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韦应物中唐 737 — 7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791? 【介绍】: 京兆万年人
韦待价曾孙。
初以三卫郎玄宗,后折节读书,肃宗时太学
代宗永泰中,为洛阳丞,迁京兆府功曹
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寻改江州刺史,追赴阙,迁左司郎中
贞元初,复出为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后罢居苏州永定寺,斋心屏除人事。
工诗,与顾况刘长卿等相酬唱。
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或与陶渊明合称“陶韦”。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7—792?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排行十九
曾任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人称韦江州韦苏州
出身关中望族,玄宗天宝十载(751)以门资恩荫入宫为三卫郎,颇任侠负气。
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进长安,失职流落。
肃宗乾元元年(758)太学,折节读书。
代宗广德元年(763)洛阳丞,刚直为政,鞭笞军骑,见讼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罢任。
曾东游淮海,经淮阴宝应等地,抵广陵
大历九年(774)京兆府功曹
不久,摄高陵宰、转鄠县
十四年栎阳,即因疾辞归,居沣水北岸善福寺,又称西斋,曾编成《沣上西斋吟稿》数卷(见王钦臣韦苏州集序》)。
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书比部员外郎
四年出为滁州刺史,旋即罢任,闲居滁州西涧
贞元元年(785)江州刺史
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
六年罢任,寓居苏州城永定寺
约于贞元八年(792)卒于苏州
一说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见沈作哲《补韦刺史传》),叶梦得钱大昕、余嘉锡等已辨其非。
生平见宋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姚宽《西溪丛语》卷下、沈作哲《补韦刺史传》。
近人万曼有《韦应物传》、孙望有《韦应物事迹考略》、傅璇琮有《韦应物系年考證》。
韦应物秉性高洁,其诗淡远清瑟,人比之陶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韦诗“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
长于五言,“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体”(白居易《与元九书》)。
其“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同上),刘熙载亦云:“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
”(《艺概·诗概》)《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
通行之诗集有四部丛刊本《韦刺史诗集》10卷附录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韦苏州校正拾遗》1卷(清卢文弨编校)。
注本有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
唐诗汇评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天宝末,为玄宗三卫近侍,时年十五,颇任侠负气。
后入太学,折节读书。
广德中,任洛阳丞,被讼,弃官闲居。
大历中,任京兆府功曹,摄高陵令,又历鄠县栎阳二令。
建中中,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
贞元元年,转江州刺史
三年,入为左司郎中,出守苏州,卒。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
应物工诗,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有《韦应物诗集》十卷。
北宋王钦臣重加校定编次,仍为十卷,题《韦苏州》,行于世。
全唐诗》编其诗为十卷。
词学图录
韦应物(737-约791) 京兆长安人
少年时以三卫郎玄宗,豪横放浪。
安史乱起,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后中进士,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
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东坡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之句。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2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 《韦苏州》。
散文存一篇。
词存四首,见《尊前集》。
全唐诗补逸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
开元二十五年
少以三卫郎明皇
乾元间太学生,始折节读书。
永泰中洛阳丞。
大历间历仕京兆府功曹参军
十四年,自鄠县制除栎阳,以疾辞不就。
建中中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
江州
追赴阙,改左司郎中
复出为苏州刺史
约卒于贞元九年
其诗閒澹简远,人比之陶潜,称陶韦云。
补诗一首。
应物
京兆长安人
少以三卫郎事元宗。
永泰中京兆功曹
洛阳丞。
大历中
建中三年比部员外郎
出为滁州刺史
江州
左司郎中
后出为苏州刺史
作品评论
李肇《国史补》
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番扫地而坐。
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其风韵。
白居易《与元九书》
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
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李、杜之后,诗人继出,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
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韦应物占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
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也。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宽夫诗话》
苏州诗律深妙,白乐天辈固皆尊称之,而行事略不见唐史为可恨。
以其诗语观之,其人物亦当高胜不凡。
《蔡百衲诗评》
韦苏州诗如浑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
至其过处,大似村寺高僧,奈时有野态。
《陵阳室中语》
韦苏州……诗清深妙丽,虽唐诗人之盛,亦少其比。
《童蒙诗训》
徐师川言:人言苏州诗,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苏州诗。
李、杜以来,古人诗法尽废,惟苏州六朝风致,最为流丽。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
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
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
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也。
诗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锼章刻句,揣合浮切,虽音韵婉谐,属对丽密,而娴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之诗驰骤建安以还,得其风格云。
《清邃阁论诗》
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意常爱之。问比陶如何?曰:陶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却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韦则自在,其诗直有做不着处便倒塌了底。
《清邃阁论诗》
韦苏州诗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
《臞翁诗评》
韦苏州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
韦诗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学力所可到也。
《王孟诗评》
韦应物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其诗如深山采药,饮泉坐石,日晏忘归。
孟浩然如访梅问,偏入幽寺。
二人意趣相似,然入处不同。
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里淡无彩色,不免有轻盈之意。
韦苏州一二语,高处有山泉极品之味。
《唐诗品》
苏州诗气象清华,同端闲雅,其源出于靖节,而深沉顿郁,又曹、谢之变也。
唐人作古调,虽各有门户,要之律体方精,弥多附寄,而专业之流鲜矣。
苏州独骋长辔,大窥曩代,而又去其拘挛补衲之病,盖一大家也。
当时词流秾郁、感荡成波,其视苏州淡泊无文,未淹高听,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
虽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灵跨俗,自致上列,不与浊此争长矣。
左司性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
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遗韵者,独左司一人。
苏州五言古优入盛唐,近体婉约有致,然自适大历声口,与王、孟稍有不同。
钟云:韦苏州等诗,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笔肖然清妙,非专以浅淡拟陶者。
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不知节诗也。
谭云:总是“清”之一字,要有来历、不读书不深思人。
侥幸假借不得。
诗之所贵者,色与韵而已矣。
韦苏州诗,有色有韵,吐秀含芳,不必渊明之深情,康乐灵悟,而已自佳矣。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将韦诗陈对其间,自觉形神无间。
《诗源辨体》
唐人五言古气象宏远,惟韦应物柳子厚
其源出于渊明,以萧散冲淡为主。
然要其归,乃唐体之小偏,亦犹孔门视伯夷也。
《诗源辨体》
韦、五言古,犹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诗源辨体》
应物之诗,较子厚虽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韵最工;七言古既多矫逸,而劲峭独出。
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渊明平淡出于自然也。
《诗源辨体》
东坡云:“柳子厚诗在渊明下、韦苏州上”。
朱子云:“韦苏州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
”愚按:韦、虽由工入微,然应物入微而不见工,子厚虽入微,而经纬绵密,其功自见。
故白唐人而论,是胜韦;由渊明而论,是韦胜
《诗源辨体》
六朝五言,谢灵运俳偶雕刻,正非流丽。
玄晖虽稍见流丽,而声渐入律,语渐绮靡,遂成杂体,若应物,萧散冲淡,较六朝更自迥别。
《诗源辨体》
应物五七言律绝,萧散冲淡。
与五言古相类,然所称则在占也。
《同上》
韦于五言古,汉晋之大宗也。
俯视诸子,要当以儿孙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
其安顿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挥斥。
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挥斥,其挥斥者必流俗之吝留,岂其以摆脱自异哉!
吟咏家唯于此千锻百炼,如《考工记》所称五气俱尽、金锡融浃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唐律消夏录》
唐诗之修闲澄澹,韦公为独至。
五言古律二体。
读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皆以平心静气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诚佳,但观刘须溪细评,亦太钻皮出羽。
唯云“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虽淡无釆色,不免有轻盈之意”,比喻尚好。
至谓二人意趣相似,则又不然。
“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
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自是隐士高尚之言。
“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
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自是循吏倦还之语。
原不同床,何论各梦!
宋人又多以韦、并称,余细观其诗,亦甚相悬。
韦无造作之烦,极锻炼之力。
韦真有旷达之怀,终带排遣之意。
诗为心声,自不可强。
东坡谓“泖州诗,在彭泽下,韦苏州上。
”此言误矣。
余更其语曰:韦诗在彭泽下,柳柳州上。
余昔在扬州作论诗绝句,有云:“风怀澄澹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
解识无声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苏州
”又常谓:陶如佛语,韦如菩萨语,王右丞如祖师语也。
《唐音审体》
昔人谓韦与王、孟鼎立为三,以其皆近陶体也,冯复京曰:韦公本有六朝浓丽之意,而澄之为唐调,突过唐人之上。
《剑溪说诗又编》
韦诗不唯古澹,兼以静胜。古澹可儿,静非澄怀观道不可能也。
《剑溪说诗又编》
诗中有画,不若诗中有人。
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
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
但以为步趋柴桑,未为得实。
如“乔木生夏凉,流云叶华月”,陶诗安有是格耶?
王孟诸公,虽极超诣,然其妙处,似犹可得以言语形容之。
独至韦苏州,则其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
《岘佣说诗》
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澹,有以契之也。
其源出于渊明,在当时已定论,唯其志洁神疏,故能淡言造古。
《拟古》十二篇,虽未远迹陶公,亦得近裁白傅
乃如“画寝清香”、“郡斋夜雨”,琅然疏秀,有杂仙心。
至若“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亦复自然作妙,不假雕饰之功。
唯气格未遒,视古微疑涣散。
《诗学渊源》
其诗闲淡简远,人比之陶潜,虽或过当,而其《拟古》之作,寝几于《十九首》;效陶一体,亦极冲淡之怀,但微嫌着迹耳,着迹则近于刻画矣。
然当此之时,高古旷达,殊无出其右者。
《诗境浅说》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风华掩映,而见意不多者,韦诗其上选也。
僧慧頵隋末唐初 564 — 6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4—630 【介绍】: 隋唐时僧。
江夏人俗姓李
十岁出家,师舅明智法师
陈后主时,诏入金陵讲席,声唱逾远。
陈亡,乃至苏州弘法,住通玄寺。
隋炀帝大业初,诏征之,以疾辞。
唐初,曾说劝杜伏威归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李氏
族出陇西
因十一世祖重。
晋都亭侯
南渡为江夏人
十岁。
师事舅氏光严寺明智法师出家。
于时陈帝雅重仁王。
每岁必选名德。
开法席。
以弱冠。
获预斯伦。
其声光之被可知矣。
及天厌陈德。
隋运克昌。
苏州刺史刘权之请。
爰处通玄依瑞像。
而弘唱焉。
隋之季世。
避地毗陵之显灵瑞相二寺。
寺有沙门智䂮智猛
相继敷阐。
方杜威僭号。
高祖既定天下。
遂徵之入朝。
始威犹怀进退。
为说宿因。
威接足呜咽以别。
杭沙门道显法济等。
素禀成实。
至是益进所造诣。
意有施
一麾去。
无所取。
于是就远行龙泉二寺。
饰金铜弥勒像各一躯。
坐高一丈五尺。
用结再生之缘。
贞观初
又助大德慧仪法师构瑞像殿。
未几。
吴县陈士。
绰邀开法华涅槃。
文轴将竟。
遽以麈尾。
付门人智奘曰。
强学待问。
无替慧风。
怡然瞑目。
其四年十一月也。
寿六十七。
窆于白虎之南岭
弟子等千馀人。
植碑纪德。
王学士诸麟制文后复建砖塔五层。
常州沙门法宣制铭。
兹不录。
释慧頵
姓李氏
江夏人
本寔陇西
世戴蝉冕。
遥派合于天潢。
远条连于若木。
十一世祖西晋都亭侯
重避难徂南亭汭因遂家焉。
十岁出家。
师事舅氏光严寺明智法师
智即建初之入室。
蒙命说以开筵。
乃竭志依承。
义门斯启。
于斯时也。
南国令主雅重仁王。
每岁肆筵高选名德。
年才弱冠预拟斯伦。
高第既临声唱逾远。
天子目睹天人仰赞。
光宠国恩恭先是立。
及天厌陈德隋运克昌。
金陵讲席扫土俱尽。
乃杖策游吴。
大乘顿辔爰整其旅。
广开学市。
远招八埏之士。
以扇一极之风。
苏州刺史刘权
果达三德才著九能。
于简易时务依影法筵悦饮河之满腹。
欣负山而无倦。
自有陈沦没物我分崩。
或漏网以东归。
或入笼而北上。
谷风以恩相弃。
伐木以德相高。
积伫朋从咸来谒敬。
大业之始曲降皇华。
竟以疾辞逸情山水。
吴之高人为之胥附。
咸请处于通玄依瑞象而弘演
有隋昏逸作梗妖氛。
乃避地毗陵沈默宴处。
而显灵瑞相二寺僧徒翘请弘法。
寺有沙门智[(丰*力)/石]智猛
风猷警迈不乏精神。
既遇人倾心北面。
勤则不匮敏而有功。
并继敷扬俱驰东箭于时刑新轻典世涉屯蒙。
长淮已南犹称吴国
杜威专制端委君临。
崇尚佛理。
钦兹归戒。
大唐高祖扫旧布新。
起师临洛徵威谒帝。
俛首应诏不悦于躬。
为说宿因。
释威忧愤。
达顶生之非固。
晓吴[渰-+皛]之失图。
威乃接足乌咽由斯而别。
有馀杭沙门道愿法济等。
先禀成论义同门户。
不远千里请道金陵
乃郁相然诺。
既而敷畅至理药木滋繁。
爰逮施并无轻费。
于远行龙泉二寺。
造金铜弥勒像各一躯。
坐高一丈五尺。
用结来生之缘也。
贞观元年通玄上德惠仪法师
道心精粹量包山海。
修己安人非几不践。
东晋之日吴有白尼。
至诚感神无远弗届。
天竺石像双济沧波。
照烛神光融曜沪渎
白尼迎接因止通玄。
自晋距陈多显灵瑞。
隋末军飙玉石俱尽。
二像尊仪蒙犯霜露。
师独苦心行切情昏晓。
以佛无殿僧何得安。
乃跋涉山谷升景[揙-户+(今-一)]材。
不逾一年浮汎千丈。
履深冒险还到大吴。
广开月殿指画斯立。
以风雨相感。
席卷而还。
无替两时功兼二事。
吴县陈士绰者。
排繁从义倾仰法音。
请讲法华涅槃。
文轴才竟疲役增劳。
即以麈尾付嘱学士智奘曰。
强学待问无惮惠风。
师逸功倍不惭屡照。
誓言既止怡然冥目。
贞观四年十月终于通玄。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一月坟于白虎之南岭
学士弟子等千馀人哀泗伤心。
芳仪之有绝。
乃树高碑。
王学士诸麟为文。
贞观五年弟子法韶等。
孝情殷至攀号靡及。
谨于坟前建塼塔五层。
师慧乡拜胜德。
香火情轸兼事经纶。
故使瞰迥凭高当衢向术。
生平子弟。
仰琼级而沾襟。
宿昔德朋。
望玉轮而屑涕。
常州沙门法宣曰。
余与上人情均道协。
君终我疾。
枕泪眠号素车不驰。
玄壤长隔欲伸悲绪。
聊书短铭。
方坟在列。
灵塔斯布。
爰属胜人允兹崇树。
于惟法主人胜德全。
爱河早越心灯幼传。
岩岳一篑哮吼三年。
青蒲应举紫极闻天。
名邦伫化利物攸往。
衢樽日斟悬镜常朗。
义海傍溢谈峰直上。
谁谓明珠忽潜幽壤。
神丘掩穴素塔标坟。
琼龛宿雾玉掌排云。
涧松送响岩桂呈芬。
山飞海运迁贸相踵。
火入秦陵书开汲蒙。
惟兹道力巍巍长竦。
柳宗元中唐 773 — 8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19 【介绍】: 河东解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柳镇子。
德宗贞元九年进士第十四年博学宏词科
集贤殿正字,调蓝田,拜监察御史里行
王叔文友善。
叔文主政,擢礼部员外郎,参与革新政治。
叔文败,宗元永州司马
宪宗元和十年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
韩愈并称“韩柳”,共倡古文运动,其文峭拔矫健。
又工诗,风格清峭。
有《柳河东》。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19 字子厚排行八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后人称“柳河东”。
晚年贬官柳州(今属广西),并卒于此,后人又称“柳柳州”。
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第
十二年秘书省校书郎
十四年博学宏词科,任集贤殿书院正字
三年后调蓝田
十九年闰十月,擢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官。
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实行政治革新,柳宗元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集团核心人物。
同年八月,顺宗内禅,宪宗即位,“二王”被贬。
九月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奉诏回长安三月又贬为柳州刺史
十四年十月五日卒于柳州
生平详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多种,以宋文安礼柳先生年谱》为较早而完备。
柳宗元为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均有卓越贡献。
其诗今存163首,多为贬官后所作,各体皆有造诣。
内容较为广泛,风格丰富多彩;反映农民疾苦之作如《田家三首》,采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讥刺时政之作如《行路难》、《笼鹰词》等,则用寓言笔调,含蓄犀利;伤悼友人之作如《哭吕衡州》、《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等,情意深挚,慷慨悲健;歌颂唐初反侵扰之作如《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形象瑰伟,造语奇警。
而诗中为数较多者,则为抒写离乡去国后哀怨情怀之作,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酬曹侍御象县见寄》等,寓愤激之情于景物之中,风格明净简峭,清峻沉郁。
诗中最为后人称颂者,则为描写贬谪生活而较为闲适之作,如《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渔翁》、《夏昼偶作》等,明朗圆润,韵致悠扬。
苏轼诗“温丽清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当即指此。
集通行者,有今人吴文治等校点本《柳宗元集》,诗文合编。
诗注本有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
研究资料有吴文治《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
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
唐诗汇评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长安(今陕西西安)
贞元九年(793)进士第
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正字,调蓝田
十九年,入为监察御史里行
永贞元年,擢礼部员外郎,参与王叔文等革新。
宪宗即位,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
元和十年召还,复出为柳州刺史
十四年卒于柳州
世称柳柳州又称柳河东
刘禹锡交厚,且出处进退略同,世称“刘柳”。
又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
宗元少以功业自期,及受挫,久贬南荒,心情郁结,发之为诗,多忧愤之词。
有《柳宗元集》三十卷。
今有《柳河东》三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宗元字子厚
河东人
贞元九年进士
又中博学宏词科
贞元十九年监察御史里行
顺宗朝擢礼部员外郎
坐党王叔文邵州刺史
再贬永州司马
柳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卒。
年四十七。
作品评论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今于华下,方得诗,味其搜研之致,亦深远矣。
俚其穷而克寿,抗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
旧唐书本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
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精裁密致,灿若珠贝。
当时流辈咸推之。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东坡云: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
而才不逮意。
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占,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苏轼《评韩柳诗》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所贵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苦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
晏同叔云:若其祖述坟典,宪章骚雅,上铄三古,下继百世,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子厚一人而已。
《蔡宽夫诗话》
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
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
《蔡百衲诗评》
柳柳州诗,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睱,非轻荡也。
《蔡百衲诗评》
柳子厚诗雄深简淡、迥拔流俗,致味自高,直揖陶、谢,然似入武库,但觉森严。
《休斋诗话》
柳子厚小诗幻眇清妍,与元、刘并驰而争先,而长句大篇,便觉窘迫,不若韩之雍容。
柳柳州诗,字字如珠玉,精则精矣,然不若退之之变态百出也。
使退之收敛而为子厚则易,使子厚开拓而为退之则难。
意味可学,而才气则不可强也。
韩子苍云:渊明诗,惟韦苏州得其清闲,尚不得其枯淡。
柳州独得之,但恨其少遒尔。
诗不多,体亦备众家,惟效陶诗,是其性所好,独不可及也。
《臞翁诗评》
柳子后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吹。
子厚永、以后诗,高者逼陶、阮,然身老迁谪,思含凄怆。
柳子厚才高,他文惟韩可对垒,古律诗精妙,韩不及也。
当举世为元和体,韩犹未免谐俗,面子厚独能为一家之言,岂非豪杰之土乎?
何文缜尝语老汉老云:“如柳子厚诗,人生岂可不学他做数百首!
”汉老退而叹曰:“得一二首似之,足矣!”
韩、齐名,然乃本色诗人。
渊明没,雅道儿熄、当一世竞作唐诗之时,独为古体以矫之,未尝学陶和陶,集中五言凡十数篇,杂之陶集,有未易辨者。
其幽微者可玩而味,其感慨者可悲而泣也。
其七言五十六字尤工。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
柳子厚五言古诗,尚在韦苏州之上,岂元、白同时诸公所可望耶?
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
柳柳州精绝工致,古体尤高。
世言韦、,韦诗淡而缓,诗峭而劲。
此五律诗,比老杜尤工矣,杜诗哀而壮烈,诗哀而酸楚,亦同而异也。
刘辰翁曰:子厚古诗短调,纡郁清美,闲胜长篇,点缀精丽,乐府托兴飞动,退之故当远出其下,并言韩、亦不偶然。
《唐诗品》
柳州古诗,得于谢灵运,而自得之趣鲜可俦匹,此其所短。
然在当时,作者凌出其上多矣。
《平淮雅诗》足称高等,《铙歌鼓吹曲》其在唐人鲜可追躅,而词饰促急,不称雅乐,七德九功之象,殆可如此!
《艺苑卮言》
柳州刻削虽工,去之稍远,近体卑凡,尤不足逍。
《艺苑卮言》
子厚于《风》、《雅》、《骚》、赋,似得一斑。
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
柳子厚过于真,所以多直面寡委也。
《诗源辨体》
子厚七言古,气格虽胜,然锻炼深刻,已近于变。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人皆学陶矣,学陶之弊流于枯深,故子厚从精深入也。
沧浪谓:“柳子厚五言古诗在韦苏州之上。
”然余观子厚诗,似得摩诘之洁,而颇近孤峭。
其山水诗,类其《钴鉧潭》诸记,虽边幅不广,而意境已足。
武陵一隙,自有日月,与韦苏州诗未易优劣。
惟《田家》诗,直与储光羲争席,果胜苏州一筹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大历以还,诗多崇尚自然。
柳子厚始一振历,篇琢句锤,起颓靡而荡秽浊,出入《骚》、《雅》,无一字轻率。
其初多务溪刻,故神峻而味冽,既亦渐近温醇。
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
《韩柳诗选》
柳州诸律诗,格律娴雅,最为可玩。
《唐诗成法》
柳柳州诗属对工稳典切,情景悲凉,声调亦高,刻苦之作,法最森严,但首首一律,全无跳踯之致耳。
柳子厚哀怨有节,律中《骚》体,与梦得故是敌手。
柳柳州气质悍戾,其诗精英出色,俱带矫矫凌人意。
文词虽掩饰些,毕竟不和平,使柳州得志,也了不得。
柳文让韩,诗则独胜。
柳州歌行甚古,遒劲处非元、白、张、王所及。
八司马之才,无过刘、者,之胜刘,又不但诗文。
其谪居自多怨艾意,而刘则无之。
《瀛奎律髓汇评》
陆贻典子厚诗律细于昌黎,至柳州诸咏,尤极神妙,宣城参军之匹。
无名氏:柳州推激风骚,兼能精炼。
《雨村诗话》
柳子厚文配韩,其诗亦可配韩,在王摩诘孟浩然韦苏州之上,根柢厚,取精多,用物宏也。
《读雪山房唐诗钞》
十子而降,多成一幅面目,未免屡见不鲜,至刘、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
柳子厚才又大于梦得,然境地得失,与梦得相似。
《唐七律隽》
昌黎文独步千古,而同时柳州与之抗衡,韩文雄而肆,文雅而健,然有伯仲之分也。
至其诗则不然,韩诗雄而刻,诗雅而洁,柳州当弟视盛昌黎矣。
柳州五言上追彭泽、下匹左司昌黎惟琴操最为高古,余诗则多芜音累句,张籍王建一流入耳。
虽甚奡兀刻划,实开宋人蹊径,近世俱尊宋诗而并尊宋诗之祖,位置杜陵之上矣。
柳州诗则无人齿及,因录之。
《岘佣说诗》
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甚似陶公,盖怡旷气少,沉至语少也。
《南涧》…作,气清神敛,宜为坡公所激赏。
《唐七律诗钞》
七律至大历间,开、宝浑厚之风鲜矣。
……自是而降,作手寥寥,刘、柳起而精神为之一振。
五言整饰,其源盖出任彦升,至其弛骋之作,则前尤所阻,宋元诗派此滥觞焉。
七言造怀自喻,饶费苦吟,俊逸生新,神伤刻露,要外之储,韦以降,无愧一家之言。
《淮雅》《贞符》,纯为文体,无复和音,虽精意求章,而丽则衰矣、《铙歌鼓吹》,犹存魏晋之遗。
《石遗室诗话》
柳州五言,大有不安唐古之意。
胡应麟只举《南涧》一篇,以为六朝妙诣,不知其诸篇固酷摹大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