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高观音隆南宋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高观音隆
兴正 ?—?
简介
高观音隆,是12世纪大理国苍山莲花峰芒涌溪人氏,高智升的玄孙,高升泰的弟弟高升祥的曾孙。
大理宣宗段智兴利贞三年(1174年),他推翻执政相国寿昌,拥立族侄高贞明为相国、中国公
十一月,阿机起兵,夺高贞明之位还给高寿昌高贞明逃到鹤庆,自称明国公
两年后(1176年)高观音隆的儿子高观音妙从白崖起兵,自立为相国,夺高寿昌位。
僧羲寂唐末宋初 919 — 98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87 【介绍】: 名或作义寂
僧。
温州永嘉人字常照俗姓胡
幼年出家,初入开元伽蓝,后往天台山研寻止观。
天台宗智者大师教迹,经安史之乱、会昌法难,焚毁殆尽。
嘱人从日本国购取教典。
由是博闻多识,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经。
许王钱氏在浙时累请开演,赐号净光大师并紫方袍。
后兴螺溪道场,四方僧侣云集学法。
天台智者一脉,六代传法湛然之后,二百余岁,赖其中兴,后人尊为天台宗十五祖。
有《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常照
姓胡氏
温之永嘉人
方在娠。
母顿厌荤血。
及娩。
蒙紫胞。
堕蓐不呱泣。
成童竟辞俗。
开元寺息慈师授法华经期月能暗诵。
耆宿叹美之。
既登具戒。
复往读南山律于会稽
乃造天台
研究止观。
先是智者遗文。
远则安史兵残。
近则会昌焚毁。
零编断简。
教迹几熄。
尝于金华古藏中。
得净名疏因复有意于鸠集。
以全其旧。
时通玄韶公以禅学为两浙忠懿王钱氏师。
一日偶阅永嘉真觉集。
有曰。
同居四住。
此处为齐。
忠懿问。
此何等语。
韶答以为教家语。
吾禅者不知也。
且使召问其义。
至。
因得以前意。
请于忠懿而为遣使。
弊于海国。
以致其书焉。
天台一宗至于今赖之。
太平兴国五年
诏天下僧尼。
试经业。
引弟子。
螺溪趋州治试。
且先安置于州治之寺楼上。
楼迫大山。
夜梦刹柱陷入地。
独心恶之。
且雨甚亟。
迁处西偏。
而山颓楼压矣。
海门灵石
昔智者冬居道场也。
地属黄岩
众请乘舟泛海。
讲金光明流水长者品。
放生。
以为常法。
寺像为一新。
上闻诏遣高品卫绍钦
入山重建寿昌寺
为所在官僚授菩萨戒。
雍熙初
又授戒于永安县光明寺
会尊像隳弛。
偶于腹中。
唐咸通六年
沙门希皎。
所发愿辞。
观者知于有宿契。
四年赴临海缙云永嘉东阳诸邑请。
九月至自缙云
十月寝疾千寺之方丈。
十一月四日
垂诫嘱后事。
奄尔而化。
寿六十九。
腊五十。
尝寓四明育王寺
梦登国清上方。
有宝庄严幢座在焉。
题曰。
文殊台。
前限拒马不可入。
俄而观音菩萨。
手却拒马。
从中出接。
顿觉己与菩萨身合。
自是胜气日增。
而进于才辩矣。
法华光明净名梵网等经。
止观金錍等论。
法界还源等观。
玄义禅源永嘉集等。
各数遍。
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
各数卷。
释义寂
字常照
姓胡氏
温州永嘉人也。
母妊娠公白不喜荤血。
生乃首蒙紫帽而诞焉。
幼启二亲坚求去俗。
旋入开元伽蓝。
师授法华经期月而彻。
寺之耆老称叹希有。
受具已往会稽南山钞。
既通律义。
乃造天台山研寻止观。
其所易解犹河南一遍照也。
先是智者教迹远则安史兵残。
近则会昌焚毁。
零编断简本折枝摧。
传者何凭。
端正甚学。
思鸠集也。
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而已。
后款告韶禅师
嘱人泛舟于日本国购获仅足。
由是博闻多识。
宗学者几握半珠为家宝欤。
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训。
许王钱氏在两浙日。
累请开演。
私署净光大师并紫方袍。
辞让不却受而不称。
及兴螺溪道场。
四方学侣雾拥云屯。
太平兴国五年朝廷条贯缁伍经业。
从山入州治寺。
东楼安置。
楼近大山。
夜梦刹柱陷没于地。
意颇恶之。
自徙于西偏僧房。
其夜春雨甚山崩楼圮。
人咸谓先见同修报得之眼焉。
因受黄岩邑人请。
乘舟泛江放生讲流水长者品。
至海门灵石
是智者冬居道场也。
劝人修寺塑像。
入缘者繁沓。
今上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也。
诸官同命受菩萨戒。
雍熙初永安县请于光明寺受戒。
古殿像隳腹中获发愿辞。
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施戒。
劝七乡人装塑尊像。
愿舍报为男子。
童真出家常布褐传法利乐众生云。
观者皆意寂之前身也。
四年临海缙云永康东阳诸邑请其施戒。
九月至自太末
十月寝疾本院方丈。
十一月四日嘱诫门人不许哭泣。
祭奠应缘俗礼者非吾弟子也。
即窆于方丈树小塔焉。
享年六十九。
法腊五十矣。
四方传法弟子见星而舍者数百人。
平素讲法华经并玄义共二十许座。
光明净名梵网等经。
止观金[镙-糸+拱]等论。
法界还源等观禅源永嘉集各数遍。
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数卷。
自智者捐世。
六代传法湛然师之后。
二百馀龄受遗寄。
最克负荷。
其如炎蒸讲贯而无汗之沾洽。
曾不久听而胜解佛乘。
每一谈扬则摐金玉应召羽商和。
彼九旬说妙相去几何。
又尝寓四明育王寺
梦登国清寺
上方有宝庄严幢座。
题曰文殊台。
设枑梐阑隔。
求入无由。
俄睹观音菩萨从堂徐出以手攘却行马低迂相接。
斯须觉已与观音身泯合不分。
因而惊寤。
自是之来乐说无尽矣。
或曰。
入普门智乘利物悲。
上合佛觉證无上故。
下合众生凡同体故。
开则群灵混成一法。
得是心者非观音而谁欤。
是以讲谈也。
施戒也。
自瓯越之乡迨三天子障。
民多咈戾俗尚畋猎受寂之训也咸食椹革音。
说法之功所谓善建
由是堂室间可见者。
澄彧
曰宝翔。
义通
及乎台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
来州开元寺祭飨。
皆缟素哀泣。
天为之变惨。
其慈摄之所感。
知州郑公元龟为诗悲悼焉。
论曰。
玄默垂文圣人俯察。
河雒之流有告。
图书之法作程。
禹受斯符乃为经纬。
本六十馀字。
训第表明号洪范。
以开章得彝伦而逌叙帝王之法粲然可观。
祖述之家翕尔宗此。
我之佛道可弗耶。
教自西传若龟马之文乍辩。
声由此盛如商之美惟扬。
及其讲训相资签笺互出。
因分异辙各竞颛门。
施巧智之莫京。
致慧心之悬合。
宜乎。
得正信者必开正眼。
见正道者必事正修。
倒本前因则以决择为主。
原夫能诠之教喻图书也。
所诠之理喻训第也。
经容纬入。
纬变经存。
令表显之名言从体义之相杂。
唯识佥推于护法成即司南
婆沙奄有于馀师说同衍字。
良以各迷己见皆未极成。
正不正之说恢张。
玄又玄之谈崛起。
大抵无名相法作名相说。
非如色法影质易寻。
名色交加喜生迷竞。
又以言存一意义止一途。
随情取舍之时未为允当。
随转理门之处盖涉无文。
加复教有弛张意关详略。
讨寻者非英明而莫悟。
承领者非行位而那知。
在人亡书以教为折中。
故论中以四种徵理。
理则难隐。
一观待。
二作用。
三法尔。
四證成。
用斯道理义岂惑乎。
譬如甲氏背人而去。
有二三子相问曰。
彼去者谁耶。
一云乙也。
一云丙也。
此俱未是。
彼有识人云甲也。
回面视之是甲非乙。
由其不识遂有多名。
识者一呼应声而至。
亲得自体不涉异缘。
故曰精义无二也。
因义生解解必虚
除其执情令生正解断其迷执。
执情断故所执便遣。
既能生解则断障。
二重断染。
依他清净。
依他圆成。
故得二胜果焉。
不然者认相似法堕恶取空。
曳曲木于稠林。
泛胶舟于苦海。
又不可胜道也。
瑜伽论中契经体有二。
一文二义。
文是所依。
义是能依。
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也。
夫以能化之教已翻。
所诠之理难悟。
苟非宿慧安喻经心。
宿慧当多世之熏方能生起。
经心乃大雄之
岂易寻求。
谚所谓老见事长。
佛已三祇之扬历。
多言或中。
法从诸圣之同宣。
岂得以夏虫共论其凌澌。
井鱼互谈其渤澥。
此诚不可也。
必须近佛菩萨。
善慧法师四无碍居游戏之中。
八辩音演自他之利。
秖如天亲大士。
将世尊之一言。
道圆宗成诸法之五位。
如龙带涓滴而起为雨望苗稼而施。
又同命包作纬于春秋凿度为资于大易。
此皆善其变能其揣摩。
以利根而教钝根。
以正见而诱邪见。
都称为摩诃般特伽也。
西域蒲塞冶家子以为裘。
此方俊才鬻乳人而加水。
成裘则易。
以日见而留心。
免水则难以传来而隔手。
昔以讲人论法造疏寻宗。
用成实法数之名。
补大乘阙员之义。
其有解法名目随人见知
未融六释之端。
何暇三隅之反。
至若黎邪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
和合怖数之徒。
闻熏灭不灭等。
百有馀科。
并三藏四含之盘根。
大小两宗之钤键。
先贤之所不决。
令哲之所共疑。
但谓阙如所知成障。
及乎奘师西复梵本东传。
富瑜伽之宝林开唯识之渊府。
摩诃衍足杀三摩明。
名数均著作之家。
立破定是非之量。
深山大泽必生龙蛇。
有大乘基为其高足。
不缘宿习多见生知。
谓之义天。
则明星有烂。
谓之理窟。
则善闭无关。
堂堂合周髀之仪。
轧轧应昆崙之轴。
有经皆讲。
无疏不成。
权奇百本之名。
控压四人之圣。
复次光也宝也测乎沼乎。
章句之学颇长。
释签之理何富。
世茂珠林迈编图纪璟附量度于鲸海。
尚缀文荣于玉华。
究三论极乎瑗康。
穷方等归乎楷景。
观公撰集华严命章。
解相入之连环。
且无难色。
绝行之断阁。
故立易功。
法藏从性海而游。
智升自名流而出。
伟欤。
一行所作神。
实僧相之法王
乃人形之菩萨。
忠氤琳甫贲秀诜
俱参译判经。
尽开荒辟土。
于烁宗密
美乎湛然
悟达全才彻公令范。
可以副人之求备哉。
馀诸上士擅美殊方。
落落英翘互有长短。
矧以佛之说经。
申经者论。
经由论显。
论待疏通。
疏总义章
义从师述。
况以隔罗縠者见犹未尽。
大遍知者知方得全。
射侯之矢易疏。
诊脉之求难中。
若非亲證亲说得自体之分明。
载驱戴驰妄他求之晻暧。
如摄异门。
分差别之相难知。
故智论中。
灭度后所有撰集者皆为论藏摄也俱作导师指迷人之归路。
悉衔明烛照暗室之绩工。
动戒足以行之入定门而安矣。
盖缠克断智慧成功。
咸从。
生死之河尽度涅槃之岸。
此始可与言从闻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圆寂者。
过此以往未知执名滞义。
问欲何为。
故曰。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既有所用则舍筌蹄而直造佛地。
此则深于其道者也。
释了元北宋 1032 — 10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98 【介绍】: 僧。
饶州浮梁人
俗姓林字觉老号佛印
云门偃公五世法裔。
博通中外,工书能诗,尤善言辩。
神宗元丰中镇江金山寺,与苏轼黄庭坚等均有交游。
有语录行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觉老号佛印
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林氏。
幼业儒,后尽捐旧学,白父母出家。
庐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丹阳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
苏轼久与之游。
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
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禅师名了元
字觉老
饶州浮梁林氏。
世业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岁。
琅琅诵论语。
诸家诗。
五岁诵三千首。
既长从师授五经。
略通大义去。
读首楞严经。
竹林寺
爱之尽捐旧学。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宝积寺沙门日用
试法华。
受具足戒。
庐山
谒开先暹道者
暹自负其号。
海上横行。
俯视后进。
与问答捷给。
暹大称赏。
以为真英灵衲子也。
时年十九。
已而又谒圆通讷禅师
惊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窦。
后来之俊也。
书记怀琏
方应 诏而西。
元嗣之职。
江州承天法席虚。
又以当迁。
郡将见而少之。
曰。
齿少而德壮。
虽万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说法。
为开先之嗣。
时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庐山之开先归宗。
丹阳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间。
德化缁白。
名闻幼稚。
缙绅之贤者。
多与之游。
苏东坡黄州
庐山对岸。
元居归宗。
詶酢妙句。
与烟云争丽。
及其在金山
东坡得释还吴中
丹阳
以书抵曰。
不必出山。
当学赵州上等接人。
得书径来。
东坡迎笑问之。
以偈为献(或作戏)曰。
赵州当日少谦光
不出三门赵王
争似金山无量相。
大千都是一禅床。
东坡抚掌称善。
东坡尝访弟子由于高安
将至之夕。
子由洞山真净文禅师
圣寿聪禅师
连床夜语三鼓矣。
真净忽惊觉曰。
偶梦吾等谒五祖戒禅师
不思而梦。
何祥耶。
子由聪公
曰。
吾方梦见戒禅师
于是起。
品坐笑曰。
梦乃有同者乎。
俄报东坡已至奉新
子由𢹂两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顷东坡至。
理梦事问。
戒公生何所。
曰陕右。
东坡曰。
十馀岁时。
时梦身是僧。
往来陕西
又问。
状奚若。
曰。
失一目。
东坡曰。
先妣方娠。
梦僧至门。
瘠而眇。
又问终何所。
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东坡时年四十九。
后与真净书。
其略曰。
戒和尚不识人嫌。
强颜复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励。
使还旧观。
自是常著衲衣。
以裙赠之。
东坡酬以玉带。
有偈曰。
病骨难堪玉带围。
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
夺得云山旧衲衣。
又曰。
此带阅人如传舍。
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尤相称。
乞与佯狂老万回。
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台
东坡又作诗曰。
我欲乘飞车。
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
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
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
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
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
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
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
请学长不死。
太子少保张公方平安道
滁州日。
琅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发之。
忽悟前身。
盖知藏僧也。
写楞伽经。
未终而化。
安道续书残轴。
笔迹宛然如昔。
号二生经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东坡曰。
此经在他人。
犹为希世之瑞。
况于公乎。
请家藏为子孙无穷之福。
东坡代书之。
镂板金山
时士大夫。
欧阳文忠公为古文。
公佐韩子
诋我以原性。
性者与生俱生之论。
为铨量。
故以是劝之。
又尝谓众曰。
昔云门说法如云雨。
绝不喜人记录其语。
见必骂逐曰。
汝口不用。
反记吾语。
异时裨贩我去。
今室中对机录。
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
随所闻即书之。
后世学者。
渔猎文字语言。
正如吹网欲满。
愚即狂。
时江浙丛林。
尚以文字为禅。
谓之请益。
以是讽之。
高丽僧统义天
航海至明州
传云。
义天弃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历丛林。
问法受道。
有诏朝奉郎杨杰次公
馆伴所经。
吴中诸刹。
皆迎饯如王臣礼。
金山
床坐。
纳其大展。
次公惊问故。
曰。
义天亦异国僧耳
僧至丛林。
规绳如是。
不可易也。
众姓出家。
同名释子。
自非买崔卢。
以门阀相高。
安问贵种。
次公曰。
卑之少徇时宜。
求异诸方。
亦岂觉老心哉。
曰。
不然。
屈道随俗。
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华夏师法乎。
朝廷闻之。
为知大体。
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帅西塞。
滥杀罚。
留神空宗。
祈妙语。
以藻雪之。
而元适至。
子淳请说法于上蓝
炷香曰。
此香为杀人不眨眼上将军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众哗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源清禅师在众时。
厕云居法席。
痛自韬晦。
而声名自然在人口。
升座。
举以为堂中第一座。
丛林服其公。
清公
如感铁面哲真如
百丈肃。
山简
所赏识也。
李公麟伯时
写照。
曰。
必为我作笑状。
自为赞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传得云居道者真。
不为拈花明大事。
等闲开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风前嗅。
枯木无端雪里春。
对现堂堂俱不识。
太平时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听客语有会其心者。
轩渠一笑而化。
其令𦘕笑状。
而赞之。
苟然也。
阅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
骨面而秀
临事无凝滞。
过眼水流云散。
其为人服义疾恶。
初举感铁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饭。
供十方僧。
可也。
欲继嗣。
慈感已有师。
元奇之。
又举宣长老甘露
宣后卖
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杨次公曰。
牵牛蹊人之田。
而夺之牛也。
不恤。
尝游京师
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赐磨衲。
号佛印
东坡滑稽于翰墨。
戏为之赞。
世喜传。
故并记之。
赞曰。
佛印种性从横。
慧辨敏速。
新生驹。
不受控勒。
盖其材足以御侮。
观其临事。
护法之心深矣。
段正明北宋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段正明 1081年—1094年
保立 1082年—1082年 胡氏《南诏野史》作“保定”。李家瑞认为是把谥号误作年号
建安 1083年—1091年 斤囡墓碑有“建安九年辛未岁”字样,知1083年改元,行用至1091年,凡9年
天祐 1091年—1094年 《僰古通记浅述》云“宋哲宗元祐六年,改元天祐”,即1091年改元,行至4年
简介
大理保定帝段正明大理国皇帝,祖父为大理兴宗段思廉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高智升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接著便拥立段正明继位。
十三年以后的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专权已久的高升泰段正明,自立为帝。
段正明号为保定帝
年号保立(或保定)、建安和天祐 。
释善清北宋 1057 — 1142
全宋诗
释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州保昌县(今广东南雄)人。
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
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黄龙,后居曹疏二山,移住隆兴府泐潭草堂寺
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
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诗十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善清(一○五七 — 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
南雄保昌(今南雄)人。
宋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初谒大沩哲禅师,无所得。
宋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谒黄龙,豁然契悟。
依止七年,乃辞。
遍访丛林,后出世黄龙,终于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
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
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六、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诗十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
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一名怀清号草堂南雄州保昌(今广东南雄)人,俗姓何
年三十始出游方,参黄龙祖心禅师得法。
闻见淹博,机辩绝伦。
辅弼祖心二十馀年,政和中遂嗣其席。
后迁泐潭山,学侣云集,推诸山之冠。
绍兴十二年卒,寿八十六。
见《嘉泰普灯录》卷六。
禅师讳善清
生何氏
南雄保昌人也。
香林寺法恩。
试所习。
得度具戒。
年三十。
始游方。
黄龙晦堂禅师
久之有悟献颂。
晦堂曰。
得道易。
守道难。
守道犹在己。
说法为人难。
吾宗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向后自看。
师复立成一颂。
有刹刹尘尘。
奉此身之句。
晦堂可之。
去游江浙。
遍叩宗匠。
退归庐山
真净禅师问。
甚处来。
曰。
下江。
净曰。
将得什么来。
曰。
和尚要什么。
净曰。
一切要。
师提起坐具。
净曰。
闲家具。
曰。
莫要急切底么。
净曰。
试拈出看。
师摵一坐具。
净骇异之。
会死心出世。
灵源走书。
招之俾辅佐。
死心师奇。
厖福艾刚。
严有识度。
死心由翠岩。
再住云岩
迁黄龙。
师皆在焉。
率居第一座。
分席接衲。
死心周旋。
垂二十年。
闻见淹博。
机辩绝伦。
政和五年
死心去世。
大师张司成请师继席。
开法唱晦堂之道。
时黄龙号称法窟多奇杰之士。
师上堂曰。
昨日林间为野客。
今朝上住持人。
放开捏聚全由我。
万像之中独露身。
明年谢院事。
结茅寺侧。
自号草堂
久之再住。
上堂曰。
掩息茅堂过六冬。
忘境寂万缘空。
不知幻业从何起。
依旧令教振祖风。
建炎末
避地临川
太守蒋宣卿请居曹山。
疏山
绍兴五年
以院事𢌿得法弟子了如禅师
乃遂闲居。
然接物无勌。
学者奔趋。
之唯恐后。
道价遂为天下第一。
南昌张参政闻风而悦。
患不能致。
枢密徐山过洪。
相与虚泐潭以起。
师时年八十有三。
辞避甚力。
而敦请之。
礼有加。
不获已而赴。
大师就请说法于州东山
倾城拥观。
叹未曾有。
及居泐潭。
学者不约而自治。
不化而自行。
未期年而厖鸿绝特之士。
至自远方者五千指。
军兴之后。
丛林未有若此之盛。
十二年正月晦日
出衣盂唱之。
付以后事。
明日端坐而化。
住世八十有六。
坐六十
烬馀目睛不坏。
灵骨舍利。
塔于黄龙。
每对重客。
或语以世故。
则张目直视。
久乃厉声曰。
老僧耳重。
及受参入室。
应机酬酢。
电击星驰。
虽初机学者。
且莫咨扣。
未始有厌色。
犹日诵般若心经一藏。
弘道力法。
老而益勤如此。
释知和北宋 ? — 1125
全宋诗
知和庵主(?
~一一二五),俗姓张苏州玉峰(今上海嘉定)人。
哲宗元符间,抵雪窦中峰、栖云两庵,后住庆元府二灵。
南岳下十四世,泐潭应乾禅师法嗣。
徽宗宣和七年卒。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一
释知和姓张氏昆山人
南岳辨游,丛林以为饱参。
元符间,住雪窦中峰栖雪两庵。
山之前曰“妙高台”,有石突出,下临无地,其旁古一枝,覃施而叶莫莫。
攀厥柔条,盘屈成龛,常偃坐其中,名曰“龛”。
独处二十年。
初与普交同参泐潭,盟曰:“他日吾二人,当踞孤峰绝顶,目视霄汉,为世外人。
不可若今时藉名官府,屈节自污。
”及开法天童,访旧至山,竟不接。
虽绝物,然有志于道者,多往见之。
主雪窦者嫉其名出己上,郡守尝询于主者,主者曰:“常僧耳
遂题偈于壁,徙居伏锡山
偈曰:“竹笕两三升野水,窗前五七片间云。
老僧浩计只如此,留与人间作见闻。
”其二曰:“十方世界眼前宽,抛却云庵过别山。
三事衲衣穿处补,一条藜杖伴清间。
”其三曰:“自从南岳来雪窦,二十馀年不下山。
两处住庵身已老,更寻幽谷养衰残。
”其四曰:“黄皮裹骨一常僧,坏衲蒙头百虑澄。
年老懒能频对客,攀萝又上一崚赠。
”后又迁二灵,《传镫录》称住二灵三十年,恐非。
盖其去雪窦时,已年近衰残,读题偈可知。
宣和七年四月十二日示寂。
龛时,常有二虎扰侧。
元大德间,栖云庵毁,虎为人患。
至元二年,复建庵祀,其患顿息。
或谓妙高台有伏虎洞,为虎在雪窦之證,而《传镫录》谓在二灵,但以为知和故事,不必辨其何山,其言似是。
岂知虎为驯,自有神异,能往,虎亦能往,二灵之有驯虎又何足疑。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号依和庵主昆山人
隐居雪窦,终二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