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宝印南宋 1109 — 1190年12月7日
全宋诗
释宝印(一一○九~一一九一)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
少从德山清素得度具戒,听《华严》、《起信》,既尽其说,弃依密印于中峰。
圆悟昭觉,留三年。
后南游,谒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
晚至径山,谒大慧宗杲禅师
大慧南迁,乃西还。
后再出峡,住保宁、金山、雪窦。
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补径山,召对选德殿
光宗绍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
谥慈辩
南岳下十六世,华藏密印安民禅师法嗣。
事见《渭南文集》卷四○《别峰禅师塔铭》,《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
今录诗三十九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宝印(一一○九——一一九○)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龙游(今四川乐山)人。
世居峨嵋之麓。
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又从中峰密印禅师得悟。
临邛广汉崇庆武信东禅、成都龙华眉山中岩诸寺,复住金山。
淳熙七年敕住径山
十年孝宗制赐《圆觉经注》。
绍熙元年卒,年八十二。
谥曰慈辩,塔曰智光,庵曰别峰
门人集有《语录》。
陆游撰《别峰禅师塔铭》(《渭南文集》卷四○)。
峰禅师
名宝印
字坦叔
生为龙游李氏子
世居峨嵋之麓。
少而奇警。
然不喜在家。
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
自成童时。
已博通六经及百家之说。
至是。
复从华严起信诸名宿。
穷源探赜。
不高出同学不止。
密印禅师民公。
说法于中峰道场。
乃挈一笠往从之。
一日密印举。
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
头叱曰是谁起灭。
师豁然大悟。
自是锋不可触。
密印恨相得之晚。
圆悟自南归成都昭觉
乃遣师往省。
因随众入室。
圆悟举从上诸圣以何法接人。
师举起拳。
圆悟曰。
此是老僧用者。
孰为从上诸圣用者。
师即挥拳。
圆悟亦举拳相交。
大笑而罢。
圆悟叹异之曰。
是子。
他日必类我师。
留昭觉三年
密印犹在中峰。
以堂中第一座致师。
师辞。
密印大怒曰。
我以法得人。
人不我传。
尚何以说法。
为欲弃众去。
众皇恐亟趋昭觉。
罗拜恳请。
圆悟亦助之请。
始行。
道望日隆。
学者争归之。
圆悟密印
不能掩也。
久之。
南游历见诸大禅老。
最后扣妙喜径山
为师独扫一室
堂中皆大惊。
妙喜南迁。
师亦西归。
始住临邛凤皇山。
举香。
密印
道既盛行。
筑都不会庵。
竹幽邃。
暇日名胜毕集。
师一言。
皆自谓意消稍或间阔。
辄相语曰。
吾辈鄙吝萌矣。
其道德服人如此。
俄复下硖挟金陵
应庵华方住蒋山
馆师于上方。
白留守张公焘
举以代己。
师闻。
即日发去。
会陈丞相俊乡来。
金陵
保宁延师。
俄徙京口金山。
学者倾诸方。
金山自兵乱后。
虽屡葺莫能成。
至是始复大兴。
如承平时。
而有加焉。
时居此山。
鲜踰三年者。
师独安坐十五
魏惠宪王四明
虚雪窦来请。
四年
乐其山林。
有终老之意。
而名益重。
被敕住径山
淳熙七年五月也。
七月行在所
寿皇降中使
召入禁中。
以老病足蹇。
赐肩舆于东华门内。
赐食于观堂
引对于选德殿
赐坐劳问良渥。
师目举古宿云。
透得见闻觉知。
受用见闻觉知。
不堕见闻觉知。
上悦。
毕其说乃退。
后十馀日。
又命开堂于灵隐山
中使赍赐御香。
恩礼备至。
十年二月
上制圆觉经注。
遣使驰赐。
且命作序。
师老益厌住持事。
门人惧其远游不返。
相与筑庵于山北俟其归。
光宗在东宫
别峰二大字榜之。
十五年冬
奏乞养疾于别峰
得请。
明年
光宗受内禅。
取向取赐宸翰。
识以御宝。
复赐焉。
绍熙元年冬十一月
忽往见嗣住山智策告别。
问行日。
师曰。
水到渠成。
归取幅纸大书曰。
十二月七日夜鸡鸣时。
如期而化。
奉蜕质。
返寺之法堂
七日
颜色精明。
须发皆长。
顶温如沃汤。
是月十四日
葬于别峰西冈
寿八十有二。
腊六十有四。
得法弟子实繁。
指不能一二屈。
慧绰者。
山阴氏子
当以荫得官辞之。
从师祝发。
得记莂。
遁迹岩岫。
终身不出。
师既示寂。
上为敕有司。
定谥曰慈辩
塔曰智光
庵曰别峰
极方外之宠。
师说法数十年。
所至门人。
集为语录。
晚际遇寿皇。
被宸翰咨询法要。
皆对使者具奏。
别具行世。
此不悉著。
释智谦南宋
禅师湛然者。
讳圆澄
别号散木
会稽夏氏。
母。
梦梵僧入室而娠。
娠十四月而生。
师生。
大目昂鼻。
哆唇露齿。
直肠信口。
不肯从事于学。
亲殁窭甚。
充邮卒以传符。
踰期亡去。
径投隐峰
示念佛谁是令。
师究竟三昼夜辄有省。
时年二十矣。
天荒山
妙峰斩发。
择最苦行行之。
间闻傅大士法身偈。
一切经义。
便能记持。
寻乞满分戒于云栖宏公
徵以毗尼节。
要师悉达其指。
返越。
掩关宝林兰若。
因忆乾举一不得举二话。
大通玄旨。
有颂曰。
举一举二别端倪。
个里元无是与非。
雪曲调高人会少。
独许韶阳和得齐。
二老何曾动舌。
诸方浪自攒眉。
拟议鹞过新罗
刻舟求剑元迷。
再谒云栖。
呈见于宏公
会入室。
宏举海底泥牛衔月。
赴语未竟。
师推出一僧曰。
大众證明。
深器之。
于是。
激扬法席倾一众焉。
万历辛卯
适大觉念公南游。
师趋谒之。
念曰。
止风涂向青山近。
越王城傍沧海遥时如何。
曰。
月穿潭底破。
波斯不展眉。
念又问。
洞上宗旨。
师曰。
五位君臣切要知。
个中何必待思惟。
石女贯弄无针线。
木偶能提化外机。
井底红尘腾蔼。
蔼山头白浪滚飞飞。
诞生本是无功用。
不觉天然得帝畿。
念欣然。
书偈印之。
未几。
出住云门
次迁径山
历禾之东塔乃至显圣天华。
前后垂二十载
法席为之大震。
其上堂曰。
老侬不识元字脚。
强出人前要说法。
错认曾参作鲁
合堂大众皆笑杀。
这一笑中有妙。
若还悟得其中意。
点破当天者一窍。
大众如何是这一窍。
良久云。
动容扬古路。
不堕悄然机。
小参云。
烟雨盗将山色去。
溪风送得水声来。
本来法法皆如此。
莫教心识强安排。
众中若作境会。
许你具一只眼。
若作佛法会。
打碎你头。
何故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又提纲云。
唤二作一。
指七为八。
手秉太阿。
圣凡尽杀却。
忆东村王大姐倒。
戴西村李公袜。
无论贫富贵贱。
见者闻者。
皆笑杀。
且道。
山僧今日解何宗
噫嘻嘘阿喇喇。
师之提唱。
率多如此。
僧问。
如何是圆相
师曰。
大烧饼。
如何是暗机。
师曰。
凌霄峰
如何是义海。
师曰。
半山亭
如何是意證。
师曰。
哑子咒人。
如何是默论。
师曰。
温伯孔子
如何是回互。
师曰。
孝子讳爷名。
诸方珍之
为师法续洞室机类。
云门临济
其伯仲也。
又师初在京。
达观禅师
于嘉熙寺。
月川座主太史陶石篑黄慎轩
同玩月次。
慎轩卧问。
马祖玩月因缘。
曰。
汝卧我坐。
不得为公说耳。
轩亟起谢。
月川笑曰。
内翰错过了也。
观云。
我下语。
不及此公一筹。
又过武林
闻谷慧闻等。
属望一方。
会诸绅遣使耑迎。
及启。
慧闻札曰。
今日大家。
欲与和尚作家相见。
若来已堕情识。
不来犹缺慈悲。
师扯破札。
正色曰。
者些客作汉。
敢于老僧纳败缺也。
至即升堂正立。
慧闻进曰。
和尚莫要班门弄斧。
师把住曰。
速道速道。
慧面赤无语。
师把开曰。
死汉。
闻谷。
遂率众作礼。
苏巡漕问曰。
鸳鸯绣出从君看。
不把金针度与人。
如何是金针。
曰。
我在京都走一遭。
不曾遇著一个人。
苏拟议。
曰。
古佛过去久矣。
无念有禅师
黄檗
独持风节。
呵骂诸方。
特访之。
曰。
古人道。
如红炉上飞片雪柏似。
且道。
古人还具透关眼也未。
有曰我不见有甚么古人。
师急指曰。
背后聻。
念休去。
师之勘辨。
约此类。
又尝叹末流谬惑大乘。
遂著说若干篇曰。
宗门或问。
慨古录楞严臆说。
涅槃会疏。
法华意语。
金刚三昧经注。
思益梵天经解谛。
理迈伦。
一时所宗焉。
天启丙寅季冬
书显圣遗嘱。
即至天华。
辞众。
复夜话至丑。
乃右胁长往。
阅世六十六。
坐三十八腊。
得法者九人。
编随机录八卷。
流通于世。
赞曰。
余初过会稽
师谢世未久。
观其遗风谡谡然。
尚在山中。
耆德。
序师之妙韵。
为法苦心求人之概。
私心窃向往之。
读师集。
至题无趣录云。
夫祖道不可绝继。
风穴法堂
痛哭克家之子难逢。
仰山自记再来。
莫不以诸佛慧命为怀。
以度生为急务者也。
嗟乎。
师之心。
至矣尽矣。
以度生为务矣。
然非夙承愿力者。
欲窃符以存国。
余亦深知其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