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章惇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姓张氏
有贤德,临终,犹嘱惇为相幸勿报怨。
僧皓端五代至宋初 890 — 9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61 【介绍】: 五代时僧。
嘉禾人俗姓张
秀州灵光寺,不谈世务,唯以佛法为己任,誓不出寺门。
吴越钱弘佐赐署大德,号崇法
有《金光明经随文释》及《传录记赞》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张氏子。
九岁舍家。
隶灵光精舍。
习经法。
年弱冠。
四明阿育王寺
受具足戒于希觉律师
由是于南山部义。
通明无壅。
寻从金华云法师
究名数论。
法华经。
遂徇吴兴缁侣之请。
而开导焉。
武肃钱王。
归诚大教。
誉。
召就王府罗汉寺敷演。
复徙真身塔寺。
居无几。
乃依天台玄烛法师
禀止观之道。
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
忠献王赐紫衣。
仍署崇法大德号。
晚年慕庐山远公之为人。
足迹不入俗。
仅二十馀载。
建隆二年。
三月十八日。
坐逝于所居房。
寿七十二。
腊五十。
著述凡七十许卷。
秘书监钱昱
为录其行焉。
释皓端
姓张氏
嘉禾人也。
九岁舍家入灵光精舍。
师授经法如温旧业焉。
年登弱冠受形俱无表。
四明阿育王寺希觉律师盛扬南山律。
则一听旋有通明义门无壅。
寻投金华云法师学名数一支并法华经。
后受吴兴缁伍所请讲论焉。
两浙武肃王钱氏。
召于王府罗汉寺演训。
于真身塔寺宣导。
于时有台教师玄烛者。
彼宗号为第十祖
依附之果了一心三观。
遂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
由是两宗法要一径路通。
忠献王钱氏借赐紫衣。
别署大德号崇法焉。
后誓约不出寺门。
远公之不渡虎溪也。
高尚其事。
仅二十馀年。
身无长衣口无丰味。
居不施关坐唯一榻。
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灭于本房。
容貌犹生。
三日焚之于城西。
得舍利于煨烬之末。
俗年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凡著述传录记赞七十许卷。
学得其门者止八十馀人。
性耿介言无苟且。
一坐之间不谈世论。
唯以佛法为己务。
可谓傅翼之象王矣。
秘书监钱昱尝典秀郡。
躬睹端之标格。
为著行录焉。
释义庄唐末宋初 901 — 97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张氏
滑台人。
童子从乡州开元寺
习经业。
逮登戒。
即负笈听法华义于洛邑
操履厌物。
识见过人。
众请居九曜寺。
建隆初
左散常侍申公为奏。
赐紫衣。
太平兴国三年
八月终世。
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九。
明年二月
迁灵舆塔于龙门菩提寺西。
释义庄
姓张氏
滑台人也。
当免怀之日及就傅之秋。
神彩克明尘机顿去。
乃于本府开元寺归善财之列。
从升戒德因乐游方。
始于洛邑采听法华。
见识过人阐扬训物。
众请居九曜院焉。
匪亏法食用济往来。
慈以利生始末无间。
建隆初左散骑常侍申公赐紫衣。
禀学僧尼三十馀员。
性敦勤。
进讲外兢兢五十年间二时礼忏。
至老不替。
太平兴国戊寅年八月奄终。
俗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九。
明年二月迁塔于龙门菩提寺西焉。
僧普胜唐末宋初 917 — 9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7—979 【介绍】: 僧。
陆泽人俗姓张
尝至五台山华严寺,师事超化大师
又从崇法大师传《唯识论》,历数稔,精通所学。
太祖时赐号宣教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张氏
深州陆泽人
幼事五台华严寺超化大师出家。
性尤强记。
凡百章疏一览即了。
不数稔获青蓝之誉。
且删多补少。
成贞辨钞。
为四卷以行世。
开宝间
赐紫衣。
号宣教
太平兴国四年七月四日
示疾。
终于净土院
寿六十三。
腊四十三。
树塔葬舍利于龙门山宝应寺之西阜。
释普胜
姓张氏
深州陆泽人也。
幼岁情爱媮薄。
俄决志趋五台山华严寺
师事超化大师
或问之曰。
子胡以越山踰域而求出家。
饶阳者岂无仁祠哲匠乎。
对曰。
附神骥可以日千里矣。
某知妙吉净刹感徵胶戾令我小凡速成果證。
可不是乎。
众耹斯说。
曰任气小儿有此高识。
我曹俱弗如也。
曰。
某非衽金革死而不厌之徒。
也。
愿入慈门而思利物耳。
迨乎受具南临潞府讲通上生经矣。
崇法大师传唯识论盛化洛都
往从学焉。
凡百章疏经目便识之。
不几稔閒习通精赡。
所传者中山贞辩钞讲多误失所。
然昌言曰。
繁略不均解判非当。
乃删多补少为四卷行于世。
太祖神德皇帝赐紫衣。
师号曰宣教也。
太平兴国四年秋七月四日示疾。
终于净土院
亨寿六十三。
坐四十三
门人等收舍利葬于龙门山宝应寺西阜。
建塔旌表之。
释延珣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延珣姓张氏
生于历下,幼而迥异,长更英特,意舍浮华,情眈定慧。
灵岩山寺僧志雅以为亲教,方袍圆顶,禀戒持心。
已而迁入郡城,别居莲宇。
侣徒仰德,士庶钦风。
常持念珠,壹讽礼。
一周之间,诵《维摩经》一千卷,课《金刚经》五万卷。
由是广神庆赞,大集人天,胜善克敷,良缘是植,以咸平二年,岁在己亥九月庚辰朔旦示疾奄化。
弟子琼因义重法乳,深念训诲,建塔刻石,使灵骨有归,嘉猷不坠。
今碑铭犹存,具《泰山》。
释景元南宋 1094 — 1146
全宋诗
释景元(一○九四~一一四六)俗姓张永嘉(今浙江温州)楠溪人。
年十八依灵山希拱为僧,又谒圆悟钟阜
后住台州护国寺,称此庵景元禅师
南岳下十四世,昭觉勤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六年卒(此据《嘉泰普灯录》卷一五,《南宋元明僧宝传》作绍兴二十七年),年五十三。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八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46 【介绍】: 僧。
温州永嘉人俗姓张号此庵
年十八出家。
初习天台教,寻弃去,谒圆悟钟山,力参得悟,留充侍者圆悟称为聱头元侍者
因常以布袋自随,人称元布袋
后居天台护国寺
释景元号此庵
温州永嘉张氏子也。
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和尚圆具戒。
习台教三䆊。
弃去谒圆悟勤禅师钟阜
闻僧读死心和尚小参语。
云。
既迷须得个悟。
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
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
闻而疑。
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
豁然大彻机辩逸发。
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
悟自赞像付之曰。
生平只说聱头禅。
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却罗笼截脚跟。
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刀刀。
奋金刚椎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
一为渠侬并坫出。
自尔铲彩埋光不求闻达。
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欲致开法南明。
物色得于台之报恩。
迫其受命。
僧问。
三圣道。
我逢人即出。
出则不为人。
意旨如何。
曰八十翁翁嚼生铁。
僧又问。
兴化道
我逢人即不出。
出则便为人。
又作么生。
曰须弥顶上浪翻空。
后示疾。
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
训徒如常时。
俄握拳而逝。
荼毗得五色舍利。
齿舌右拳不坏。
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
世寿五十三。
系曰。
大慧云峰悦之再来。
可谓具大根器者。
尚受湛堂痛拶不入。
至三十馀方触圆悟钳锤。
始得大悟
元公年方二十一。
听傍僧读死心语便乃彻證。
其根器之利过于大慧概可知也。
出世初住南明终居护国。
丛林称为元布袋
以其有圣者之风。
简堂机出于其门。
说法拈椎词雄气伟锋圆捷。
益见元公之垣墙者矣。
禅师名景元
永嘉楠溪张氏子。
灵山院希拱。
年十八。
剃度为大僧。
天台教。
通其说。
弃之游方。
参蒋山圜悟禅师
一日闻傍僧举死心小参语云。
既迷须得个悟。
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
迷悟两忘。
却从无迷悟处。
建立一切法。
谛味久之。
因起行次。
豁然有悟。
即以告圜悟
圜悟喜之。
繇是容为侍者
阅十四年。
咨参决择。
洞然无间。
而机锋卓绝。
众以聱头目之。
圜悟将归
遽问曰。
向后有人问。
你作么生道。
师抚傍僧背曰。
和尚问你何不祇对。
圜悟大笑。
已而袖木锦僧伽黎授之而别。
绍兴初
归隐旧邦。
括仓守龙学耿延禧命出世仁寿。
迁连云。
晚住真如
徙护国。
衲子拥随。
法席日盛。
师说法超格。
量绝蹊径。
问。
学人上来请师相见。
师曰。
劄问如何是相见底事。
师曰。
你眼在左边右边。
进曰。
恁么则万机休罢正眼顷开。
师曰。
杲日当天。
盲人摸地。
问。
相见与未相见时如何。
师云。
一时穿却。
问。
忽遇上上人来。
又作么生。
师云。
列向三椽下。
问。
还许学人承当也无。
师云。
兵随印转。
问。
如何是临济宗。
师云。
杀人活人不眨眼。
曰。
如何是云门宗
师云。
顶门三眼耀乾坤。
曰如何是沩仰宗。
师云。
推不向前。
约不向后。
曰。
如何是法眼宗
师云。
箭锋相拄不相饶曰。
如何是曹洞宗。
师云。
手执夜明符。
几个知天晓。
曰。
向上还有路也无。
师云。
有。
曰。
如何是向上路。
师云。
黑漫漫地。
问。
高揖释迦
不拜弥勒时如何。
师云。
三十棒且待。
别时僧礼拜。
师乃云。
释迦弥勒尚是他奴。
且道他是阿谁。
是则是护国。
则不然坐立俨然。
顶天履地。
十二时中。
𡎺著磕著。
复是阿谁。
还知么著力。
今生须了却。
莫教累劫受沉沦。
题如是轩颂曰。
拈却瞿昙闲露布。
掀翻诸祖窠。
只将如是当轩挂。
铁额铜头不奈何。
示禅者颂曰。
棒头取證犹劳力。
喝下承当未足奇。
拨转顶门宗正眼。
须教佛祖浪头低。
十六年正月九日
被微病而逝。
塔于本山。
寿五十有三。
腊三十有五师资度丰硕。
如世所𦘕布袋和尚者。
故人以之为称深得圜悟机用而力行之。
天下方想。
闻其风彩。
不幸早世。
议者惜之。
景元
号此庵
永嘉楠溪张氏子。
年十八。
灵希拱圆具。
后习台教。
弃谒圆悟于钟阜
因僧读死心小参语云。
既迷须得个悟。
既悟须识悟中迷。
迷中悟。
迷悟双忘却。
从无迷悟处。
建立一切法。
师闻而疑。
即趋佛殿。
以手托开门扉。
豁然大彻。
既而执侍。
机辨逸发。
圆悟操蜀音。
目为聱头侍者
遂自题肖像。
付之曰。
生平只说聱头禅。
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却罗笼截脚跟。
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刁刀。
奋金刚椎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
一为渠侬并拈出。
圆悟归蜀。
师还浙东。
铲彩埋光。
不求闻达。
括苍耿公延禧
尝问道于圆悟
因阅其语录至像赞。
得师之为人。
乃致开法南明山
遣使物色。
至台之报恩。
获于众寮。
迫其受命。
方丈古公。
乃灵源高弟。
闻其提唱。
亦深骇异。
住南明几二年。
厌迎送。
一日示众。
举感铁面颂毕。
师曰。
是则是忒杀露风骨。
吾有颂曰休休休。
夕阳西去水东流。
唯有仰高云势远。
抟风九万过南州
将化。
应庵华与诀示训。
如常时。
俄握拳而逝。
茶毗。
得五色舍利。
齿舌右拳无少损。
塔于刘阮洞前。
年五十三。
此庵禅师者。
东瓯人也。
出张氏。
名景元
以妙年谒圆悟勤公钟阜
公即许元入侍。
时悟公左右皆显名宿德。
与之抗。
或议其少丛林。
公不顾。
不离公榻下。
洞彻玄旨。
机发触众。
有诉于公。
公笑曰。
我家聱头侍者
汝姑避之耳。
自是众惮其锋。
靖康改元
圆悟归蜀。
辞还淅。
悟公曰。
向去有人问。
你作么生。
拊傍僧背。
和尚问你。
何不抵对。
公大笑曰。
我有些子禅。
聱头一布袋盛将去也。
丛林又共称为元布袋云。
圆悟乃题小像而付曰。
平生只说聱头禅。
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却罗笼截脚跟。
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刁刀。
奋金刚锤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
一为渠侬并拈出。
既受嘱。
铲彩埋光。
不求闻达。
耿龙学括苍
因阅圆悟录。
得元之为人。
时南明虚席。
遂遣使物色之。
至台之报恩。
获于众中。
迫授南明之命。
众尚咿唔。
无信可意。
有僧问曰。
逢人则出。
出则不为人。
意旨如何。
曰。
八十翁翁嚼生铁。
进云。
逢人则不出。
出则便为人。
又作么生。
曰须弥顶上浪翻空。
报恩方丈古禅师
乃灵源高弟。
深骇异之。
即推崇
勉应其命。
元受请日。
古公先引座。
举白云见杨歧。
歧举茶陵悟道公案。
批判。
乃升座曰。
诸禅德。
杨岐大笑。
眼观东南。
意在西北。
白云悟去。
听事不真。
唤钟作瓮。
检点将来。
和杨岐老汉。
都在架子上。
将错就错。
若是新南明则不然。
我有明珠一颗。
切忌当头错过。
虽然觌面相呈。
也须一槌打破。
举拂子云
还会么。
棋逢敌手难藏拙。
诗到重吟始见工。
于是海众闻风。
奔集南明。
南明开堂日。
僧问。
昔年三平道场。
重兴是日。
圆悟高提祖印
始自师传。
如何是临济宗。
曰。
杀人活人不眨眼。
目前抽顾鉴。
领略者还稀。
如何是云门宗
曰。
顶门三眼耀乾坤。
未举先知。
未言先见。
如何是沩仰宗。
曰。
推不向前。
约不退后。
三界惟心。
万法惟识。
如何是法眼宗
曰。
箭锋相值不相饶。
建化何妨行鸟道。
回途复妙显家风。
如何是曹洞宗。
曰。
手执夜明符。
几个知天晓。
僧曰。
向上还有路也无。
曰有。
曰如何是向上路。
曰。
黑漫漫地。
僧便喝。
曰。
贪他一粒米。
失却半年粮。
又问。
天不能盖。
地不能载。
是甚么物。
曰。
无孔铁锤。
曰天人群生髅。
皆承此恩力也。
曰。
莫妄想。
又问。
三世诸佛说不尽底。
请师速道。
曰。
眨上眉毛。
乃曰。
威音王已前。
者队汉错七错八。
威音王已后。
者队汉落二落三。
而今者队汉坐立俨然。
且道是错七错八落二落三。
还定当得出么。
举拂子云吽吽。
又曰。
野干鸣。
师子吼。
张得眼。
开得口。
动南星。
蹉北斗。
大家还知落处么。
金刚阶下蹲。
神龟火里走。
又历应仰山连云诸刹。
晚迁天台护国寺
寺久废。
元乐而新之。
绍兴丁丑
辄请西堂应庵禅师首众。
以后事嘱之。
俄顷握右拳蜕去。
年五十有三。
坐三十五
茶毗得五色舍利。
齿舌右拳无少损。
塔于寺东刘阮洞前。
松窗居士钱端礼闻讣。
乃喟然曰。
吾师何独行也。
适平田简堂禅师
瑞岩国清二主人至。
礼与详叙达旦。
遂书语别之。
置笔顾曰。
先师握拳而去。
礼坐去好卧去好。
简堂哂曰。
一去便了。
理甚坐卧。
礼合爪曰。
法兄当为祖道自爱。
正坐敛目而逝。
简堂
名行机
后住国清
或庵焦山
元公之道大弘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景元字此庵姓张氏永嘉人也。
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圆具戒,习台教三,弃去。
圆悟勤钟阜,间读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
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机辩逸发,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
悟《自赞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郤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刀刀,奋金刚椎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
”自尔沈彩埋光,不求闻达。
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仰,欲致开法南明,得于台之报恩,迫其受命。
僧问:“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
”曰:“八十翁翁嚼生铁。
”僧又问:“兴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
”曰:“须弥顶上浪翻空。
后示疾,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训徒如常时,俄握拳而逝。
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不坏,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世寿五十三。
释慧晖南宋 1097 — 1183
全宋诗
释慧晖(一○九七~一一八三)号自得俗姓张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
幼依澄照、道凝,年十二出家。
年二十扣真歇禅师长芦
返里谒宏智禅师
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开法补陀寺,徙万寿寺吉祥寺雪窦寺
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敕补临安府净慈寺
七年,退归雪窦寺
十年卒,年八十七。
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正觉禅师法嗣。
有宋了广编《自得慧晖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
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慧晖诗,以辑自《语录》者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慧晖
字自得
会稽张氏子。
甫二十。
真歇长芦
微有所證。
旋里谒宏智
智。
举当明中有暗。
不以暗相遇。
当暗中有明。
不以明相睹。
问之。
语不契。
初夜坐起。
圣僧前烧香。
宏智适至。
忽见顿明前话。
次日入室。
智可之。
许为室中真子。
绍兴丁巳
开法普陀。
徙万寿。
及吉祥雪窦。
淳熙三年
补净慈。
七年
退归雪窦而化。
丕相魏公尝曰。
自得
如深云中片石。
石窗。
则空门御史也。
诸方以为名言。
自得禅师
名慧晖
会稽张氏之宠子也。
自少割爱辞亲。
得度于澄炤寺
孤锡云游。
长芦真歇
以为有所證。
于闪电机下。
竟南归。
所遇丛社如逆旅。
一阅而弃之。
遂投谒于觉宏智和尚
宏智威德自在。
道望隆当世。
当世见者。
皆为神悚。
独心负所畜。
不藉通词。
特拟观光。
于座下。
宏智熟视而容之。
微疑其所以。
乃自请挂塔。
宏智
至榻前。
诘以宝镜颂。
骤进语。
智正色。
遣出之。
乃折节自悔。
从前宝惜一齐放下。
一夕圣僧前烧香。
宏智来前。
见之。
顿悟大旨自尔。
问答无滞。
得授记莂焉。
绍兴丁巳
开法补陀。
驰其提唱。
语于宏智
宏智大悦。
其语曰朔风凛凛扫寒林。
叶落归根露赤心。
万派朝宗舡到岸。
六窗虚映投针。
本成现莫他寻性地。
閒閒耀古今。
户外冻消。
春色动四山。
浑作木龙吟。
又曰。
释迦老子穷理尽性。
金口敷宣一代时教。
珠回玉转。
被人唤作拭不净故纸。
达磨祖师以一乘法。
直指单传面壁九年
不立文字。
被人唤作壁观婆罗门。
且道作么生行履。
免被傍人指注。
衲被蒙头万事休。
此时山僧都不会。
又曰。
巢知风。
穴知雨。
甜者甜兮苦者苦。
不须计较作思量。
五五从来二十五万般。
施设到平常。
此是丛林饱参句。
诸人还委悉么。
野老不知
鼕鼕打鼓祭江神。
谷之神枢之要里许旁参。
回途得妙。
云虽动而常閒。
月虽晦而弥炤。
宾主交参。
偏兼到。
十洲春尽花凋残。
珊瑚树林日杲杲。
于是补陀风范与天童并峙。
其迁万寿。
次吉祥。
又雪窦。
皆名公巨卿为之劝请。
淳熙丙申
有诏补净慈。
上堂曰。
皮肤脱落绝方偶。
明了身心一物无。
妙入道寰深静处。
玉人端驭白牛车。
妙明田地达者还。
稀识情不到唯證。
方知白云儿灵。
灵。
自炤青山父卓卓。
常存机分顶后光智契。
劫前眼所以道。
新丰路兮峻仍皾。
新丰洞兮湛然沃。
登者登兮不动摇。
游者游兮莫忽速。
亭堂虽有到人稀。
林泉不长寻常木。
诸禅德向上一著。
尊贵难琉璃殿。
上不称尊翡翠。
帘前还合伴与么。
时针线贯通真宗
不坠合作么生施设。
满头白发离岩谷。
半夜穿云入市廛。
当是时大振曹洞宗风者。
多出宏智之门。
瑞岩有石窗恭。
光孝有了堂彻。
常州善权有法
而闻庵居翠岩。
法真居清凉。
乃至大洪长芦皆属焉。
以故净慈典职班序者。
半皆诸方弟侄。
酬唱叶谐。
称为新丰韵也。
庚子秋
退归雪窦。
白发垂肩。
逍遥怡怿。
爱携禅客
谈空白日。
而笑落青山。
常作偈曰。
重重去尽自平常。
煖风和日渐长。
户外鸟啼声细碎。
岩花狼藉满山房。
癸卯冬月二十九。
沐浴而逝。
痊于明觉塔右。
赞曰。
晖公以奇隽之。
姿英发锐。
上睹影响。
于掣电光中。
便肯承当。
及入天童炉鞴镕成大器。
辄能振大声。
以达九重。
其境何顺也。
细简今古。
匪流则亢矣。
公乃履满不溢。
顺而能节。
何谦以退也。
芳型在望。
不禁高山仰止之思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慧晖字自得姓张氏会稽人也。
幼依澄照道疑染削,进具。
年二十,扣真歇长芦,微有所證。
旋里谒宏智,智举“当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问之,语不契。
初夜定,回往圣僧前热香,宏智适至,见之顿悟前语。
次日入定,智举堪嗟去日颜如玉,郤叹回时𩯭似霜。
曰:“其入离,其出微。
”自尔问荅无滞,智许为室中真子。
绍兴丁巳,开法普陁,徙万寿及吉祥雪窦。
淳熙三年,敕主净慈,上堂:“朔风凛凛扫寒林,落叶归根露赤心。
万派朝宗船到岸,六窗虚映投针。
本成现,莫他寻,性地间间曜古今。
户外冻消春色动,四山浑作木龙吟。
”又云:“谷之神,枢之要,里许旁参,回途得妙。
云虽动而常间,月虽晦而弥照。
宾主交参,正偏兼到,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
”又尝举风幡䛡,乃曰:“风幡动处著得个眼,即是上座。
风幡动处失郤个眼,即是风幡。
其或未然,不是风幡不是心,衲僧徒自强锥针。
岩房雨过昏烟净,卧听凉风生竹林
七年秋,退归雪窦。
十年冬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夜,沐浴而逝,塔于明觉之左。
后有晦翁悟明者,福州人,上堂举:“夹山会下一僧到皋亭,才礼拜,亭便打,僧再拜,又打。
趋去,僧回举似夹山,山云:否?
云:不会。
山云:赖汝不会,汝若夹山口哑去。
应庵拈云:皋亭一期忍俊不禁,争奈拄杖放行太速,当时此僧,莫道皋亭夹山,便是达摩也应斩为三段。
明云:皋亭夹山门庭施设,各得其宜,但中间一人较些子,应庵与么道,也是巩县茶瓶。
嘉定十年,明纂修《联镫要》,至今传于丛林。
司马光妻北宋 1023 — 10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3—1082 【介绍】: 信都人
姓张氏
光为小官时,一夕遇盗,衣尽失,天寒,颇叹惋。
张氏言以但愿身安,衣可复有,光为之释然。
释通慧
通慧
汴人
姓张氏
俗名文
祝发隶白云寺
寺主命掌厕。
厕有盥盆。
有市鲜者。
沃于盆。
怒偶击之。
仆地死。
惧奔华州总持寺
久之。
为寺长老
德行有声。
忽曰。
三十年前。
一段公案。
今日当了。
众问其故。
曰。
日午自见。
遂趺坐以待。
张魏公浚
提兵至关中
一卒持弓矢入法堂。
睁目视
将射之。
笑曰。
老僧相候久矣。
卒曰。
一见即欲相害。
不知何雠。
语以故。
卒悟曰。
冤冤相报何时了。
劫劫相缠岂偶然。
不若与师俱解释。
如今立地往西天视之。
已立化矣。
即索笔。
书偈云。
三十年前飘荡。
作下这般模样。
谁知今日相逢。
了却向时魔障。
书毕。
泊然而化。
释知和北宋 ? — 1125
全宋诗
知和庵主(?
~一一二五),俗姓张苏州玉峰(今上海嘉定)人。
哲宗元符间,抵雪窦中峰、栖云两庵,后住庆元府二灵。
南岳下十四世,泐潭应乾禅师法嗣。
徽宗宣和七年卒。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一
释知和姓张氏昆山人
南岳辨游,丛林以为饱参。
元符间,住雪窦中峰栖雪两庵。
山之前曰“妙高台”,有石突出,下临无地,其旁古一枝,覃施而叶莫莫。
攀厥柔条,盘屈成龛,常偃坐其中,名曰“龛”。
独处二十年。
初与普交同参泐潭,盟曰:“他日吾二人,当踞孤峰绝顶,目视霄汉,为世外人。
不可若今时藉名官府,屈节自污。
”及开法天童,访旧至山,竟不接。
虽绝物,然有志于道者,多往见之。
主雪窦者嫉其名出己上,郡守尝询于主者,主者曰:“常僧耳
遂题偈于壁,徙居伏锡山
偈曰:“竹笕两三升野水,窗前五七片间云。
老僧浩计只如此,留与人间作见闻。
”其二曰:“十方世界眼前宽,抛却云庵过别山。
三事衲衣穿处补,一条藜杖伴清间。
”其三曰:“自从南岳来雪窦,二十馀年不下山。
两处住庵身已老,更寻幽谷养衰残。
”其四曰:“黄皮裹骨一常僧,坏衲蒙头百虑澄。
年老懒能频对客,攀萝又上一崚赠。
”后又迁二灵,《传镫录》称住二灵三十年,恐非。
盖其去雪窦时,已年近衰残,读题偈可知。
宣和七年四月十二日示寂。
龛时,常有二虎扰侧。
元大德间,栖云庵毁,虎为人患。
至元二年,复建庵祀,其患顿息。
或谓妙高台有伏虎洞,为虎在雪窦之證,而《传镫录》谓在二灵,但以为知和故事,不必辨其何山,其言似是。
岂知虎为驯,自有神异,能往,虎亦能往,二灵之有驯虎又何足疑。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号依和庵主昆山人
隐居雪窦,终二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