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陈承昭五代至宋初 896 — 9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6—969 【介绍】: 五代宋初江表人。
初事李璟保义军节度
后周世宗淮南时,为赵匡胤生擒,世宗授以右领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
宋初入朝,受命督治惠民、五丈二河以通漕运,都人利之。
太祖征伐太原,献计引汾水灌城,会班师而功不克就。
乾德五年,迁右龙武军统军
陈洪进五代至宋初 915 — 986
全宋文·卷一三
陈洪进(九一四——九八五)字济川泉州仙游(今福建仙游)人。
少习兵法,以材勇闻。
隶兵籍,从留从效奉闽主王延政延政送款于南唐李璟洪进统军使,迁清源节度泉南等州观察使
建隆中,奉表听命于宋,岁修朝贡。
太宗时来朝,因献、泉二州,诏授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师奉朝请
封杞国公,进岐国公
雍熙二年卒,年七十二。
宋史》卷四八三有传。
钟茜五代至宋初 ? — 9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5 【介绍】: 五代时洪州豫章人字德林
初为藩镇从事
后仕南唐,历员外郎集贤殿学士
李璟保大九年,迁东都少尹
交泰时齐王景达都督抚州,授观察判官
李煜时,官勤政殿学士
开宝八年,宋师入金陵,为乱兵所杀。
工诗,与徐铉徐锴、乔匡舜等颇多唱和。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975) 字德林,家居豫章(今江西南昌)
初为藩镇从事,后仕南唐,为员外郎集贤殿学士
中主保大九年(951),迁东都少尹
交泰时齐王景达都督抚州,授观察判官检校屯田郎中
后主时,官勤政殿学士
宋开宝八年(975),宋师入金陵,为乱兵所杀。
生平事迹散见陆游南唐书》卷三、《十国春秋》本传。
钟茜工诗,曾与徐铉徐锴、乔匡舜等唱和。
所作《赋山》、《别知己》、《新鸿》等诗,尤为人称赏。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诗外编》补收诗1首。
徐铉五代至宋初 916 — 991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6—991 字鼎臣,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后迁居广陵(今江苏扬州)
初仕校书郎,后仕南唐
中主时,累迁祠部郎中知制诰,历太子右谕德,迁中书舍人
后主时,除礼部侍郎,改尚书右丞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御史大夫吏部尚书
入宋为太子率更令给事中
太平兴国八年(983),为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
淳化二年(991),贬静难军行军司马,卒。
生平见李昉东海徐公墓志铭》、马令南唐书》卷二三、《宋史》卷四四一《十国春秋》卷二八。
博学多才,工诗善文,文章淹雅,冠绝一时。
与其弟锴齐名,号“二徐”。
亦与韩熙载齐名,称“韩、徐”。
文思敏速,凡有撰述,往往执笔立就。
《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流易有余,而深警不足”。
又精小学,好李斯小篆与八分。
著作颇多,有《徐铉集》30卷、《稽神录》6卷,与汤悦合撰《江南录》10卷等。
集多散佚,今存《骑省》30卷。
全唐诗》存诗6卷,词2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句若干。
唐诗汇评
徐铉(916-991)字鼎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
十岁能文,与韩熙载齐名,人称“韩徐”。
校书郎
南唐中主时,试知制诰,为宋齐丘所诬,贬泰州司户
召为祠部郎中知制诰巡抚楚州屯田,因措置失宜流舒州,徙饶州
复召知制诘,迁中书舍人
后主时,历任礼兵二部侍郎尚书右丞吏部尚书等职。
国亡,入宋,官太子率更令左散骑常侍,贬靖难军行军司马,年。
工诗能文,尤精小学,与弟锴齐名,时号“二徐”。
宋雍熙中受诏校定《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
有《骑省》(一名《徐公文集》)三十卷,乃其婿吴淑所编,又《稽神录》六卷,均存。
全唐诗》编其在南唐时所作诗为六卷。
全宋文·卷一五
徐铉(九一七——九九二)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初仕,为校书郎
南唐李璟历官太子右谕德知制诰中书舍人
后主李煜嗣位,任礼部侍郎尚书左丞兵部侍郎御史大夫吏部尚书,充翰林学士
后主入宋,为太子率更令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
淳化二年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明年八月二十六日卒。
长于为文,尤精小学,曾奉诏校定《说文》(存),著《质论》数十篇、《稽神录》二十卷(今存为六卷本)、文集三十卷(存)。
宋史》卷四四一《文苑传》三有传。
李仲殊南唐至宋初
全宋诗
李仲殊南唐元宗李璟之孙(《宋诗纪事补遗》卷七)。
舒元唐末宋初 923 — 9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3—977 【介绍】: 颍州沈丘人
少倜傥好学,通《春秋》三传。
初隶李守贞门下,守贞谋叛,遣乞师江南
守贞败,遂留江南,易姓朱。
尝事李璟,为淮南北面招讨使
后归周世宗,历蔡州濠州防御使
入宋后复姓。
从平李重进
累官白波兵马都监
辩捷强记,或奏其治郡不亲狱讼,太祖面诘之,具诵辞牍,指述曲直。
朱元五代至宋初 923 — 9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3—977 【介绍】: 五代宋间陈州沈丘人。
本姓舒
通《左氏春秋》。
南唐李璟,为驾部员外郎
北周兵入淮南,命从齐王李景达寿州,复、和、蕲三州。
监军使陈觉有隙,遂举寨降北周,为蔡州团练使
宋初,迁汀州防御使,改白皮兵马都监
赵孚唐末宋初 924 — 986
全宋文·卷四六
赵孚(九二四——九八六)字大信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周显德初进士,调补开封
后为浦江永宁
宗正丞
中主衣库,俄坐事连逮抵罪。
太宗即位,起为国子监丞、知袁州,还知开封府司录参军事
后上《封禅颂》,召拜秘书丞
又迁监察御史,出知舒州,改殿中侍御史
太宗称之为「名士」。
雍熙三年卒,年六十三。
宋史》卷二八七《赵安仁传》附有传。
徐游五代末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末宋初海州朐山人
初名景游,后避南唐李璟讳,去“”字。
徐知诲子。
家世崇贵,颇尚文学
入直清晖殿,寻进太子太保
李煜嗣立,喜为文章,游复以属文见昵。
尝于清晖殿后建澄心堂,凡机事密划,多出其间,谓之“澄心堂承旨”,率等主之。
后以疾卒。
何溥五代末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末、宋初袁州宜春人
字令通
天资颖异,善地理家言。
南唐李璟闻其贤,累诏起之,擢国子祭酒
后因谏筑皇陵忤旨,谪休宁
李煜时复征,不起。
国亡,大哭喷血,转隐芙蓉山,削发为头陀,礼昭禅师别号慕真又号紫霞山人,由是专修长生炼化之术。
宋真宗天禧初,以火解。
著有《论气正诀》一卷传世。
费宗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蔡州人
善画佛道鬼神。
京师,画太一宫中主火神,顷刻而成。
为众工所嫉,告监使曰画太速,定不加意,遂令墁毁。
宗道愤怒而卒。
郭粹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武夷人
尝从吕祖谦讲学,官至龙游
郭敏中主江山簿,郭允中、郭时中皆应进士
王拙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人字守拙
善画佛道人物。
真宗大中祥符初建玉清昭应宫,募天下画流,右部第一人,与武元宗为对。
画该宫五百灵官、众天女朝元等于壁。
李仲偃北宋 982 — 10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2—1058 【介绍】: 陇西人字晋卿
李璟孙。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
历任州县官,以治绩闻。
累拜侍御史,以太常少卿致仕。
居官四十年,所得俸禄多赈济族中贫者。
平生藏书万余卷,皆亲加校正,日读书不缀。
全宋诗
李仲偃(九八二~一○五八)字晋卿陇西(今属甘肃)人。
南唐中主璟之孙(《宋史》卷四七八《南唐世家》)。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调楚州宝应
真州
仁宗庆历间侍御史,除工部侍郎,以太常少卿致仕。
嘉祐三年卒,年七十七。
事见《文恭》卷三七《李公墓志铭》。
释惟迪
惟迪
不知何许人。
法传云门。
启道明切。
尝答问佛者曰。
日出东方卯。
再乞指道。
师曰。
三日后看。
富嫌千口少。
贫恨一身多。
皆师对机语。
又作宾主语曰。
宾中宾。
日月无故新。
中主
杖长三五尺。
主中宾。
问答是何人。
中主
正眼谁敢觑。
说示大略如此。
熙宁中
蜀普通山院僧。
自列于府。
愿延道行耆老。
阐扬宗风。
追复青州之前躅。
知府大资政南阳公
是之。
命有司精择其人。
以师充选。
师之来也。
都人激踊感劝。
繇是大阐道猷
师平生枯淡自处。
前后三坐道场。
丈室萧然。
一笠挂壁。
行则携之。
怡怡如也。
最可异者。
所至皆伴古德真身。
始居马溪。
则有水观和尚
次无为。
则有惠宽和尚
及住普通。
又为青州和尚真身。
皆结膝趺坐。
仪相俨然。
岂人事之适然乎。
或有所来也(在王蜀时
有洪杲禅师
至自青州
栖于东禅。
方是时。
二众错居。
蜀主仰重师德
命二宫奚。
道真道粉者。
为之侍使。
后有娼道玉。
府娼之尤者。
闻师说法。
言下有省。
遂祝发事师。
于是物论喧然。
蜀主怒命鞠之。
知师纯固精确。
愈加礼重。
师因以所居畀贯休
而卜居于府郊之东南普通山
后入灭于此。
身存焉。
蜀人
号鹡鸰。
为连点七。
华阳隐士田。
逍遥访师山中。
而见之问曰。
如何是连点七。
曰。
屈指数不及。
地上无踪迹。
迪公尝拈此示众。
或疑迪为师后身。
业理循环。
亦不可知也)。
释应端南宋 1069 — 1129
禅师讳应端
南昌余氏子。
化度寺善月落发为大僧。
初游庐山圆通。
以般若夙熏。
谈禅衮衮。
老衲多敬异之。
颇自以为至。
会宗叔僧智屿者折困之。
俾令实参。
繇是走归宗。
真净禅师
未几真净迁泐潭。
而罗汉小南禅师道价鼎盛。
往从之。
俄而南公化去。
师方锐意于道。
遽失所从。
闻老演大本灵源之道。
欲见之。
而未能决。
即炷臂香。
祷于像前。
志三老之名而探之。
得灵源。
时灵源首众僧于云居。
于是造焉。
倾心奉事。
虽咨参决择无间。
而义象缠心。
未能脱洒。
灵源尝痛劄之。
师必引援马祖百丈机缘及华严宗旨为表佐。
灵源笑曰。
马祖百丈固错矣。
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
师愤欲他往。
因造室请辞。
比至门。
方揭帘。
大悟
遍体汗下。
灵源见而喜曰。
是子识好恶矣。
马祖百丈文殊普贤。
几被汝带累也。
自是投机契会。
击节赏音。
若合符契。
死心禅师出世云岩。
灵源遣二三子。
往佐之。
死心迅机逸辩。
雷轰电扫。
学者莫敢婴其锋。
师为侍者
每当机不少让。
至差别因缘洞下语句。
靡不迎刃而解。
死心抚爱之。
异乎等辈。
及灵源出世太平迁黄龙。
师皆枉焉。
去游京浙。
历讲肆。
学首楞严法界观圆觉肇论。
尤邃于金刚般若。
崇宁中
省亲南昌
厥父素诵此经。
而未喻其旨。
因以精义。
直注经文之下。
俾读之易晓。
学者争传之。
目为金刚直解。
死心知之骂曰。
我欲此子大法。
今乃在三家村里。
说义学邪。
闻而笑曰。
以法报亲。
庸何伤乎。
显谟朱世英临川
创昭默堂将迎致灵源。
灵源辞以疾。
举师代行。
朱亦雅闻师名。
明水以迟其来。
师廉知谢曰。
若以道相期则可。
今尔乃世谛求我矣。
请从此辞。
世英钦叹不已。
大观中
洪师。
范伯履请任双岭。
师宵遁他境。
久之归云岩。
首众分座。
以法施学者。
政和末
大师张司成请出世百丈嗣法灵源。
僧问。
如何是宾中宾。
云。
芒鞋竹杖走红尘。
问。
如何是宾中主
云。
十字街头逢上祖。
问。
如何是主中宾。
云。
御马金鞭混四民。
问。
如何是主中主
云。
金门谁敢抬眸觑。
问。
宾主既蒙师指示。
向上宗乘事若何。
云。
昨夜霜风刮地寒。
老猿岭上啼残月。
僧请益大随劫火洞然因缘。
师以颂答曰。
六合倾翻劈面来。
暂披麻缕混尘埃。
因风吹火浑闲事。
引得游人不肯回。
坏不坏。
随不随。
徒将闻见强针锥。
太湖三万六千顷。
月在波心说向谁。
六年退居西庵。
宣和中
枢密郭公三益豫章
徐公师川合谋。
欲师促席论道。
以观音致
师力辞。
至三返。
不得已。
赴之。
州人以二公之意。
盛饰香舆铙鼓。
江津候迎。
闻之。
即由间道。
入据丈室。
而人舆知者。
衲子翔集。
至数千指。
二公每过从。
必以微言。
相滞弥日。
稍迁上蓝
建炎初
郭镇长沙
再迁南岳之法轮。
三年六月十一日
檀越至。
升座。
食罢。
会大众
客退。
徐入方丈。
侍者遍告有众。
吾且游矣。
侍者承命。
众未及至。
师耸身趺坐。
湛然而化。
幻住六十有一。
僧臈四十二。
师性和易。
以慈摄物。
不事边幅。
得乐说无碍辩才。
每患学者不善致问。
必自激以启疑。
至会处。
亹亹多忘𥨊食。
不畜馀赀。
寺任一𢌿执事者。
每得人则岁粗给。
否则米盐屡空。
人或以是少之。
曰。
我之所任。
佛祖任也。
彼屑屑然锱铢是计。
顾与流俗何异哉。
后二年
门弟子奉灵骨舍利。
塔于百丈之大雄峰。
赞曰。
张司成豫章
秀峰出世泐潭。
草堂开法黄龙。
端公出世百丈。
是三人盖一时众中巉巉露头角者也。
司成归见庙堂诸公。
首言出补获三大士出世。
或问。
三大士谓谁。
张以其名答之。
厥后诸公求外补。
必以南州为请。
盖欲面见所谓三大士者。
枢相
于百丈也眷眷如此。
鸣呼贤者不出世。
抑可谓无贤哉。
盖知贤而后为贤。
吾道滨兹叔世。
释子不励行。
外护不恤贤。
世与道交相丧矣。
悲夫。
释守珣宋 1079 — 1134
禅师名守珣
号佛灯
出吉安州施姓巨族。
早岁弃家。
得道于太平佛鉴勤公
初参广鉴瑛不契。
竟谒佛鉴
佛鉴孤硬难入。
乃封其衾而矢曰。
此生不悟。
不展此也。
于是昼坐宵立。
逾七七日。
惫甚。
佛鉴垂语曰。
森罗万象一法所印。
踊跃便出法堂。
即投灵云。
桃花颂曰。
终日看天不举头。
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
透得牢关即便休。
佛鉴曰。
如何是灵云不疑处。
对曰。
只今觅个疑处。
了不可得。
曰玄沙道未彻在。
那里是未彻处。
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佛鉴喜之。
会佛果至。
鉴称见处稳实。
且曰。
此子自治。
严刻密室。
如对大宾
后当有造。
佛果佯诺。
乃私招游山。
偶到一潭。
佛果推落水。
遽问曰。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对曰。
潭深鱼聚。
见后如何。
曰。
树高招风。
见与未见时如何。
曰。
伸脚在缩脚里。
佛果乃大笑。
宣和改元
佛鉴蒋山
佛果移书与鉴。
必以首蒋山众。
由是湖海名。
建炎间
天圣
开堂时。
内翰王公问。
三圣逢人则出话。
笑曰。
公曾阅诗否。
曰馆务之暇何所不览。
曰。
诗云。
湖光潋滟晴遍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王公乃大称。
于朝待制潘良贵
尝以南泉斩猫话。
请益于
曰。
如今士夫说禅说道。
秖依著义理便快活。
似将钱买油糍。
吃了便不饥。
其馀便道。
是瞒他亦可笑也。
贵领旨后。
居士身。
之道。
何山
晚居天宁。
每怜学者根器不妙。
委曲援引。
如瓶泻秋河。
间有窃议。
不遑恤也。
尝举婆子烧庵话曰。
大凡扶宗立教。
须是其人。
你看他婆子。
虽是个女人。
宛有丈夫作略。
二十年蓰油费酱。
固是可知。
一日向百尺竿头做个失落。
直得用尽平生腕头气力。
自非个俗汉。
知几洎乎巧尽拙出。
然虽如是。
诸人要会么。
雪后始知操。
事难方见丈夫心。
又举沩山一日见野火。
乃问道吾。
还见火么。
曰见。
沩曰。
从何处起。
曰除却经行坐卧。
请师别致一问来。
沩山休去。
乃曰。
连天野火了无涯。
起处犹来辨作家。
眼里瞳人双翳尽。
面前遍界绝空花。
道吾老也堪誇。
且道毕竟从甚处起。
汲水僧归林下寺。
待船人立渡头沙。
有僧问宾中宾。
答。
客路如天远。
候门似海深。
中主
答。
长因送客处。
忆得别家时。
主中宾。
答相逢不必问前程。
中主
答一朝权
谁是出头人。
僧曰。
向上宗乘又如何。
曰。
大海若足。
百川应倒流。
又尝谓众曰。
兄弟若有省悟处。
不拘时节。
须来露个消息。
会雪夜有僧。
直扣丈室。
起秉烛。
震威喝曰。
雪深夜半。
求决疑情。
因甚威仪不具。
僧顾衣裓。
便逐出。
绍兴甲寅
从天宁归鄣南告寂。
侍者请遗偶。
曰。
不曾做得。
即逝火浴。
舌根不坏。
塔于宝应院。
初在庐山日。
有僧彦威
冬月用荻花纸衣
见大瞋曰。
你少年辄求温煖如此。
岂有心学道耶。
威大惊。
退问兄弟。
时堂中有荻花衣者。
才三四人。
皆年七十馀矣。
赞曰。
佛灯于七七之际。
顿了大事。
圆悟尚剥啄之。
何也。
如海底珊瑚。
不以铁纲举而出之。
焉得珍灼于人间世哉。
佛灯以清简之风震一世。
足徵其源。
亦不愧也矣。
释法一北宋 1084 — 1158
释法一号雪巢
襄阳郡驸马李遵勖玄孙也。
世居开封祥符县。
母梦一老僧至其家而产。
声洪气伟具大人相。
十七试上庠
从祖仕淮南
欲官之。
不就请去家事长芦慈觉颐禅师
祖弗许。
母曰。
此儿必宿世沙门也。
愿弗夺其志。
未几慈觉殁。
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
依十年。
觉心迷闷道无所入。
遂往蒋山谒圆悟
一见器重之。
适悟奉旨住天宁
亦在侍。
不契。
次见草堂于疏山
一言之下忽尔彻其源底。
绍兴七年泉守刘彦修居延福。
四迁巨刹最后住长芦
因慕天台形胜昕夕怀之。
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观音院
高卧烟霞长啸深翠。
处世而忘世也。
一日忽示微疾书偈曰。
今年七十五。
归作庵中主
珍重观世音。
泥蛇吞石虎
乃入龛趺坐别众而逝。
塔于本山。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一字雪巢姓李氏襄阳郡驸马李遵勖玄孙也。
世居祥符,母梦一老僧至其家而生。
发声洪亮,质异凡庸。
年十七,试上庠,从祖仕淮南,欲官之,不就。
请去家,事长芦慈觉颐禅师,祖弗许。
母曰:“此儿必宿世沙门也,愿弗夺其志。
”未几,慈觉寂,礼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相依十载,觉心迷闷,道无所入。
遂往蒋山谒圆悟,一见器之。
适悟移住天宁,一亦随侍。
次见草堂于疏山,一言之下忽尔彻其源底。
绍兴七年,泉守刘彦修居延福,四迁巨刹,最后住长芦
因慕天台形胜,昕夕怀之,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观音院,高卧烟霞,长啸深翠。
一日忽示微疾,书偈曰:“今年七十五,归作庵中主
珍重观世音,泥蛇呑石虎
”乃入龛趺坐而逝,塔于古平田。
释端裕宋 1085 — 1150
释端裕
号佛智
吴越钱王之裔也。
六世祖守会稽因家焉。
师生而岐嶷眉目渊秀。
十四驱乌于大善寺
十八得度受具。
往依净慈一禅师
未几偶闻僧系露柱曰尔何不说禅。
忽有微省。
去谒龙门远甘露卓泐潭祥。
皆以颖迈见推。
晚见圆悟钟阜
一日问。
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
即今是灭不灭。
请和尚合取口好。
曰。
此犹未出常情。
拟对。
悟击之顿去所滞。
侍悟居天宁命掌记室
寻分座道声蔼著京西
开法丹霞。
次迁虎丘径山
谢事徇平江道俗之庵于西华
阅数稔敕居建康保宁
后移苏城万寿及闽中玄妙寿山西禅。
复被旨补灵隐慈宁。
皇太后幸韦王第。
演法赐金襕袈裟。
乞归西华旧隐。
绍兴戊辰秋赴育王之命。
上堂曰。
德山入门便棒。
多向布袋里埋踪。
临济入门便喝。
总在声尘中出没。
若是英灵衲子
直须足下风生超越古今途辙。
拈拄杖卓一下喝一喝曰。
秖这个何似生。
若唤作棒喝。
瞌睡未惺。
不唤作棒喝。
未识德山临济
毕竟如何。
卓一下曰。
总不得动著。
僧问。
如何是宾中宾。
曰。
尔是田库奴。
僧曰。
如何是宾中主
曰相逢犹莽卤。
僧曰。
如何主中宾。
曰剑气烁愁云。
曰如何是主中主
师曰。
敲骨打髓。
莅众色必凛然寝食不背众唱道无倦。
绍兴庚午十月初示微疾。
至十八日首座法全遗训。
师曰。
尽此心意以道相资。
语绝而逝。
火后目睛齿舌不坏。
其地发光终夕。
得设利无算。
踰月不绝。
黄冠罗肇常平日问道于
适外归独无所获。
罗念勤切。
方与客食。
咀噍间若有物。
吐哺则设利也。
大如菽色若琥珀。
好事者持去。
遂再拜于阇维所。
闻香箧有声。
亟开所获如前而差红润。
门人奉遗骨分塔于鄮峰西华
谥大悟禅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端裕字佛智吴越钱王之裔也。
六世祖守会稽,因家焉。
生而岐嶷,眉目渊秀。
十四驱乌于大喜寺,十八得度受具,往依净慈一禅师
未几,偶闻击露柱曰:尔何不说禅。
忽有微省。
去谒龙门远、甘露卓、泐潭祥,皆以颖迈见推。
晚见圆悟钟阜,一日问:“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即今是灭不灭?
”曰:“请和尚合取口好。
曰:“此犹未出常情。
拟对,悟击之,顿去所滞。
侍悟居天宁,命掌记室
寻分座,道声蔼著。
京西开法丹霞,次迁虎邱径山
谢事后复徇平江道俗之,庵于西华
阅数稔,敕居建康保宁,更移姑苏万寿,及闽中玄妙,寿山西禅。
复被旨补灵隐,慈宁皇太后幸韦王第,召演法,赐金襕袈裟。
乞归西华旧隐。
绍兴戊辰秋,赴育王之命,上堂曰:“德山入门便棒,多向布袋里埋踪,临济入门便喝,总在声尘中出没,若是英灵衲子,直须足下风生,超越古今。
”遽起,拈柱杖卓一下,喝一喝,曰:“秪这个何似生?
若唤作棒喝,瞌睡未惺,不唤作棒喝,未识德山、临济,毕竟如何?
”卓一下,曰:“总不得动著。
”僧问:“如何是宾中宾?
曰:“汝是田库奴。
”僧曰:“如何是宾中主
”曰:“相逢犹莽卤。
”僧曰:“如何主中宾?
”曰:“剑气烁愁云。
”曰:“如何是主中主
”曰:“敲骨打髓。
莅众,色必凛然,寝食有常度,唱道无倦。
绍兴庚午十月初,示微疾,至十八日首座法全遗训,曰:尽此心意,以道相资。
语绝而逝,火后,目晴齿舌不坏,其地发光终夕,得设舍利无鼻,踰月不绝。
黄冠罗肇常平日问道于,适外归,独无所获,罗念勤切,方与客食,咀噍间若有物,吐哺则设利也,大如菽,色若琥珀,好事者持去,遂再拜于闇维所,闻香箧有声,亟开,所获如前,而差红润。
门人奉遗骨分塔于鄮峰西华谥“大悟禅师”。
释智鉴宋 1105 — 1192
智鉴
滁之全椒人
生吴氏
自儿时。
已喜佛书。
每以白纸为经。
跏趺端坐诵之。
声琅琅动人。
母尝与洗手疡。
戏问。
是甚么手。
对曰。
佛手。
视母大笑。
俄二亲俱丧。
长芦真歇
了出家厉精。
胁不至席者数年。
大休珏公
首座
指为法器。
道法师领戒。
象山之郑行山。
缚茆而居。
山当海岸孤绝处多妖怪。
师吊影其间百怪不能惑。
地高无水。
祷曰。
吾办道来此。
神其惠我泉。
因锄小坎。
移时而水溢。
食不继啖。
以疗饥。
尝深夜打坐。
闻庵后岩石震响。
如斗击。
旦起视之。
有巨石飞坠。
越庵而立于门并庵。
大木无不摧拉。
而庵独无恙。
一日有巨蟒入庵。
矫首怒视。
越数日。
复旋绕于床。
师不顾而去。
变怪百出。
师举不为动徐亦帖然。
一夕深定中。
豁然开悟。
身心世界。
洞如琉璃。
自念云。
威音王已前。
无师自證。
威音王已后。
无师自證者。
皆天魔外道。
遂下山。
见延寿然曰。
日来肚大无物可餐。
庵小无床可卧。
若能与食展庵则住。
不然则去。
然与师反覆问答。
不能屈。
因叩其所得。
呈一颂。
然喜曰。
鉴公彻也。
复航海。
大休于岳林。
试其机辩无碍。
叹曰。
佛祖不奈尔何。
因为行乞。
担二布囊。
随得即受。
备历艰勤。
人所不堪。
翠山宗白头
谓师曰。
为众竭力。
不无其劳。
师云。
须知有不劳者。
曰。
尊贵位中收不得时如何。
师云。
触处相逢不相识。
曰。
犹是途中宾主。
如何是主中主
师云。
丙丁吹灭火。
以手掩师口。
师拂其袖。
迁雪窦。
挽师偕行。
负众事。
时法堂新饰。
命师普说。
窃听。
叹曰。
吾生有耳。
未尝闻也。
出世为大休烧香。
前后六坐道场。
皆王公大人推引。
绍熙二年
谢事止于雪窦之东庵
明年七月
示恙。
戒弟子曰。
吾行矣。
送终须务简约。
勿素服哀恸。
言讫而逝。
阅世八十八。
夏五十三。
塔全身于山之左。
师天资朴厚。
见地稳密。
操履苦硬。
至死不少变。
具大辩才。
浩瀚无际。
叩之滚滚无倦。
受施山积。
悉为公费。
故六主废刹。
积逋动数千缗。
不过期月。
而百务一新。
目其所榻。
则丈室萧然悬磬也。
加以精诚所感。
祷雨晹。
救疾苦。
其应如响。
神祠烹宰。
辄为易以素馔。
有藏其须发而得舍利者。
此皆世俗所创见。
师不欲人言之。
以为非此道之极致。
使其有之。
皆亦师之馀也。
师道声震海内。
而迹曾不越四明之境。
自号足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