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道冲南宋 1169 — 1250
道冲
自号痴绝
武信长江荀氏子。
母郭氏。
尝梦经山木瓜树下
其实累累。
取而食之。
占者谓。
当产奇士。
已而师生。
丰上短下。
资禀过人。
长应进士举不利。
受释氏举于梓州妙应院。
落发游成都
习经论有声。
绍熙壬子
出峡回旋荆楚间。
松源倡道于饶之荐福。
径造其庐。
适岁饥不受。
曹源生公
以云居首座
出世妙果。
许师入室。
俾侍香。
老拳痛棒不少贷。
至是平生知见。
绝无影响。
然终以未见松源为阙然。
松源灵隐
师曰。
尚馀穷相一双手。
要向诸方痒处爬。
松源门庭高峻。
八阅月不得入。
每嗫嚅欲自言。
屡呵斥不容近。
一日有告之松源者。
松源曰。
我已八宇打开。
自是他当面蹉过。
师闻此语。
口耳俱丧。
始知侍曹源时。
嘻戏怒骂。
无非善呵方便。
既而曹源顺寂。
遍历诸老之门。
踰二十年。
出世秀州之光孝。
金陵之蒋山。
福州之鼓山雪峰
嘉熙戊戌
有旨住太白名山。
两育王住持未得人。
因师之至。
又强之兼领。
师往来两山间。
四方学者。
从之如归。
教闻京师
诏下移灵隐
追念密庵松源旧游。
方思所以振起祖风。
而魔事出于意料所不及。
难以口舌争。
遽动归老故山之志。
伐鼓亟去。
京兆尹节斋赵公
致书力挽堂帖有虎丘之命升师。
虚斋赵公以蒋山起之。
俱莫能回其意。
戊申春
育王散席。
诸大老落落如晨星。
惟师为丛林尊宿。
众举于朝。
日夜俟师之出。
亦固辞乃已。
又有欲挽之为法华开山。
恳祈再三不得请。
而敕牒住径山之命继至。
师谓先诺固不可违君命。
岂应引避。
乃以九月至法华。
踰月登双径。
人神响应。
欢声如雷。
师说法。
简直明爽。
不落窠臼。
尝云。
尽乾坤大地。
无丝毫许大。
汝诸人。
横担拄杖。
绕四天下。
行脚道。
我无处不到。
无事不知。
且道。
西天那烂陀寺戒贤论师
今日说甚么法。
又云。
有一人一念顿證。
堕在佛数。
有一人累劫阐提
不愿成佛。
且道。
那个合受人天供养。
良久云。
蝶穿芳径双眉湿。
蜂掠残花两股肥。
词旨高诣之如此。
俄染疾。
自冬涉
形体虽羸。
升堂提唱。
精明如平时。
忽手书龛记。
并遗书十数封。
且曰。
无准忌在十八。
吾以十五即行。
不得办香修供矣。
侍僧骇其言。
亟以遗偈请。
师笑曰。
末后一句。
无可商量。
只要个人直下承当。
寂然移顷而逝。
寿八十二。
师能诚无伪。
表里如一。
待人恕而立己严。
应世圆而领众肃。
住山三十年。
所至以激扬宗风为己任。
以道法未得其传为己忧。
平居简淡沉嘿。
若不能言。
及坐筹室。
勘验衲子
机锋一触。
犹雷奔电掣。
海立江翻。
皆茫然莫知凑泊。
誓不轻以词色假人重误来学。
晚年无他好。
多留意字法。
于小楷最得三昧。
往往端严凝重类其人。
僧俗归敬。
求法语偈赞无虚日。
虽祁寒盛暑
挥染不倦。
士大夫多乐从之游。
而尤为名公钜卿所推重。
以至教名宣传海外。
有具书礼。
犯鲸波而来问法者。
其道德有以服人。
一至于此。
方在天童育王时。
被旨开堂灵隐
束担将戒行。
而邻峰疾之者。
教言欲嗾群不逞。
梗于中道。
左右闻之奉以告。
师曰。
吾平日以诚实接人。
将何以加我。
略不为之动。
彼亦终于无所施而止。
双径。
冷泉。
太白
雪峰
为海内甲刹。
萌欲速之念者。
挟奥援矜。
智巧历阶而上。
力可以通神。
师则不然。
短褐布衣终其身。
不为势利所动。
故其进。
不由介绍。
其退。
心常泰然。
真法门之梁栋。
后学之标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