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义青北宋 1032 — 1083
全宋诗
释义青(一○三二~一○八三)俗姓李齐地人。
原下十世。
七岁去妙相寺出家,十五试《法华经》,得度为大僧。
入洛听《华严》五年,弃去。
游至浮山,从圆鉴远禅师悟旨,得续太阳正脉。
初住白云山海会寺,后移住投子山
神宗元丰六年卒,年五十二。
有《空谷集》。
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七。
 释义青诗,据日本弘教书院刊《大藏经》所收《林泉老人评唱投子青和尚颂古空谷集》为底,原书为六卷。
另辑得《五位颂》一首,附于卷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83 【介绍】: 僧。
青社人
俗姓李
聪颖好学,十五岁试《法华经》得度。
浮山圆鉴参悟佛旨,嗣续太阳正脉。
初住海会,次迁投子山胜因院。
禅师名义青
杜人
李氏子也。
七龄颖异。
妙相寺出家。
十五试法华经。
得度为大僧。
其师使习百法论。
叹曰。
三祗涂远。
自困何益哉。
入洛中听华严五年。
反观文字。
一切如肉受串。
处处同其义味。
尝讲至诸林(或作楮林)菩萨偈曰。
即心自性。
忽猛省曰。
法离文字。
宁可讲乎。
即弃去游方。
浮山
圆鉴远禅师退席。
居会圣岩。
远梦得俊鹰畜之。
既觉而适至。
远以为吉徵。
加意延礼之。
留止三年。
远问曰。
外道问佛。
不问有言。
不问无言时如何。
世尊默然。
汝如何会。
拟进语。
远蓦以手掩其口。
于是开悟。
拜起。
远曰。
汝妙悟元机耶。
对曰。
设有妙悟。
也须吐却。
时有资侍者在旁曰。
华严今日。
如病得汗。
回顾曰。
合取狗口。
汝更忉忉。
我即便呕。
服勤又三年。
圆鉴以大阳皮履布直裰付之曰。
代吾续洞上之风。
吾住世非久。
善自护持。
无留此间。
遂辞出山。
阅大藏于庐山慧日寺
熙宁六年龙舒
道俗请住白云山海会寺
计其得法之岁。
至此适几十年。
八年移住投子山
道望日远禅者日增。
潜通暗證者比比有之。
异苗翻茂。
果符前谶。
平生不畜长物。
弊衲楮衾而已。
初开山慈济有记曰。
吾塔若红。
是吾再来。
人偶修饰其塔。
作玛瑙色。
未几而领院事
山中素无水。
众每以为病。
忽有泉出山石间。
甘凉清洁。
郡守贺公
名为再来泉。
元丰六年四月末。
示微疾。
以书辞郡官诸檀越。
五月四日
盥沐升座。
别众罢。
写偈曰。
两处住持无可助道。
珍重诸人不须寻讨。
遂泊然而化。
阇维收舍利灵骨。
闰六月
塔于寺之西北。
三峰庵之后。
阅世五十有二。
坐三十有七
无为子杨杰
为赞其像曰。
一只履。
两牛皮。
金乌啼处木鸡飞。
半夜卖油翁发笑。
白头生得黑头儿(一本云。
黑头生得白头儿)。
有得法上首一。
道楷禅师
青社李氏子
七龄颖异。
妙相寺出家。
试经得度。
习百法论。
即弃游宗席。
圆鉴禅师
居会圣岩。
师来。
礼延之。
令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
不问无言因缘。
经三载。
一日问曰。
汝记得话头么。
试举看。
师拟对。
掩其口。
师了然开悟。
遂礼拜。
曰。
汝妙悟玄机耶。
师曰。
设有也须吐却。
自此复经三年。
时出洞下宗旨示之。
悉皆妙契。
付与太阳顶相。
皮履直裰。
嘱曰。
代吾续其宗风。
无久滞此。
善宜护持。
遂书偈送曰。
须弥立太虚。
日月辅而转。
群峰渐倚他。
白云方改变。
少林风起丛。
曹溪洞帘卷。
金凤宿龙巢
宸苔岂车碾。
令依圆通秀禅师
师至彼。
无所参问。
唯嗜睡而已。
执事白通曰。
堂中有僧日睡。
当行规法。
通曰是谁。
上座。
通曰未可。
待与按过。
通即拽杖入堂。
师正睡。
乃击床诃曰。
我这里无闲饭。
与上座。
吃了打眠。
师曰。
和尚教。
某何为。
通曰。
何不参禅去。
师曰。
美食不中饱人吃。
通曰。
争奈大有人不肯上座。
师曰。
待肯堪作甚么。
通曰。
上座见曾甚么人来。
师曰浮山
通曰。
怪得恁么顽赖。
遂握手相笑。
归方丈。
由是道风籍甚。
梁乾化四年夏示寂。
敕谥慈济
释德光南宋 1121 — 12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1—1203 【介绍】: 僧。
临江军新喻人俗姓彭
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诸地宝寺求法。
孝宗淳熙三年,诏居临安灵隐
召对论佛法,称旨,留宿内观堂,赐号佛照,因进《宗门直指》一篇。
宁宗庆元元年,归老东庵
嘉泰间别众书偈,坐寂而逝。
谥普惠宗觉禅师
全宋诗
释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赐号佛照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年十五,依本郡东山光化寺吉禅师落发。
高宗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禅师南迁,望见而慕之。
后二年,谒月庵果、应庵华、百丈震等,终不自肯。
二十六年,闻宗杲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彻。
径山奉事益虔。
入寂,分座仰山
后住鸿福、光孝二寺。
孝宗多次召对。
淳熙七年(一一八○),归老育王广利寺
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径山
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还育王
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谥普慧宗觉大禅师
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
有《语录》传世,见《续藏经》所收《古尊宿语录》卷四八《佛照禅师奏对录》、《续古尊宿语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语》。
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宝庆四明》卷九有传。
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少敏悟好学,成年始出家,遍访名师,得大彻悟,名公贵卿多从之游。
孝宗皇帝雅闻其名,淳熙三年召住灵隐寺,应对称旨,赐号佛照禅师
丐閒山林,处以育王,绍熙中改莅径山
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赐谥普慧宗觉大禅师
周必大文忠》卷八○《圆鉴塔铭》。
释德光赐号佛照
临江军彭氏子也。
志学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发受具。
一日入室问曰。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
罔措通夕不寐。
次日复登方丈请曰。
蒙和尚垂问。
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
望乞慈悲指示。
乃震威喝曰。
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在。
拈棒劈脊打出。
于是有省。
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
皆无所入。
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
四海英才鳞集。
亦造焉入室。
大慧举竹篦问曰。
唤作竹篦则触。
不唤作竹篦则背。
不得下语不得无语。
拟对。
大慧便棒。
豁然大悟。
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
侍久之宋孝宗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
一日召问对答称旨。
留宿内观堂。
后示寂。
塔全身于东庵
德光
临江彭氏子。
彭氏故旧族。
母袁。
梦异僧入室。
惊窹而娠。
既生。
其祖曰。
吾家世积德。
此子必吾门。
因是命名。
九岁值寇扰。
辟地于袁之木平寺。
妙应大师伯华善相曰。
是子。
伏犀贯顶
出家必作法门梁栋。
俄失恃怙归伯氏。
年二十一。
闻人诵金刚经。
有省。
自伯母曰。
适闻诵经。
身心欢喜。
世间万事。
真如幻梦。
儿愿出家。
即散家赀与其族。
光化足庵老宿薙落。
足庵携之入
语师曰。
是行。
为子择所依。
东禅月庵果公。
衲僧眼。
子依之。
时复有吾足矣。
见月庵。
机语相契。
是时老宿。
多集闽中
妙湛佛心圆觉。
望重丛林。
师无不参叩。
遍历五十馀员善知识。
最后见大惠于育王。
为举竹篦话。
师儗对。
痛棒随之。
大悟
从前所得。
为之冰释。
惠曰。
尔这回始彻也。
说偈以顶相付之。
随过蒋山。
应庵
庵称赏不已。
谓人曰。
兄插翅虎。
吾当避之。
乾道丁亥
住台之鸿福。
徙光孝。
台守李侍郎浩
延之也。
孝宗
雅闻师名。
淳熙三年
被旨住灵隐
入对选德殿
问佛法大意曰。
朕心佛心。
是同是别。
对曰。
直下无第二人。
曰。
如是则佛即是心。
心即是佛耶。
对曰。
成一切性即心。
离一切相即佛。
又问。
释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
对曰。
将谓陛下忘却。
上悦。
赐号佛照禅师
自是召见无虚岁。
至留内观堂。
五宿而出。
恩遇异常。
绍熙改元
孝宗重华宫
称寿皇。
径山命下。
师力辞。
寿皇曰。
欲频相见耳。
何以辞为。
庆元初
请老许归育王。
师之在内观堂也。
上时乘小辇过堂。
至则促席而坐。
或曳袂而行。
欢如平生。
宣赐金玉器用缯䌽。
计缗三万馀。
及王臣长者所施。
悉以置育王赡众之田。
国史陆游
详记其事。
自创数椽。
东庵
掩关自娱。
以休世焉。
嘉泰癸亥三月
告众曰吾世缘将尽。
未几问左右曰。
今日月半耶。
对曰然。
即索纸作遗书。
与平昔所厚者。
集众叙别。
皆法门之旨要。
无半语及他事。
索浴更衣。
大书云。
八十三年。
弥天罪过。
末后殷勤。
尽情说破。
泊然而逝。
弟子塔全身于庵后。
僧腊六十。
谥普慧宗觉大禅师
塔曰圆鉴
明河曰。
南渡后宗师。
妙喜老子
得人为多。
开堂说法。
显然为天人师者。
不下数十人。
然皆不数传寂寂矣。
能使道脉长永。
枝叶繁茂。
不忝师门传受。
唯师一人而已。
古称妙喜
能大圆悟之门。
愚谓。
妙喜之得师。
圆悟之得妙喜
续灯举妙喜之嗣。
契悟广大者。
九人。
师不与焉。
已失其
至谓弟子之超卓者。
又蚤世不使久开法。
俾法嗣广布。
然则师岂非超卓。
而夭者耶。
噫。
所谓瞋目而不见泰山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德光赐号佛照,临江彭氏子也。
志学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发,受具。
一日,入室,吉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
罔措,通夕不寐。
次日复登方丈,请曰:“昨蒙垂问,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
”吉乃震威喝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
”拈棒劈脊一击。
于是有省。
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皆无所入,适大慧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鳞集,亦造焉。
入室,大慧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
拟对,大慧便棒,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
侍久之。
宋孝宗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一日召问,对答称旨,留宿内观堂。
后示寂,塔于东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