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玄觉初唐 666 — 7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14 【介绍】: 唐僧。
永嘉人字明道
俗姓戴
温州龙兴寺
尝谒六祖慧能,问答相契,便欲辞去,慧能留住一宿,谓之一宿觉
卒谥真觉大师
有《永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5或675—713 字明道俗姓戴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少出家,初学天台止观之说。
后至韶州谒禅宗六祖慧能,留宿一夜而悟禅法,时称一宿觉和尚
后仍归温州,住龙兴寺
卒谥无相大师
宋高僧》卷八、《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
玄觉遗作10篇,由庆州刺史魏靖辑为《永嘉集》1卷,有《大正藏》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等。
其中收《永嘉證道歌》,文字通俗,多用杂言,阐说禅宗学说,在唐宋两代流传甚广。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玄觉俗姓戴氏
永嘉人
先天元年卒。
赐谥无相大师
著有永嘉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明道
姓戴氏
永嘉人也。
其兄宣。
有名教庠中并与其二侄出家。
龙兴寺
素业定。
乃于所居之寺侧。
立禅室以进脩。
既而因左溪朗禅师激励。
东阳策禅师同谒曹溪六祖
初到𢹂瓶锡。
绕祖三匝。
祖云。
沙门者。
具三千威仪。
八万细行。
大德自行方来。
生大我慢。
曰。
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
祖曰。
何不体取无生。
了无速乎。
曰。
体即无生。
了本无速。
祖曰。
如是如是。
乃具威仪参礼。
须臾即辞。
祖曰。
返太速乎。
曰。
本自非动。
岂有速耶。
祖曰。
谁知非动。
曰。
仁者自生分别。
祖曰。
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
无生岂有意耶。
祖曰。
无意谁当分别。
曰。
分别亦无意。
祖叹曰。
善哉善哉。
少留一病。
时谓一宿觉
自是学者辐辏。
化被天下。
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终。
端坐如入定。
寿四十九。
以其年之十一月十三日
葬于西山之阳。
弟子慧操慧持等慈玄寂等。
嗣其化。
括州刺史李邕撰文勒石。
以纪行业。
庆州刺史魏靖为集平生著述。
以行世。
谥无相
塔号净光。
释玄觉
字明道
俗姓戴氏
汉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孙。
讳烈
渡江乃为永嘉人也。
总角出家龆年剃发。
心源本净智印全文。
测不可思解甚深义。
我与无我恒常固知。
空与不空具足皆见。
既离四病亦服三衣。
德水沐其身。
所以清净。
良药治其眼。
所以光明。
宣法师者。
亦名僧也。
并犹子二人并预缁伍本住龙兴寺
一门归信连影精勤定根确乎不移。
疑树忽焉自坏都捐我相不污客尘睹其寺旁别有胜境。
遂于岩下自构禅庵。
沧海荡其胸。
青山拱其背。
蓬莱仙客岁月往还。
华盖烟云晨昏交集。
粤若功德成就佛宝郁兴。
神钟震来妙屋化出。
居其间也。
丝不以衣耕不以食。
岂伊庄子大布为裳。
自有阿难甘露作饭。
以独学孤陋三人有师。
东阳策禅师肩随游方询道。
韶阳能禅师而得旨焉。
或曰。
振锡绕庵答对。
语在别录。
至若神秀门庭遐征问法。
然终得心于曹溪耳。
既决所疑留一宿。
号曰一宿觉
犹半遍清也。
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
龙兴别院端坐入定。
怡然不动僧侣悲号。
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阳。
春秋四十九。
初觉未亡前禁足于西岩
望所住寺喟然叹曰。
人物骈阗花舆蓊蔚。
何用之为。
其门人吴兴兴师新罗国宣师。
数人同闻皆莫测之。
寻而述之曰。
昔有一禅师将诸弟子游赏之次。
远望一山忽而唱曰。
人物多矣。
弟子亦不测。
后匪久此师舍寿。
殡所望地也。
西山去寺里有馀程。
送殡繁拥人物沸腾。
其感动也若此。
又未终前有舒雁千馀飞于寺西。
侍人曰。
此将何来。
空中有声云。
为师墓所故从海出也。
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
皆传师之法为时所推。
李北海邕为守括州
遂列行录为碑号神道焉。
唱道著明修證悟入。
庆州刺史魏靖都缉缀之号永嘉集是也。
左溪朗公道契
贻书招觉山栖。
由是念朗之滞见于山。
拘情于讲。
回书激劝。
其辞婉靡其理明白。
俾其山世一如喧静互用。
趣入之意暗诠于是。
达者韪之。
敕谥号无相
塔曰净光焉。
释自在中唐 741 — 82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吴兴之李氏。
幼有瑞相。
坐辄结跏。
见者以为异。
俄出家于钱唐径山
受具于新定
遂遍参诸方。
南康大寂法会。
而受记莂焉。
行止不常。
隐山谷。
所至则衲子萃止。
且尝为大寂。
致书于忠国师。
国师马大师以何言教示徒。
答云。
大师教人以即心即佛。
国师云。
是甚么语话。
良久又问。
此外更有么。
答云。
又道非心非佛。
有时又道不是心。
不是心。
不是物。
国师云。
犹较些子。
云。
审和尚此间如何。
国师云。
三点如流水。
曲似刈禾镰。
示众云。
即心即佛。
是无病求病句。
非心非佛。
是无病求药句。
僧问。
如何是药病对治句。
云。
伏牛山下古今传。
然尤好求前贤遗迹。
以快逸观。
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
嵩山梵法师虎跑泉处。
皆遍游历。
而无所恋著。
元和中
居洛之伏牛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
著三伤颂。
辞理俱美。
后遣弟子往选江南山水之绝胜者。
而图老焉。
将归江州都昌院。
行至
为道俗所留。
长庆初
示寂于隋之开元寺
寿八十一云。
一钵和尚者。
史不详其姓名乡里。
尝作一钵歌。
以唱道劝世。
故俗因以称之。
蜀乾德初
陈军使妻高氏。
唐中令骈诸孙女也。
持不杀戒。
馀二十年。
后因其子娶妇会亲。
不得已而杀焉。
未旬浃。
高氏暴终。
信宿而稣曰。
初被黑衣使者
摄至岐府城隍庙
庙神则峨冠大袖。
对金甲武士
坐堂上。
使者引高进。
武士言语纷纭。
让高破戒。
且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以汝能持戒。
吾二十年。
不遑寝食。
以守卫汝。
岂期顿亏本志耶业报自然。
今日之事。
吾不能为汝地矣。
城隍忽问高。
汝别修何善。
庶几其可以自赎。
高畴昔常诵上生经。
至是懵莫记忆。
方恐惧间。
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歌遂诵如文。
二神人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
皆出涕泪云。
释自在
俗姓李
吴兴人也。
生有奇瑞。
稍长坐则加趺。
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
新定登戒。
及诸方参学。
南康道一禅师法席。
悬解真宗。
逸踪流辈道誉孔昭
行止优游多隐山谷。
四方禅侣丛萃其门。
元和中洛下香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
所游必好古。
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
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
此山饮甘泉。
改为甘泉寺
嵩山梵法师马跑泉
居无恋著。
所著三伤歌辞理俱美。
警发迷蒙有益于代前。
蜀王氏伪乾德初
有小军使陈公。
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二十馀年。
蜀为男婚娶。
礼须屠宰。
高初不欲。
亲戚言。
自己持戒行礼酒筵。
将何以娱宾也。
依违之际遂多庖割。
俄未浃旬得疾颇异。
口但慌言。
已而三宿。
还苏述冥间之事。
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
庙神峨冠大袖与金甲武士唔坐。
使者领高见神。
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
仍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为汝二十年。
食寝不遑。
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
命虽未尽罪亦颇深。
须送冥司惩其故犯。
城隍神问高曰。
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
高常诵持上生经。
其数已多。
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
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
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神皆涕泪。
乃谓高曰。
且归人间宜切营善。
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
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
人皆传写讽诵焉。
一钵和尚者。
歌词叶理激劝忧思之深。
文体涉里巷。
岂加三伤之典雅乎。
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
吾愿往中终老。
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
行至叶县
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
年八十一。
长庆元年也。
系曰。
稽诸律藏。
出家者犯戒则招二罪。
违制。
二业道也。
高氏家素不受戒。
无违制愆。
俗容有业道罪。
宁得有护戒神邪。
况高氏既持不杀。
则冥然感止持无作之善生焉。
因鲜克有终致遭幽责。
告诸五众当畏护戒之神夫如是。
明则有戒法
幽则有鬼神欤。
成都府元和圣寿寺释南印
姓张氏
明寤之性受益无厌。
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證。
净众寺会师。
所谓落机之锦濯以增研。
衔烛之龙行而破暗。
江陵
蜀江之南壖薙草结茆。
众皆归仰渐成佛宇。
贞元初年也。
高司空崇文刘辟之后。
改此寺为元和圣寿。
初名宝应也
化缘将毕。
长庆初示疾入灭。
营塔葬于寺中。
会昌中毁塔。
大中复于江北宝应旧基上创此寺。
还名圣寿。
弟子传嗣有义俛复兴禅法焉。