兴赵孟頫重书,住山寿永立石。
释方会北宋 992 — 1049
全宋诗
释方会(九九二~一○四九)俗姓冷袁州(今属江西)人。
少时,游瑞州九峰
落发为僧,佐慈明禅师
后辞归九峰,住袁州扬歧,次迁云盖。
仁宗皇祐元年卒,年五十八(《嘉泰普灯录》卷三)。
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偈九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2—1046或1049 【介绍】: 僧。
袁州宜春人俗姓冷
二十岁至筠州九峰山削发为僧。
后去潭州石霜楚,辅佐院务,得法后辞归九峰
仁宗庆历中袁州杨岐山传法,名闻四方,因称“杨岐方会”。
承临济禅风,阐发“三世诸佛在尔诸人脚跟下转大法轮”玄理,人称宗风如龙
其法系称“杨岐宗”。
嗣法弟子有宋端、仁勇等十二人。
言行辑有《杨岐方会和尚语录》、《杨岐方会和尚后录》。
禅师名方会
生冷氏
袁州宜春人也。
少警敏滑稽。
谈剧有味。
及冠不喜从事笔砚。
窜名商税。
务掌课最。
坐不职当罚。
宵遁去。
筠州九峰(或云潭州道吾)。
恍然如昔经行处。
眷不忍去。
遂落发为大僧。
阅经闻法。
心融神会。
能痛自折节。
依参老宿。
慈明禅师
住南原。
辅佐之。
安乐勤苦。
慈明迁道吾石霜
俱自请领监院事。
慈明之意。
而众论杂然称善。
挟楮衾入典金谷。
时时憃语。
摩拂慈明
诸方传以为当。
慈明饭罢。
必山行。
禅者问道。
多失所在。
阚其出未远。
即挝鼓集众。
慈明遽还。
怒数曰。
少丛林。
暮而升座。
何从得此规绳。
徐对曰。
汾州晚参也。
何为非规绳乎。
慈明无如之何。
今丛林三八念诵罢。
犹参者。
此其原也。
慈明兴化
因辞之。
九峰
萍实道俗。
诣山请住杨岐。
九峰长老勤公。
不知会。
惊曰。
监寺亦能禅乎。
受帖问答罢。
乃曰。
更有问话者么。
试出相见。
杨岐今日性命。
在汝诸人手里。
一任横拖倒拽。
为什么如此。
大丈夫儿。
须是当众决择。
莫背地里。
似水底按胡卢相似。
当众勘验看。
有么。
若无。
杨岐失利。
下座。
勤把住曰。
今日且喜得个同参。
曰。
同参底事作么生。
勤曰。
杨岐牵犁。
九峰拽耙。
曰。
正当与么时。
杨岐在前。
九峰在前。
勤无语。
托开曰。
同参。
元来不是。
自是名闻诸方。
谓众曰。
不见一法。
是大过患。
拈拄杖云。
穿过释迦老子鼻孔。
作么生道得脱身一句。
向水不洗水处。
道将一句来。
良久曰。
向道莫行山下路。
果闻猿叫断肠声。
又曰。
一切智通无障碍。
拈起拄杖云。
拄杖子向汝诸人面前逞神通去也。
掷下云。
直得乾坤震裂。
山岳摇动。
么。
不见道。
一切智智清净。
拍绳床曰。
三十年后。
莫道杨岐龙头蛇尾。
其提纲振领。
大类云门。
又问来僧曰。
云深路僻。
高驾何来。
对曰。
天无四壁。
曰。
踏破多少草鞋。
僧便喝。
曰。
一喝两喝后作么生。
曰。
看这老和尚
著忙。
曰。
拄杖不在。
且坐吃
又问来僧曰。
败叶堆云。
朝离何处。
对曰。
观音。
曰。
观音脚根下一句。
作么生道。
对曰。
适来相见了也。
曰。
相见底事作么生。
其僧无对。
曰。
第二上座。
参头道看。
亦无对。
曰。
彼此相钝置。
其验勘锋机。
又类南院
庆历六年
移住潭州云盖山。
临济正脉付守端
珙禅师
全宋诗
珙禅师,住袁州崇胜院,乃南岳下十三世,白云端禅师法嗣。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九
释智本北宋 1035 — 1107
全宋诗
释智本(一○三五~一一○七)筠州高安(今属江西)人,俗姓郭
年十九试经为僧,二十受具足戒,师法华瑞禅师,留十年。
后住潭州云盖山。
南岳下十三世,白云端禅师法嗣。
徽宗大观元年卒,年七十三。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九、宋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九《夹山第十五代本禅师塔铭》。
智本
筠高安郭氏子。
生五岁大饥。
有贵客过门。
见其气骨。
留万钱与其父母。
欲携去。
祖母刘。
适从旁舍归。
顾见怒曰。
儿生之夕。
吾梦天雨华。
吾家吉兆也。
宁饥死不以与人。
推钱还之。
既长大。
报恩寺
闻僧说出家因缘。
愿为门弟子。
刘氏喜曰。
此吾志也。
年十九试经为僧。
明年受具足戒。
即往游方。
时云居舜老夫。
开先暹道者
法席冠于庐山
师往来二老之间。
久之。
法华端禅师者。
深为法窟。
气压丛林。
师往谒之。
遂留十年。
名声远闻。
舒州太守李公端臣
请说法于龙门
辞去之日。
领众送之。
师马逸而先。
曰。
当仁不让。
笑谓大众曰。
国清才子贵。
家富小儿骄。
其父子法喜游戏。
多类此。
未几。
解院还庐山
曾丞相
翰林学士
出领长沙
以礼延居南岳之法轮。
学者争宗向之。
迁居南台
又迁道林。
迁云益。
石霜
凡十三年。
道大显著。
劝请皆一时名公卿。
师既老矣。
湖北运使陈公举
必欲以夹山致师。
师亦不辞。
忻然曳杖而去。
人登问之。
师曰。
系情去留。
岂道人事。
湖南湖北
真一梦境耳。
何优劣避就之耶。
大观元年上元夕
沐浴更衣坐。
终于夹山
阅世七十有三。
僧腊五十有二。
阇维。
齿骨数珠不坏。
葬于乐普庵之西。
师性真率。
不事事。
胆气盖于流辈。
作为偈语。
肆笔而成。
亦一时禅林之秀者。
释可宣
可宣
汉州人也。
壮为僧。
即出峡依琅琊觉公
一语忽投。
群疑顿息。
琅琊可之。
未几。
令分座。
净空居士功甫
过门问道与厚。
及师领归宗时。
功甫南昌
南康守。
恚师不为礼。
以事临之。
师作书寄功甫云。
某世缘尚有六年未尽。
今无奈逼抑何。
欲托生君家。
望君相照。
乃化去。
功甫
得书惊喜盈怀。
中夜其妻梦间。
见师入其寝。
失声曰。
此不是和尚来处。
功甫撼而问之。
妻答所见。
呼灯取书示之。
遂娠。
及生乃名老。
期年记问如昔。
逮三岁。
白云端和尚过其家。
功甫唤出相见。
望见便呼师侄。
端云。
和尚相别几年。
屈指云四年也。
端云。
在何处相别。
白莲庄
端云。
以何为验。
曰。
爷爷妈妈。
明日请和尚斋。
适门外推车声。
端云。
门外何声。
乃作推车势。
曰。
过后如何。
曰平地一条沟。
果六周。
无疾而化。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可宣字石桥
姓许氏嘉定人也。
州昙公之弟,道行卓见,海内钦企。
元宁宗雅闻其名,赐号“佛日”。
嘉定丁亥丞相鲁国公请居径山谓学人重趼,而来者穷其日力,食息无所,乃创室百间。
又自裒其囊,合缗市田千亩,接待于双溪之上。
宁宗嘉其意,御书“化城寺”额,锡之眉山杨汝明有记。
及示寂,建塔化城
释法演北宋 ? — 11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4 【介绍】: 僧。
绵州巴西人俗姓邓
幼出家,习《百法唯识论》,后专意于禅,游方十五年。
白云端禅师
晚住太平寺,移蕲州五祖山东山寺开堂说法,因称“五祖法演”。
蕲二州,四主巨刹。
人称其能中兴临济法道。
徽宗崇宁中无疾而逝,年八十余。
有《黄梅东山演和尚语录》、《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语录》等。
全宋诗
释法演(?
~一一○四),俗姓邓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人。
年三十五出家。
后住蕲州,乃临济宗五祖,南岳十四世,白云端禅师法嗣。
徽宗崇宁三年卒,年八十馀。
事见《补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十首。
禅师讳法演
绵州巴西邓氏。
少落发受具。
预城都讲席。
习百法唯识论。
窥其奥置之曰。
胶柱安能鼓瑟乎。
即行游方所至。
无足当其意者。
浮山远录公
久之无所发明。
曰。
吾老矣。
白云端炉鞴。
不可失也。
唯诺径造。
白云端曰。
川藞苴汝来耶。
拜而就列。
一日举。
僧问南泉
摩尼珠语。
以问端。
端叱之。
领悟。
汗流被体。
乃献投机颂曰。
山前一片闲田地。
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
为怜竹引清风。
端颔之曰。
栗棘蓬禅。
属子矣。
掌磨。
有僧视磨急转。
指以问
此神通耶。
法尔耶。
褰衣旋磨一匝。
端尝示众云。
古人道。
如镜铸像。
像成后。
镜在什么处。
众下语不契。
作街坊。
自外来。
端举示
前问讯曰。
也不争多。
端笑曰。
须是道者始得。
初住四面。
迁白云。
上堂云。
汝等诸人。
老和尚
鼓动唇舌。
竖起拂子。
便作胜解。
及乎山禽聚集。
牛动尾巴。
却将作等闲。
殊不知檐声不断前旬雨。
电影还连后夜雷。
又云。
悟了同未悟。
归家寻旧路。
一字是一字。
一句是一句。
自小不脱空。
两岁学移步。
湛水生莲华。
一年生一度。
又云。
贱卖担板汉。
贴秤麻三斤。
百千年滞货。
何处著浑身。
张丞相谓。
其应机接物。
孤峭径直。
不犯刊削。
其知言耶。
出世四十馀年。
晚住太平
东山
崇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上堂辞众。
时山门有土木之工。
躬自督役。
诫曰。
汝等好作息。
吾不复来矣。
归方丈。
净发澡浴。
旦日吉祥而逝。
阇维得舍利甚夥。
塔于东山之南。
盖年八十馀。
先是五祖遗记曰。
吾灭后可留真身。
吾手启而举。
吾再出矣。
住山时。
塑手泥涞(音来)中裂。
相去容匕。
众咸异之。
尝拜塔。
以手指云。
当时与么全身去。
今日重来记得无。
复云。
以何为验以此为验。
遂作礼。
及其将亡也。
山摧石陨。
四十里内。
岩谷震吼。
得法子。
惠勤
克勤
清远
皆知名当世云。
赞曰。
临济七传而得石霜圆。
圆之子。
一为积翠南。
一为杨歧会。
南之设施。
如坐四达之衢。
聚珍怪百物而鬻之。
遗簪堕珥。
随所揬焉。
骎骎末流。
冒其氏者。
未可以一二数也。
会乃如玉人之治璠玙。
珷玞废矣。
故其子孙。
皆光明照人。
克世其家。
盖碧落碑无赝本也。
显首座
全宋诗
显首座赣州(今属江西)人。
初参保宁勇禅师,寻谒白云端禅师
后游湘西,寓鹿苑,参真如禅师
久而归赣上,或传住西堂而终。
事见《罗湖野录》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