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道逊隋至唐初
释道逊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也。
神气高邈器度虚简。
善通机会鉴达治方。
子史流略尝颇游处。
护法御众诚其本据。
大通群籍。
偏以涅槃摄论。
为栖神之宅也。
与弟道谦发蒙相化。
俱趣昙延法师
正法城堑道俗宗归。
观属天伦可为法嗣。
乃度为弟子。
荷担陪随。
游栖宫阙讲悟谈述。
皆簉下筵欣叙玄奥。
每思击节。
故听涉乃多而特览其纲要。
登预讲释屡结炎凉。
三晋英髦望风腾集。
晚住蒲州仁寿寺
聚徒御化树业当衢。
然以地居方会。
宾旅凑从季俗情多纵凡度。
既行向背憎爱由生。
道会晋川
行光河表。
日延主客资给法财。
皆委僧储通济成轨
或有所匮者。
便课力经。
始周告有缘。
德洽民庶。
为无不遂。
所以方远传誉更振由来。
自蕃王府宰台省群僚。
并纡驾造展。
咨谒馀训或匆遽不过者。
心愧悚战。
如谓有所失矣。
斯固德动物情。
为若此也。
癊道自资坐镇时俗。
虽复贵贱参请。
曾无迎送。
加以言笑温雅谈谑任时。
接晤缘机并称词令。
而奉禁守节不妄亏盈。
频致祥感时所重敬。
大业末岁妖气云奔。
因事返京夜停关首。
所投主人家有五男。
又勾外盗。
马壮。
欲共私之。
夜往其所。
乃见十人围绕其马形并雄怒擐甲执兵。
众盗同怖。
因之退缩。
细寻不见。
又往趣之还见如初。
无敢近者。
进退至五遂达天明。
既不见人。
知是神感乃合面归忏焉。
其冥通显益如此例也。
又以仁让之性出自天心。
预见危苦。
哀怜拯济无择怨憎。
通情尽一。
唐初廓定未拔蒲州
与寺僧被拥城内。
时有一僧恒欲危害。
非类加谤乃形言色。
虽闻此曾不辍虑。
既规不遂乃欲翻城。
事发将戮并无救者。
涕泣辞谢于执事曰。
此僧为过事属身。
教导未通故为罪衅。
此则过由起。
宜当见戮。
苦复设谏。
执事知是其敌。
而不忍见逊之云云。
遂即释放。
自此已后更发仁风。
据事引之。
达量之弘者矣。
贞观中年冬
有请讲涅槃者。
预知将终苦不受请。
前人不测意故郑重延之。
乃告曰。
所以固辞者。
不终此席耳。
不免来意且后相烦。
遂往王城谷中。
道俗齐集。
登座主题已告四众曰。
世界法尔不久当终。
敢辞大众。
云何偈后请寄来生。
遂依文叙释。
恰至偈初即觉失念。
经才三宿卒于山所。
春秋七十有五。
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
阖境同号若丧考妣。
当夜雪降周三四里。
乃扫路通行。
陈尸山岭。
经夕忽有异花绕尸周匝披地踊出。
茎长一二尺许。
上发鲜荣。
似款冬色而形相全异。
七众惊奉悲庆諠山。
有折将入城示诸耆宿。
内水瓶中者。
至明年五月犹不萎悴。
后拔之于地。
方始枯矣。
其冥祥所感希世如此。
晋州有人性爱游猎。
初不奉信。
有传逊之祥兆达其耳者。
乃造山觅之。
花灭尸亡唯睹空处。
仍大哭曰。
生不蒙开信。
死不蒙花瑞。
一何无感。
必神道有徵。
愿重灵相。
言讫地踊奇花还长尺许。
欣慰嘉应。
遂折取而归通告乡川。
由斯起信。
并近年目信可妄传乎。
弟道谦。
学行之美少劣于兄。
而讲解十地有闻关表。
以仁寿住寺既滨关路。
每因此嚣尘地接京都亟劳人事。
乃顾言幽遁历观山水。
谷号王城。
因而栖处。
时复登高临远。
摛体风云具引名篇。
高调清逸道俗宾会。
又聚山门谈谑引心未曾虚老。
贞观元年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七。
抚之洒泪。
与弟子道基等阇毗遗阴。
收其馀尘散之风府。
追惟恩悌。
为造释迦塼塔一躯。
勒碑树德沙门行友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